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传输过程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数据传输过程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10-10-07 19:42:00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三章 网络是如何工作的 §3.2.1 数据的传输过程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 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科版 《网络技术应用》
§3.2.1 数据的传输过程
课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及策略
教学评价
本课小结
扬州市弘扬中学 胡绪亮
设计思想
教学反思
第三章 网络是如何工作的 §3.2.1 数据的传输过程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 教育科学出版社
与本章第一节内容有所不同,本节内容较抽象,前一节内容侧重于宏观而本节内容则是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微观上的内容,需要学生能够展开丰富的想象。教学策略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教学大致流程:教师设疑(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学生探讨(动手实践)→学生总结→教师总结→学习评价。本课牢牢按照新课改精神进行设计教学,充分突出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合作探究、自己动手、老师引领的教学环境下,既深刻掌握了信息技术技能,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以及较高的信息素养。本节课渗透了与知识点相关的历史知识,比如,ISO参考模型以及TCP/IP概念层的产生背景及意义,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不是纯技能课程,是有血有肉的信息文化。本课内容较抽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趣味性,形象化。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手段主要有:1、讲授法 2、演示法 3、讨论法 4、比对法 5、练习法。并辅有大量的多媒体(图片、动画等)教学资料。
第三章 网络是如何工作的 §3.2.1 数据的传输过程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 教育科学出版社
一、教 材 分 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选自《信息技术基础》选修模块的《网络技术应用》(教科版)的第三章第二节“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 的第一部分“数据的传输过程”,本节内容是对网络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提出了协议和OSI模型的概念,承接了本书第一章第二节的网络安全内容和第三章第一节的网络中的硬件和软件内容,属于网络结构的入门知识,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对网络的结构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理性的分析问题,形成探究问题的信息素养,为将来深入学习网络体系打下基础。
2、教材的特点:
本节内容较抽象,与本章第一节内容有所不同,前一节内容侧重于宏观而本节内容则是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微观上的内容,需要学生能够展开丰富的想象。这就需要任课老师能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将深奥的知识点趣味化,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与突破是本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第三章 网络是如何工作的 §3.2.1 数据的传输过程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 教育科学出版社
二、教 学 对 象 分 析
结合我校特点,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年的《信息技术基础》,其中绝大部分学生家中有电脑可以使用,尤其是那些偏好游戏的男生,他们往往觉得自己在网上冲浪、下载电影、听音乐、聊天以及购物等已经能体现出他们对计算机或者网络的熟练操作和理解,从而产生“书上教的我都会了”的想法,因此在计算机房里经常会有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还有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不熟悉,看到书上那些繁冗的内容,想要学习却又在心理上有畏难情绪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如何深入浅出,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掌握本节内容是本节内容的一个重点。
第三章 网络是如何工作的 §3.2.1 数据的传输过程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 教育科学出版社
三、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网络中数据传输的过程
2、了解OSI模型的基本知识
3、了解TCP/IP协议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树立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学习态度以及较高的信息素养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激发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三章 网络是如何工作的 §3.2.1 数据的传输过程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 教育科学出版社
四、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
1、协议在网络中的作用是什么   
2、OSI七层模型的含义   
3、TCP/IP协议体系的含义及作用
难点:
1、OSI模型中各功能层的作用   
2、数据在穿过各功能层中的变化   
3、OSI模型和TCP/IP协议体系的异同
第三章 网络是如何工作的 §3.2.1 数据的传输过程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 教育科学出版社
五、教 学 过 程 及 策 略
二、新课开始
引入协议概念
本节内容
OSI参考模型
TCP/IP参考模型
邮政系统分层模型
协议分层
OSI参考模型介绍
数据的封装与解封
TCP/IP参考模型
TCP/IP与OSI模型对比
二、新课开始
课程导入
第三章 网络是如何工作的 §3.2.1 数据的传输过程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 教育科学出版社
五、教 学 过 程 及 策 略
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 ,介绍了古代战争通过烽火来传递信息的故事。既为新课程揭开了序幕,同时也增强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课程导入:(情境一)
第三章 网络是如何工作的 §3.2.1 数据的传输过程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 教育科学出版社
五、教 学 过 程 及 策 略
你好!
(教师)设计问题组:
 1.比较两个情境在传递信息过程中有什么异同。
 2.在情境二中请同学们考虑一个问题信息“你好”在网络中真得就是把文字本身原封不动得传给信息接收方吗?
(学生)针对以上两个问题同学们分组展开讨论。
贴近生活实际
课程导入:(情境二)
启发学生思维
第三章 网络是如何工作的 §3.2.1 数据的传输过程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 教育科学出版社
五、教 学 过 程 及 策 略
引入协议概念
(教师)提出问题:
    回顾本章第一节内容,老师跟大家讲到了网络的功能及分布概念,我们已经知道因特网是由成千上万个小的网络通过通信设备连接起来的。然而,连接之前各式各样的局域网却存在着不同的网络结构和数据传输规则 ,将这些小网络连接起来之后,各网络之间是通过什么样的规则来传输数据的呢?
(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该问题先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
 
