【2020春统编版五下】1古诗三首 教案(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春统编版五下】1古诗三首 教案(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6 12:0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趣和感情。
4.赏析古诗语言,体会借景抒情、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以及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好处,并学会运用。
5.理解诗的大意,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敬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体会每首诗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中的童趣。
分析三首古诗在表现情趣、表达感情方面的异同。
教学难点:
明诗意,悟诗境,引导学生想象三首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第一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大意,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敬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诗
1.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田园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味儿!
(1)读诗题,解题意:“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2)带着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读读题目。?
2.(出示诗人简介)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范成大写的,请读资料,说说你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共有六十首,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意
1.自由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2.指名读,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季节:从哪个词读到的?理解“桑阴”师: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阴了,当桑树成阴时,那就是——夏天)?
齐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3.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交流学习方法)?
师:接下来,咱们就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整首诗的意思啦!
4.学生自学。
5.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同桌说)
(1)刚才,你读懂了哪句?
相机指点“傍、绩、各当家”等重点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绩”,在这儿是指一个动作,搓;“夜绩麻”就是指—— “各当家”,指各有各的本领,各有各的事做,“村庄儿女各当家”就是—— “傍”,他表示靠近的意思;“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意思是—— )
(2)知道了这些词在古诗中的意思,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再来说说??
师: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可不是简单地把词句的意思串起来,咱们可以通过一些想象,在句子中加上时间、人物等,这样说起意思就更生动、更流畅。(故事)谁再来试试?(指名,同桌互相说说)
师:刚才,我们就借助注释,了解了诗的大意。那好,带着对诗句的理解,咱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停顿。(齐读)?
三、细读领悟,感悟意境
1.“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除了刚才读懂的画面,还出现了哪些画面?(生自由读诗,想象)
2.指名读一、二两行诗,你在读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1)辛苦:劳动时间很长,是从“昼”到“夜”。
(2)忙碌:(各当家,男的——,女的——,各有个的活儿干,除了耘田、绩麻,还要——,(指名说)总有那做不完的活啊!就这样日夜忙碌着。
(3)和谐:看插图里人们的表情。
师:刚才大家的感受真丰富,从短短的诗句里读出了那么多!这样的劳动在我们眼里是辛苦的、劳碌的,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人人向往。想到今天的辛苦,将换来的是那——,回到家,看到妻儿各做着各的事情,那种温馨,使劳动的疲倦、劳累一扫而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从劳动中得到的呀!把这种感受送进诗句,你再来读读(指名读)
师:这种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快乐,真好!难怪诗人看到村子那繁忙而井然有序的劳动场面时,不禁感叹——“昼出……,村庄……”(齐读)?
3.不光村里的男男女女各尽所能,做着分内事,就连那小孩也——(指读诗句三、四行),从小孩一个小小的学种瓜这个动作,你有什么想说的?(交流)
懂事:父母勤劳的品质感染了村庄的孙童,小孩也喜欢上劳动了。
快乐:是呀,他们学种瓜,心理想的也是收瓜时丰收的场面呀……?
可爱:瞧,他的动作,一手——,充满了童真童趣,多么俏皮的孩子呀!
师:能做力所能及的事了,感到非常自豪;听出来了,劳动着也是快乐的。我们都来当当爱劳动的孩子,一起快乐地读读吧。(指名读)
4.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是快乐;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这样和谐、恬适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让我们把这首诗牢牢地记在心里。(练习背诵)
?四、拓展延伸,深化感受
1.师:刚才我们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除了借助注释、插图外,还通过发挥想象,读懂了、读好了这首诗。知道这首诗是从描写那一幅幅劳动场面,让我们感受到忙碌的乡村生活。请大家再读读范成大的另一首《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又是在写什么呢?现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读这首诗,说说大意,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是啊!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字字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就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为主,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诗人所创作的田园诗。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稚子弄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1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诗,背诵三首诗。
3.能联系注释理解词句意思,感受诗句中对于童年天真快乐生活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在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苑里,童趣诗以其特有的芳香独放异彩。说到童趣诗,我们就不能不提到一位诗人,那就是杨万里,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稚子弄冰》,去寻觅诗人杨万里笔下的“童趣”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师:课前我们布置了预习作业,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1)熟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再读古诗,想象画面。
(4)搜集杨万里的其他童趣诗。
师:相信同学们课前预习的都很充分了,现在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读这首诗。
(评价:读通顺,流利)谁再读?
2.听到同学们读的这么通顺流利,老师都不禁想加入你们了(师前四字,生后三字)
3.师:同学们,我们把古诗读通了,读出节奏了,还应该把诗读懂。现在谁能来说一说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生说诗意。
三、感悟童心,走近诗人
1.出示第一行:稚子金盆脱晓冰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一行,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冬天的早晨,盆里的水结成了厚厚的冰,一个“脱”字写出了孩子剜冰时的样子,充满了乐趣。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呢?
课件出示:一个?? ? 的小孩
孩子是怎样从盆里剜出冰的?剜冰时的表情和动作是什么样的呢?(想象表情、动作、过程等)
课件出示:冬天的早晨,天刚刚亮,一个?? ?的小孩急急忙忙地来到院子里,他看到铜盆里结满了厚厚的冰,他 ?? ?(剜冰的动作)
脱出来的冰也许是什么样子的呢?
课件出示:冬天的早晨,天刚刚亮,一个 ??(外貌)的小孩急急忙忙地来到院子里,看到铜盆里结满了厚厚的冰,他 ??(剜冰的动作),脱出来的冰多么??多么??,漂亮极了!
