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江南中学2020届高三第7周3月28日语文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金华市江南中学2020届高三第7周3月28日语文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8 22:08:36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周测卷(六)
考试时间:50分钟 分值:100分
一、传统文化经典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1)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2)或谓孔子曰:“子奚①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②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论语·为政》)
【注】①奚:为什么。②施:施行,延及。
1. 材料(1)中,“牛刀”喻指 ________________。(2分)
2. 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对“为政”的认识。(5分)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3—4题。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材料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
3.根据材料可知,孔子主张用 来治理人民,孟子主张用 来治理人民。(4分)
4.孔孟提出治国理念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6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①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论语》)
②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论语》)
③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紫,恐其乱朱也。”(《论语》)
5. 被孔子称为“德之贼”的是什么样的人?(4分)

6. 孔子为什么会厌恶“莠”和“紫”?综合阅读材料简析原因。(6分)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论语?先进》)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话?述而》)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7. 第一则材料中“升堂”“入室”的意思分别是什么?(2分)

8. 根据第二、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孔子“学”理解。(6分)


二、默写(每线1分,共20分)
1、子曰:“ ,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颜渊问仁。子曰:“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4、子曰:“弟子, , , ,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5、曾子曰:“ ,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6、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 , ,损矣。”
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
8、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9、曰:“ ,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0、子曰:“ ,小人同而不和。”

三、文言虚词翻译(每空1分,共45分)

(1)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1)余读其辞(   )
(2)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 (2)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
(3)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 (3) 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
(4)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 (4)距其院东五里(   )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5)其一人专心致志(   )
(6)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  ) (6)其庶几于是者与(   )
(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7)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
(8)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 (8)汝其勿悲(   )
(9)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  ) (9)而其无忘乃父之志(   )
(10)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 (10)其若是,孰能御之?(   )
(11)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  ) (11)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
(12)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 (12)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



(1)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1)以嗜人,无御之者( )
(2)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 (2)士不以利移,不为患( )
(3)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 (3)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 )
(4)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 (4)舟遥遥以清畅,风飘飘而吹( )
(5)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 (5)仆以口语遭此祸 ( )
(6)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 ) (6)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
(7)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 (7)先帝不以臣卑鄙。( )
(8)谨拜表以闻《陈情表》 ( ) (8)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9)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六国论》( ) (9)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
(10)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 (10)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1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


高三语文周测卷(六)答案
考试时间:50分钟 分值:100分
一、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1)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2)或谓孔子曰:“子奚①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②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论语·为政》)
【注】①奚:为什么。②施:施行,延及。
1. 材料(1)中,“牛刀”喻指 ________________。(2分)
2. 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对“为政”的认识。(5分)
【答案】1. 礼乐之道(或“道”,或“礼”)
2. ①为政的目的(或宗旨、原则)应是推行“礼乐之道”,以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孔子因闻“弦歌之声”而戏笑,表明对子游政绩的赞同。这反映了其“礼治”的为政观。②孔子认为,为政的基础(或前提)应是践行“孝悌友爱”“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或推己及人、亲亲仁民)。这体现了其“德政”思想。③为政的途径(或方式)之一是通过教育培养弟子先立身处世后为官从政,即师长凭借弟子出仕而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凸显了其灵活明智的为政观。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指治理武城县;“牛刀”指礼乐之道。这是一个常用成语,意思是比喻用大的方法来解决小的问题而大材小用。文中孔子则用它来比喻用礼乐之道来治理受到县城。孔子认为子游长于文学,是他的得意门生,有如此大才却无大用武之地,只任职武城这样的小邑。这句话包含孔子对子游极其欣赏、极其惋惜的情感。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对‘为政’的认识”,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孔子一向提倡以礼乐治国,当他看到学生子游在武城这样做了,本来应该表扬,却开了个玩笑,说未免小题大作。引起子游的反驳,孔子马上承认自己刚才说得不恰当。子游的笃信认真,孔子的幽默风趣,声音笑貌都如闻如见,意趣横生。为政的目的(或宗旨、原则)应是推行“礼乐之道”,以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结合“《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分析,孔子认为,为政的基础应是践行“孝悌友爱”“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结合材料二内容分析,孔子认为为政的途径之一是通过教育培养弟子先立身处世后为官从政。凸显了其灵活明智的为政观。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说:‘孝呀,只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是从事政治,怎样才能算是从事政治呢?(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从事政治呢?)”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3—4题。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材料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
3.根据材料可知,孔子主张用 来治理人民,孟子主张用 来治理人民。(4分)
4.孔孟提出治国理念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6分)


