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美版八年级下册 13.中国古代雕塑巡礼 课件(73张幻灯片)

文档属性

名称 冀美版八年级下册 13.中国古代雕塑巡礼 课件(73张幻灯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0-03-28 20:2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73张PPT。中国古代雕塑中国古代雕塑
陵墓雕塑
宗教雕塑
一、陵墓雕塑地下作为陪葬的佣。(汉、唐两代成就最高)
地面上神道两侧的石刻造像。(西汉霍去病墓石刻群)秦始皇兵马俑1、埃及金字塔 2、巴比伦空中花园 3、亚历山大灯塔 4、罗德港巨人雕像 5、宙斯神像 6、阿提弥斯神庙 7、摩索拉斯陵墓 8、秦始皇兵马俑地下军阵 巴比伦空中花园亚历山大灯塔罗德港巨人雕像宙斯神像阿提弥斯神庙摩索拉斯陵墓陶俑
俑,最初是替代奴隶殉葬的模拟品,后发展为替代被役使的卫士、奴仆和乐舞伎的偶人,春秋战国时渐多,秦汉至隋唐盛行,多为陶、木俑,也有瓷、砖、石、金属俑。至宋代因流行纸冥器渐衰。
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的数以千计的兵马俑,写实水平很高,其超乎寻常的气势,反映出“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气魄和意志,它以伟大的精神魅力展现了巨大的社会历史力量。 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50多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左右。
  兵马俑群组成严整的军阵形式,守卫着秦始皇陵墓.他以宏大的群像,形象的再现了秦代的国威与军威.他不是以个体的艺术表现取胜,而是以气吞山河的整体气势显示着那强盛时代的精神力量,给予后来的观众以强烈的精神震撼.兵马俑军阵 插图48页《兵马俑军阵前锋》
    秦兵马俑军阵前锋兵马俑的分类将军俑
武士俑
骑兵俑
车兵俑
弓弩手
马俑
Jiangjunyong jiangjunyong jiangjunyong jiangjunyong Jiangjunyong Jiangjunyong 将军俑 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像是在指挥身后的军吏和士兵行进。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高级将领。
武士俑高1.8米左右,体格健壮,套着铠甲,脚上蹬着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头发大多挽成了偏向左侧的发髻。他们有的握着铜戈,有的擎着利剑,有的拿着盾牌。个个目光炯炯,双唇紧闭,神态严峻,好像一场大战就在眼前。武士俑骑兵俑 骑兵佣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足蹬长统马靴,右手执缰绳,左手持弓箭,随时准备上马冲杀。
车兵俑yihaotongchema 弓弩手个个张弓搭箭,两眼盯着前方,或立、或跪,随时准备将利箭射出去。
蓄势待发弓弩手陶马略与真马等大,作者
对于马匹的身躯比例、解
剖关系把握的相当准确。
马的神态很好的表现出处
于临战状态的战马静中有
动的神态。马俑在保持整体尺度、样式、规格相统一的同时,有些作品达到一
定的性格体现。作者
很注意将士的服饰装
备和头发、鞋子等细
节的精确表现,以此
烘托秦国军队装备
的精良和纪律的严明。
但是,不论陶俑还是