师: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觉呢?多么有趣的画面啊,你能读一读吗?指生读,全班读。
2.师:我们刚才通过想象孩子的神态、动作、心理等,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剜冰的有趣画面,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其他三行诗,在小组说一说你的眼前还呈现出怎样有趣的画面。生小组交流。
(1)彩丝穿取当银钲
他不但剜出了冰,而且他还用彩线穿起来当作锣来敲,儿童的天真顽皮展现的淋漓尽致,看他自娱自乐,玩得多高兴、多有趣啊!
师:多么聪明的小孩啊,你能读一读吗?指生读,全班读。
(2)敲成玉磬穿林响
声音像玉磬般穿过树林,传到了很远的地方。
师:多么动听的声音啊,指生读,全班读。
(4)忽作玻璃碎地声
孩子越敲越起劲,只顾高兴,没想到把冰敲碎了。
师:此时此刻你觉得孩子的心里会是什么感觉呢?
此时此刻,“啪啦”一声,圆冰迸碎落地,发出像玻璃破碎一样的声响。小家伙高兴地拍手雀跃,咯咯地笑起来。于是,村落的上空,又荡起串串稚气的笑声……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句话吧!
师:多么天真的小孩,多么有趣的画面啊,现在谁愿意把稚子弄冰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呢,我们再来体会其中的乐趣。
指生复述故事。
3.师:诗人把这么多富有童趣的画面浓缩成了这样一首诗,给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一幕吧(齐读全诗)
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1.孩子的天真无邪深深感染着诗人杨万里,通过诗歌我们可以感受他就像个顽皮的孩子一样,他以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去寻找灵感,和他们共享喜乐,这就是杨万里,这就是杨万里的童趣诗。现在谁来读读你找到的杨万里的童趣诗。
2.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课下请同学们将杨万里的童趣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留住我们这一份美好的回忆。
第三课时 村晚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并写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引导回忆、背诵以前学会的古诗,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2.出示诗题:村晚
(1)启发学生用逐字理解、补充意思的方法读懂诗题,初步了解这首诗描绘色的景象。
(2)简介作者:雷震,宋代诗人。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提出要求,指导自学。
2.检查自学效果:
(1)读准字音:指名让学生分句朗读,相机出示生字,指导识记。
(2)读好诗句:重点指导学生按古诗的节奏读好诗句。
草满/ 池塘// 水满陂,山衔/ 落日// 浸寒漪。
牧童/ 归去// 横牛背,短笛/ 无腔// 信口吹。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1.默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交流议答,使学生明确:
第一行诗:
(1)指名读。
(2)这一行诗里的“池塘”和“陂”你是怎么理解的?(池塘:池子的堤岸。塘:堤岸。陂:池塘。)
(3)看书上的插图,哪部分是和这一行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学生指着投影幕回答:图的下部画了池塘和两岸,池水满盈盈的,两岸长满青青的草等。)
(4)点示:由于“池塘”和“陂”意思相同,所以这一行诗的意思也可说成“草满陂,水满池。”两个“满”表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机蓬勃。(板书:草、水满)
(5)谁能说一说这行诗的意思?(池塘堤岸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草,池塘里涨满了水。)
第二行诗:
(1)指名读。
(2)这一行里的“衔”是什么意思?点击“衔”进行链接,屏幕上出示:衔:用嘴含,叼。
(3)“山”如何“衔”落日?请同学们看图想象,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同桌同学讨论讨论。
动画演示:太阳渐渐落下,夕阳夹在两山之间。
交流议答:课文中的“衔”是什么意思?(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好像被山含住了。)
图上哪一部分和“山衔落日”相对应?(学生指着投影幕回答:图的上面部分画面和“山衔落日”意思相对应)
“寒漪”这个词你是怎么理解的?点击进行链接,屏幕显示:寒漪:“漪”指细小的波纹。“寒漪”是指傍晚夕阳下的暗绿色波纹。
“浸”是把东西泡在液体里,课文中作者是说把什么浸泡在寒漪中呢?
点击进行链接,屏幕画面的下方出现“一塘池水”,水面呈暗绿色,水面隐隐约约出现“山衔落日”的倒影(板书:山衔落日浸寒漪)。
谁说一说这行诗句的意思?谁再连起来说说一、二两行诗句的意思。点击进行链接,齐读。
第三、四行诗:
1.指名读。(板书:牧童归去横牛背信口吹)
2.“牧童”指什么人?(这里指放牛娃)
“归去”表示回到哪里去?(回到村里去)
看图:“横牛背”你是怎么理解的?(横骑在牛背上)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两行诗你是怎么理解的?
展示动画:牧童从远及近慢慢走来,并配上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作为背景音乐。
指名说说这两行诗句的意思。
点击进行链接,齐读三、四行诗句和意思。
四、熟读古诗,积累语言
1.朗读指导:
(1)提示朗读注意点:这首诗的韵脚字是“陂、漪、吹”,要读得清晰,读出重音;按古诗的节奏读好诗句。
(2)教师分行领读,学生跟读。
(3)学生练习读。
(4)指名读。
(5)集体齐读。
2.指导背诵:
(1)教师引读:草满池塘一—山衔落日一—牧童一—短笛一—
(2)分组练习背诵:一组背,另一组听,然后再交换。
(3)指名背诵:比一比谁背得好。
(4)全班一起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