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27 12:5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什么是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前提
内容
目的
目标:由公有制、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国家是市场经济)转变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市场经济为主,计划经济调控)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两种经济体制的区别
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基本 起源 马克思论著;列宁实行;斯大林发扬,成就显著;毛泽东发展; 自古以来就有,人们天然形成;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完善
特点 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资源配 置方式 行政手段配置为主 市场配置为主
鲁迅曾说过:“在中国,搬一张桌子都需要流血。”
想想历史上的改革、变法之艰难(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实现现代化的转型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因此,对于中国改革之难,西方有这样的评论:这如同在一枚硬币上让一艘航空母舰进行一百八十度的转向。
然而,中国竟然奇迹般地做到了。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富”起来;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人“富”起来;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商人 “富”起来;
第8课
(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让人们“富起来”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富”起来;
1.农民的困境:
第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不脱贫,就是大多数人没脱贫;                    
第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度发展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第三,人民公社制度造成农业发展缓慢。
1.农民的困境:
材料三:小岗村最好的年景每人每年9斤粮食,收入0.11元。最差的一年每人每年2.8斤粮食,收入0.04元。小岗村当时一共20户人家,115人,除了1户外,其他户每年都要外出讨饭。
——摘自赵海均《30年》
材料二:吹哨集合,等齐下地, 干活一窝蜂,干好干坏、干与不干一个样。劳动纪律松弛,生产效率低下,出工不出力,普遍“磨洋工”,(人民公社)社员干活毫无积极性。
——林志友《人民公社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比较研究》
材料一: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每投入百元资金的纯收入,1956年为2.78元,1978年下降为1.85元。
材料四: 当时出去要饭心里很苦恼,农民有地有田,有牛有犁有耙,为什么搞不上吃的?我们心里不服气,农民不是不会种地,按当时那个政策约束了我们。
——摘自《小岗村,严金昌家的年关》
农民生活苦,生产效率低
人民公社制度下农民劳动积极性差
小岗村经济水平低,以乞讨为生
农村经济水平低的原因是政策——人民公社制度
1.农民的困境:
1978年夏秋之交,百年未遇的大旱肆虐安徽,江淮大地八九个月没有下雨,全省受灾农田达6000亩。······秋后,不计其数的灾民举家出走,踏上了漫漫乞讨之路。
——摘自熊志勇《再生中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前前后后》
天灾之下,农民生活更苦,迫切要寻找出路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富”起来;
2.突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十八岁。
分田到户: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国家的)上,把集
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拥有土地的使
用权),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与人民公社“一
大二公”相违背)、自负盈亏。
2.突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2.突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事件 核心内容 意义
土地改革 (1950-1952) 地主私有 农民私有 农民翻身,拥有土地,激发生产积极性,解放生产力,开辟农业发展道路,为工业发展打下基础
农业合作社 (1953-1956) 私有制 集体所有制,集体经营 改变小农经济,集体生产,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符合工业化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建立。
人民公社化 (1958-1983) “一大二公” 高度公有化 挫伤农民劳动积极性,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伤害,国民经济困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以后) 土地国家所有权 农民使用权 激发农民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2.突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小岗村1979年卖给国家粮食12497公斤,超过政府计划7倍;卖给国家油料12466公斤,超过国家规定任务的80倍。小岗农副产品收47000元,平均每人400多元。在当时,对这群“叫花子”来说,这无疑是一座光芒四射的金山。
——马立诚、凌志军著作《交锋》
2.突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全国
四川
安徽
内蒙古、贵州、 广东
尝试
安徽凤阳小岗村
1978
发展
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1983
分田到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声惊雷
遍地开花
2.突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好的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乡镇企业容纳了5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那不是我们领导出的主意,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的创造。
--《邓小平文选》卷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乡镇企业都是农民创造的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人“富”起来;
1.工人的困境:
材料一: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1957年是637元,1978年
是644元。
——林蕴辉《国史札记》
材料二:那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11个部门的审批,要盖11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广州日报
材料三:“(1984年刚上任青岛电冰箱厂时)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张瑞敏(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
吃“大锅饭”,职工没有积极性
政企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
工人生活水平下降,生活拮据
1.工人的困境:
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国营厂长、经理联名向省委、省政府写了一封“松绑”公开信:“……现在体制的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的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为此,我们怀揣冒昧地向你们伸手要权……”
企业要求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
实行经营责任制,增强企业活力
2.突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人“富”起来;
农村改革的成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我们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进行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
--《邓小平文选》卷三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2.突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长虹——国有企业改革的典型
80年代,长虹抓住“保军转民”的机遇,启动了中国彩电业第一条生产线,并以此为突破口,一举结束日系彩电对中国“一统天下”的格局,甚至创下每销售3台彩电,就有一台长虹的奇迹。但90年代开始,光靠彩电难以实现持续发展和做强做大,于是,长虹走上多元化道路。2016年,长虹控股扭亏为盈,营收破千亿;2017年营收达到 1171.21 亿元。
2.突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011年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共有69家公司入选《财富》杂志排出的全球500强,超过了日本,仅次于美国(133家),再创历史新高。
有3家中国企业进入前10名,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国家电网分别位列第5、第6和第7位。
3.效果
世界500强中的国有企业
3.效果
1977-1991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统计(亿元)
改革的路子是正确的!
3.效果
1.商人的困境: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商人 “富”起来;
大家对私营企业家关广梅的质疑
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巡视
2.突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一锤定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伟大的理论创新)……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
如何评价“马克思理论指出的、苏联和毛泽东实行的公有制、计划经济”?
积极作用:
在共和国早期,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国家重点建设,促进“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对经济的恢复,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发挥过重要作用。
消极作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商品的生产计划和销售价格都由中央统一制定,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严重不足,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市场经济+计划经济
(苏联的列宁、美国罗斯福总统、中国的邓小平)
2.突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特征:(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3)国家的有力宏观调控;
3.意义
五、课堂小结
  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发展,不发展就会受人欺负,发展才是硬道理。
改革开放一定要坚持,而且还要胆大一点。
——邓小平(1992年1月南巡谈话)
中国仍将致力于改革开放……改革不会走回头路。
——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