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价值的判断
一、基本说明
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2)年级: 高一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 第二章
5)学时数:45分钟 (一个课时)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信息的特点,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方法和技巧
过程、方法目标:结合信息的特点,通过活动的探索,使学生具备有效地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尝试利用不同信息价值判断标准来分辨信息的良莠。
情感目标:体验不同来源的信息支持任务活动的价值;加强对生活的感知和参与意识,养成正确判断所获取信息的价值的素养。
2、内容分析:21世纪我们已经步入到信息时代,在这个信息量极度丰富的信息爆炸社会,有时我们却不得不面临着“信息饥渴”的问题:有用的信息找不到,没用的信息一大堆。信息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各类信息纷繁,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只有会对信息进行鉴别和评价,才能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好,才能提高学习、工作、生活的效率,做到事半功倍。因此,信息的鉴别与评价,对于每一位学生而言,要成功立足于未来信息社会,都是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上好这节课的内容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开设信息技术学科的意义。
3、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浅俗易懂,学生要了解熟记信息价值判断的方法是很容易的,但是并不着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它并加以运用,因此关键在于从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事例入手,让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鉴别和判断的必要性、怎样去判断,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对学生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甄别信息能力的培养。
4、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是理论阐述,为了使课堂变得生动,活跃课堂气氛,应该引入一些有趣的示例来辅助教学。
三、教学过程描述
(采用下述的表格式描述,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尽量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记录)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2’ 在信息化社会,各种信息多如牛毛,难免良莠不齐,有时“有用的信息找不到,没用的信息一大堆”,有的信息甚至会误导人们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因此,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有必要对信息进行分辨和判断。 直接导入到主题
转入主题1’ 对于获取的信息,我们可以从信息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否具有内在逻辑性,是否与其他信息相矛盾或冲突等角度来判断信息的准确性。 板书:1.准确性
思考讨论6’ 三国时候在赤壁之战中,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一幕戏:“群英会蒋干中计”。当时蒋干自愿受曹操之命,到三江口周瑜的大营来探听虚实。蒋干原与周瑜同窗交契,周瑜热情地招待了蒋干,当晚喝得大醉,并留他共睡一床。蒋干趁周瑜熟睡之机,偷走了桌上所谓的曹营中水军都督蔡瑁、张允的投降书,连夜赶回曹营,将降书献给曹操,曹操于是斩杀了通晓训练水军要领的蔡瑁、张允二人,给赤壁之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在这个故事中,周瑜故布疑阵,提供虚假信息给曹操,致使曹操误杀蔡瑁、张允二人;如果你就是当时的曹操,你会受虚假的信息蒙蔽而中周瑜的计吗?如果不会的话,请说明理由。 学生一起讨论3分钟,然后要求举手发言。学生大都回答“不会”,一些学生说到“投降书”这样的机密书信不可能轻易放在桌上 “群英会蒋干中计”既是《三国演义》上有名的一段故事,也是语文教材上的学习内容,设计这个案例既能很好帮助学生理解,又结合了语文历史知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结2’ 总结学生发言,给出参考意见,通过逻辑分析:周瑜作为三军统帅,在交战之际,是不太可能随便喝醉的。以周瑜之谨慎,他不可能随随便便不避嫌疑与敌营来的谋士同塌而眠。以周瑜之作人,对于降书这等重大机密,不可能随手放在桌上让蒋干轻易拿走。正因为如此,曹操在错杀了蔡瑁、张允二将之后马上就意识到自己中了周瑜的计,曹操可也是个精明的人哪! 通过总结和归纳,让学生明白怎样判断信息的准确性,培养学生的思辩精神
