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明朝 B.晚清
C.民国 D.新中国
解析: 材料“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叙述了西方餐饮进入上海的情景。明代实行“海禁”,故A项错误;晚清时期,1842年《南京条约》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对外开放,西方的生活习惯开始传入,故B项正确;民国时期,上海依旧是外国列强的重要侵略目标,但不是最早,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后,上海再度成为沿海开放城市,受世人瞩目,也不是最早,故D项错误。
答案: B
2.民国时期,男子服装主要为长袍、马褂、中山装及西装等。就全国范围来说,马褂、长衫,尤其是长衫,仍然是一种最普遍的服装,并与同时流行的学生装、西装等并行不悖。材料主要反映了 ( )
A.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B.着西装已引领时代潮流
C.变革在全国都得到推行 D.着装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服饰的变化。根据材料中“尤其是长衫,仍然是一种最普遍的服装”可知传统服饰有强大的生命力,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当时着西装不是普遍现象,并未引领时代潮流,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中传统服饰占主流,盲目崇洋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
答案: A
3.(2019·宿迁高一期末)《秋瑾集》中说:“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也不致坐食,累及父兄、夫子了。一来,可使家业兴隆;二来,可使男子敬重,洗了无用的名,收了自由的福。”下列对该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
A.妇女传统地位有所改变 B.妇女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C.女子教育逐渐受到重视 D.西方思想冲击传统观念
解析: “可使男子敬重,洗了无用的名,收了自由的福”表明妇女传统地位有所改变,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妇女政治地位不断提高是指妇女在政治上行使民主权利,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表明女子教育逐渐受到重视,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这些都是受西方的影响,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的观念,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4. 据学者统计,20世纪二三十年代,婚俗在教育发达地区已改变很大,如集体婚礼、西式婚礼等纷纷出现,但即便在大城市,丧葬旧俗依然盛行,如丧事披麻戴孝,守孝期内不洗脸、不洗衣服等,南北均如此。其原因主要是( )
A.年轻人与年长者观念不一
B.传统忠孝礼节观念根深蒂固
C.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发达
D.西方文化的影响存在地域差异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婚俗的变化。据题干可知,即便在大城市,丧葬旧俗依然普遍存在,且“南北均如此”,其原因主要是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即使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传统忠孝礼节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故B项正确。
答案: B
5.辛亥革命之前,“太太”一直用于称呼官员的妻子;而民国时期,“太太”成为上流社会和平民百姓共同青睐的称呼。这种变化体现了( )
A.传统礼俗消失 B.科学知识普及
C.平等观念传播 D.妇女地位提高
解析: 根据材料“太太”一词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变化可知,“太太”这一传统词汇并未消失,只是新时期赋予了新的含义,故A项错误;称呼的变化,属于社会风俗,不属于科学知识,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前,“太太”一词用于官员的妻子,平民不能使用,体现了等级性,而民国时期,社会上层和平民共同青睐,打破等级性,体现了平等性,故C项正确;材料叙述了由等级向平等的转变,并未涉及男女地位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 C
6.民国初年中国人的着装,据1912年3月的《申报》记载,当时出现了“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现象。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民国时期人们服饰观念开放
B.民国时期告别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C.辛亥革命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
D.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 A项开放说法不准确;B、C两项中的“告别”和“瓦解”说法不对;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服饰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西服代替长袍马褂;改变了传统的具有尊卑观念的礼仪,取之以西方平等的握手等礼仪;改变缠足、留辫等陋习等。
答案: D
7.(2019·廊坊高一期末)1912年上海《民立报》发表谭人凤《粤汉铁路说贴》:世界大势,是由水运而趋陆运。故欧美各邦路线密若蛛网。近且有横贯欧亚之大计划。盖国势随路线而扩张,事业因交通而发展。……我国幅员广阔,为统一计,沿边各路,方亟待第次兴办……此国策可以促进实业、巩固边防。由此可见( )
A.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
B.民国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发展
C.作者积极主张推进交通近代化
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铁路事业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不能得出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民立报》发表谭人凤《粤汉铁路说贴》”得出是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民国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发展,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盖国势随路线而扩张,事业因交通而发展。……我国幅员广阔,为统一计,沿边各路,方亟待第次兴办……此国策可以促进实业、巩固边防”得出作者积极主张推进交通近代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列强的观点,故D项错误。
答案: C
8. 近代北京民风保守,19世纪末人力车引入之初,人们不愿接受。据记载:“当时人都不肯雇佣,妇女尤以坐人力车为羞耻。”但不久人们发现人力车轻便、快捷、价廉,远过于通行的骡车,“风气大变,坐车人日见增加。人力车厂也随之各处林立,营业甚为发达”。这说明( )
A.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
B.近代北京的交通日益发达便利