第三章 网络是如何工作的 §3.2.1 数据的传输过程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 教育科学出版社
五、教 学 过 程 及 策 略
协议是什么?
--为了使数据可以在网络上从源结点传送到目的结点,网络上所有设备需要“讲”相同的“语言”。
--描述网络通信中“语言”规范的一组规则就是协议。
例如:两个人交谈,必须使用相同的语言,如果你说汉语,他说阿拉伯语......
数据通信协议的定义:决定数据的格式和传输的大家都约定要遵守的一组规则或一种习惯。
第三章 网络是如何工作的 §3.2.1 数据的传输过程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 教育科学出版社
五、教 学 过 程 及 策 略
邮政系统分层模型
--邮局对于写信人来说是下层
--运输部门是邮局的下层

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
--写信人与收信人之间使用相 同的语言
--邮局之间遵循相同的约定

同层之间使用相同的协议
用户间约定
邮局间约定
运 输 部 门 间 约 定
■邮政系统共分为三个子系统,既用户子系统、邮局子系统、运输部门子系统,其中邮局子系统完成用户子系统提出的要求,同时对运输部门子系统提出要求,三个系统之间分工合作,使得邮政系统效率成为效率很高的系统。基于这样的思想,网络世界将协议进行分层。
引出协议分层
剖析课本实例
第三章 网络是如何工作的 §3.2.1 数据的传输过程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 教育科学出版社
五、教 学 过 程 及 策 略
协议分层的原因和意义
■原因:
网络通信的过程很复杂,数据以电子信号的形式穿越介质到达正确的计算机,然后转换成最初的形式,以便接收者能够阅读。为了降低网络设计的复杂性,将协议进行了分层计。
■意义:
用户服务层的模块设计可相对独立于具体的通信线路和通信硬件接口的差别,而通信服务层的模块设计又可相对独立于具体用户应用要求的不同。
1
2
3
第三章 网络是如何工作的 §3.2.1 数据的传输过程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 教育科学出版社
五、教 学 过 程 及 策 略
OSI参考模型
产生背景:
  ■ 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各大厂商根据自己的协议产生
    了不同的硬件和软件。
  ■为了实现网络设备间的相互通信ISO提出了OSI的概念。
意义:
  ■开放的标准化接口  
  ■多厂商兼容性  
  ■易于理解、学习、和更新协议标准   
  ■实现模块化工程,降低了开发实现的复杂度  
  ■便于故障排除
第三章 网络是如何工作的 §3.2.1 数据的传输过程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 教育科学出版社
五、教 学 过 程 及 策 略
OSI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层次结构
各层的功能
第三章 网络是如何工作的 §3.2.1 数据的传输过程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 教育科学出版社
五、教 学 过 程 及 策 略
OSI参考模型
对 等 层 通 信
PDU: 协议数据单元 (Protocol Data Unit )

第三章 网络是如何工作的 §3.2.1 数据的传输过程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 教育科学出版社
数据的封装与解封
发送方自上向下,每往下一层增加一个头控制信息。
接收方自下向上,每往上一层去掉一个头控制信息。
  动画演示让学生对数据在各层中的变化情况认识得更加深刻
第三章 网络是如何工作的 §3.2.1 数据的传输过程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 教育科学出版社
五、教 学 过 程 及 策 略
数据的封装与解封
        数据的封装与解封图示祥解
第三章 网络是如何工作的 §3.2.1 数据的传输过程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 教育科学出版社
五、教 学 过 程 及 策 略
数据发生的变化
(教师)问题探究:
各种服务及应用程序通过应用层使用网络。常见的应用软件以及应用型协议使用该层。问题:QQ软件以及HTTP协议工作在应用层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还有哪些常见协议工作在该层?
(学生)分组讨论
数据报文
(Message)
(教师)问题与思考:
数据报文、数据段、数据包、数据帧、比特流之间有什么区别?请感兴趣的同学课后继续探讨。
数据包 (Packet)
数据帧 (Frame)
比特流 (Bits)
数据段(Segment)
第三章 网络是如何工作的 §3.2.1 数据的传输过程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 教育科学出版社
五、教 学 过 程 及 策 略
产生背景:
  ■ 因特网形成之前,各式各样的局域网存在不同的网络结构和数据传输规则,无法实现它们之间通信。
  ■在因特网的研究与实践中,TCP/IP诞生了。
意义:
  ■成本较低  
  ■实现多个不同平台之间相互通信  
  ■稳定、可靠   
  ■效率较高
TCP/IP参考模型
第三章 网络是如何工作的 §3.2.1 数据的传输过程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 教育科学出版社
五、教 学 过 程 及 策 略
各层的功能


