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口占一绝
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导
十六年前的回忆
学习目标
1、通过李大钊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让学生了解李 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体会光荣的革命传统。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对比烘托、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背景资料
李大钊生平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913年他东渡日本,出国学习,因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回国后,他又积极投身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了河北、山东等地,迫害革命人士,当时笼罩着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钊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4月6日被张作霖逮捕。李大钊在监狱中备受酷刑,却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社会背景:
默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并理清脉络。
提示:先找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来,再依此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总起全文,点明 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随后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述,大致可以分为被捕前、被捕时、庭审、遇害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2~7自然段):写被捕以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二部分(第8~18自然段):写父亲不幸被捕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19~29自然段):写作者看到的庭审过程,以及写了父亲的外貌
第四部分(第30~33自然段):写全家得知父亲被难的讯息
初读感知
文中作者对父亲的情感认识有怎样的变化过程?
被捕前焚烧资料时:“我”对父亲一反常态的回答非常不理解
被捕时:“我”非常害怕,担心父亲和自己的安危,
法庭上:“我”看着父亲安定沉着的神情,“我”机智勇敢地抢答,体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和敬仰以及“我”和父亲的心灵相通。
被害后:“我”悲痛欲绝,十六年后依然念念不忘。
因此作者对父亲的情感认识经历了不理解到理解,再到并肩战斗的过程,体现了革命后代的心理成长过程,也侧面表现出李大钊对子女的教育与影响。
1、面对我们母女的哭喊和法官的拍桌可斥,父亲却“没有说一句话”,“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这一动一静的对比表现出李大钊怎样的特点?
1、庭审中,我们母女的哭喊和法官的拍桌可斥与父亲在这种情况下的沉默、安定,一动一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更加突显出李大钊沉着冷静的性格特征和从容赴死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赏析语言
画出文中描写李大钊语言、动作、神情的语句,说说从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1、“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我哪能离开呢?”
语言描写,表现出李大钊在严峻的形式下,一心考虑革命工作需要,不顾自身安危的无私无畏精神,对工作高度负责。
2、“没有什么,不要怕”“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父亲的镇定从容,表现出父亲视死如归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赏析语言
3、“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父亲的语言“这是我的妻子”“这是我的两个孩子”“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通过父亲平静客观的讲述,表现出父亲沉着冷静。同时一个“又”字,写出了父亲内心对家人的不舍和对亲人慈爱,又表明这一次的“望”是特意为之,而这一“望”被女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写出了这一刻女儿与父亲的心灵相通。
李大钊精神品质
对亲人充满慈爱 对高度负责工作 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感悟人物精神
1、课文多处使用对比烘托的手法描写人物,找出相关语段,具体分析这样描写的效果。
文中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与自己的前后对比、与亲友的对比、与敌人的对比。
与自己的前后对比:第5段李大钊严峻的态度与之前的慈祥形成鲜明对比,父亲的含糊回答中还有隐瞒,关于革命工作的问题,对自己的孩子只字不提,也能感受到他严守革命工作机密,对待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
掌握文章写作手法
与亲友对比:当局势危急,父亲的处境危险,母亲和朋友劝他离开北京,但他依然坚定的选择留在北京,亲友对父亲的担心与父亲的坚定忘我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出革命者临危不惧、勇挑重担的精神品质。
与敌人对比:在被捕时,李大钊面对一群残暴、丑陋、魔鬼式的敌人,他依旧不慌不忙、沉着冷静,法庭上,面对怒气冲冲的法官,父亲的安定、沉着。在正反面人物形象的对比中,我们更加能感受到李大钊并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所吓倒,显示了革命工作者的浩然正气。
前后照应
1、品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与下列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1)有时候他留在家里整理书籍和文件,并把书和有字的纸投到火炉里去。
(2)工友阎震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3)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前后照应作用:使读者对故事的来龙去脉了解的更清楚,能使文章更加紧凑,印象和感受也更深刻。
2.课文结尾部分与开头有怎样的联系?想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头写“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文末又写“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这样的首尾照应,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对文章的中心也起到了强化作用,表现了作者对敌人强烈的憎恨,对父亲的深切怀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思想内容
本文回忆了父亲被捕前后的过程,以女儿的视角,还原了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英勇赴死的感人形象,表达了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精神的理解,表达了对反动派杀害革命者的痛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