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江南中学2020届高三第7周3月28日历史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金华市江南中学2020届高三第7周3月28日历史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30 09:48:08

文档简介

3月28日高三历史寒假
第七周周测试卷
一、选择题(一个5分,共75分)
一、中国近代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
1.《中英南京条约》附件规定:“向来各外国商人止准在广州一港口贸易,上年在江南曾经议明,如蒙大皇帝恩准西洋各外国商人一体赴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港口贸易,英国毫无靳惜,但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英国据此取得了新权益是( )
A.四口开埠通商 B.广州贸易权
C.领事裁判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2.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B.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C.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D.清政府始终利用围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3.晚清时期,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材料表明太平天国的兴起得益于
A.乡村宗法社会瓦解导致成员贫困化
B.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
C.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
D.传统政治的社会控制机制衰落
11.毛泽东同志曾外国来访者说过:“……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发动三大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B.提出抗日反蒋的主张
C.遵义会议的召开
D.找到“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12.有人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分成前14年和后14年,因为在此中间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  )
A.确立领导工人运动的中心任务 B.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针
C.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批判了王明“左”倾错误思想
二、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现金收入。但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一个案例
A.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
B.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结论
C.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
D.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解释
2.邓小平指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这段话揭示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带来的最重要的社会影响是
A.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B.发扬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C.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促进了中共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
3.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4.观察下面的江南制造局支出(1867~1894年)表,从中可知江南制造局(注:根据魏之荣《江南制造局记》卷四的有关材料计算编制)

A.管理上体现出以洋为师的特点 B.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经营上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D.为参与市场竞争做好了准备
5.洋务运动初期,军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经过市场流通而直接调拨各省。19世纪80年代后,沿海各省中哪一省需配备兵船就由该省筹款。江南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等企业,如果所产某种武器的售价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过多,就会停止生产。这说明洋务运动期间的军事工业
A.使沿海军事力量布局平衡
B.无法完全规避价值规律制约
C.高度关注企业的生产成本
D.逐渐由官办向官督商办转变
三、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2.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A.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
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
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3.中国社会科学院从1980年夏季到1981年夏季的一年中,连续举办了三个大型讲习班,分别是:“数量经济学讲习班”、“国外经济学讲”和“发展经济学讲习班”同时期,大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由政府派遣,赴欧美和日本的高等院校留学,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A.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B.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C.社会发展水平极大提高
D.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果
4.20世纪60年代,“以西法为可行者,不过二三人,以西法为不可行、不必行者,几乎盈廷皆是”,而早期维新思想家几乎一致认为,“今日之时务,洋务而已矣”。他们纷纷打着“洋务”的旗号提出自己的变法自强主张,有的直接投身于洋务运动的实际活动。这反映出,早期维新派
A.开启了国人学习西方的热潮
B.与洋务派的根本目的一致
C.在思想和实践上出现了错位
D.与洋务思想存在渊源关系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初用意仅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但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章太炎等著名学者则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是汉武帝在学术文化上的专制独裁政策。这一变化说明
A.对儒家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
B.西方思想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C.国人民主科学意识不断增强
D.思想认识受社会政治的影响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雍正年间,陕西的五个茶马司相继归并。乾隆中期,茶马贸易基本全面终止。清代除陕西、四川、江西、湖南等少数州县仍然颁行茶引以外,其他地区允许自由贸易。陕商将四川、陕西、湖北等的茶叶销往西北及西南各省;晋商主要贩运安徽等地茶叶,后来贩运路线更扩展到了湖南、福建等地。徽商借水运之便将大量茶叶运到山东、河北、东北等地。其他各地的茶商……在推动本地茶叶市场建立和繁荣的过程中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清朝康熙年间,茶叶市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情况,即中国的茶叶开始向欧洲出口,出口量值渐增。1716年,英商从广州运回茶叶3000担,占总货值的80%。此后,茶叶贸易成为英国与东方贸易最主要的商品。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购买的茶叶都占从中国进口货值的50%以上。1785-1794年升至85%。鸦片战争后二三十年,中国的茶叶出口增长迅猛。英国的华茶出口1868年比1838年增加约100万担。
材料二
1876年后,中国茶叶出口开始出现不景气,突出表现是量增价减。尤其是在1877-1888年,出口量增加很快,但因为受到印度、锡兰和日本茶叶出口的影响,中国茶出口价格迅速跌落,而且对英国的出口开始减少。1870年代以后,英国茶叶消费增加的部分几乎全是印度茶。
1890年英国驻汉口领事列举了印度和锡兰的种茶人优于中国种茶人的有利条件:可资运用的资本较大;没有厘金、入市税和出口税;具有化学和农业知识;对购买者的嗜好和要求了解得更彻底;有无数的公共工程,旱季便于灌溉,雨季避免淹没;茶园面积庞大,有优良机器等。
——材料均摘编自仲伟民:《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至19世纪60年代中国茶叶贸易的概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时期茶叶贸易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1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后期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基本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9分)