陶马,姿态都相当呆板,缺乏生机。(二)汉唐的俑 汉代陶俑,随着厚藏之风而盛。从已出土的汉代俑看,其分布广,数量多,题材多样,有兵马俑、车马俑和各种人物俑、动物俑,内容丰富,材质也多样,但以陶俑、金属俑为主。形体上比秦俑小得多,造型上并未满足死板的再现生活,而是带着创作的激情,把所表现的对象塑造的有声有色。有的手法夸张,接近于漫画的表现手法。(《击鼓说唱俑》)有的表现出高度的写实技巧。《击鼓说唱俑》下翻一页返回首页作品欣赏说唱俑2东汉 <陶犬>唐代的唐三彩和
素烧的俑,多方
面的反映了唐代
的社会生活,其
中对来自于异域
的外族人的描写
直接反映了唐代
的中外文化、经
济交流的盛况。欣赏陶俑,应注意以下几点:
1.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形象。由于俑最初是替代活人的殉葬偶人,是为了供墓主役使的,所以形象多是卫士、仪仗、奴仆、乐舞伎以及附属的器物、鞍马、车辆、家畜等。这些形象,都是模拟当时生活中的人和物,所以是当时社会生活真实的写照,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史料价值。
2.反映墓主的爱好、时尚和社会状况。例如,汉俑由初期的骑马俑,到中期多为车马俑、舞乐俑等,表明初期刚刚结束战乱,对武治天下的重视,中期反映了人们爱马的风尚和对富豪的炫耀。唐代三彩俑中有骆驼俑和西域人的形象及乐舞等,反映了唐代社会开放与西域的交流,以及泱泱大国的气度。
3.艺术手法上,秦俑写实,汉唐俑概括夸张。秦始皇陵兵马俑,其大小接近真人真马,且依照真实军容编组、排列,在塑造手法上十分写实,各兵种的甲片、甲钉、带钩的区别和甲片缝缀等细节,都如实地加以表现。汉俑艺术手法则概括、夸张,注重人物神韵,富有个性特征,形象更加生动传神。唐俑则因多施加釉彩,显得更加精美。
(三)霍去病墓石刻群霍去病墓在陕西省兴平县,
位于距西安 40 公里的西汉武
帝的茂陵东北1公里处。
霍去病(公元前140 – 117年)
是汉武帝时英勇善战的青年将领。
西汉初,匈奴经常南下进犯边境。
公元前123年,18岁的霍去病就
随大将卫青出击匈奴。他英勇善
战,先后六战六捷,打败了北方
的匈奴。24岁时不幸病死汉武帝
为他举行厚葬,赐陪葬茂陵的荣誉。一匹站立的战马腹下
有一个敌人手持弓和
矛作垂死挣扎。
就雕刻手法而言,卧
地的敌酋正好填补了
马腹下的空间,使马
的四足得到合理的支
撑。《马踏匈奴》生动的表现了隐伏于丛莽中伺机出击的斑
斓大虫,在自然起伏的石面上刻出几道斑
纹,令人感觉那是随着呼吸而起伏的富有
弹性的腹部肌肉。《伏虎》(四)唐代陵墓雕刻古代陵墓雕刻到唐代形成定制,其突出代表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
其石刻造像变化中有统一,形成强大的庄严的气势。除象征守卫与仪仗之外,主要体现的创作主题是扬威与怀远,显示封建王权巩固、天下归心的思想。欣赏中国古代陵墓雕刻,应注意如下特点:
一、服从于整体设计意图,具有寓意性和象征性。例如霍去病墓,是汉武帝为纪念大将霍去病的战功而修建的,《伏虎》等二十余件石兽雕刻,都是因材施艺,既突出了动物的神似,又保留了石材天然的面貌。成为我国最早的纪念碑式的石雕。
  二、石兽造型,趋于神化和理想化。相关资料 石窟寺的起源及其作用自东汉末年由印度传人国, 依山开窟塑造各种佛像。石窟艺术产生主要是为了宣传佛教教义的,首要任务是解释佛义、佛经。石窟是佛教的佛殿和僧房,静修之用。二、宗教雕塑:(一)佛教美术佛教在南北朝隋唐时期达到鼎盛,产生了无数辉煌的佛教雕刻和绘画作品.
我国的佛教美术以石窟艺术为代表,比较集中保存下来的是石窟寺中的石刻或泥塑作品.中国是世界上佛教石窟艺术最发达的国家,甚至超过了佛教及佛教美术的故乡_印度.
