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2课 中国古代的
土地制度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周礼》曾这样记述西周时期的某项土地制度,“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下列有关材料中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属于奴隶制土地国有制
B.受封者要向皇帝缴纳贡赋
C.农民在土地上集体耕作
D.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和转让
解析:从材料中的“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以任地事而令贡赋”等信息可知这是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它是一种土地国有制,A项正确。B项错在“皇帝”,C项错在“农民”,D项错在“自由买卖和转让”。
答案:A
2.《礼记·王制》记载“田里不鬻(yù,卖)”。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
A.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
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
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
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
解析:“田里不鬻”意为不允许土地买卖,这说明当时的土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它存在于夏商、西周时期,A项正确。
答案:A
3.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此规定的目的是( )
A.维护井田制 B.重农抑商
C.保护私有财产 D.限制土地兼并
解析:“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反映了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这是保护私有财产的体现,C项正确,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私自”带有不被人所知的意思,而土地兼并不是偷着干的事,D项错误。
答案:C
4.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解析:由图片内容可知,这一块地上有6人在劳作,其中4人翻地,后面跟着两人播种,这反映了集体劳作的情形。汉代土地兼并加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庄园经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因而出现了图片中的情形,故D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图片情况,排除。
答案:D
5.(2018·福建东山二中期中)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
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社会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从而导致“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而土地之所以能够被兼并,其根源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B项正确;A、D两项的表述均由B项所致,故与题目中的设问要求“根本原因”不符;面对土地兼并现象,封建政府曾采取措施进行抑制,故C项的表述错误。
答案:B
6.(2019·辽宁本溪一中月考)《东华续录》记载了乾隆五十一年毕沅的一份奏折:“豫省连岁不登,凡有恒产之家,往往变卖糊口。近更有于青黄不接之时,将转瞬成熟麦地贱价准卖。山西等处富户,闻风赴豫,举放利债,借此准折地亩。贫民已经失业,虽遇丰稔之年,亦无凭借。”材料所述现象( )
A.导致租佃关系迅速发展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局面
D.迫使政府推行均田制度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豫省连岁不登,凡有恒产之家……贫民已经失业,虽遇丰稔之年,亦无凭借”,说明明清时期土地兼并导致农民失去土地,靠租种土地为生,A项正确;土地兼并加剧易导致流民问题,不利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和社会稳定,B、C两项排除;均田制为北魏到唐朝中期时期推行,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A
7.(2018·黑龙江试验中学高一期中)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北宋政府的不抑兼并政策导致严重的土地兼并,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故B项正确;土地兼并不代表经济的衰退,故A项错误;坊市制度是城市中的制度,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B
8.(2018·黑龙江双鸭山一中高一期中)宋代法律规定,在田产交易前,买主需要通过中人验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凭证;订立土地买卖契约时,要明确写明买卖田产的四至、亩数、价钱及交易年月;立契付钱后买卖双方还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印。这反映了宋代( )
A.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
B.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C.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
D.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解析:据材料“通过中人验证……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重视管理土地交易,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只能说明政府的管理,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不抑兼并的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故D项错误。
答案:C
9.自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
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C.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彻底废除
D.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租佃经营大量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土地兼并导致农民失去土地,被迫租种地主的土地,B项正确。
答案:B
10.(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这表明政府意在( )
A.增加财政收入
B.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
C.增加粮食产量
D.提高佃农生产的积极性
解析:从材料中的“土豪大姓”“归官庄者”“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可知,政府通过让地主收取垦荒土地上的一熟作物,让佃户收取另一熟作物的方法来提高佃农生产的积极性,D项正确。
答案:D
11.明朝时“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此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地主与佃农间存在雇佣关系
B.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
C.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
D.租佃制抑制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
解析:“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交租之外,两不相问”说明佃户对土地生产使用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C项正确。明朝雇佣关系出现在纺织手工业部门,A项错误。租佃关系使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同时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B、D两项错误。
