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①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②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蓝色的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鉴别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过程与方法: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及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观察米饭、淀粉和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特别注重观察“颜色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利用碘酒与淀粉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检验食物是否含有淀粉。
教学方法:通过学生体验质疑、分组实验,探究讨论、阅读理论指导,促使他们不断思考、实践,最终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参与:
要求每组学生准备一些米饭,准备至少3种常见的蔬菜和水果。
二.课中研讨:
1、旧知链接
出示PPT (设计意图:为学习新课做了铺垫。)
2.导入新课
我们几乎天天吃米饭,可以说对米饭太熟悉了。那我问大家:米饭有味道吗?(由“尝”进入体验。)
3.体验、探讨
将几粒米饭放入口中咀嚼一段时间,是否出现甜味?你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
(讨论中引导:生活中什么物质是甜的?米饭中的糖份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师生一起总结米饭变味的原因。(PPT)
米饭在口腔中发生了什么变化?你咀嚼馒头的外皮,有没有相同的体验?(设计意图:从而将学生引入更深的层面——米饭、馒头中都含有淀粉。)
4.合作探究
分组实验:①分发实验器材;②进行小组分工。
认识淀粉和碘酒:①淀粉是厨房里常备的烹调制品,请同学们观察它的颜色和形状,摸摸它,感觉如何?②碘酒常用在医药方面,观察它的颜色,闻闻它的气味。(PPT)
分组实验:用滴管在米饭上滴一滴碘酒,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提示:为防止污染碘酒,在使用滴管时不能碰到米饭。)
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蓝色的物质还是米饭吗?此处点拨:注意米饭、碘酒以及米饭后来的颜色变化。
(学生讨论总结:这种蓝色的物质是一种新物质。)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那么这种蓝色物质是不是淀粉和碘酒反应时产生的呢?你能用实验验证一下我们的想法吗?
学生实验验证:在淀粉上滴一滴碘酒,观察现象,结果同样出现蓝色物质。
根据我们的实验,你能说出“米饭、淀粉遇到碘酒发生的变化”属于什么变化吗?
5.小组汇报交流
6.学以致用——寻找淀粉的踪迹(难点突破)
米饭、馒头都含有淀粉,那么别的食物是不是也含有淀粉呢?你有办法检测一下吗?
操作之前,要先进行预测,再进行实验。
(教师强调三点:①别让滴管碰上食物,污染了碘酒;②要滴在瓜果、蔬菜的剖面上;③由于食物中淀粉含量不同,反应可能较慢,要适当等待一段时间。)(PPT)
学生检测归类:薯类和谷类食物含有淀粉,其它蔬菜和水果不含淀粉。
7、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探究了“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谁能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三.课后延伸: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淀粉和碘酒发生化学变化能生成蓝色的新物质”,感到十分神奇。事实上这一特性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曾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用过了。
(1935年方志敏被捕狱中,他想方设法跟党取得联系。他用笔蘸上稀饭,在写给家人信件的空白处,给党写机密信件。党的联络员接到信后,就用一种药水将信浸透,就把内容读出来了。)(PPT)
大家猜一猜,党的联络员用的是什么药水?(联系新课知识,大家很快就会猜到这药水是碘酒。)利用了什么原理看到了信的内容?(稀饭的清液含有淀粉,遇到碘酒生成蓝色物质,于是就看到了信的内容。)
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神秘的信件呢?
那怎样调制淀粉液呢?(PPT)请同学们课后完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