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测试(苏教版九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测试(苏教版九年级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1-13 18:2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知识与积累(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阴翳(yì) 嗟叹(jiē)  顿踣(bó) 隳突(huī)
B.颓然(tuí) 鸿鹄(hú)   鞭笞(chì)  恂恂(xǘn)
C.动辄(zhé) 辍耕(zhuì)  社稷(jì) 缥碧(piǎo)
D.霪雨(yín) 篝火(gōu)  招募(mù) 伛偻(lǒu)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
A.怅恨 篝火 岸芷汀兰 负势竟上
B.林壑 薄暮 心旷神怡 政通人和
C.谪守 哗然 横无际崖 觥筹交错 
D.轩邈 波澜 朝辉夕阴 豁然开朗
3.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将军身被坚执锐    B.便要还家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百废具兴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去国怀乡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B.连月不开    日出而林霏开
C.苛政猛于虎   行者休于树
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而腊之以为饵
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李煜《相见欢》一词,从渲染环境入手,形象地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B.范仲淹借《岳阳楼记》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
C.《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史记》是一部编年体通史,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南朝文学家吴均在《与朱元思书》这封信中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优美的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世俗的心态。
⒍根据提示默写课文原句。(10分)
(1)《岳阳楼记》动静结合写月影的句子是 , 。
(2)   ,死即举大名耳,    。
(3)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醉翁亭记》中描写春夏景象的两句是   ,   。
(5)鸢飞戾天者,   。   ,窥谷忘反。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赏析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8-10题。(6分)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7.从风格上看,这是一首 词。(1分)
8.“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分)
                                             
9.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分析一下这两句好在哪里。(3分)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27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会天大雨 ⑵度已失期
⑶上使外将兵   ⑷楚人怜之
11.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扶苏以数谏故”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祭以尉首       B.以啮人,无御之者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策之不以其道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⑴天下苦秦久矣。译:
⑵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译:                                     
13.《陈涉世家》一文写道:“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假如“天不雨,道亦通,不失期。”是否还会发生农民起义?(2分)
                                                 
                                        
14.联系选文内容,并结合下面语段,说说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 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3分)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庸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⑴原因:      
⑵启示:       
阅读《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选段,按要求答题。
  (甲) 嗟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⑵然则何时而乐耶  
⑶已而夕阳在山    ⑷太守谓谁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
⑵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   
17.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阐明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与他同时代的欧阳修则在《醉翁亭记》中以“乐”字贯穿全篇,抒写情怀。请将下面两个句子补充完整,要求补写后的句子能分别体现这两篇文章的中心。(每句填7个字)(2分)
⑴范仲淹□□□□□□□。
⑵欧阳修□□□□□□□。
18.甲乙两文画线句子体现了不同的“乐”意,比较一下这两种“乐”意有什么共同点。(2分)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7分)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①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棺槨②皆所未具。公怃然③,即彻④宴席,厚赒⑤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注释: ①缞绖(cuī dié ):丧服。②赗敛棺槨:下葬的物品。③怃然:失意的样子。④彻:通“撤”。⑤赒:救济。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⑵使毕其事
20.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2分)
译:                                       
21.请对上文中范文正其人其事作简要评价。(3分)
                                         
                                            
三、作文(40分)
22.以“拥有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内容,补全题目;②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
1、 1.A 2.B 3.C 4.A 5.C
6.⑴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⑵且壮士不死即已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⑷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⑸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
2、 7.婉约8.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9.对偶。这一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画面生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10.① 适逢,恰巧遇到。 ② 揣度,推测,估计。 ③ 带领,率领。 ④ 爱戴。
11.C  12.⑴天下百姓被秦王朝统治,受苦受难已经很长时间了。(天下百姓长期受秦王朝统治,痛苦不堪。)⑵如今果真把我们的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军队,向天下发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13.⑴会起义,因为秦王朝的统治十分残酷,人们无法忍受,起义是必然的。⑵也可以认为暂不会起义,因为天不下雨,道路通畅,没误期限,无杀头之忧,所以暂时不会引发农民起义
14.(1)顺从民意,深得民心;违背民意,丧失民心。
(2)答题不要求面面俱到,能从某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如: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以人为本、人不要忘本、要讲诚信、做人要懂得珍惜感情等均可。
15.⑴曾经 ⑵既然这样,那么 ⑶一会儿,不久  ⑷是
16.⑴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⑵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17.答案示例:⑴范仲淹为天下先忧后乐。⑵欧阳修与吏民同醉同乐。
18.自己的欢乐与百姓的欢乐密切相联。
19.⑴空闲 ⑵完成
20.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感动的流下眼泪的。
21.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致或相近的评价即可得满分。
22.作文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