答案:C
12.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中国古代农民分为自耕农和佃农。下列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①自耕农承担田租、兵役、徭役等负担 ②佃农向地主交纳地租等负担 ③自耕农拥有自己的土地,佃农没有自己的土地 ④都有小生产者意识,都是落后阶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作为组合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在封建社会前期,农民是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是落后阶级,④错误,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年份
全国耕地面积
全国人口
全国征收的麦米豆谷
洪武十四年
(1381年)
3 667 715顷
58 873 305口
26 105 251石
洪武二十六年
(1393年)
8 507 623顷
60 545 812口
32 789 800石
净增数
4 839 908顷
1 672 507口
6 684 549石
材料二:元季丧乱,版籍多亡,田赋无准。明太祖即帝位,遣周铸等百六十四人,核浙西田亩,定期赋税。复命户部核实天下土田。而两浙富民畏避徭役,大率以田产寄地户,谓之铁脚诡……又以中原田多芜,命省臣议,计民授田……北方近城地多不治,召民耕,人给十五亩,蔬地二亩,免租三年。
——《明史·食货志》
材料三:国初兵荒之后,民无定居,耕稼尽废,粮饷匮乏。初命诸将屯兵于龙江等处,后设各卫所,创制屯田,以都司统摄……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种。
——《明会典》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6分)
(2)从材料二、材料三中,找出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8分)
(3)应怎样评价朱元璋上述措施的作用?这些措施能否消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弊端?(12分)
答案:(1)明太祖统治时期,农业生产发展,耕地面积增加,人口增长,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
(2)调查全国土地,清查地主隐瞒的土地;奖励垦荒;军队屯田。
(3)作用:朱元璋的上述措施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弊端:朱元璋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在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条件下土地兼并等社会问题。
14.(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魏到隋唐,均田制绵延了300多年,保存了大量的国有小农,但这一制度到唐中叶已经崩溃。宋代不立田制,国家不再干涉土地财产关系的变化,结果是租佃关系盛行,成为主导的土地经营形式。宋代佃户人身自由,法律上也和主人有基本的平等地位……地租形式主要是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整个产量的多少而波动,所以地主还对土地的经营加以干预。而定额租则佃农可完全自主经营……有人估计,宋代的亩产量比唐代要提高1.5倍。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鱼鳞册始行于洪武二十年。……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先是,诏天下编黄册以户为主,详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而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诸原坂、坟衍、下湿、沃瘠、沙卤之别毕具。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据史载:“(明末清初)吾邑地产木棉,行于浙西诸郡,纺织成布,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故种植之广,与粳稻等。”“……妪晨抱棉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外,未卒岁,室庐已空矣。其衣食全恃此。”故一旦商贩阻塞,棉花和棉布滞销,农民经济的运转就会出现危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到宋朝农民身份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代黄册、鱼鳞图册的历史作用。(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宋至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及影响。(10分)
答案:(1)变化:由国有小农转变为自由佃农。原因:生产规模化,生产资料迅速集中;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频繁;国家政策变化,均田制崩溃,宋初不抑兼并等。
(2)作用:一定程度上明确土地所有权,保护农民利益,抑制土地兼并;赋役征收具备确实根据,保证政府的税收。
(3)趋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农村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影响:农民生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逐渐增强,推动了经济的继续发展;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学习目标:1.了解井田制的主要内容和性质,认识其瓦解的历史原因。2.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及其各自的地位。3.理解中国古代土地兼并出现的原因,认识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知道中国古代封建租佃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认识租佃关系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一、废井田,开阡陌
[情景导学]
思考:你能判断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哪一土地制度?其中的“公田”归谁所有?
提示:井田制。贵族占有。
[教材导学]
1.井田制的出现:商周时期,阶级分化严重,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
2.井田制的内容
(1)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分封给各级贵族。
(2)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3)“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
(4)“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井田制的实质:国王名义上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4.瓦解过程
(1)开始瓦解: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瓦解。
(2)加速瓦解:春秋时期诸侯国的税制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代表性的改革有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这些改革实际上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
(3)最终瓦解: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正式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私有制。
[易错易混] 井田制不同于今天的土地公有制
井田制实质上是一种以周王为代表的贵族土地所有制,这里的“国有”实际上是各级贵族私有。而今天的土地公有制是一种真正的公有制,这与井田制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情景导学]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它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90年建成。是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思考:承德避暑山庄属于我国古代的哪一土地所有制?