C.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D.民众生活受政治局势影响巨大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变化。“19世纪末人力车引入”说明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慢,也说明近代北京的交通发展水平还是比较低的,故A、B两项错误;从“当时人都不肯雇佣,妇女尤以坐人力车为羞耻”到“风气大变,坐车人日见增加”说明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众生活受政治局势影响巨大,故D项错误。
答案: C
9.1882年10月,顺天乡试在北京发榜,《申报》驻京记者将江、断、皖三省上榜者名单当日送到天津,转电上海,次日见报,比北京发榜时间仅晚24小时。材料反映了( )
A.科举仍是重要的选官途径 B.《申报》为政府需要服务
C.近代电报快速传讯的功能 D.《申报》突出的教化功能
解析: 材料不能体现官员的来源主要是科举,只体现了发榜的及时性,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申报》报道发榜这一新闻事件的及时性,不能因报道科举,就断定该报服务于政府,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转电上海,次日见报,比北京发榜时间仅晚24小时”体现了电报具有及时传播时事信息的功能,故C项正确;教化指教育感化,材料并未体现该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C
10.竹枝词中这样描述近代上海的新鲜事物:“不须鲤寄与鸿传,电线音驰万里天。两地语言传顷刻,胜于羽箭疾离弦。”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市民衣食住行的西化
C.近代通信技术传入中国 D.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技
解析: 材料中的“鸿”指鸿雁,在中国古代鸿雁代指书信,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在近代上海由于近代化的发展,上海的通信发生了变化,旧式的通信方式被新的方式所代替,所以答案选择C项。其他三项都是无关项。
答案: C
11.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是( )
A.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B.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C.马车及木船是人们出行的工具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别肠转如轮”“眼见双轮驰”“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D两项明显属于无关项,排除;C项“马车及木船”,材料不能体现“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交通工具的快速。进一步可知,A项表述准确,最为全面,符合题意。
答案: A
12.“两盒点心跑一天”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1994年,某城从除夕夜7点到初五中午12点,家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65%左右;1999年,中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
B.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
C.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D.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中国通信工具的发展。解读题干材料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春节拜年的形式逐渐多样化,如家庭电话、电子贺年邮件及手机短信和手机微信拜年等多种形式,这改变了传统的“两盒点心跑一天”的拜年形式,这一现象主要反映的是通信网络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故D项符合题意。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所述为春节拜年形式的变化与多样化,没有体现出“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所述为春节拜年形式的变化与多样化,与“城市化进程”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8分,第14题22分,共40分)
13.服饰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然以数千年一统儒缓之中国,褒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之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矣。
——康有为1898年递呈光绪
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严格规定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3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述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并简要归纳其理由。(9分)
(3)在材料三中,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反映出中国民众服饰变化的什么趋势?(6分)
解析: 第(1)问,由材料一中“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即可回答。第(2)问,由材料二中的“衣服独异……邦交不结”“褒衣博带……施之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矣”可看出康有为的主张及原因。第(3)问,从款式、颜色等角度回答变化趋势。近代时期服饰的特点是近代中国人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反映,新时期的服饰是人们追求时尚、个性的反映。
答案: (1)严格的等级制度。(3分)
(2)思想主张:主张易服。理由: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适应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需要。(9分)
(3)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6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右图)是1833年在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创办和主编的在我国本土出版的第一个中文近代报刊。它采用中国纪年,引用儒家语录,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它主要是为商业服务,设立新闻专栏、刊出中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价目表,这两项属中文近代报刊首创。1833年12月该刊第5期向中国读者首次介绍了西方报刊的情况和新闻自由问题。
材料二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志》创刊,揭开了新文化运动序幕,也开始了中国报刊发展的新阶段。五四运动时期,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为主导的进步报刊鼓吹科学与民主,抨击封建专制;在业务上,此时的报刊普遍改用白话文,报纸注重新闻特性;编排更为科学活泼。之后,报刊获得较大发展。1926年全国报刊已有六百二十八种。商办《申报》《新闻报》发行量超过十万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刊的时代背景及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青年》创刊后中国报刊发展的新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如何认识报刊业发展与人类文明演进的关系?(4分)
