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目录一、和平之旅——郑和下西洋二、战争之殇——戚继光抗倭三、殖民之痛——葡萄牙攫取 在澳门的居住权第一幕
和平之旅—郑和下西洋郑和郑和(1371-1433)
●航海家(世界上第一个洲际航海家;人类征服海洋的先驱)、外交家。
●明朝宦官 ,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因立下战功,明成祖朱棣赐郑姓,史称“郑和”。
●出生在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回族家庭,熟悉伊斯兰教教义、教规和宗教习俗。
●身材魁梧,知识丰富,思维敏捷 ,具有一定的航海、造船知识,知兵习战,深得明成祖朱棣的器重 。地理概念,明初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海域及沿岸地区。 西洋的范围(一)郑和下西洋原因材料一:“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 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1、提高明朝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2、加强与海外各国友好往来,同时发展海外贸易。(二)郑和下西洋概况1405年-1433年七次明成祖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货币慷慨送礼、贸易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身临其境:假设你是郑和船队一员,结合材料谈一谈你们取得成功的原因。材料一: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极盛。材料二: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针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汐、信风、气象的规律。材料三:郑和,回族,出身于穆斯林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指南针应用,地理知识丰富。郑和优秀的个人品格和能力。15-16世纪中西方主要航海活动比较表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三)郑和下西洋意义郑和受到榜葛剌的热烈欢迎,并把长颈鹿赠送给了郑和。郑和到了阿拉伯,把我们国家的丝绸和瓷器送给了当地的人民,传达了我们的友谊。1、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2、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第二幕
战争之殇—戚继光抗倭名词解释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倭患明朝中期,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加上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勾结,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一)抗倭英雄戚继光 戚继光: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民族英雄,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后考中武举,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二)戚继光抗倭阅读课本第二部分,归纳戚继光抗倭过程及结果。1、训练军队,创造“鸳鸯阵”;2、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地区倭患;3、消灭广东、福建地区倭寇,东南地区倭患基本解除。图一:明代《抗倭图卷》(局部)
画面描绘了明水军与倭寇交战的情景图二:鸳鸯阵探究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3、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4、戚继光本身的军事才能与领导能力。(三)戚继光抗倭评价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第三幕
殖民之痛—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课堂小结明朝的对外关系和平之旅——郑和下西洋原因概况意义战争之殇——戚继光抗倭概况评价殖民之痛——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