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七下第四单元第七章第二节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同步习题(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版七下第四单元第七章第二节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同步习题(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3-26 18:1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1.某地区多次发出雾霾黄色预警,很多群众出现了呼吸系统疾病。这引起了人们对环境污染的广泛关注。PM2.5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因素,呼吸道对其几乎没有净化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B.PM2.5被吸入后,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哮喘等疾病
C.减少雾霾、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是大规模植树造林
D.雾霾天气里,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低于氧气含量
2.在模拟探究“酸雨对植物的影响”实验中,将实验装置放在向阳处的主要目的是(  )
A.让植物叶片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
B.有助于植物叶片的气孔张开
C.促进酸雨与植物体内有机物反应
D.帮助植物体提高温度
3.生活中难免遇到意外情况。面对突发情况,以下处理措施不合理的是(  )
A.遇到有人溺水时,先保持其呼吸道畅通,再实施人工呼吸
B.遇到煤气中毒者,先将病人移至通风处,再实施人工呼吸
C.受伤时若出现喷射状出血,要压迫伤口的远心端进行止血
D.遇到有人骨折时,不要随意搬动病人,应立即拨打“120”
4.下列关于日常用药与急救的做法中,合理的是(  )
A.为了健康,吃大量保健品
B.包装上印有“OT
C”标志的药物,可凭经验服用
C.毒蛇咬伤,在伤口的近心端包扎止血
D.发现有人煤气中毒晕倒,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5.煤气中毒时,大量的一氧化碳与血液中的(  )结合而导致人体缺氧.
A.白细胞
B.血红蛋白
C.血小板
D.血浆
6.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全球性的大气污染主要表现在(  )
A.酸雨、温室效应、生物入侵
B.温室效应、乱砍滥伐、臭氧层破坏
C.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
D.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塑料垃圾
7.空气中的PM2.5因为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故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很大。目前苏州市正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降低PM2.5指数。下列各项中属于减少空气中PM2.5等污染有效措施的是(  )
A.大力新建化工厂,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B.鼓励购买使用私家车,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C.直接焚烧生活垃圾,避免“垃圾围城”
D.积极植树种草,增大城市绿化面积
8.以下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盆栽天竺葵黑暗处理是为了耗尽运走叶中的淀粉
B.利用食醋和清水配制模拟酸雨来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C.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染色的方法是掀开盖玻片,滴入碘液
D.观察血液分层实验中,加入抗凝剂是为了防止血液凝固
9.近日来,我国近国处于雾霾天气。其中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是首要的污染物。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PM2.5进入人体,会直接引发消化道传染病
B.鼻腔内的绒毛对空气中较粗的颗粒物具有一定的阻挡作用,这属于特异性免疫
C.加强植树造林,对减少PM2.5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D.PM2.5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引起的,所以我们应该立即停止使用化石燃料
10.尘肺是长期在粉尘较多的场所工作的人容易患的一种职业病。长期吸烟或是在雾霾天气长期不戴口罩,都会加重尘肺病情,严重时会出现呼吸困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肺泡内的尘埃积累过多,时间久了影响肺泡的扩张和回缩
B.肺泡内的尘埃积累过多,使部分肺泡壁变厚,减少了气体交换的有效面积
C.肺泡内的尘埃积累过多,时间久了使部分肺泡坏死
D.以上三项都对
11.在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大气污染防治上要“下大力、出真招、见实效”的讲话,目的是消除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为此我国主要城市都开始了PM2.5的检测工作,以下有关PM2.5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它的产生与车、船尾气等有密切关系
B.是衡量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
C.是诱发多种消化道疾病的主要原因
D.它能通过肺泡进入循环系统
12.下列有关措施或行为中,不利于苏州市环境保护的是(  )
A.对苏州河道全面截污、清淤
B.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量
C.将生活垃圾直接堆放在空地上
D.加强太湖湿地保护建设
13.常见的大气污染源有以下几种(  )
A.工业生产排放
B.车辆船舶尾气
C.秸秆焚烧
D.以上都是
14.下列数据为4份雨水样本的酸碱度值,其中能明确判断为酸雨的是(  )
A.5.6
B.6.1
C.4.4
D.7.0
15.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大雾天气导致呼吸病人增多,因为雾霾可使空气中增加大量的(  )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硫
D.可吸入颗粒物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
16.酸雨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还腐蚀建筑物.______.(判断对错)
17.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水.______(判断对错)
18.大量植树造林可改善空气质量。______(判断对错)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答案】
1.??C???????2.??B???????3.??C???????4.??C???????5.??B???????
6.??C???????7.??D???????8.??C???????9.??C???????10.??D???????
11.??C???????12.??C???????13.??D???????14.??C???????15.??D???????
16.??√???????17.??√???????18.??√???????

【解析】
1.??
