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 13.3.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说课课件 25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 13.3.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说课课件 25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3-28 11:2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
第十三章 轴对称
教材分析
目标分析
学法指导
过程分析
教法分析
说课流程
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教材分析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等腰三角形,对等腰三角形并不陌生,本学段学生观察、操作、猜想的能力较强,但演绎推理、归纳、建立数学模式的意识等方面比较薄弱。因此,在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难点
重点
教材分析
3.重点、难点
操作法
讨论法
启发、引导法

本着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教学理念
教法分析
合作探究法
分析讨论法
归纳总结法
学法指导

本着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
情景设置
引入新课
实验探索
得出结论
证明结论
形成定理
应用举例
强化训练
教学反馈
引导小结
完成目标
布置作业
说教学过程
欣赏图片
A
B
C
等腰三角形: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底边
顶角
底角
情景设置
引入新课
动手操做
得出结论
证明结论
形成定理
应用举例
强化训练
教学反馈
引导小结
完成目标
布置作业
说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等腰三角形,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等腰三角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此引出课题。
等腰三角形除了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性质及两腰相等外,还有哪些我们所不知的性质呢?
A
B
C
情景设置
引入新课
动手操做
得出结论
证明结论
形成定理
应用举例
强化训练
教学反馈
引导小结
完成目标
布置作业
说教学过程

A
B
C
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除两腰重合外还有没有重合的角和线段?

A
B
C
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除两腰重合外还有没有重合的角和线段?

A
C
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除两腰重合外还有没有重合的角和线段?
底角
情景设置
引入新课
动手操做
得出结论
证明结论
形成定理
应用举例
强化训练
教学反馈
引导小结
完成目标
布置作业
说教学过程
结论2: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结论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情景设置
引入新课
实验探索
得出结论
证明结论
形成定理
应用举例
强化训练
教学反馈
引导小结
完成目标
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
问题1的设计使得学生顺利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帮助学生顺利地写出已知和求证;问题2提供给学生解题思路,让学生一下想到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问题3的设计目的:因为辅助线的添加又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因此让学生折等腰三角形纸片,使两腰重合,学生很容易发现这条折痕就是我们要添加的辅助线。
说教学过程
提问:1.这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什么?用数学符号如何表示题设和结论?
2.如何证明两个角相等?
3.如何构造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情景设置
引入新课
动手操做
得出结论
证明结论
形成定理
应用举例
强化训练
教学反馈
引导小结
完成目标
布置作业
说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让学生感受到探索证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则有∠1=∠2
D
1
2
在△ABD和△ACD中
证明: 作顶角的平分线AD,
AB=AC
∠1=∠2
AD=AD
(公共边)
∵ △ABD≌ △ACD
(SAS)
∴ ∠B=∠C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情景设置
引入新课
动手操做
得出结论
证明结论
形成定理
应用举例
强化训练
教学反馈
引导小结
完成目标
布置作业
说教学过程
情景设置
引入新课
实验探索
得出结论
证明结论
形成定理
应用举例
强化训练
教学反馈
引导小结
完成目标
布置作业
说教学过程
学生证明了性质1,同时得到△ABD≌△ACD,利用三角形全等性质,得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角平分线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这也就证明了性质2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用符号语言表示为:
在△ABC中
∵AB=AC(已知)
∴∠B=∠C(等边对等角)
性质2: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简写成“三线合一”)
情景设置
引入新课
动手操做
得出结论
证明结论
形成定理
应用举例
强化训练
教学反馈
引导小结
完成目标
布置作业
说教学过程
性质定理
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
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1)图中共有几个等腰三角形?
(2)设∠A为x,你能分别表示出 图中其它各角吗?
(3)你能求出△ABC各角的度数吗? (学生解答,一名学生板书,师生共同交流。)

这个例题是已知边相等,求角度数的问题,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因此我对它进行了改编,设置三个梯度问题降低难度,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交流,寻求好的解题方法。此题充分利用了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景设置
引入新课
动手操做
得出结论
证明结论
形成定理
应用举例
强化训练
教学反馈
引导小结
完成目标
布置作业
说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为了使学生巩固性质1,掌握基本技能,拓展思维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例题分析
课堂练习
填空:
(1)如图1,△ABC 中, AB =AC, ∠A =36°, 则∠B = °;
(2)如图2,△ABC 中, AB =AC, ∠B =36°, 则∠A = °;
(3)如图3, AB=AC ,AD⊥BC交BC于点D,BD=5cm,那么BC的长度为 ( )



图2
图3
设计意图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等腰三角形性质1、性质2,同时引导学生将与角有关的知识系统化,达到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目的。

情景设置
引入新课
动手操做
得出结论
证明结论
形成定理
应用举例
强化训练
教学反馈
引导小结
完成目标
布置作业
说教学过程
图1
情景设置
引入新课
实验探索
得出结论
证明结论
形成定理
应用举例
强化训练
教学反馈
引导小结
完成目标
布置作业

说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结,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1、必做题:
课本第81页第1、2题
2、选做题:
课本第83页第14题
情景设置
引入新课
动手操做
得出结论
证明结论
形成定理
应用举例
强化训练
教学反馈
引导小结
完成目标
布置作业
说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巩固所学的知识,注重学生个性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注重个性,布置作业
敬请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