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授课课题】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授课班级】八(3)班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法;讲授法;问题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史料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提出的过程。(2)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3)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初步掌握在特定历史时空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相关政策的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提升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感受到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人文情怀,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党的外交智慧,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珍爱和平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教学难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以视频导入
教师展示多媒体播放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6月28日参加某纪念大会的发言节选。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即将播放的新闻节选,并思考在视频中被习总书记反复称赞的外交政策指的哪一项政策?
学生回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教师总结: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新中国初期,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一原则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原则提出的过程是怎样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它的提出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两则材料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
教师多媒体呈现两则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有关的史料。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从多媒体上的两则史料出发,结合教材,思考一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学生回答:
学生甲:从史料一可得,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外在的国际外交环境)
学生乙:从史料二可得,新中国成立后便积极参展外交活动,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最大成就就是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内在的国家积极外交)
1、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教师总结: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的外交环境十分艰难,资本主义国家的敌对之声不绝于耳。尽管如此,在我党的带领之下,国家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的众多的外交成就,这些外交成就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奠定了实践基础。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教师多媒体展示三幅图片:
1953年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代表团图、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图、1954年周恩来访问缅甸图。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1954年6月下旬,应邀访问印度时,和印度总统拉金德拉·普拉沙德(右一)、副总统萨瓦帕利·拉达克里希南(右三)、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合影。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图
1954年周恩来访问缅甸图。
教师讲述:当时为了打破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为了发展与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新中国在初期外交实践的基础之上,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教师提问:那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过程是怎样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请同学们以教材和多媒体上的三幅图片为基础(1953年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代表团图、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图、1954年周恩来访问缅甸图。)“看图说史”,梳理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过程及其主要内容,时间3分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过程
(1)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先后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教师总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第一次被提出,1954年成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后来在措辞上有所修改,现在通用过的要内容为“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
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6月28日参加某纪念大会的发言节选。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这是中国、印度、缅甸和国际社会共同的盛会,对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增进各国人民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60年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兴起的非殖民化运动中,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事业蓬勃发展,新生的国家渴望建立平等的国际关系。中国、印度、缅甸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共同倡导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6月28日和29日,中印、中缅分别发表联合声明,确认这五项原则将在相互关系以及各自国家同亚洲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予以适用。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抚今追昔,我们对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三国老一辈领导人表示深切的缅怀,对长期以来坚持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各国有识之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28日)
教师提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中国和世界各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观看习总书记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的视频节选,思考这一问题。
影响: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提出后,便成了我国外交政策的一项基本原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教师总结:对中国而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中国外交新局面的开创奠定了基础。对世界而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被当今世界一系列的国际组织和国际文件所采纳,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和遵守,对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1、万隆会议的召开
教师出示图片
教师出示材料
1955年4月18日,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在印尼万隆召开。50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万隆精神”不但没有失去其意义,在全球化的时代,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时代,却更昭显其超越时代的光辉。
(1)时间:1955年。
(2)特点: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3)概况:
①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②会上,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团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进行“颠覆”活动。
③针对帝国主义国家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1)原因
会上,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团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进行“颠覆”活动。
(2)提出
针对帝国主义国家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3)“求同存异”的内涵
教师出示几段材料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教师指出:
“同”指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面临的问题相同:如何发展国家经济,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世界和平。
“异”是指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建设道路不同。
3、意义:形成了“万隆精神”。
万隆精神指亚非国家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友谊的精神。
【巩固提升】
1.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屈辱外交,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哪一外交政策同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 )
A.团结合作的外交政策 B.自力更生的外交政策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
2.2015年4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出席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60年前,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带着诚意和决心,留下了掷地有声的时代强音,提出了促进会议圆满成功的方针。这一方针是( )
A.求同存异 B.互不侵犯
C.和平共处 D.不结盟政策
3.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国际会议,展现中国领导人的外交风采是在( )
A.1953年中朝韩美谈判签订停战协定
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
D.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
4.《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这次会议是( )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第二届不结盟首脑会议
5.建国后,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一系列的重要成就。下列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出席亚非会议
②中美正式建交
③《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
④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④②① D.④①③②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随着当今世界的不断发展,新时代的我们既要捍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更要探寻其新的诠释,从而不断推动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合作共赢的美好世界。
【作业布置】七年级上册 历史优化设计 第1课 单项选择题
【课文作业】除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初期还取得了不少的外交成就,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并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为主题制作一张主题手抄报,优秀作品将被展览于班级的文化走廊。
【板书设计】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
二、加强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1、万隆会议的召开
2、万隆会议的结果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