提示:君主土地私有制。
[教材导学]
1.时间:战国时期,贵族掌握土地所有权的井田制已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2.形式
(1)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2)自耕农私有土地:自耕农个人支配使用的小块土地。
(3)地主私有土地:地主阶级获得土地有多种来源,其中最主要的途径是土地兼并。
3.均田制
(1)时间:公元485年,北魏。
(2)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3)目的: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4)内容: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负担徭役和兵役。
(5)宋初,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使土地兼并非常激烈。
(6)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的现象日益普遍。
[图解识记] 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名师点拨] 封建社会土地制度主要分为地主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形式。其中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均田制等。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情景导学]
说明:明朝晚期,很多农民因生计困难,迫于无奈把土地卖掉。当时民间的土地买卖一般由卖方委托中介人寻找买方,三方一起议定价格,写成合约,三方签字画押,合约即可生效。
思考:古代的地契的作用是怎样的?
提示:保护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
[教材导学]
1.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2.发展历程
(1)产生:早在战国时代,租佃方式就已产生。到汉代,已比较普遍。
(2)发展:宋代,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3)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
3.影响: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削弱,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图解识记] 租佃关系
探究点一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材料探史]
[史料呈现] 材料一
材料二 “围剿公田”
材料三 ①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受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②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魏书·食货志》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种土地制度?其性质是什么?
(2)材料二中“围剿公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概括材料三反映的土地制度的实行情况,并分析能否达到其目的。
[信息解读] (1)根据材料一中的形状判断为井田制,结合所学分析其性质。
(2)正确理解“围剿”的含义,指的是消灭,结合所学从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方面分析其因素。
(3)结合①②对均田制的内容和作用进行分析。
[答案提示] (1)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性质是周王名义上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春秋战国各国进行改革。
(3)均田制在北魏开始实行,隋唐时期继续实施。均田制保护自耕农经济,限制土地兼并,但是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作用,但不可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经营方式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集体耕种,平均分配
[题型突破]
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微点拨] 结合材料中的时间“汉代”进行判断确定。
[解析] 此图反映的是集体劳动的场景,而非个体农户分散的生产劳作状态,故A项错误;此图没有反映出耕作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不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故B项错误;汉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不是土地公有制,故C项错误;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情形,故D项正确。
[答案] D
[针对训练1] 《诗经·小雅·大田》中记载: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下列对此则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反映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B.表明私田已占据主导地位
C.体现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体现时人对农业丰收的向往
[解析]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表明井田制开始瓦解,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井田制开始瓦解,但公田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私田的出现体现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有苗萋萋,兴雨祁祁”体现了人们对农业丰收的向往,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探究点二 租佃关系的发展
[材料探史]
[史料呈现] 材料一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改变旧的剥削方式,招徕逃亡奴隶和破产农民作为自己的“私属徒”,①把土地分给他们耕种,从中收取地租。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贵于富民……②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到了明清时期,多实行定额地租,佃农所交地租,多的占到收获物的80%。
(1)材料一反映了地主土地怎样的经营方式?
