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小画家
一、基本说明
1模块:小学信息技术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
2年级:小学五年级上册
3所用教材版本: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三单元第四课
5学时数: 40分钟(多媒体教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掌握放大镜的使用;熟悉、掌握并应用画图工具给图画添加文字;掌握图片的选择及在图片中插入文字的技巧。②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与审美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③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电脑学习与应用的浓厚兴趣;在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中,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2、内容分析:《电脑小画家》是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湘科音版)第五册《美妙的图画世界》单元的第四课。由于之前学生都学习了画图工具的使用、色彩的填充、图象的复制粘贴知识,如果进一步学习放大镜的利用和为图片添加文字,学生就可以将图画画得更细腻,并掌握图文混排知识,从而为板报锦上添花,尝试到制作明信片的乐趣。
3、学情分析:由于之前学生都学习了画图工具的使用、色彩的填充、图象的复制粘贴知识,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根据这些特点,教学设计就围绕利用Windows自带的画图工具处理图片、制作电子板报、进行图文混排等方面来进行,分步完成的学习任务是:先学会找自己喜欢的图片或者自己画(自己画则适当用放大镜辅助修改),然后插入文字,然后升华编辑板报,体会制作明信片的乐趣。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步步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进而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4、设计思路:引导讲解法、任务驱动法、练习法。
采用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倡导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指导学生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而开展课堂教学,以尝试发现、综合对比、协作学习、总结归纳、网络教室直观演示等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通过上述教法,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练一练,以练为主,以亲自实践、积极动脑动手来学习新知。
5、教学准备:多媒体网络教室。精选的图片,教师作品范例。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及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5分钟 “同学们,上节课你们学会在‘画图’中剪贴和复制自己喜欢的图片,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为图片插入文字”。通过网络教室展示教师作品范例让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你们看了这些漂亮的图片,有什么想法?”(板书:电脑小画家) 学生欣赏学生回答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巧妙引入课题,提升学生求知欲望。
(二)讲授新课1、“放大镜”的使用10分钟 (1)示范操作:通过对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屏幕广播,对范例进行分布操作示范。并针对某一幅画的一小部分来讲解有关“放大镜”的使用的知识。如:如果图画中有人物,可以先画出人的脸,然后用“放大镜”放大,再用刷子工具在放大后的画纸上画出眼睛、鼻子、嘴、耳朵、眉毛和头发。 观看演示操作 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必须有一定基础知识背景,否则就只能盲目尝试。
2、自主探索、协作学习15分钟 (1)实践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由组合成2人为一组的练习小组,练习操作“放大镜”的使用、给图画中添加文字,并在小组之间展开竞赛。教师通过屏幕监看,学生提出疑难,通过屏幕示范使学生掌握在图画中添加文字的方法。 2人为一小组操作练习,进行实践探究。学生完成,选学生上台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对①教材的阅读;②同学之间的帮助;③教师指点;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新知。这个环节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把教材、同学、教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目的是为了自我学习。引入了小组讨论学习和小组竞争机制,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团体协作意识。
(2)互评互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从技法的运用、构图是否美观、颜色搭配是否合理等几个方面展开互评,并选几幅好的画让全班评价。 学生互评并交流绘画技巧和心得 及时对学生探究学习情况进行点评,通过学生作品展示与点评,巩固知识点,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三)课堂总结和综合练习10分钟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为老师、父母或朋友制作一张明信片。 学生总结发言学生综合练习 综合练习巩固和提高学习成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反思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互相交流、讨论,培养他们协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鼓励他们多体验、多感受、并不断创新。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学以“任务驱动”为核心,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思考并相互协作以完成任务,最后总结评价。对于比较集中的问题,教师统一指导,组织学生一起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促进者,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实践活动中建构和拓展自己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