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下《屈原》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下《屈原》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9 09:2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借助于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舞台艺术形象。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生活斗争,激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熏陶教育的目的。

从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命运悲剧、英雄悲剧、社会悲剧);喜剧(讽刺喜剧、抒情喜剧、闹剧);正剧(悲喜剧)。

从作品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内容可分为:现代剧、历史剧、传统剧、童话剧。

从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

从剧情繁简和结构上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等。
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
剧本通常包括两部分:

1.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

2.舞台说明,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17 《屈原》节选
郭沫若
戏剧(剧本)阅读策略
一、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戏剧冲突。
二、了解背景,理解主题。
三、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
四、品味人物语言,揣摩台词含义。
五、关注舞台说明。
“橘颂”
“受诬”
全剧分为五幕 “招魂”
“被囚”
“雷电颂”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一、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戏剧冲突。
戏剧(剧本)阅读策略
第一部分:主要写了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意旨,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屈原内心的独白,表现了他的坚贞不屈和浩然正气。
独白,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指人的自思、自语等内心活动。通过人物内心表白来揭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能充分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
戏剧(剧本)阅读策略
二、了解背景,理解主题。
1.戏剧创作的时代背景
2.戏剧作者(知人论世)
3.剧中故事的历史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在当年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许多爱国者的共鸣。周恩来曾说:“……这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怨愤,也表达了蒋管区人民的愤恨之情,是向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控诉,好得很!”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最终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主张变法,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的又一文学大师。

“他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具的著名学者。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邓小平《在郭沫若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

屈原的独白提到了哪些事物?运用了什么手法?
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土偶木梗”的群像。
象征手法
品味人物语言,揣摩台词含义。
象征能变革黑暗现实的伟大力量
象征人民群众
象征坚定的信念
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光明与正义的化身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
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象征手法:用一种具体事物来表现一种特殊事物或特殊意义。

作用:委婉曲折含蓄,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可感。
象征能变革黑暗现实的伟大力量
象征人民群众
象征坚定的信念
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能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光明与正义的化身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
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读完课文,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屈原是一个痛恨黑暗,向往光明,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
屈原的形象体现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刚正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言行,是民族灵魂的化身。
关注舞台说明
拓展阅读历史剧《屈原》,全貌性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屈原列传》译文】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1.内心独白想象奇特,联想丰富,气势宏伟,表现作
者浪漫主义的激情。
2.运用用象征的手法,将作者难以言表的情感表达得
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3.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呼告、反问等多
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彩。
4.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体会屈原
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这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屈原召唤着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他与风暴雷电已完全融为一体!让我们用自己最激越的感情,朗读课文,走进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这雷与电的洗礼。
屈原(节选)
风!你咆哮吧
雷!你轰隆地响吧
电!你这最犀利的剑
光明,你就是火
东皇一云中君
土偶木梗太阳神
大少司命湘夫人
打破黑暗
带来光明
昏庸腐朽
欺民惑众
与黑暗决裂
与光明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