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器帮你忙
一、教材分析与设计思想
“计算器帮你忙”是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4节部分,教学内容是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计算器运用。我认为,该节教学若单一地去学习教材上的内容,即用计算器计算20多个算式,学生一定会感到非常枯燥乏味。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则是将学习的具体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事例。
我的设计思想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理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错过每一个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利用各种途径去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合作解决各种问题。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打开计算器的方法;2.了解计算器的功能和操作方法;3.会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4.使学生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初步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通过类比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是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培养学生对科技的热爱,养成细心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会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计算
四、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
1.PPT课件:算式、电脑计算器与显示计算器对比图、介绍小键盘区的示意图、小键盘上的NumLock灯的示意图、键盘上清除按钮的介绍、秋游采购单、演示采购单子的填写方法、评价指标;2.flash软件《越算越快》。
六、主要教学过程描述
1.激发学习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叶老师碰到一位三年级的同学,他说有几个算数题做不来,同学们能帮助他吗?他让叶老师把题目都给带来了,请同学们帮忙算一算(教师通过课件出示算式,学生计算)。
师:同学们用的是什么工具算的?
生1:“我用口算”;生2:“我用的是心算”;生3:“我还用了笔进行计算”;……
师:“同学们刚才计算得正确,速度也很快,老师给同学带来一部小电影,我们看看这里面的人都是用什么工具计算的?
播放flash动画课件《越算越快》激发学习兴趣。从最原始的数手指头、脚指头的计数方法,到结绳计数,然后发展到算筹计数,然后演变成珠算,最后,发展到计算器、计算机等,最后留给学生思考拓展。引题:电脑里的计算器。
结果:学生观看课件,注意力非常集中,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同时,了解到了计算工具演变过程,在动画演示的最后留下一个拓展的空间,未来的计算工具会是怎样,留给学生想像余地。
2.尝试打开计算器
师:“计算器怎样打开?又怎么用呢?我们可以请教书本里面的小老师,书中第10页已经告诉同学们怎么去打开计算器这个工具了。”
学生:自己翻开书本,对照书本操作的指导,直接去操作尝试打开计算器
结果:学生原来并不会使用计算器,学生通过自学书本中的操作步骤,能学会这些简单的操作,并有43左右的学生能通过这一方法去打开计算器,但由于学生阅读能力上的差异,还是有三位学生打不开,但这三位同学能很快求助附近的同学帮助自己打开了计算器,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3.计算器上的运算符
课件出示图片,师:请观察对比一下电脑里面的计算器的+-×÷在哪里,它跟平时我们所使用的右图里面的计算器中+-×÷有什么不同。生:找运算符号。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两个符号就是“×”、“÷”符号的?
生:“书本第11页有介绍,我看了那上面的说明。”
结果:学生对现实中的计算器的运算符号都很了解,但是一接触电脑中的计算器,其乘除的符号都变了,一些学生看到有×÷符号的算式就不知所措了,通过对比,学生便能很快了解,教师也不需要做太多的说明。
4.我的零花钱我做主
(1)创设秋游情境,引出合理安排零花钱采购食品,请同学根据采购单去挑选,比一比,看谁的钱使用得最合理。出事《秋游食品采购单》要求:合理使用你手里的钱。既吃得好又吃得饱,不浪费。
(2)同学们观看课件演示如何填写这张采购单,然后去操作。
商品名称 单价(元) 数量 金额
农夫矿泉水500ml 1.5元
酷儿330ml 2.5元
香酥汉堡 2元
…… ……
我今天一共用了多少钱:
(3)评价环节(我们都是小能手)可以是自评,也可以是他人评价。
(4)评价指标:
★我买的东西能吃饱,东西不多样,或者我买的东西很多,但吃不饱。
★★我买的东西很多样,我们吃得很好,而且能吃饱。
★★★我买的东西够我和组里面的同学吃,没有浪费,而且还有余下来的钱。
(5)结果:
①在本环节中,学生们乐意去操作,因为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到这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
②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去用计算器统计金额,能将这一技术运用的现实生活中去。
③在钱的使用上,最后统计结果出现了3种情况:一、学生刚好将20元钱用完;二、少数学生用后还有结余;三、有几个学生使用超支,及总数超过了20元。
④在分组的情况上,全班只有4组左右学生是同他人合作共同去采购食品的,其他学生基本都是单独行动去采购。
⑤评价环节,学生基本上选择了二星级指标,小部分选择三星级,第一种情况没有出现。
我的感受:同学们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采购任务,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零花钱,能把学的知识、工具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但由于分组等原因,本来秋游都是学生分小组去完成的,到后面却是学生单独行动居多,与他人合作教少。
七、教学反思
e时代的学生已不是过去那种只会死读书的学生,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开拓创新,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1.合理恰当的处理教材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死教教材。要善于根据学生的情况分析,去设计教学内容。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使教学设计贴近学生,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才会越来越浓厚。在课中设计《我的零花钱我做主》这一环节,让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自然而然得运用到了生活中去。
2.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
纵观优秀教师的课堂,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民主的氛围、宽松的环境,以及师生平等的对话。我认为,在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该不强硬打断学生的思维或操作;其次,师生对话要和谐;此外,学生之间需要交流,教师应在课堂上留出相应的时间。
3.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①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堂课教学中,让学生在具体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要注意改进对基础或智能水平差的学生的指导,充分发挥分组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优势。
②充分把握教学资源。播放课件创设教学情境后,已经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思维活跃,但是,我没好好把握这一教学资源,如果当时让学生去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放飞他们的想象,给他们更多自由的空间会更好。
③进一步处理好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在通过网络平台,与专家和优秀教师沟通,进行网络教研时,对课堂“生成”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例如关于“讲”的问题应该是:个别学生问题个别讲;集体问题集中讲;关键问题重点讲;难点问题分散讲;习惯问题反复讲;难懂问题演示讲;优势学生挑战讲;简单问题我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