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下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件+练习(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下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件+练习(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8 06:52:0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练习
一、读拼音写词语。
qū yù huā pǔ yán suān huā ruǐ sōu jí qiū yǐn b?n quán
( )( )( )( )( )( )( )
二、辨字组词
惯(???) ?观(???) ?圃(???) 溅( )?
贯(???) ?砚(???)  葡(???) 贱( )
三、回答问题
1.想一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

2、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四、解释词语。
1、无独有偶: 。
2、百思不得其解: 。
3、打破砂锅问到底: 。
4、见微知著: 。
5、锲而不舍: 。






参考答案
一、区域 花圃 盐酸 花蕊 搜集 蚯蚓 版权
二、惯(习惯) ?观(观众) ?圃(花圃) 溅(溅出)?
贯(连贯) ?砚(砚台)  葡(葡萄) 贱(贵贱)
三、1、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2、一个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谢皮罗教授 ? ?洗澡水 ? ?漩涡 ? ?地球自转有关;
二个是:英国化学家波义耳 ? ? 紫罗兰遇酸变色 ? ?发明酸碱试纸
三个是:奥地利医生 ?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得出做梦时眼珠都会转动这一规律。
四、1、无独有偶: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
2、百思不得其解:百:多次;解:理解。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3、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4、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5、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23张PPT)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统编版 六年级下册
新知导入
作者介绍 
叶永烈(1940—)著名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著有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影响较大。
新知讲解
学习目标
1、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3、学习课文用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体裁特点。
新知讲解
诞生 纵观 敏感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花圃 推理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我会读
新知讲解
我会写
我会读
guàn

yán
jiàn





ruǐ






wèi
sōu
qiū
yǐn
jiē


bǎn
新知讲解
司空见惯: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词语理解
新知讲解
1.想一想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2.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
整体感知
新知讲解
观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新知讲解
事例
三是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从儿子_______________这个现象, 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
二是地质学家魏格纳从__________推论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蚯蚓的分布
睡觉时眼珠转动
一是英国化学家波义耳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会改变颜色
新知讲解
默读第一个事例(第3自然段)。想一想这个事例中的“?”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
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这是为什么呢?
他认为,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
事例表达顺序
新知讲解
这个真理是怎么诞生的呢?为什么波义耳能制成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书上找找关键的词句说一说。
进行了许多实验
立即敏感地意识到
新知讲解
按照第一个事例的学习方法,对照表格自己完成。
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为什么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
蚯蚓的这种分布情况正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引起了注意
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有什么关系呢?
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
人物 “?” 从“?”到“!”的过程 “!”
魏格纳
阿瑟林斯基
新知讲解
最平常的小事
这三个事例有什么共同点呢?
司空见惯
这三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
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问题
追根溯源,找到真理
新知讲解
说一说这三个事例中的主人公都有怎样的特点?
他们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新知讲解
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说一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
只要善于观察, 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疑问, 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 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新知讲解
学完这篇课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知微见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新知讲解
主题概括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接下来主要用科学发展史上的_____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了只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善于观察
不断发问
三个
不断解决疑问
课堂练习
本文在表达方法上比较突出的特点是(   ) A.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 B.前后照应的写法。 C.运用比较的写作方法。
A
细读课文深感悟
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列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本文所用的证明事例的方法: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
板书设计
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石蕊试纸的制成
运用事例证明观点
重申全文,总结全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蚯蚓的分布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列出提纲。
2、总结课文表达方法。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