(2)材料二中这一经营方式有何发展?明清时期,这种经营方式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信息解读] (1)①可得出是地主将土地出租,收取地租。
(2)②说明当时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原因从土地兼并,商品经济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提示] (1)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的租佃经营方式。
(2)方式:大力发展,仅次于自耕农。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商品经济发展;农民地位的提高。
封建租佃关系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1)历程
①产生:战国时期。
②发展:汉代已较普遍;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仅次于自耕农经营方式。
③高峰:明清时期,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减少,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2)特点
①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租税,地租以实物为主,又分定额租和分成租。
②主要采取订立契约方式,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
[题型突破]
朱元璋颁布诏书,规定“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止行亲属礼。”清雍正颁布新制,规定禁止“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这说明( )
A.佃户和田主取得完全平等地位
B.主佃之间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C.资本主义性质的租佃关系产生
D.传统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解析] 佃户和田主取得完全平等地位与材料中“并行以少长之礼”说明并不平等,故A项错误;材料中政府颁布新政,规定保障佃户,可以得出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的租佃关系并没有涉及资本主义性质,故C项错误;材料是涉及租佃中体现人身关系的变化,得出传统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是以偏概全,而且伴随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致使等级秩序的不断加强,故D项错误。
[答案] B
[针对训练2] 宋代有的农民把田产诡称献纳给僧寺、道院,有的还假立契约,诡称典卖给权势之家。还有农民将产业与人丁化整为零。这些情况导致了( )
A.佛院实力的膨胀 B.政府税收的困难
C.租佃经济的发展 D.土地兼并的加剧
[解析] 材料“农民把田产诡称献纳给僧寺”可知农民未真正将土地献给佛寺,不能使佛院实力膨胀,故A项错误;材料中农民的行为造成国家控制的人口和征税土地减少,不利于国家征税,故B项正确;材料行为与租佃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农民行为保持其土地持有,不会加剧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
[答案] B
对土地兼并问题的认识
1.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在封建社会,土地被视为各种形态财富的最终归宿,大地主力图扩大土地占有面积。
2.封建国家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不可能从根本上去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的制度,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
课堂归纳小结
[网络构建]
[关键必背]
(1)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并被废除,以私有制为主要形式的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确立。
(2)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3)租佃关系是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由土地兼并而出现的一种土地经营方式。
课时跟踪训练(二)
一、选择题
1.与成语“背井离乡”、“井井有条”、“井然有序”等相关的制度是( )
A.井田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封建土地所有制
[解析] 上述成语侧重的是土地及其布局,井田制是土地制度,它形似井字,条理有序,与材料吻合,所以选A项。
[答案] A
2.下列引文能够反映井田制实质的( )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C.“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D.“相地而衰征”
[解析]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其实质是一种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所以B项“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最能反映井田制的实质。
[答案] B
3.我国的土地税可追溯到春秋末期鲁国的“初税亩”和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国家开始征收土地税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
A.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B.不利于有效利用土地
C.开始出现私有土地 D.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 “初税亩”和齐国的“相地而衰征”是在国家认可了土地私有的前提下,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的税赋,其重要影响是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故A项正确;“初税亩”和齐国的“相地而衰征”承认土地私有,有利于土地所有者充分利用土地进行生产,故B项错误;“初税亩”和齐国的“相地而衰征”是针对井田荒芜,私有土地大量出现而制定的政策,故C项错误;按亩纳税可鼓励农民开垦荒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D项错误。
[答案] A
4.“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土地兼并 B.重农抑商
C.闭关政策 D.贫富分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土地兼并的经济现象。土地兼并是古代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下无法克服的一种现象。
[答案] A
5.《吕氏春秋·审分》:“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上述现象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井田制瓦解 B.工商食官制度的形成
C.分封制破坏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解析] 材料反映井田制下集体耕作积极性不高,个体生产积极性高,故A项正确;工商食官为西周手工业、商业发展概况,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分封制破坏是间接影响,故C项错误;土地私有制确立是私田出现的结果,故D项错误。
[答案] A
6.“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是君子之泽,数世而斩。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这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
B.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D.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
[解析] 从材料中“千年土地八百主”可见,土地流转快,这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土地所有权的不断变换,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7.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古代史上,宋朝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该政策实施有利于( )