解:A、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A正确;
B、雾霾对身体的各个器官都有危害,主要危害还是对呼吸系统的危害。因为雾霾是指空中浮游大量尘粒和烟粒等有害物质。因为受到气压等气候条件的影响,城市中空气污染物不 易扩散,加重了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物质的毒性,这些有害物一旦被人体吸入,就会刺激并破坏呼吸道黏膜,破坏呼吸道黏膜防御能力,对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损伤,B正确;
C、减少雾霾提高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是对主要污染源进行控制,包括对扬尘污染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燃煤污染控制、区域联防联控等,C错误;
D、雾霾天气里,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低于氧气含量,D正确;
故选:C。
(1)PM2.5,指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它主要源于燃烧后的物质,如燃煤、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等,通常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
(2)雾霾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大气空气气压低,空气不流通;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汽车尾气等污染物的排放;工厂制造的二次污染以及冬季二氧化碳的排放等等。
掌握雾霾的来源及危害是解题的关键。
2.??
解:向植物喷洒的酸雨会对植物造成一定的影响,植物的叶上有气孔,气孔打开才能使得酸雨进入植物体内,影响其生活,在一定的范围内,阳光越强,气孔就容易张开,因此在模拟探究“酸雨对植物的影响”实验中,将实验装置放在向阳处的主要目的是有助于植物叶片的气孔张开,使酸雨进入植物体内,影响其生活,才利于观察实验现象。
故选:B。
模拟探究“酸雨对植物的影响”实验中我们要先将两盆植物分别贴上A、B标签.然后每天定期同时向A喷洒模拟酸雨,向B喷洒清水,(洒水壶不混用,喷洒的模拟酸雨和清水等量),对油菜苗的其他管理措施不变.据此解答.
关键点:在一定的范围内,阳光越强,气孔就容易张开,将实验装置放在向阳处的主要目的是有助于植物叶片的气孔张开.
3.??
解:A、对溺水者先要清除他口鼻内的污物,再进行人工呼吸,A正确;
B、煤气中毒是因为空气中缺氧,一氧化碳的含量高,大量的一氧化碳和血红蛋白结合,使氧气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造成人体组织缺氧,应该迅速将煤气中毒者移至空气清新的通风处,使其呼吸新鲜空气,B正确;
C、动脉是将心脏的血液流向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压力大,血流速度快,因而外伤出血时成喷射状或一股股的流出,故应在近心端用止血带或指压法止血,C错误;
D、遇到有人骨折时,不要随意搬动病人,要迅速拨打“120”,防止骨骼错位,D正确。
故选:C。
出现意外、危机时,我们要拨打急救电话并采取一定的急救措施,人工呼吸以及胸外心脏挤压是常用的两种急救措施。
掌握常用的急救措施,即解决题目,最好又会在必要的时候能用于救助他人。
4.??
解:A、吃大量保健品,反而对身体有害。A错误。
B、非处方药简称OTC,非处方药可按药品说明服用。但是“是药三分毒”,每一种药物一般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长期自行服用,会危害人体健康。若需长期服用,要咨询专业医师后,方可服用。B错误;
C、被毒蛇咬伤后,在伤口的近心端处,用绳子或止血带结扎是正确的,这样可以防止毒素通过心脏流到全身,对人造成更大的危害。C正确;
D、抢救煤气中毒患者时,先将病人转移到通风的地方进行人工呼吸,同时打120求救。D错误。
故选:C。
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解答此题要具有把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解:一氧化碳进入人体后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高200~300倍,所以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而碳氧血红蛋白又比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慢约3 600倍,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缺氧窒息。
故选:B。
当人处在一氧化碳浓度较高的地方就会发生中毒,一氧化碳和氧气可以同时通过肺的通气进入肺,再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进入血液,氧和一氧化碳都能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大得多,就使更多的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又因为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后分离极慢,而血红蛋白的数量是有限的,这样,就使氧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而不能被血液运输到组织细胞,造成组织细胞缺氧.
关键掌握煤气中毒的原理.
6.??
解: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造成的。酸雨的主要成分是硫酸、硝酸等。酸雨危害动植物和人的健康;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臭氧层的破坏给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造成危害。所以全球性的大气污染主要是指: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
故选:C。
①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造成的。
②二氧化碳的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会给人类及环境带来许多不利影响,臭氧层的破坏给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造成危害。
理解酸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的成因、危害及预防。
7.??
解:空气中的污染物能严重的危害人和其它生物的健康,如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减轻空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是控制污染物排放。大面积植树造林是防治空气污染的有效措施。可见D符合题意。
故选:D。
植树造林是防止空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是防止空气污染的根本措施。
关于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要能区分根本措施和有效措施。
8.??
解:A在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试验中,用食醋和清水配制模拟酸雨,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A、在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盆栽天竺葵要放在黑暗处理一昼夜,目的是为了耗尽叶中原有的淀粉,以证明绿叶在光下是否制造淀粉,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染色的方法是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故C不正确,符合题意。
D、在观察血液分层实验中,加入抗凝剂是为了防止血液凝固,以便观察血液的成分,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
正确领会实验的要领和注意事项是做好此类实验题目的关键,平时注意强化训练和实际操作。
9.??
