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28 10:5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重难点:
教学重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四.教学过程
导入 :
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哪些少数民族政权?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如何?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答案吧。
一、辽 西夏少数民族政权
[播放视频 辽西夏政权的建立及与宋的关系]
设问:通过观看视频,你获得了哪些历史信息?(学生发挥)
教师概括:通过视频我们知道了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西夏和辽,结合书籍
讲解:1.北魏时,契丹族就同中原地区来往密切.唐朝末年,不少汉人来到契丹境内(思考什么原因造成的),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与汉人的不断交往,促进了契丹族社会的发展,也为阿保机以后统一契丹各部创造了条件。契丹国发展壮大对我国北方地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2.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经过长期的发展,到唐末五代时,成为西北地区一股强大的势力。元昊和阿保机一样,既是本民族的杰出领袖,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西夏的建立和发展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有重要意义,
【过渡】:辽,西夏,北宋这三个政权间的关系如何呢?
二、 辽、西夏与北宋的交往
从五个方面展示北宋、西夏、辽的经济文化交往的成果,采取讨论自由发挥的形式,完全由学生总结概括,老师只是稍加点拨即可。
(一) 文字
出示西夏契丹文字图片,设问,看到这幅图片的直观感受?(和汉字很像)
西夏文字,又称“国书”,模仿汉字创造而成,形体方正,笔画复杂。但是汉字在西夏是十分流行的。
契丹原本没有文字,耶律阿保机利用汉人创造契丹文字。契丹文字的字形是采用汉字行书、楷书的偏旁拼凑而成,其结构、文法以及读法完全不同于汉语。
(二) 货币
活动: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圆形方孔货币,发给学生观察,然后出示西夏契丹货币图片,让学生说出外形特点。
(三) 农业生产工具
出示图片:请大家观察这幅图,你是否见过类似的?

注释:此壁画来自于我国甘肃省的榆林窟 .榆林窟现存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开凿的洞窟。第25窟壁画:两头健壮的耕牛,牛头后顶着横置木杆,一人在后奋力推着深深插入土中的犁头。这种二牛一人的直辕犁的耕作方式,在西北农村一直沿用到今天。
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夏地区已经学会耕作技术,改变了游牧骑射的生活方式。 (视频)
(四) 城市布局
材料: 1008年,北宋使臣路振出使辽国,回国后撰写《乘轺(读摇)录》献给宋真宗,此书记述他在辽国的见闻,其中提到1007年修建的辽中京,总体布局“状如京师(北宋汴京)”
(五) 榷市
举例:枸杞,产自宁夏
北宋与辽、西夏边境一直有商业往来。交界处开设的贸易场所,被称为“榷场”。榷场贸易迅速发展,北宋生产的稻米、茶叶、丝织品、瓷器、漆器,辽的马、牛、羊、骆驼,西夏的毡毯、药材等,都在这里进行交易。
设问:通过以上材料,同学们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北宋与西夏、辽经济文化交往频繁。
【过渡】那经济文化交流的方式有哪些呢?
【总结】除了和平交往之外,暴力冲突也会传播,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北宋与辽,西夏的和平交往与暴力冲突。
三、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
1、大家看下这块地方,被称为幽云十六州。这块地方相当于今天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一带。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将领石敬瑭,为了当皇帝,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以换取契丹兵力。
设问:幽云十六州有多重要?你能根据地图指出吗?
此地扼守长城,成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屏障,而契丹人拥有了幽云十六州 ,就可以铁骑南下,一路南下攻打宋朝。
【过渡】北宋的皇帝你们一样了解它的战略地位,但是,他们最终有没有把这中原最后的屏障收回呢?
2、宋太祖时期暂时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太宗时,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预夺回失地,均遭失败,使北宋产生了畏辽心理,于是采取防御政策。在抗辽过程中,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好多名将不惧生死,留下千古英名,比如被称为杨无敌的杨业及其子孙。杨家事迹,在南宋以后,被编演成“杨家将”的戏曲评书,在民间广泛流传。
设问:结合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说说为什么太宗时期惨遭失败?宋代的重文轻武政策。
【过渡】这种政策导致北宋军事实力弱,而另一方面辽国不断壮大,不时南下骚扰,给北宋带来巨大军事压力,宋真宗时,辽军一路打到了黄河北岸边的澶州。(看地图,澶州的重要性)
3、澶州之战
小小军事家:你是当时的统治者,你会怎么办?(学生讨论)
那真实情况如何?我们来一起看看。【学生表演情景剧】
公元1004年,辽圣宗,萧太后率20万军队大举南下,遭到沿途北宋军民抵抗,只攻下少数城池,但因为北宋政府没有统一部署和指挥,各城孤军作战,于是契丹乘虚而入,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消息传到开封,朝廷惊慌失措 。
4、澶渊之盟
正如几位同学表演的一样,北宋在获胜的情况下,竟然双方化干戈为玉帛,接受了屈辱的条件,同辽达成和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辽宋间暂时和平。
【过渡】:那北宋与西夏的关系如何呢?
5、北宋与西夏和战
到宋仁宗时期,仁宗让百姓休养生息,宋朝经济繁荣,还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但是西北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却在这时称帝。宋朝上下愤怒,于是仁宗派兵捉拿李元昊。李元昊大军与宋对战,三年时间里,双方交战无数,宋朝虽然屡战屡败,但是西夏方面也损耗很大,不想继续再打下去,双方都有意和谈。于是辽国从中牵线,北宋与西夏开始和谈,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夏取消帝号,向宋称臣,宋册封其为国主,宋每年赐给西夏银、绢、茶。------史称‘庆历新政’
6、设问:北宋与辽,与西夏的关系是怎么变化的?由战到和
设问: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是什么?
双方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人民反对战争; 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
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破坏了双方的正常贸易,严重影响人民日常生活;
7、评价澶渊之盟,宋夏和议
设问:宋与辽、西夏采取给钱换和平的方式到底好不好呢?
评价:澶渊之盟、宋夏和议是辽宋、西夏宋之间长期对峙、势均力敌的产物。一方面,它暂时增强了辽国、西夏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对北宋而言,它使一个屈辱的合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危机,但这种以“岁币”换和平的方式,也是北宋获得了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如果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宋夏和议结束了长期的战争局面,维持了双方长久的和平关系,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是符合广大人民愿望和历史发展趋势的。
总结:三个政权,有战也有和,但和为主流,在碰撞与和平中走向融合,历史的车轮碾到今天,我们的祖国仍然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个民族平等发展,共同繁荣,一起缔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