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
自主预习:
一、和平之旅——郑和下西洋
1、原因:(1)提高明朝地位和声望,示中国富强;
(2)加强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发展海外贸易。
2、概况:
时间
次数
在位皇帝
装载物品
物品用途
到达国家
最远到达
3、意义
(1)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创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二、战争之殇——戚继光抗倭
1、概况
(1)训练军队,创造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定浙东地区的倭患;
(3)消灭广东、福建地区的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上被铲除。
2、评价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___________________;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殖民之痛——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课堂检测:
1、郑和下西洋距今已经六百多年了,人们之所以缅怀他,依据是( )。
A.民族团结,永载史册 B.航海壮举,促进交流
C.祖国统一,丰功伟绩 D.抵抗外辱,扬我国威
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荡平倭寇,实现“海波平”的英雄人物是( )。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文天祥
3、在古代对外交往的事例中,与“丝绸之路”属于同一类的是( )。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郑和下西洋 D.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
材料题
材料一:“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天妃灵应之记》碑文
(1)材料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记载?“七奉使”于海外,其船队最远到达何处?
材料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2)材料中的“我”指谁?“海波”指的是什么?
(3)我的愿望实现了吗?为什么能实现?
学考真题:
1、(2018·山东威海)明确时序是理解历史的基础。下列历史人物在中外交流中做出过突出贡献,其活动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张骞出使西域 ②鉴真东渡 ③郑和下西洋 ④马可·波罗来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②①④③
2、(2018·山东青岛)“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 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材料表明“郑和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 )
A.利润丰厚 B.规模较大
C.技术先进 D.和平交往
3.(2018·湖南张家界)图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小勇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他要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应是( )。
图1张骞通西域 图2鉴真东渡 图3玄奘西行 图4郑和下西洋
A.抵抗侵略 B.祖国统一
C.民族团结 D.中外交往
参考答案
BCC
(1)郑和下西洋;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戚继光;倭寇
(3)基本实现;
原因:A、戚继光抗倭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B、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C、与其他爱国军民的相互配合;
D、戚继光本身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
学考答案:B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