解析: 第(1)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特点从材料一中归纳。第(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新特点”及“原因”。第(3)问,综合分析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 (1)时代背景:西方工业革命迅速发展,工业文明开始向全球扩张;中国处于清朝统治晚期,仍停留于封闭的古代社会。特点:①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习俗;②以传播宗教内容、经济信息、科学文化知识为主;③形式内容与中国传统报刊相比有较大突破。(10分)
(2)新特点:民办;版式活泼;宣传改造中国传统的学说;报刊种类多;发行量大。原因:①辛亥革命后,国家的政治控制力相对减弱;②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③救亡图存的形势仍然严峻;④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更加觉醒。(8分)
(3)报刊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同时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4分)
课件11张PPT。
第五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知识纵横·全方位通览专题归纳·多视角解读专题检测·大通关演练
谢谢观看![课时作业]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名为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中国社会出现这种现象开始于( )
A.明末清初 B.鸦片战争前
C.鸦片战争后 D.辛亥革命后
解析: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开始于”。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物质文化开始大量涌入中国,中国社会才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答案: C
2.1907年10月13日,天津塘沽的张小田与北京慕贞女子书院的贾玉莲,在天津海大道美以美会微斯教堂,由陈牧师主持举行文明婚礼。报载“中西往贺者甚众。鲍太太按琴,男女学生唱诗,一时颇形热闹。礼毕,新婚夫妇乘双马车往北门外蓝家胡同张君本宅,并有成美学馆袁牧师夫妇及路矿等局诸友,均乘马车送新婚夫妇回家。”这一社会现象说明( )
A.传统婚俗已遭废除 B.年轻人崇尚西式婚礼
C.辛亥革命推动婚俗变革 D.政府倡导婚姻自主
解析: 根据描述了1907年的一对婚礼的过程,可知采用的是新式婚礼的形式,说明西方的婚俗对中国有影响,但不能以此说明传统婚俗已被废除,故A项错误;通过这件事情可以得出年轻人对西式婚俗的认同,故B项正确;1907年辛亥革命尚未发生,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此次婚姻与政府有关联,故D项错误。
答案: B
3. 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庭生活方式上作维新运动。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为“民国(建立)前一两年”,A、C、D三项时间与之不符,B项正确。
答案: B
4.1912年至1919年间,民国政府颁发了十余项服制,服制的选样基本上采用西洋服式为主,但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这表明( )
A.近代服饰主要依赖进口 B.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入侵
C.民国政府与封建势力决裂 D.近代社会中西合璧的特征
解析: 根据题目中“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故A项错误;近代服饰的中西合璧特点属于社会习俗的变迁,不属于文化入侵,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故C项错误;近代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先进知识分子的不断努力,使得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变迁,在衣食住行方面出现了中西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故D项正确。
答案: D
5.19世纪末,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材料说明( )
A.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开始于19世纪末
B.当时社会时尚有崇洋媚外的倾向
C.西方生活方式已在中国占居主导地位
D.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解析: 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开始于19世纪末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反映了近代的一些城市的“媚洋”现象,故B项正确;近代中国的生活方式受西方影响,但不占主导地位,故C项和D项错误。
答案: B
6.(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期终考试)民国时期广东匪患不断,1922年底匪徒抢劫某中学,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17人。海外华侨闻讯后请外国人设计碉楼蓝图,并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如图所示)。碉楼是中国近代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出现这种建筑的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度的影响 B.抗击侵略的需要
C.外来文化的渗透 D.安全防卫的考虑
解析: 材料“海外华侨闻讯后请外国人设计碉楼蓝图,并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体现了宗法制度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民国时期广东匪患不断”体现社会不稳定,与外国侵略无关,故B项错误;碉楼由外国人设计体现了外来文化的渗透,但不是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22年底匪徒抢劫某中学,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17人”得出碉楼这种建筑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安全防卫的考虑,故D项正确。
答案: D
7.20世纪50—60年代,中国“进入了一个看背影难辨男女的年代”,有人戏称“十亿人民一款衣,三种颜色盖大地”。这种现象表明了( )
A.政治生活影响深刻 B.舒适休闲意识强烈
C.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D.审美情趣高度一致
解析: 根据材料“20世纪50—60年代”“看背影难辨男女”“十亿人民一款衣”,结合所学,列宁装、“毛式服装”、黄军装、黄军帽、红袖章、黄挎包较为流行,给时代画上了浓重地政治色彩,故A项正确。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毛式的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
(1)根据材料一,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分析材料二中服饰由“毛式的中山装”一统天下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原因。
