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信息加工

文档属性

名称 文本信息加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10-08-07 22:30:00

文档简介

《再别康桥》诗歌赏析小板报
——文本信息加工
一、基本说明
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信息加工
2)年级:高一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二章第一节
5)学时数:45分钟(多媒体网络教室)
二、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文本信息的加工是根据信息需求对文本信息加工处理,使之有效的组织文本信息的内容,准确、高效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使之目标让人更好地理解自己思想,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利用各种字体、字号、颜色以及排版方式来提高文本信息的表过效果。
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也有一定文字处理能力,由于城乡的区别,学生之间水平有很大差异。对于网络的信息,文本信息,图片信息,如何处理成自己的信息,设计成美观的版式,漂亮的版面,大部分学生还是无法实现,初中没有上过信息技术课,更是无从下手。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在Word中设置排版,纸张的大小;文本框的插入及图片的版式;学会设置字体、设置段落、修饰文字、调整图片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对网络信息及文字的处理,培养学生再创新的意识;与语文课程进行整合,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能力;任务驱使,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互相学习的能力;分组设计作品,培养学生与他人协作的精神;互评,他评,加强学生鉴赏的能力,培养他们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4、设计思路:由语文课中一首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歌朗诵引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内容——板板设计。观赏他人作品,拓展学生设计视野,教师给出样图,点拔学生创新,完成设计,插入内容,自学掌握Word中的基本知识点,并且更深一了解《再别康桥》诗的意境,诗的感情,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借鉴和创新精神。
5、教学策略设计:情境教学,案例学习,任务驱动,点拔引导
6、教学媒体设计:网络环境教室,多媒体计算机,高清晰大屏幕投影仪
7、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诗歌朗诵观赏引入新课 2’ 播放《再别康桥》的影视。播放完后,教师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徐志摩这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在我们心中“荡漾”。你喜观这一首诗吗?你认为这首诗美在哪里,作者徐志摩先生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写这一首诗的呢?今天,请你把对这一首诗的理解和看法,利用我们Word文字处理记录下来,制成小板报。 学生观看,欣赏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中的感情。 由语文课中一首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歌朗诵引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内容—板板设计。结合学生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学习中信息。
活动一,欣赏板报作品 2’ 呈现2008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作品1,2,3。教师归纳总结板报的特点:①整体版面布局。②文字、图片、色彩的搭配。③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④选择合适信息表达方式。 观赏、分析电子报刊,交流讨论主题、风格、特点等。 让学生对电子板报有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启发学生如何设计板报,点燃学生心中对制作电子板报的渴望。
活动二,分组设计板报结构图2’ 引导学生分析《再别康桥》诗歌的赏析板报的信息需求确定,组织学生分组,展示几个典型板报设计图。观察、指导学生成功地完成板报设计图。为下一步活动作好基石。教师总结板报设计的步骤是:信息需求确定设计板报结构图填充内容完成作品 小组之间,交流讨论确定信息需求,在纸张上设计出板报图。 启发学生创新, 发挥学生创造水平,选择信息内型,表达自己设计的主题。
活动三,分组在word中实现板报图12’ 组织学生将图纸上的设计图在Word中实现,先简单的演示进入Word环境,根据展示同个典型板报设计图分析,明确结构图中涉及到元素:页面版式文本框图片操作步骤过程,大屏幕循环播放,教师个别辅导完成结构图。 学生根据设计的图纸,互相、自主学习,完成板报的结构图。 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人,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学生之间水平有很大差异,教师对于自学能力不强的,水平较差的,可以个别辅导。
活动四,搜索板报信息,分组完成板报15’ 组织学生完成板报内容的填充,在网海搜索板报信息,完成板报中设置,学会掌握:设置字体设置段落修饰文字调整图片的大小各知识点操作大屏幕循环播放,教师在课堂上巡视查看学生的制作情况及学习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辅导,同时引导他们多用探索的方式,自己找出解决的办法。留意各小组的作品完成情况,在心中挑出不同层次的作品。 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的框架,在网海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重新组合信息,再创新新的信息,完成板报内容填充;学生之间互相、自主学习,完成基本的技巧操作。 与语文课程进行整合,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能力;任务驱使,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互相学习的能力,搜索,筛选信息的能力,知识再组合能力,网络应用于学习,整理信息的能力。