应用层
传输层
网际层
网络接口


各种服务及应用程序通过该层使用网络。常用协议:HTTP、FTP 、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确认数据传输及进行纠错处理,常用协议:TCP 、UDP
负责数据的传输,路由及地址选择。常用协议:IP、ARP
是针对不同物理网络的连接形式的协议。例如Ethernet、FDDR 、ATM
TCP/IP参考模型
第三章 网络是如何工作的 §3.2.1 数据的传输过程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 教育科学出版社
五、教 学 过 程 及 策 略
(教师)设计问题组:
 (1)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络协议)被称为因特网中的“世界语”,   
   是什么含义?我们的身边的每台学生机有没有使用这种“世界语”在和网
   络上的其他主机打交道?
 (2)TCP和IP分别起到什么样的重要作用?
 (3)TCP/IP概念模型和OSI参考模型有什么异同?
(学生)解决上述三个问题分别采取方法:
     一、动手实践    二、分组讨论    三、参照对比
 
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引领。
TCP/IP参考模型
第四步
第三步
第二步
第一步
第三章 网络是如何工作的 §3.2.1 数据的传输过程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 教育科学出版社
五、教 学 过 程 及 策 略
(1)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络协议)被称为因特网中的“世界语”是什么含义?我们的身边的每台学生机有没有使用这种“世界语”在和网络上的其他主机打交道?
教师演示:(同学们动手实践后)
TCP/IP协议参数,为下面章节学习做好铺垫
TCP/IP协议出现了
TCP/IP参考模型
第三章 网络是如何工作的 §3.2.1 数据的传输过程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 教育科学出版社
五、教 学 过 程 及 策 略
TCP/IP参考模型
(2)TCP和IP分别起到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学生分组讨论后先请学生总结)
 老师总结: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的作用:是对数据包进行
  管理与较核,保证数据包的正确性。
  IP(Internet Protocol)互联网络协议的作用是:把数据包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
  个地方。
  这样做的效果使TCP/IP成为效率最高的体系结构。
第三章 网络是如何工作的 §3.2.1 数据的传输过程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 教育科学出版社
五、教 学 过 程 及 策 略
对比TCP/IP和OSI参考模型
 (3)TCP/IP概念模型和OSI参考模型有什么异同?(同学们参照比对后)
  老师总结(图示):
TCP/IP概念层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数据链路层
传输层
网络层
OSI参考模型
物理层







应用层
网际层
网络接口
传输层
各种服务及应用程序通过该层使用网络。常用协议:HTTP、FTP、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确认数据传输及进行纠错处理,常用协议:TCP 、UDP
负责数据的传输,路由及地址选择。常用协议:IP、ARP
是针对不同物理网络的连接形式的协议。例如Ethernet、FDDR 、ATM
第三章 网络是如何工作的 §3.2.1 数据的传输过程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 教育科学出版社
五、教 学 过 程 及 策 略
TCP/IP参考模型
 (3)TCP/IP概念模型和OSI参考模型有什么异同?(同学们参照比对后)
  老师总结(表格):
比较内容
比较对象
OSI参考模型
TCP/IP
参考模型
层数


实用性
作为标准,不应用到实践中
目前因特网中使用最频繁的协议
下层服务上层


相同层
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
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
模型与协议  出现次序
先有协议,后有模型(出现早)
先有模型,后有协议(出现晚)
对比TCP/IP和OSI参考模型
第三章 网络是如何工作的 §3.2.1 数据的传输过程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 教育科学出版社
六、小  结
本课小结(重新回忆本课重点内容):
1、协议的概念
2、OSI参考模型中各功能层的作用
3、数据在OSI参考模型中穿过时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4、TCP/IP协议体系的重要作用
5、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体系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章 网络是如何工作的 §3.2.1 数据的传输过程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 教育科学出版社
七、教  学  评  价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每道题目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OSI参考模型和TCP/IP概念层分别有是( )层
  A、4和7 B、7和4 C、4和4 D、7和7
 2、HTTP协议属于TCP/IP协议的( )
  A、传输层 B、网际层 C、应用层 D、网络接口
 3、TCP/IP协同工作,其中确保数据无差错传输工作是由
  ( )协议完成
  A、IP   B、TCP C、FTP D、TCP/IP



第三章 网络是如何工作的 §3.2.1 数据的传输过程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 教育科学出版社
七、教  学  评 价
 巩固练习
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在OSI参考模型分层体系中,数据在发送方自下向上,每往下一层
    去掉一个协议控制信息;数据在接收方自上向下,每往上一层增加  
    一个协议控制信息。
  B、在OSI参考模型分层体系中,数据在发送方自下向上,每往下一层
    去掉一个协议控制信息;数据在接收方自上向下,每往上一层增加
    一个协议控制信息。
  C、在OSI参考模型分层体系中,数据在发送方自上向下,每往下一层
    去掉一个协议控制信息;数据在接收方自下向上,每往上一层增加
    一个协议控制信息。
  D、在OSI参考模型分层体系中,数据在发送方自上向下,每往下一层
    增加一个协议控制信息;数据在接收方自下向上,每往上一层去掉
    一个协议控制信息。

