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教学课件
《诗经》二首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
关雎
目录
第一节
新课导入
第二节
整体感知
第三节
深入探究
第四节
拓展延伸
第五节
板书设计
第六节
课堂小结
第七节
布置作业
新 课 导 入
第一节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来学习位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整 体 感 知
第二节
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理解诗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中美好情境。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按照音乐的特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计有“周南”“召南”等十五国风,共160篇,其中大部分为周代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雅乐,共105篇,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宾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写作背景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看法有二:一是当初周朝设有专门采集民间歌谣的官员,他们收集这些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检校政治得失之用,《风》多源于此;二是周朝有“献诗”制度,《雅》诗多是公卿大夫献诗的汇集。总之,《诗经》是由许多人经历许多年编纂而成代代流传下来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整体感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这首诗很短很完整,写主人公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整体感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2.既然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
首章四句写一个年轻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一位所爱的人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希望她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结构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第一部分(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的爱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
第二部分(第2、3节):描写小伙子求婚,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的苦恋情形。
第三部分(第4、5节):描写小伙子结婚成梦,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整体感知——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对象。长长短短鲜荇菜,左右两边去捞取。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善良美丽的少女,钟鼓声换她笑颜。
深 入 探 究
第三节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写出了什么?有何作用?
“悠哉悠哉”这是直接的心理描写,写出了男主人公的绵绵情意,思念不绝。“辗转反侧”形容心中有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不能入睡,这是动作描写,突出其内心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2.“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写出了什么愿望?有什么作用?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象结婚时的热闹情景。这种写法富有浪漫情调,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3.《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4.《关雎》这首诗的各节,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这就叫重章叠咏。运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之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5.诗中有关“荇菜”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以景物为出发点,借景抒情。以荇菜的流动无踪比喻淑女的难求;以时而向左,时而向右采摘荇菜的动作,隐喻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深入探究——写作手法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非常生动地运用“兴”的手法。
(2)重章叠唱的形式营造出了一种喜庆的气氛。
(3)语言富于表现力,运用双声叠韵。“窈窕淑女”“辗转反侧”等语句,善用双声叠韵,既富于表现力,又朗朗上口,至今活跃在人们的语言中。
蒹葭
目录
第一节
新课导入
第二节
整体感知
第三节
深入探究
第四节
拓展延伸
第五节
板书设计
第六节
课堂小结
第七节
布置作业
新 课 导 入
第一节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身影。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蒹葭》,吟诵优美的文字,传唱这首古老的歌谣。
整 体 感 知
第二节
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3.感知“伊人”的形象,解读文章的主题。
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按照音乐的特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计有“周南”“召南”等十五国风,共160篇,其中大部分为周代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雅乐,共105篇,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宾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写作背景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生于水边。
整体感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凄清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整体感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2.诗歌中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整体感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2.诗歌中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情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惆怅和忧郁苦闷的情怀。
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结构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第一部分(第1、2节):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心上人隔水相望,苦苦追寻而不见的惆怅。
第二部分(第3、4节):用反复咏叹的方法,更深一层地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可望而不可即,失意郁闷之情,不言自明。
第三部分(第5、6节):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难、曲折与漫长,突出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
整体感知——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就站在水的中央。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露水没有干。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的那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难攀登。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站在水中的高地上。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完。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那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弯曲。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站在水中的陆地上。
深 入 探 究
第三节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诗中的“溯洄”“溯游”有什么含义及表达效果?
“溯洄”指逆流而上,“溯游”指顺流而下,两词连用,侧面刻画了主人公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着,以及内心的焦急与忧愁。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2.“白露未晞”一句有什么作用?
表明已是深秋,更增添了冷寂、落寞的气氛,烘托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3.《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诗歌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出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3.《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诗的每章景物描写都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第二章“白露未晞”,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的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使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4.《关雎》这首诗的各节,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这就叫重章叠咏。运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之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5.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咏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深入探究——写作手法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反复咏叹,凸显感情。
《蒹葭》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写“可望而不可求”的渴慕深情,但在重章复沓中景物有变化,感情也有发展,这样就显得富于变化而无呆滞之弊。诗篇语言质朴,接近于当时的口语,但于质朴中又有韵味,使人深感其朴素之美。
2.虚实结合,想象丰富。
诗中实写蒹葭、小洲、河流等,而所谓“伊人”则是虚写。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路远难寻心上人,结尾却用“宛在”一转,似乎“她”就在前面,用想象描绘出了他对恋人的强烈思慕渴求之情。
课 堂 小 结
第四节
课堂小结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表达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对美满婚姻的美好期望。
《蒹葭》诗歌每一章前四句都是描写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的情景,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
拓 展 延 伸
第五节
拓展延伸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中国古代经典爱情诗句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板 书 设 计
第六节
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爱慕:
相思:
愿望:
关雎
河边邂逅
一见钟情
深切思慕
美好愿望
朝思暮想
辗转反侧
琴瑟友之
钟鼓乐之
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蒹葭起兴:写景
追寻伊人:写人
蒹葭
苍苍
萋萋
采采
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
布 置 作 业
第七节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用反复咏叹的手法写一段话,表达出强烈的情感。
啊,祖国!您是大地,我就是大地上的一粒泥沙。
啊,祖国!您是花园,我就是花园里的一束奇葩。
啊,祖国!您是大海,我就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