活动五,作品展示,互评、点评板报10’ 选择三个作品,二个好的,一个差的,组织学生评价,教师点评。点拨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评价: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深度性 抽选作品组推荐一个人点评,要求讲解自己制作的方法、得意之处等。再由其他组员同学点评。 互评,他评,加强学生鉴赏的能力,培养他们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活动六,总结2’ 小板报制作总结;组织学生对徐志摩《再别康桥》诗歌总结。播放诗歌影视。 学生观看,欣赏。 有机与语文课进行整合,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是辅助我们学习的好工具。
8、评价设计:
报刊类作品参考评价表
评价标准 评价指标 得分
 思想性 科学性 (28分) 主题明确,新颖(7分)  
能科学,完整地表达主题思想(7分)  
内容准确,科学(7分)  
文字内容通顺,无错别字和繁体字(7分)  
  创造性 (27分) 素材获取及其加工属原创(10分)  
具有想像力和个性表现力(7分)
内容、结构设计独到(5分)
主题表达形式新颖,构思独特、巧妙(5分)
  艺术性 (25分) 版式设计生动活泼,各页风格协调(7分)  
版面设计合理,色彩运用得当(7分)
图文并茂,文字清晰易读(7分)
反映作者有一定的审美能力(4分)
 深度性 (20分) 可读性范围(10分)  
知识深度,拓展宽度(10分)
总分    
评价等级 优秀:100—90,良好:89—80,一般:79—60,差:59—0  
作品点评(特色与不足)  
9、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特色是:
与语文课进行整合,让信息技术辅助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教学任务在创造和组合中,顺利地完成了。
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人,是创造者,符合新课程改革标准。
分组创造;分组评价;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相互协助,相互帮助的学习习惯。
任务明确、可行,激发学生的兴趣,能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网络成为学生辅助学习的主要认知工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索,筛选信息的能力,知识再组合能力,整理信息的能力。
整节课学生创造热情高,表现欲很强,任务简单,容易上手,板报设计条理清晰,学生设计有条不紊,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板报任务。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 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 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 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 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 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 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 、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 周刊,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
《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任北京大学教
授。印度大诗
人 泰戈尔访华
时任翻译。
1925年赴欧
洲、 游历苏、
德、意、法等
国。1926年在北
京主编 《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 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 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 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 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
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
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
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
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
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
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
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
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
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波
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盘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彻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阔的海
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
 我也不想放一只巨大的纸鹞
 上天去捉弄四面八方的风;
我只要一分钟
我只要一点光
我只要一条缝,
  象一个小孩爬伏
  在一间暗屋的窗前
  望着西天边不死的一条
 缝,一点光,
一分钟
昨天我冒着大雨到烟霞岭下访桂;
南高峰在烟霞中不见,
  在一家松茅铺的屋檐前
  我停步,问一个村姑今年
翁家山的桂花有没有去年开的媚,
那村姑先对着我身上细细的端详;
  活象只羽毛浸瘪了的鸟,
  我心想,她定觉得蹊跷,
  在这大雨天单身走远道,
倒来没来头的问桂花今年香不香。
“客人,你运气不好,来得太迟又太早;
  这里就是有名的满家弄,
  往年这时候到处香得凶,
  这几天连绵的雨,外加风,
弄得这稀糟,今年的早桂就算完了。”
果然这桂子林也不能给我点子欢喜;
  枝上只见焦萎的细蕊,
  看着凄凄,唉,无妄的灾!
  为什么这到处是憔悴?
这年头活着不易!这年头活着不易!
又被它从睡梦中惊醒,深夜里的琵琶!
  是谁的悲思,
  是谁的手指,
象一阵凄风,象一阵惨雨,象一阵落花,
  在这夜深深时,
  在这睡昏昏时,
挑动着紧促的弦索,乱弹着宫商角微,
  和着这深夜,荒街,
  柳梢头有残月挂,
啊,半轮的残月,象是破碎的希望他,他
  头戴一顶开花帽,
  身上带着铁链条,
在光阴的道上疯了似的跳,疯了似的笑,
  完了,他说,吹糊你的灯,
  她在坟墓的那一边等,
等你去亲吻,等你去亲吻,等你去亲吻!
徐志摩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