艺术成就最高的有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敦 煌 石 窟云岗 石 窟麦积山石窟龙 门 石 窟即“莫高窟”,也叫“千佛洞”。中国著名的石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县东南。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尊开始凿窟造像。历经隋、唐以至元代均有所修。现尚存有壁画和雕塑作品的共486窟计有壁画12万平方米,造像2415尊。壁画包括本生、佛传、经变、供养人和建筑彩画图案等;造像都是泥塑,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从四世纪到十四世纪的部分社会生活及历代造型艺术的发展情况。敦 煌 石 窟云岗 石 窟麦积山石窟龙 门 石 窟中国的著名石窟。分布于山西省大同市武州山,东西绵延约一公里。主要的石窟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现存较大的洞窟51个,造像五万一千余尊,最大的高达17米,气魄雄伟,端庄肃穆。雕刻的风格是在吸收外来影响和继承汉代石刻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云 冈 石 窟第5窟也叫佛洞,窟顶是个不规则的椭圆形,沿中间是一坐佛巨像,高达17米,宽15.8米,脚长4.6米,中指长2.3米。他交叉在胸前的双手上可以同时坐下6个人,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雕满佛龛和各种造像,令人敬仰,其中以南壁天窗两侧浮雕的小佛像最为精彩。
敦 煌 石 窟云岗 石 窟麦积山石窟龙 门 石 窟中国著名石窟。在甘肃省天水县东南麦积山。山高124米,形如堆积的麦秸,故名。在四世纪末和五世纪初的十六国晚期开始开凿。现尚存龛窟和摩崖雕刻194处,各种造像7000尊,其中1米以上者约1000尊。因山石不宜雕刻,故造像多为泥塑,大部分为北朝时期的作品,风格清新秀丽,富有生活气息。壁画虽多剥落,尚可看出古代中原画风的面目。窟内有七座北朝“崖阁”,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资料。麦积山石窟敦 煌 石 窟云岗 石 窟麦积山石窟龙 门 石 窟也叫“伊阙石窟”。分布在河南省洛阳市城南伊水入口处西岸的龙门山和香山。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至唐代,历时四百余年。以唐开元以前的最多。现存石窟1352个,龛785个,造像九万七千余尊,题记3860种。雕刻刀法圆纯精致,佛像表现生动。(二)龙门石窟奉先寺石刻群龙 门 石 窟群像的组合具有纪念碑的统一、完整性,九尊造像塑造了不同的人物类型。
这些造像的头部和上身的比例超常,与原来的设计要求有关。由于原有的木结构的殿堂使群像前面的空间受到限制,造像身躯需要微微下俯并在身体比例关系上加以调整,加大头部,使瞻仰者在近距离仰视,仍然能够看到造像整体而感到亲切。
群像主体卢舍那佛:形象明显中国化,淡化了作为佛像标志的一些特征,面相较短,没有八字胡须。面容神情恬静、慈和,给人以睿智、宽博、高贵、庄严,具有伟大的气度。
是释加牟尼的报身像,是佛慧光芒普照四方之意。
大佛头部较低,略作俯视态,其视线角度与礼佛者仰视视线交汇,使礼拜者感受到佛的慈祥。(三)佛、菩萨、罗汉形象的创造佛教传入后,一方面受到中国社会生活、封建思想、政治制度及审美风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在中国立足,佛教美术从内容到形象都开始了一个不断汉化的过程。云冈石窟中佛的造像,受到北魏时期审美的影响,
造像唇厚鼻隆,丰硕壮健,身着紧贴的偏袒右肩
式袈裟。是明显的印度佛教样式。后来孝文帝大规模推行
汉化政治体制改革,佛
教造像受到南朝士大夫
秀骨清相审美观念的影
响,变的清秀俊逸。佛、菩萨、罗汉形象的创造菩萨:对佛教教义有了深刻的领悟,能下救众生而尚未成就佛果的高僧.释加牟尼成佛前修行时也是菩萨.
原本是男性,印度早期的菩萨很健壮,是贵族人物的形象.而在中国佛教美术中逐渐女性化.
北魏——男性,面相丰满,眼大而凸,与同
时代佛像特征接近。
唐代——宫廷妇女为原型。
宋代——保留着印度式的八字胡须。
明清——妙龄少女的形象。佛、菩萨、罗汉形象的创造罗汉:在佛凤凰涅磐之后,不受生死轮回,
常住世间,受世人供养,在人间弘扬
佛法的人。
山东长清灵岩寺:以各式各样的憎俗人物为形象参照,使这些造像的宗教意味变得淡薄而被赋予更多的世俗人物情感。三、现代雕塑20世纪中国雕塑发展的特点:
1、传统雕塑的衰落,民间小型雕塑虽繁荣
但未能形成主流。(20世纪初)
2、西方雕塑的引入(五四前后——20世纪
30年代)
3、城市大型雕塑纪念碑的兴起(20世纪中
期)
4、80年代以后出现多元化发展的局面。
(20世纪80年代后)主题:纪念性雕塑
创作方式:概括的表现了中国近代的革命史。
内容:《收租院》《收租院》——
中西雕塑技法结合的成功尝试
内容: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帐、逼租、反抗
展示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农民的情景。
创作方式:中国传统民间泥塑所采用的材料和塑造
方法制作,作品保持泥土本色,不敷彩,但眼
睛是由黑料珠嵌成的。群像的设置利用了地主
当年收租的回廊现场,建筑物原有的设施都与
设计的故事情节紧密结合。架上雕塑——
《艰苦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