A.对农民的控制 B.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C.减轻农民负担 D.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
[解析] 土地的大量兼并,使农民大量离开土地,不利于对农民的控制,故A项错误;土地的兼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土地的兼并对农民来说是负担加重,故C项错误;“不抑兼并”使宋朝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土地大量集中到地主手中,这就迫使农民要从地主手中租赁土地,因此推动了租佃关系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 D
8.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 )
A.千耦其耘式经营 B.田庄式经营
C.自耕农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解析] 千耦其耘式经营反映的是奴隶社会时期集体耕作,故A项错误;田庄式经营是指古代的大地主用自己的土地组建的田庄,让农民在田庄内耕种,地主自给自足,故B项错误;自耕农式经营是以小块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单个家庭为经济单位,从事耕织相结合的个体农业劳动,故C项错误;题干中“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指的是贫农租佃富者之田,收入各得一半,具有租赁经营方式,反映的是租佃式经营,故D项正确。
[答案] D
9.下图所示为明代地契,它的出现导致租佃制下的农民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不包括( )
A.生产关系的重要调整
B.在选择雇主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
C.和商品经济发生关系
D.雇佣关系取代了租佃关系
[解析] 地契的出现说明明代租佃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推动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生产关系得以调整;地契的出现也说明佃农在契约上签字之后才可形成;这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关系密切,但契约并不能说明双方形成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答案] D
10.下面是封建社会实行的均田制示意图,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均田制始于隋唐
B.均田制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C.均田制保证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D.均田制下的农民必须对国家承担义务
[解析] 均田制最早实行的是北魏时期,故A项错误;均田制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但杜绝不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故B项错误;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后来土地兼并依然严重,并不能保证农民土地所有制,故C项错误;均田制规定农民要徼纳赋税,还要对国家承担兵役和徭役,故D项正确。
[答案] D
11.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土地问题,北魏、隋、唐都曾推行均田制,宋、明等朝都有高级官员主张恢复井田制。这些措施与设想的目的是( )
A.保护小农生产,抑制商业发展
B.抑制土地兼并,稳定社会秩序
C.确立土地私有,保护地主田产
D.恢复周礼古制,实现儒家理想
[解析] 根据材料中“推行均田制”到“恢复井田制”是重农,但是与抑商并不相关,故A项错误;均田制的设置就是为了解决土地兼并以及土地兼并的问题,故B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周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B
12.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而佃农的佃权,即土地经营权,即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这反映了( )
A.小农经济的制度困境
B.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
C.租佃土地制度的兴起
D.传统经济政策的动摇
[解析] 材料体现土地经营权的变化,与小农经济发展无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明朝实行土地经营权有偿获得反映了土地经营权商品化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租佃土地制度,故C项错误;传统社会始终坚持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故D项错误。
[答案] B
1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解析] 北魏到唐前期曾推行均田制,但材料中“庄园”一词的使用很普遍,说明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答案] C
14.清乾隆时期,广东、湖南、安徽等不少南方省份纷纷出现了“租田者不输租”的现象,为此地主向佃户收取地租抵押金,租约期满后视具体情况返还。这反映了( )
A.佃农身份地位提高 B.清初土地兼并严重
C.佃农风险意识增强 D.江南小农经济衰退
[解析] 根据材料“租田者不输租”可知,在清代南方的一些省份,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佃农身份地位得到一定的提高,故A项正确;清代土地兼并虽然进一步发展,但是材料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地主向佃户收取地租抵押金,租约期满后视具体情况返还”反映了地主的风险意识增强,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租佃关系,不能体现小农经济衰退,故D项错误。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 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诗经·小雅·大田》
材料三 季孙欲以田赋(按田亩数量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
——《左传·哀公十一年》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看出这种土地制度的一个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怎样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表明了什么问题?
(4)这一组材料在实质上反映了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对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认识。(1)材料一反映的是井田制,根据材料一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知土地归周王所有。(2)根据材料二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说明出现了私田,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生产工具的改进。(3)根据材料三中“季孙欲以田赋(按田亩数量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说明田赋是一种新的剥削方式。(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反映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答案] (1)制度:井田制。特点:土地归周天子所有,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2)变化:公田之外出现了私田。原因:铁器牛耕的使用使春秋时期的生产力大为提高。
(3)出现地租这一新的剥削形式,反映了封建剥削关系已产生。
(4)这一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这一历史过程。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
材料二 先代有限田之议,均田之制,口分世业之法,宜仿其制而乘除之,亦因时救弊之政也。
——《胶滨语录》
材料三 徒党不下数千,始则占耕民田,后遂攻打郡县。
——《王文成公全书》
(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末年怎样的社会问题?