3月28日高三历史寒假
第七周周测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75分)
中国近代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
1.《中英南京条约》附件规定:“向来各外国商人止准在广州一港口贸易,上年在江南曾经议明,如蒙大皇帝恩准西洋各外国商人一体赴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港口贸易,英国毫无靳惜,但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英国据此取得了新权益是( )
A.四口开埠通商 B.广州贸易权
C.领事裁判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西洋各外国商人一体赴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港口贸易”“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中可以看出这是有关贸易的特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项特权应该是片面最惠国待遇;C项是司法特权;AB项是早已取得的。所以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片面最惠国待遇
2.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B.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C.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D.清政府始终利用围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提到,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有近代化的趋势,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故B排除。清政府外交观念逐渐与世界接轨,并不等同于出卖国家主权,选项C排除;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过于绝对,故D排除。
3.晚清时期,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材料表明太平天国的兴起得益于
A.乡村宗法社会瓦解导致成员贫困化
B.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
C.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
D.传统政治的社会控制机制衰落
【答案】D
11.毛泽东同志曾外国来访者说过:“……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发动三大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B.提出抗日反蒋的主张
C.遵义会议的召开
D.找到“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答案】D
【解析】
“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就指中共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D正确。
12.有人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分成前14年和后14年,因为在此中间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  )
A.确立领导工人运动的中心任务 B.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针
C.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批判了王明“左”倾错误思想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前14年(即1935年之前)”“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等信息,可以得出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D项是遵义会议的内容,故选D项;A项是中共一大的内容;B项是八七会议的内容;C项是井冈山时期的,不符合题意。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现金收入。但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一个案例
A.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
B.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结论
C.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
D.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解释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材料中说明的是农民没有把获取的钱财投资于商业的扩大再经营,反而从事土地开发,体现出当时农民重视土地的思想,这种经济思想显然不利于农村自然经济的快速解体,这种案例说明近代经济变动的复杂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不利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故B项错误。材料中农民思想是安土重迁,不是主动适应世界市场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农民意识问题,不能论述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结论,故D项错误。
2.邓小平指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这段话揭示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带来的最重要的社会影响是
A.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B.发扬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C.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促进了中共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
【答案】C
【解析】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全党和全国人民从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为进一步拨乱反正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准备了思想条件和基础。所以真理标准的讨论带来的最重要的社会影响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本题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伟大的转折·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时间“189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答案为D。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故排除A项,B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C项与史实不符合,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4.观察下面的江南制造局支出(1867~1894年)表,从中可知江南制造局(注:根据魏之荣《江南制造局记》卷四的有关材料计算编制)

