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设计
课 题 《蒹葭》 单 元 第三单元
学 科 语文 年 级 八年级
学 习 目 标 1、牢记《诗经》的文学常识,会背会默写诗文。 2、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品味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健康之美。
重点 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掌握品析《诗经》的方法。
难点 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 习 导 入 播放“经典永流传——关雎”视频; PPT显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总结; PPT显示《诗经》相关文学常识: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原名《诗》或《诗三百》,汉后始称《诗经》。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多用赋、比、兴。句式四言为主,间有杂言;结构重章叠句,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隔句押韵,偶句入韵。 跟唱,完成背诵,加深记忆; 体会《关雎》思想内容上的特色; 再次识记《诗经》的文学常识。 通过视频,复习《关雎》,通过对《关雎》内容的复习,引发对《诗经》整体常识的回顾,再引出新课加以佐证和巩固。
文 题 解 读 PPT展示: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蒹葭的意思是芦苇 ,生于水边。 跟老师齐读PPT内容,了解文题含义。 初步了解蒹葭这种意象,便于进行下一步的文本解读。
整 体 感 知 播放范读音频,强调易错读音; 2. 再次播放音频,要求学生按照《诗经》特点进行分析。 1.听读,标音; 2.跟读,从节奏、结构、用韵等方面分析 扫清字词障碍,用学过的知识初步感知。
疏 通 文 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预习内容进行翻译,并强调重点字词含义; 强调诗文涉及的古今异义。 根据PPT上展示的字词注释自行翻译;记录;识记。 通过疏通文意,为理清结构,感悟文章美感与特色做铺垫。
结 构 特 点 要求学生根据文意,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PPT展示明确:三章重叠并列,各章各含八句。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渭河清秋图,心中凄凉。奠定了感情基调,提供了展开背景。 三、四句是叙述描写主人公凝望河对岸的"伊人"。充满了无可奈何和落寞惆怅。后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对可望而不可及的进一步描述。一是逆流追寻的困境,二是顺流追寻的幻象。表明"伊人"始终无法接近。 根据翻译内容,试理清诗文层次结构,并概括其特点。 通过对层次结构及其特点的分析,进一步感悟重章叠句、回环往复、以景起兴、偶句入韵的艺术特色。
问 题 探 究 PPT展示问题: 1.请谈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诗人为什么会这样呢? 感情基调为: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原因是: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2.诗歌中哪些诗句写景?哪些诗句体现了时间的变化?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苍苍,萋萋,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 自读,对比三章异同 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的含蓄健康之美。 根据时空变化体会人物追求的执着。 以读促悟,将诗文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情感表达等方面内容融为一体,培养感悟与表达能力,突破重难点的学习。
问 题 探 究 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 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氛、明、动、人、心) ①氛:渲染气氛; ②明: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社会背景;③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后面故事情节发展作铺垫; ④人: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形象; ⑤心:烘托反衬人物心情。 再次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其答题。 紧扣考点,将学过内容加以巩固应用。
美 感 品 析 找几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 PPT展示问题: 《蒹葭》美在哪里?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音乐美。 PPT展示: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思无邪:思想纯正,情感真挚→情感美。 朗读;评价; 思考《蒹葭》美在何处,尝试概括,思路准确就好。 突破文章的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小 结
作 业 请思考:追求者炽热追寻的“伊人”仅仅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吗,还能不能有其他的理解呢?
板 书 设 计 蒹 葭
课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