第三章 网络是如何工作的 §3.2.1 数据的传输过程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 教育科学出版社
七、教 学 评 价
 巩固练习
二、思考题(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
 1、ISO为什么会制定OSI?
2、数据在OSI各层中穿过时发生怎样的变化?
3、TCP和IP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4、OSI参考模型和TCP/IP概念层有什么异同?
第三章 网络是如何工作的 §3.2.1 数据的传输过程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 教育科学出版社
“数据的传输”这节课,相对来说知识内容既枯燥又抽象。所以,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消除嫌烦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创设探究情境,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确保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多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独立思考或者小组探讨,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自己通过亲身实践掌握的知识,要比教师灌输给他们领悟得更加深刻。再次,新课改精神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说“学生唱戏,老师看戏”,教师要为同学们把戏台搭好,并且还要适当旁敲侧击,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唱出精彩的戏来。“数据的传输过程”
教科版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3.2.1第1课时教学设计
-------------扬州市弘扬中学 胡绪亮
1、教学设计思路
与本章第一节内容有所不同,本节内容较抽象,前一节内容侧重于宏观而本节内容则是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微观上的内容,需要学生能够展开丰富的想象。教学策略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教学大致流程:教师设疑(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学生探讨(动手实践)→学生总结→教师总结→学习评价。本课牢牢按照新课改精神进行设计教学,充分突出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合作探究、自己动手、老师引领的教学环境下,既深刻掌握了信息技术技能,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以及较高的信息素养。本节课渗透了与知识点相关的历史知识,比如,ISO参考模型以及TCP/IP概念层的产生背景及意义,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不是纯技能课程,是有血有肉的信息文化。本课内容较抽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趣味性,形象化。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手段主要有:1、讲授法 2、演示法 3、讨论法 4、比对法 5、练习法。并辅有大量的多媒体(图片、动画等)教学资料。
2、教学环境及工具
上课地点:学生机房(可以进行广播演示教学)
教师机:安装PPT教学软件,教师可以在教师机上演示课件(os:Windows 2000 Server)
学生机:安装Windows 2000版本操作系统,并能够连入内网和外网,每人面前一台。
学生分组:6人一组。
3、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信息技术基础》选修模块的《网络技术应用》(教科版)的第三章第二节“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 的第一部分“数据的传输过程”,本节内容是对网络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提出了协议和OSI模型的概念,承接了本书第一章第二节的网络安全内容和第三章第一节的网络中的硬件和软件内容,属于网络结构的入门知识,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对网络的结构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理性的分析问题,形成喜好探究问题的信息素养,为将来深入学习网络体系打下基础。
4、学情分析
结合我校特点,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年的《信息技术基础》,其中绝大部分学生家中有电脑可以使用,尤其是那些偏好游戏的男生,他们往往觉得自己在网上冲浪、下载电影、听音乐、聊天以及购物等已经能体现出他们对计算机或者网络的熟练操作和理解,从而产生“书上教的我都会了”的想法,因此在计算机房里经常会有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还有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不熟悉,看到书上那些繁冗的内容,想要学习却又在心理上有畏难情绪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如何深入浅出,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掌握本节内容是本节内容的一个重点。
5、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网络中数据传输的过程
2、了解OSI模型的基本知识
3、了解TCP/IP协议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理性分析问题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亲自动手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树立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学习态度以及较高的信息素养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激发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5、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协议在网络中的作用是什么   
2、OSI七层模型的含义   
3、TCP/IP协议体系的含义及作用
2)难点
1、OSI模型中各功能层的作用   
2、数据在穿过各功能层中的变化   
3、OSI模型和TCP/IP协议体系的异同
6、教学过程:(课件结构)
5教学反思
“数据的传输”这节课,相对来说知识内容既枯燥又抽象。所以,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消除嫌烦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创设探究情境,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确保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多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独立思考或者小组探讨,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自己通过亲身实践掌握的知识,要比教师灌输给他们领悟得更加深刻。再次,新课改精神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说“学生唱戏,老师看戏”,教师要为同学们把戏台搭好,并且还要适当旁敲侧击,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唱出精彩的戏来。
课程导入
本课内容
引入协议概念
OSI参考模型
TCP/IP参考模型
邮政系统分层模型
协议分层
OSI参考模型介绍
数据的封装与解封
TCP/IP参考模型
TCP/IP与OSI模型对比
本节内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