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教师基本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计算机网络
学科 信息技术 学段 1 年级 初一
相关领域
教材 书名: 信息技术 出版社: 北京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2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提出的“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有关计算机网络方面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操作的方法和技术能力。”为指导思想。依据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初中教材《信息技术》(第4册)第2章《计算机网络基础》的课程内容标准 “认识计算机网络一些基本功能,连接方式;了解互联网与因特网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了解TCP/IP协议的一些基础知识”为理论依据。学生对网络的应用非常熟悉,但是缺乏对网络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了解,根据初中生智力和心理发展,该时期是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取代具体形象思维的关键时期。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限,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尽量地与小学平滑衔接,深入浅出的在学生已有知识、技能和经验以及由这些知识、技能和经验构成的认知结构基础上,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技能。
2.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内容是北京出版社的初中教材《信息技术》(第4册)第2章《计算机网络基础》的第1节《计算机网络》。【教材特点】本节教材高度地概括了“计算机网络”模块中常用概念,描述出计算机网络结构、功能、作用及其分类等,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这部分知识建立一个初步的概念体系,但是又不能讲的太过于深入,既要讲出一些关于计算机网络的专业术语、名词,建立共同的计算机网络词汇,又不能讲的太深,太专业。【前后联系】本节课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基础课,起始课,该节课对网络中用到的一些概念、事实和规则做了简单的解释和定义,既要对学生模糊的网络概念做系统阐释,让其产生理论知识体系,同时为后续课程学习做铺垫,让教师和学生在以后学习中有共同词汇,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学生分析】 本校初一学生整体水平趋于一致,信息技术素养较好。但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此学龄阶段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有限,知识呈现感性,缺少系统理论知识,活泼好动,兴趣浓厚但动手能力有待提高。【教学策略】根据课表的要求: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通过对所使用教材的教学内容,前后联系以及学生特点进行深度分析后,采用:1.问题驱动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深入浅出,理解概念。2.任务驱动教学法,鼓励动手,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互相促进。3.合作探究。4. 过程性检测和终结性检测。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通过对所使用教材的教学内容分析,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知识与技能】1.了解计算机网络三种常见的拓扑结构和网络功能。2.知道互联网与因特网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3.理解TCP/IP协议、IP地址、域名的含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模仿安装和卸载TCP/IP协议的方法。掌握一种查找电脑IP地址的方法。学会运用计算器对IP地址的数值转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计算机网络在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中所起的作用。提高学生使用网络获得所需资源的信息素养。【教学重点】 计算机网络、互联网与因特网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1.互联网与因特网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2.TCP/IP协议。【解决途径】(1)突出重点: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练习,课堂小测验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2)突破难点:通过多媒体展示、补充一些材料,化解难点法辅助学生理解互联网与因特网的概念。
4.教学过程
时间(分)教 学 过 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5'3'3'4'2'6'3'2'6'2'3'4'2'一、创设情景:(5分钟)故障描述:打开IE浏览器,在地址栏里输入www. ( http: / / www. ),却无法访问到百度页面?提问: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故障排除:网线是否连接正常(插拔网线,学生观察)。是否百度本身出现问题(学生机操作,看是否能登陆)。是否交换机或路由器出现问题(学生机操作,看是否能登陆)。问题判断: 故障出现在教师机本身。解决问题:【网上邻居】右键【属性】【本地连接】右键【属性】勾选【Internet协议(TCP/IP)】确定【活动一】安装和卸载TCP/IP【网上邻居】右键【属性】【本地连接】右键【属性】勾选【Internet协议(TCP/IP)】确定提示:在安装windows XP的过程中,该协议会自动的安装上。提问:在卸载了TCP/IP协议后,【支持】选项卡中的信息有什么变化?IP地址【分析讲解】连接到因特网上的每一台计算机都有一个IP地址,在世界的范围内都是唯一的,没有IP地址无法通信。IPv4协议规定:32位二进制组成,点分十进制记法。【活动二】IP地址进制转换【开始】→【附件】→【科学型计算器】十进制数二进制数把你电脑的IP地址写在下面10100010110100111000000110001100 [思考]:用什么方法能够记住无规则的32位二进制或者十进制?二、获取新知 思考:地理位置不同的计算机是如何进行通信的? 1.数据传输过程【分析讲解】协议是控制网络收发信息的一组约定和规则,由这些规则控制着信息交换的内容、格式、交换时间、顺序和错误处理。TCP/IP协议就是一组协议,包含着上百种功能的协议,而TCP、IP是保证数据完整传输的两个最基本的重要协议。TCP协议:保证数据传输质量。IP 协议:保证数据的传输。他们是保证数据完整传输的两个最基本的重要协议。【分析讲解】路由器:是一台专用的计算机,为网络传输的数据包选择最佳的传输路径。【活动三】观察数据包观察:数据包收到和发送的变化。2.网络1.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将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与线路连接起来,由功能完善的软件实现数据通信,资源共享的系统。2.因特网使用TCP/IP协议的,世界范围的互联网。前身是阿帕网。3.互联网用路由器将一些局域范围内的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的集合。【课堂小测验】(见教学效果评价)【活动四】讨论:互联网与因特网的关系?因特网是世界范围的互联网,是一个最大的互联网。三、合作探究【活动五】1.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是什么?2.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分析讲解】1. 数据通信、资源共享2. 总线网、星形网、环形网四、总结归纳板书设计发现并解决问题操作操作讲解提问展示讲解布置巡视引导提问讲解讲解布置巡视讲解布置布置布置讲解展示演示讲解归纳总结思考学习观察模仿尝试思考观察听讲理解记忆实操思考思考理解领会听讲理解实操理解记忆回答小组讨论回答检索整理回答理解认同记忆梳理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思考培养解决故障的方法动手操对协议参与网络通信的重要性产生感性认识,达成能力目标1和2。引出IP地址的含义学会发现问题加深对IP地址的认识为下节知识做铺垫问题驱动了解过程理解TCP/IP协议的作用突破难点为后续概念的理解做铺垫通过感性认识,加深概念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对概念理解,检测知识教学目标。相互交流加深概念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为教学难点突破做准备。显示教学整体结构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