思考讨论3’ 李明的手机上突然收到一条以香港某公司的名义发来的信息:“恭喜,你的手机得了三千元大奖!请您先把600元的纳税金汇寄给我们,我们将马上给您汇去奖金。汇款帐号410***********”思考:收到此信息后你会按提示去做吗?为什么?你应该怎样做? 学生一起讨论2分钟,然后要求举手发言。学生都回答“不会”,有学生说“天上不会掉馅饼”,有学生说“直接从奖金中扣税金” 不少学生或其亲友收到过类似的诈骗信息,这个案例的设计贴近生活,能很好地说明鉴别信息的用处
小结2’ 对学生的发言予以评价和总结,给出自己的参考意见
转入主题2’ 主观愿意和目的容易使信息偏离客观事实,因此,在判断选择信息时要考察信息提供者的目的和意图。例如,商品推销员通常总是会说他的商品如何如何地好,但是真实情况如何,你就得仔细掂量了。一般来说,政府部门、官方机构、非盈利组织等提供的信息比较客观。 板书:2. 客观性
讨论6’ 楚汉相争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次,西楚霸王项羽遣使者到汉营,谋士陈平安排人热情地接待了使者。大鱼大肉加上美女歌舞助兴,使者非常感动,谁知席间听说是楚王使用后,招待人员突然撤下珍馐美女,换上粗茶淡饭,对使者说,我们还以为你是范增派来的呢。使者回去后把这事添油加醋地向项羽作了禀报,头脑简单的项羽怒火中烧,就此丧失了对范增的信任。范增于是乞老归乡,死在归乡路上。他一死,项羽的末日也就不远了。这就是著名的反间计。 学生讨论思考2分钟:为什么项羽会中陈平的反间计?然后要求举手发言。有学生指出:项羽没有考察使者带有主观怨恨心理的话 对“反间计”这个例子学生也是非常熟悉了,从学生熟知的案例入手,更加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增加对史实的认实
小结2’ 项羽既未考察信息的客观性,又未经过逻辑分析考察信息的准确性,并且无容人的气量,仅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单逞匹夫之勇,终于被弱小的刘邦打败,在乌江自刎身亡,这个教训不可以不吸取。 进一步加深对判断信息的客观性与准确性的认识
讲授2’ 信息的权威性是指信息是否具有令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例如“李明手机中大奖”的例子,要查这条短信是否可信,通过银行、公安机关等权威机构来进行查询的结果是比较可信的。 学生思考有哪些机构发布的信息比较具有权威性。 板书:3.权威性呼应上面的例子
讨论4’ 2007年6月,中央电视台一档栏目《艺苑风景线》播出了关于“纸箱馅包子”的新闻,称北京某早点摊用碎纸箱做馅包包子。但是随后经过调查,发现这条消息是地地道道的“假新闻”。 学生讨论2分钟,思考:这个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有学生回答:一些权威部门也不能随便相信 这个案例是当时一个热门的新闻事件,案例能较好地结合时事
小结1’ 要敢于对所谓的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持怀疑精神。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讨论4’ 2006年连续剧《亮剑》塑造的“李云龙”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李云龙从红军时代就带兵打仗,是一名骁勇战将。李云龙打鬼子,不全按照上级的指令,“上级离得那么远.要是请示了,黄花菜都凉了”。正是李云龙的果断出击,打得日本鬼子闻风丧胆。 思考讨论:李云龙对于敌情信息该不该先请示上级再按指令行事?请说明理由。有学生说要,有学生说不要,有学生说要视情况而定 不少学生喜欢《亮剑》中李云龙的草莽形象,案例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小结2’ 归纳:①可能的情况下,应请示上级后行动,上级通常站在更高层面上思考问题。②作为指挥官,面对瞬息万变的敌情,应能果断判断敌情,抓住有利形势,不能错失良机。信息的时效性是指该信息在某段时间或某一时期是否有效。 肯定学生的“视情况而定”,不能一味地回答说“要”或是“不要”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案例后归纳并板书:4.时效性
讨论2’ 展示几条信息:1.邵阳市今年初中把信息列入考察科目 2.歌星周杰伦将来长沙演出3.国家土地价格将上调50%4.央行昨日调高存款利率…… 讨论:你最关心哪条信息?很多学生回答信息2 通过案例使学生明白并不是所有信息对自己都有价值
评价2’ 归纳:一个人不可能接受所有的信息,他只关心与自己有关的和感兴趣的信息。这就是价值的适用性 对学生的答案不做评价 板书:5.适用性
总结2’ 对信息价值进行判断,需要用批判的眼光,从不同方面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和思考,还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帮助实现。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中所使用的案例比较贴近生活,或较好地结合了其他学科,学生对这些案例有着浓厚的兴趣,案例的使用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是在陈述案例和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时,如何较好地掌握好时间和节奏,是上课时要注意的问题。我在个别班级上课时就因为超时没有讲完教学内容。因此在上课时要注意不要对案例过度发挥,要提高课堂的驾御能力,对学生设计外的回答和提问能较好地引导到课题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