解析: 第(1)问可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变革的促进、新中国实施“一边倒”外交政策等角度思考作答。第(2)问由材料一即可得出“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创立民国,随后中山装、西装以及改进后的旗袍流行,凸显了人们对民主自由平等的追求”的结论;由材料二即可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象征着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及中苏友好关系的开创”的结论。
答案: (1)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政治变革的促进(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外来文化的渗透;先进人士的推动;政府政策的影响。
(2)论证: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创立民国,随后中山装、西装以及改进后的旗袍流行,凸显了人们对民主自由平等的追求。②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象征着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及中苏友好关系的开创。
课件35张PPT。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夯基础·自主学习中山装洋装建筑样式断发易服反清革命简约文明计划小康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休闲方式赈济灾区提示: 改革开放搞活了经济,粮食产量提高,工农业产品丰富。提能力·合作探究 [史料应用]
(1)依据史料一,概括康有为主张“断发易服”的理由。
提示: 不利于中外友好交往;不利于机器化大生产;不利于行军作战;既不美观又不卫生。
(2)结合史料二,谈谈你对当时剪辫必要性的认识。
提示: 当时剪辫不仅是推翻清朝统治的民主革命的需要和象征,也是摆脱中华民族耻辱的需要。抓应用·规范集训答案: B答案: C答案: C答案: C答案: D课时作业
谢谢观看![课时作业]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论述铁路作用时说:“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他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 )
A.资源开发 B.连接中外
C.调运快捷 D.经济交流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可知,王韬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军事方面,有调运快捷之效,故选C项。其他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答案: C
2. (2019·兰州高一检测)《上海洋场竹枝词》写道:“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材料反映了( )
A.中国交通设施发展迅速 B.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
C.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 D.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
解析: 根据题干中《上海洋场竹枝词》这一信息可知,题干中只体现出了上海这一地区交通设施的变化,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工业革命,故B项错误;题干中“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说明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半殖民地色彩,故D项错误。
答案: C
3. 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打破列强垄断局面的交通行业是( )
A.公路运输 B.铁路运输
C.轮船运输 D.航空运输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这是洋务运动由仅办军工企业转向兼办民用企业,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具有打破列强垄断中国航运业的积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权益,故选C项。
答案: C
4. 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材料中现象表明( )
A.外国侵略阻碍了近代交通发展
B.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运输
C.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
D.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交通的发展。材料体现出近代中国轮船、铁路和公路都是伴随着外国侵略产生的,说明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故C项正确;外国侵略同时促进了中国交通近代化,故A项错误;从材料看不出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运输,故B项错误;从材料看不出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的快慢,故D项错误。
答案: C
5.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电车公司号召民众乘坐,并提出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这表明( )
A.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 B.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
C.上海市民接受新事物快 D.妇女的社会地位提高了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有轨电车进入上海的状况,无法体现有轨电车是最早进入上海的,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有轨电车的状况,无法得出传统交通工具被抛弃,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上海市民接受新事物快,故C项错误;从“并提出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可反映出当时人们逐渐重视妇女,故D项正确。
答案: D
6.1865年,总理衙门密函各地将军暨各省督抚,指出:“倘任其安置飞线,是地隔数千里之遥,一切事件,中国公文尚未递到,彼已先得消息,办事倍形掣肘。且该线偶值损坏,必归咎于官民不为保产,又必丛生枝节。……是以叠经本处力为拒绝。”材料表明当时清廷( )
A.对外国架设电线持犹豫态度
B.认为电线应该由本国来架设
C.对一切西方的科技坚决抵制
D.出于抵御和害怕的心理状态
解析: 从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清总理衙门对电线的架设是一种抗拒和抵制的态度,故A项错误;“电线应该由本国来架设”这一点材料无从体现且与史实不符,清王朝正式认识到这一点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故B项错误;材料中提及的仅是电线一项,“对一切西方的科技坚决抵制”有以偏概全之意,故C项错误;由“一切事件,中国公文尚未递到,彼已先得消息,办事倍形掣肘。且该线偶值损坏,必归咎于官民不为保产,又必丛生枝节”可知,清王朝是“出于抵御和害怕的心理状态”才对电线的架设持一种拒绝的心态,故D项正确。
答案: D