(2)为解决这一问题,材料二提出了什么方案?能解决问题吗?为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中“土地多归有力之家……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等信息判断。第(2)问材料中提出沿袭“限田”“均田”等方案,结合史实加以分析。第(3)问根据材料三的描述概括归纳。
[答案] (1)土地兼并严重(或土地高度集中)。
(2)方案:借鉴先代的限田制、均田制等并加以改良,限制土地兼并。不能解决问题。原因:土地兼并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统治阶级的改革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私有制。
(3)土地兼并激化了阶级矛盾,农民进行反抗斗争,用暴力方式改变旧秩序。
课件45张PPT。课时跟踪训练(二)
一、选择题
1.与成语“背井离乡”、“井井有条”、“井然有序”等相关的制度是( )
A.井田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封建土地所有制
[解析] 上述成语侧重的是土地及其布局,井田制是土地制度,它形似井字,条理有序,与材料吻合,所以选A项。
[答案] A
2.下列引文能够反映井田制实质的( )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C.“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D.“相地而衰征”
[解析]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其实质是一种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所以B项“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最能反映井田制的实质。
[答案] B
3.我国的土地税可追溯到春秋末期鲁国的“初税亩”和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国家开始征收土地税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
A.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B.不利于有效利用土地
C.开始出现私有土地 D.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 “初税亩”和齐国的“相地而衰征”是在国家认可了土地私有的前提下,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的税赋,其重要影响是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故A项正确;“初税亩”和齐国的“相地而衰征”承认土地私有,有利于土地所有者充分利用土地进行生产,故B项错误;“初税亩”和齐国的“相地而衰征”是针对井田荒芜,私有土地大量出现而制定的政策,故C项错误;按亩纳税可鼓励农民开垦荒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D项错误。
[答案] A
4.“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土地兼并 B.重农抑商
C.闭关政策 D.贫富分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土地兼并的经济现象。土地兼并是古代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下无法克服的一种现象。
[答案] A
5.《吕氏春秋·审分》:“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上述现象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井田制瓦解 B.工商食官制度的形成
C.分封制破坏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解析] 材料反映井田制下集体耕作积极性不高,个体生产积极性高,故A项正确;工商食官为西周手工业、商业发展概况,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分封制破坏是间接影响,故C项错误;土地私有制确立是私田出现的结果,故D项错误。
[答案] A
6.“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是君子之泽,数世而斩。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这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
B.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D.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
[解析] 从材料中“千年土地八百主”可见,土地流转快,这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土地所有权的不断变换,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7.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古代史上,宋朝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该政策实施有利于( )
A.对农民的控制 B.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C.减轻农民负担 D.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
[解析] 土地的大量兼并,使农民大量离开土地,不利于对农民的控制,故A项错误;土地的兼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土地的兼并对农民来说是负担加重,故C项错误;“不抑兼并”使宋朝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土地大量集中到地主手中,这就迫使农民要从地主手中租赁土地,因此推动了租佃关系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 D
8.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 )
A.千耦其耘式经营 B.田庄式经营
C.自耕农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解析] 千耦其耘式经营反映的是奴隶社会时期集体耕作,故A项错误;田庄式经营是指古代的大地主用自己的土地组建的田庄,让农民在田庄内耕种,地主自给自足,故B项错误;自耕农式经营是以小块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单个家庭为经济单位,从事耕织相结合的个体农业劳动,故C项错误;题干中“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指的是贫农租佃富者之田,收入各得一半,具有租赁经营方式,反映的是租佃式经营,故D项正确。
[答案] D
9.下图所示为明代地契,它的出现导致租佃制下的农民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不包括( )
A.生产关系的重要调整
B.在选择雇主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
C.和商品经济发生关系
D.雇佣关系取代了租佃关系