A.管理上体现出以洋为师的特点 B.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经营上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D.为参与市场竞争做好了准备
【答案】B
【解析】
解读表格信息,可知在江南制造局支出项目中,订购物料及预付各洋行定银的支出占到总计百分比的49.50%,是最主要的开支。这就充分说明当时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正确。A项和C项在江南制造局支出(1867~1894年)表中没有体现;D项表述错误,江南制造局的产品不投放市场,只归官府使用。
5.洋务运动初期,军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经过市场流通而直接调拨各省。19世纪80年代后,沿海各省中哪一省需配备兵船就由该省筹款。江南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等企业,如果所产某种武器的售价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过多,就会停止生产。这说明洋务运动期间的军事工业
A.使沿海军事力量布局平衡
B.无法完全规避价值规律制约
C.高度关注企业的生产成本
D.逐渐由官办向官督商办转变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后期由于经费的短缺,传统的不计价格的军工产品调拨方式有所改变,同时,国内军工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军火市场价格的影响,这说明虽然是官办的和不为交换而进行的军工生产,也无法完全规避价值规律的制约,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一现象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期间军事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价值规律的影响,与平衡军事力量布局无关;C选项不能全面概括两则材料的信息,错误;D选项错误,洋务运动期间军事工业并未转向官督商办。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答案】D
【解析】
本题以文字材料切入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和把握。在19世纪40—90年代,中国受到西方侵略,中国人民走上反侵略求民主的道路,故本题选择D项。建立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不符合19世纪40年代、60年代的特征,故排除A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任务是反侵略而不是批判中国传统,故B项错误。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要求,是在19世纪90年代以后,故C项错误。
2.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A.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
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
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答案】A
【解析】
材料“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可知体现的是近代前期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故选A。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排除。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托古改制的思想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弱小的表现,D排除。
3.中国社会科学院从1980年夏季到1981年夏季的一年中,连续举办了三个大型讲习班,分别是:“数量经济学讲习班”、“国外经济学讲”和“发展经济学讲习班”同时期,大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由政府派遣,赴欧美和日本的高等院校留学,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A.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B.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C.社会发展水平极大提高
D.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果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对人才的需求受到经济发展的驱动,故选A。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但还未达到与世界经济接轨的程度,排除B;越是社会发展水平低的国家越需要人才的支撑,从对人才的渴望无法得出社会发展水平是否极大提高的结论,排除C;与C项同理,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改革开放是否取得重大成果的结论,排除D。
4.20世纪60年代,“以西法为可行者,不过二三人,以西法为不可行、不必行者,几乎盈廷皆是”,而早期维新思想家几乎一致认为,“今日之时务,洋务而已矣”。他们纷纷打着“洋务”的旗号提出自己的变法自强主张,有的直接投身于洋务运动的实际活动。这反映出,早期维新派
A.开启了国人学习西方的热潮
B.与洋务派的根本目的一致
C.在思想和实践上出现了错位
D.与洋务思想存在渊源关系
【答案】D
【解析】
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根据题干材料“今日之时务,洋务而已矣”、“纷纷打着“洋务”的旗号提出自己的变法自强主张,”可以得出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思想存在着渊源关系,故选D项。“开启了国人学习西方热潮”的是林则徐、魏源,排除A项;“洋务派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早期维新思想家属于资产阶级,其目的是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早期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并未出现错位,故排除C项。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初用意仅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但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章太炎等著名学者则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是汉武帝在学术文化上的专制独裁政策。这一变化说明
A.对儒家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
B.西方思想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C.国人民主科学意识不断增强
D.思想认识受社会政治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题干中并没有反映出他们对于儒学的研究,只是说他们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认识变化,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没有反映西方思想冲击儒学正统地位,故B项错误。部分学者对于这一措施的思想认识转变,并不能证明国人民主科学意识不断增强,属于过度推断,故C错误。材料“汉武帝在学术文化上的专制独裁政策”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思想家为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解读与原来不同,体现出政治形势对思想认识的影响,故D正确。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雍正年间,陕西的五个茶马司相继归并。乾隆中期,茶马贸易基本全面终止。清代除陕西、四川、江西、湖南等少数州县仍然颁行茶引以外,其他地区允许自由贸易。陕商将四川、陕西、湖北等的茶叶销往西北及西南各省;晋商主要贩运安徽等地茶叶,后来贩运路线更扩展到了湖南、福建等地。徽商借水运之便将大量茶叶运到山东、河北、东北等地。其他各地的茶商……在推动本地茶叶市场建立和繁荣的过程中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清朝康熙年间,茶叶市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情况,即中国的茶叶开始向欧洲出口,出口量值渐增。1716年,英商从广州运回茶叶3000担,占总货值的80%。此后,茶叶贸易成为英国与东方贸易最主要的商品。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购买的茶叶都占从中国进口货值的50%以上。1785-1794年升至85%。鸦片战争后二三十年,中国的茶叶出口增长迅猛。英国的华茶出口1868年比1838年增加约100万担。
材料二
1876年后,中国茶叶出口开始出现不景气,突出表现是量增价减。尤其是在1877-1888年,出口量增加很快,但因为受到印度、锡兰和日本茶叶出口的影响,中国茶出口价格迅速跌落,而且对英国的出口开始减少。1870年代以后,英国茶叶消费增加的部分几乎全是印度茶。
1890年英国驻汉口领事列举了印度和锡兰的种茶人优于中国种茶人的有利条件:可资运用的资本较大;没有厘金、入市税和出口税;具有化学和农业知识;对购买者的嗜好和要求了解得更彻底;有无数的公共工程,旱季便于灌溉,雨季避免淹没;茶园面积庞大,有优良机器等。
——材料均摘编自仲伟民:《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至19世纪60年代中国茶叶贸易的概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时期茶叶贸易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后期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基本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
【答案】
(1)概况:传统茶马贸易衰落,民间自由贸易发展,国内外市场扩大,茶叶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8分)(任意一点2分)影响: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8分)(任意一点2分)
(2)趋势:由盛转衰(在国际竞争中日益处于不利地位)。(3分)原因: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受到印度、锡兰和日本茶叶出口的冲击;中国茶叶在资金、技术、经营管理、税收政策等方面不具备竞争优势。(6分)(任意一点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