7.(2019·北京海淀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盛宣怀在其所拟《电报局招商章程》中说:“中国兴造电线,固以传递军报为第一要务,而其本则尤在厚利商民力图久计。”这表明盛宣怀主张,中国发展近代电信事业,根本在于( )
A.引进西方近代电信技术 B.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
C.满足工商业发展的要求 D.提高电信行业的利润
解析: 由“而其本则尤在厚利商民力图久计”可知,盛宣怀主张发展近代电信业应满足工商业发展的需求,故选C项;引进西方近代电信技术是盛宣怀发展近代电信业的具体做法,不是根本目的,A项错误;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与材料“其本则尤在厚利商民力图久计”不符,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提高电信行业利润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8. (2019·天津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0—1900年的铁路网(单位:千公里)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
210
105
93
8
2
2
1880
373
169
175
16
5
8
1890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
790
284
402
60
20
24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铁路交通从无到有。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纷纷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到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的铁路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
——《中国铁路史》
材料三 高铁肇始于日本、发展于欧洲、格局大变于中国,中国的高铁产业和装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随着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国际场合推销中国高铁,“高铁外交”席卷全球。
——摘编自“凤凰读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后半期世界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三,比较说明中国铁路与高铁发展背景的异同。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的表格,从纵向看,得出全世界的铁路建设均发展迅速;从横向看,铁路交通的发展极不平衡。第二小问成因,根据特点进行两点分析,第一点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殖民扩张掠夺的影响,第二点从各地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不平衡角度进行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不同点,根据材料二“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纷纷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可得出:中国铁路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下,是列强侵华与清廷自救的产物;根据材料三“中国的高铁产业和装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高铁外交’席卷全球”可得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综合国力提升,高铁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第二小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二“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和材料三“中国的高铁产业和装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得出共同点:国人爱国奉献,创新技术。
答案: (1)特点:就全世界来看,铁路交通发展迅速,铁路已延伸到世界各地;就各地区来看,铁路交通的发展极不平衡。
成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带动了铁路交通向全球的延伸;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各地铁路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2)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铁路发展是列强侵华与清廷自救的产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综合国力提升,高铁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同:国人爱国奉献,创新技术。
课件38张PPT。夯基础·自主学习马车唐山兰新第一位青藏高原轮船招商局冯如北京民航大国电报机房台湾崇明互联网提示: 在火车机车不断改进的基础上,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促进了经济发展,方便了百姓生活。
提能力·合作探究[史料应用]
(1)史料一中刘铭传主张兴建铁路的理由有哪些?
提示: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国防;有利于减少军费的开支;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史料二中苏省绅商代表的是哪个阶层的利益?他们主张修建铁路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目的:维护国家主权。抓应用·规范集训答案: B课时作业
谢谢观看![课时作业]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刊人郭士立1831至1833年曾三次进入中国沿海诸省搜集政治、军事和商业情报,并向沿岸居民散发大量宗教宣传品。这三次航行的经历,使得他深切地感到,打开中华帝国的大门已是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他要为“摧毁横隔在中外人民之间的城墙”而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材料表明其创刊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播西方宗教改革的成果 B.推进中国人思想近代化
C.消除中国人对外国人的偏见 D.在华进行文化精神渗透
解析: 材料反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主要进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并非仅传播西方宗教改革的成果,故A项错误;推进中国人思想近代化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创办的影响,非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消除中国人对外国人的偏见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创办的目的之一,但主要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大门,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为了“摧毁横隔在中外人民之间的城墙”以达到打开中国大门的目的,即进行文化殖民,故D项正确。
答案: D
2. 1907年,清廷创办《政治官报》发布“如官办银行钱局、工艺陈列各所、铁路矿务各公司及农工商部注册各实业,均进馆代登广告,酌照东西各国官报办法办理”的启事。由此可以看出( )