解:A、PM2.5可入肺颗粒物,无法被鼻腔、咽喉等呼吸器官屏障阻碍,只能沉积在肺部,会直接损害呼吸系统等,A错误;
B、鼻腔内的绒毛对空气中较粗的颗粒物具有一定的阻挡作用,这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植树造林能减少沙尘暴天气的发生,能减少空气中悬浮颗粒物,能对减少PM2.5能起到积极的作用,C正确;
D.PM2.5指固体颗粒对环境的污染,人类使用能源大多为化石燃料,化石燃料燃烧产生较多的固体颗粒造成污染,D错误。
故选:C。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粒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
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特别是低碳生活、大气污染等是中考的热点问题。
10.??
解:尘肺是长期吸入粉尘的以肺组织纤维性病变为主的疾病,是长期在粉尘比较多的场所容易患的职业病。由于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灰尘),并在肺泡处积存,引起肺部纤维化,肺泡弹性下降,导致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以及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受阻,使呼吸困难逐渐加重。尘肺病人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的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四大症状,此外尚有喘息、咳血以及某些全身症状。
故选:D。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呼吸道既保证了气体的畅通,又对吸入的空气具有清洁、温暖和湿润的作用。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肺由许多肺泡构成,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单位。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1.??
解:A、汽车尾气中也能释放出直径≤2.5微米的颗粒物,因此,它的产生与车、船尾气等有密切关系,A正确;
B、PM2.5已经被科学证实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空气污染指数是衡量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B正确;
C、PM2.5是诱发多种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原因,C错误;
D、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不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吸入肺颗粒物。由于它能通过肺泡直接进入循环系统,对人体危害极大,D正确。
故选:C。
PM2.5,指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它主要源于燃烧后的物质,如燃煤、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等,通常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
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与之相关的问题也就成为了考试的重点。
12.??
解:A、对苏州河道全面截污、清淤,有利于防止水体的污染,符合环保。
B、汽车尾气中含有多种空气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量,有利于空气保护,符合环保。
C、将生活垃圾直接堆放在空地上,会造成周边环境的污染,同时造成白色污染、生成有害气体污染空气,污染土壤等,所以生活垃圾应集中分类处理。
D、湿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提供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它因有如此众多而有益的功能而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所以加强太湖湿地保护建设,有利环保。
故选:C。
环境保护是为了防止自然环境的恶化,对青山、绿水、蓝天、大海的保护。这里就涉及到了不能私采(矿)滥伐(树)、不能乱排(污水)乱放(污气)、不能过度放牧、不能过度开荒、不能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不能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等等。有利于环境保护就是对环境无污染,不能污染空气,不能污染水体,不能造成白色污染等方面。
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哪些做法有利于环境保护,我们应该如何去做,要知道垃圾的一般处理方法,不要乱扔垃圾,要进行集中处理,要考虑废物的回收再利用,节约资源。
13.??
解: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燃料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
故选:D。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有哪些。
环境的污染与防止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与之相关的考题就成为中考的热点之一。
14.??
解:当雨水的PH<5.6时称为酸雨。可见C正确。
故选:C。
雨水中常常因为含有显酸性的物质从而使得雨水的PH<7,当雨水的PH<5.6时称为酸雨。
解答本题是要掌握酸雨的特点,即当雨水的PH小于5.6时才属于酸雨。
15.??
解:A、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A错误;
B、一氧化碳属于有害气体,B错误;
C、二氧化硫也属于有害气体,C错误;
D、大雾天气可导致呼吸病人增多,因为雾霾中有一些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可使空气中增加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D正确。
故选:D。
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粉尘主要是固体小颗粒,如地面粉尘、燃煤排放的粉尘、沙尘暴等。大雾天气可导致呼吸病人增多,因为雾霾可使空气中增加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
解决本题要理解题意、掌握空气的污染物的特点即可解答。
16.??
解: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质是形成酸雨的重要物质;因为酸性物质能和很多物质反应,所以酸雨的危害是很多方面的,如:腐蚀建筑物,毁坏庄稼,使土壤酸化,腐蚀金属制品,腐蚀雕像,使水体显酸性等.
故答案为:√.
酸雨属于酸性物质,酸性物质能和很多物质反应,所以酸雨的危害是很多方面的,可腐蚀建筑物,毁坏庄稼等.
本题主要考查环境方面的知识,解答时应该从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找出防止环境污染的措施.
17.??
解:由分析可知的,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含硫量很高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PH小于5.6的雨水就算酸雨;正常的雨水的pH值为中性或略小于7,微偏酸.一般情况正常雨水在7左右波动,可以大于7,有人认为是由于含有碱性气体造成的,实际上应该是含有碱性颗粒物,如扬沙天气的影响.由于空气中含有CO2,所以正常来说雨水范围应该是5.6-7,但是扬沙严重地区可以>7,故此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含硫量很高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酸雨和正常雨水的pH值.
18.??
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够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所以植树造林可改善空气质量。
故答案为:√
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从而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
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出大量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森林在调节大气成分中起着重要作用。



初中生物试卷第2页,共2页
初中生物试卷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