[解析] 地契的出现说明明代租佃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推动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生产关系得以调整;地契的出现也说明佃农在契约上签字之后才可形成;这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关系密切,但契约并不能说明双方形成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答案] D
10.下面是封建社会实行的均田制示意图,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均田制始于隋唐
B.均田制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C.均田制保证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D.均田制下的农民必须对国家承担义务
[解析] 均田制最早实行的是北魏时期,故A项错误;均田制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但杜绝不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故B项错误;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后来土地兼并依然严重,并不能保证农民土地所有制,故C项错误;均田制规定农民要徼纳赋税,还要对国家承担兵役和徭役,故D项正确。
[答案] D
11.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土地问题,北魏、隋、唐都曾推行均田制,宋、明等朝都有高级官员主张恢复井田制。这些措施与设想的目的是( )
A.保护小农生产,抑制商业发展
B.抑制土地兼并,稳定社会秩序
C.确立土地私有,保护地主田产
D.恢复周礼古制,实现儒家理想
[解析] 根据材料中“推行均田制”到“恢复井田制”是重农,但是与抑商并不相关,故A项错误;均田制的设置就是为了解决土地兼并以及土地兼并的问题,故B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周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B
12.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而佃农的佃权,即土地经营权,即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这反映了( )
A.小农经济的制度困境
B.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
C.租佃土地制度的兴起
D.传统经济政策的动摇
[解析] 材料体现土地经营权的变化,与小农经济发展无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明朝实行土地经营权有偿获得反映了土地经营权商品化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租佃土地制度,故C项错误;传统社会始终坚持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故D项错误。
[答案] B
1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解析] 北魏到唐前期曾推行均田制,但材料中“庄园”一词的使用很普遍,说明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答案] C
14.清乾隆时期,广东、湖南、安徽等不少南方省份纷纷出现了“租田者不输租”的现象,为此地主向佃户收取地租抵押金,租约期满后视具体情况返还。这反映了( )
A.佃农身份地位提高 B.清初土地兼并严重
C.佃农风险意识增强 D.江南小农经济衰退
[解析] 根据材料“租田者不输租”可知,在清代南方的一些省份,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佃农身份地位得到一定的提高,故A项正确;清代土地兼并虽然进一步发展,但是材料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地主向佃户收取地租抵押金,租约期满后视具体情况返还”反映了地主的风险意识增强,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租佃关系,不能体现小农经济衰退,故D项错误。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 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诗经·小雅·大田》
材料三 季孙欲以田赋(按田亩数量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
——《左传·哀公十一年》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看出这种土地制度的一个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怎样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表明了什么问题?
(4)这一组材料在实质上反映了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对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认识。(1)材料一反映的是井田制,根据材料一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知土地归周王所有。(2)根据材料二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说明出现了私田,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生产工具的改进。(3)根据材料三中“季孙欲以田赋(按田亩数量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说明田赋是一种新的剥削方式。(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反映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答案] (1)制度:井田制。特点:土地归周天子所有,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2)变化:公田之外出现了私田。原因:铁器牛耕的使用使春秋时期的生产力大为提高。
(3)出现地租这一新的剥削形式,反映了封建剥削关系已产生。
(4)这一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这一历史过程。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
材料二 先代有限田之议,均田之制,口分世业之法,宜仿其制而乘除之,亦因时救弊之政也。
——《胶滨语录》
材料三 徒党不下数千,始则占耕民田,后遂攻打郡县。
——《王文成公全书》
(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末年怎样的社会问题?
(2)为解决这一问题,材料二提出了什么方案?能解决问题吗?为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中“土地多归有力之家……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等信息判断。第(2)问材料中提出沿袭“限田”“均田”等方案,结合史实加以分析。第(3)问根据材料三的描述概括归纳。
[答案] (1)土地兼并严重(或土地高度集中)。
(2)方案:借鉴先代的限田制、均田制等并加以改良,限制土地兼并。不能解决问题。原因:土地兼并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统治阶级的改革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私有制。
(3)土地兼并激化了阶级矛盾,农民进行反抗斗争,用暴力方式改变旧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