A.报刊业发展受外来因素影响较大
B.报刊的政治色彩逐渐淡化
C.官办报刊涉足广告业务
D.广告成为报刊的主要收入来源
解析: 根据材料“酌照东西各国官报办法办理”得出报刊业一定程度受到外来因素,故A项错误;材料展示了《政治官报》可代登广告,表明广告能够为官报盈利,而非不再强调官报的基本身份,故B项错误;材料“如官办银行钱局……均进馆代登广告”体现了官报涉足广告业务以盈利的状况,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广告收入在报刊收入中情况,故D项错误。
答案: C
3. (2019·湖南衡阳十校联考)“自有《申报》以来,市肆之佣伙,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阅之者尚多,销路至今未减。”这可说明( )
A.《申报》在国内最畅销 B.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提高
C.报纸主要面向下层民众 D.《申报》内容通俗易懂
解析: 材料没有其他报纸与《申报》国内销量的比较,无法得出《申报》在国内最畅销的结论,故A项错误;B项非材料主旨;《申报》的发行是面向整个社会的,不会特别面向下层民众,故C项错误;“市肆之佣伙,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下层民众能读乐读《申报》,说明《申报》内容通俗易懂,故D项正确。
答案: D
4. 1861年,由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的中文报纸《上海新报》在其创刊号上发布启事:开店铺者,每以货物不销,费用多金刷印招贴,一经风雨吹残,或被闲人扯坏,即属无用……似不如叙明大略,印入此报,所费固属无多,传阅更觉周密。这说明外资报刊促进了中国 ( )
A.商品市场扩大 B.经济结构转型
C.商业广告创制 D.推销技术革新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的推销手段以前是张贴告示,而外资报刊提供了报纸宣传的新方式,D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有了商业开门七件事广告,“创制”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答案: D
5.近代中国曾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存在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妇女等,这些期刊表达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主旋律是( )
A.爱国主义 B.传播科学
C.追求真理 D.平等进步
解析: 解答本题有两个提示,一是这些期刊的名字,如曙光、进步青年、救国、自由等,这体现了五四运动时期刊物的爱国精神;第二个提示是“精神的主旋律”,由此判断为爱国主义。
答案: A
6.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拍摄了《红旗谱》《燎原》《平原游击战》《董存瑞》《白毛女》等一系列影片,一方面是对于战争胜利的歌颂,另一方面是对旧社会的一种控诉。这主要体现了电影的( )
A.教化价值 B.娱乐价值
C.商业价值 D.艺术价值
解析: 材料“对于战争胜利的歌颂……对旧社会的一种控诉”,表达了电影对人们教育的一面,与娱乐、商业、艺术无太大关联,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答案: A
7.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相关规定于2018年6月19日起生效,并将通知世界各国政府,将游戏成瘾纳入医疗体系。这主要说明( )
A.沉迷于网络会给人们身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B.网络是导致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
C.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造成传统产业的衰落
D.信息技术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失去活力
解析: 本题考查互联网的影响。沉迷于网络会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故有必要将上网成瘾列为一种精神疾病,故A项正确;网络并不是导致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故B项错误;信息化社会的传统产业不一定衰落,C项错误;信息技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D项错误。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 中国人自己办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环球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以及广州的《述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览,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在澳门创办的《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70年代中国办报者的主体是什么阶层?报刊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中国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
(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报刊创办者、原因、内容、意义。以材料为依托,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第(1)问注意材料一中的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第(2)问要围绕维新派创办报刊作答。第(3)问应注意概括指出国人自办报刊的意义。
答案: (1)主体:中国知识分子。基本内容: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原因:政治上,列强侵略,民族觉醒,探索救亡道路;经济上,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文化上,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
(2)核心内容: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特点: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办报数量多;地区广;社会影响大。
(3)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启蒙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使中国的印刷出版、大众传媒以及整个文化事业迅猛发展。
课件38张PPT。夯基础·自主学习中国丛报民主科学解放日报人民日报定军山工农生活北京电视台科学技术互联网第四媒介三维动态生活方式提示: 除技术因素外,电视普及的因素还有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高质量的名牌栏目,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提能力·合作探究[史料应用]
(1)据史料一,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
提示: 特点:报刊的种类较多;中国人自办为主;政论报刊影响最大;内容丰富,贴近民众。
(2)综合上述史料,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提示: 宣传进步思想文化,批判落后封建制度,唤醒民众觉悟,支持配合政治革命。抓应用·规范集训课时作业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