3.道德 仁政(2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观点的能力。材料一“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以判断。材料二“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可以判断。
4.①如果用政令、刑法来治理人民,人民只求免于受惩罚而缺乏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治理人民,则能使人民有归附之心。(3分)②如果用怜悯之心治理人民,那么治理天下则易如反掌。(3分)
【参考译文】
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论语·为政》)
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孟子·公孙丑上》)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①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论语》)
②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论语》)
③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紫,恐其乱朱也。”(《论语》)
5. 被孔子称为“德之贼”的是什么样的人?(4分)
6. 孔子为什么会厌恶“莠”和“紫”?综合阅读材料简析原因。(6分)
【答案】5. “德之贼”即乡原(乡愿),是没有原则,是非不分,表里不一的好好先生。(或:是指被乡民视为忠厚朴实,实则同流合污、阿世媚俗的人)
6. “莠”作为杂草,与禾苗很相像,生长在禾苗堆里会使莠禾不分;“紫”作为颜色,与朱红色接近,会搞乱正宗的红色,两者的共同特点是“似是而非”,这在有原则、讲正名的孔子眼里,是绝不允许存在的。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了解相关名著的内容、情节、形象、主旨等,再结合题干要求进行解答。本题据“乡原,德之贼也”及“似是而非”可知,“德之贼”即乡原,是没有原则,是非不分,表里不一的好好先生。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了解相关名著的内容、情节、形象、主旨等,再结合题干要求进行解答。本题,原文“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意思是,孔子说:最可恨的就是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讨厌稗子,因为它长得像禾苗;……讨厌紫色,是怕它冒充红色。可得出““莠”作为杂草,与禾苗很相像,生长在禾苗堆里会使莠禾不分;“紫”作为颜色,与朱红色接近,会搞乱正宗的红色,两者的共同特点是“似是而非”,这在有原则、讲正名的孔子眼里,是绝不允许存在的。”。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论语?先进》)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话?述而》)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7. 第一则材料中“升堂”“入室”的意思分别是什么?(2分)
8. 根据第二、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孔子“学”理解。(6分)
【答案】7. “升堂”喻已有所成就,“入室”喻已得其奥妙。
8. 孔子认为,(1)“学”的内容,不仅指政治道德,也指技能实践。(2)“学”的态度,要保持精进之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自觉自愿,不要自我满足,否则将前功尽弃。(3)“学”的目的,在“道”和“艺”中,偏重对“道”的追求,强调自我道德完善。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堂”,正厅;“室”,内室。先入门,次升堂,最后入室,比喻学问的程度。本意是担心子路性刚而不得寿终,故加以抑制。门人不解孔子语意,因此不敬子路,孔子再用比喻解释,子路的修养造诣已经升堂,但尚未入室而已。“升堂入室”已经成为成语。“升堂”喻已有所成就,“入室”喻已得其奥妙。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立足文本,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孔子教导弟子进德修业的秩序和方法,层次分明,像一个教学大纲。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道为方向,以德为立脚点,以仁为根本,以六艺为涵养之境,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的态度,能力不足的人会半途而废,半途而废的本义不是我们今天讲的事做到一半不做了,而是说这个人一直在坚持,直到他的能力发挥到极限了,他实在没能力再往前走一点了,于是就停在这了,也就是说这个废不是我主动要去停下来,而是因为受我的能力所限,他仍然强调的是那种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学”的目的,偏重对“道”的追求,强调自我道德完善。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说:“仲由弹瑟,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孔子的其他学生因此而不尊重子路。孔子说:“仲由的学问啊,已经具备规模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懒得作下去,这是我自己停止的。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呵。”
二、默写(每线1分,共20分)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6、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8、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9、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0、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三、文言虚词翻译(每空1分,共45分)

(1)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代词,他) (1)余读其辞(代词,他)
(2)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助词,无义) (2)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代词,我)
(3)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连词,表假设) (3) 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代词,你)
(4)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代词,我) (4)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选择) (5)其一人专心致志
(代词,其中的)
(6)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表祈使) (6)其庶几于是者与(表推测语气)
(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代词,那) (7)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表反问语气)
(8)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商量语气) (8)汝其勿悲(表商量语气)
(9)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代词,其中的) (9)而其无忘乃父之志(表祈使语气)
(10)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问语气) (10)其若是,孰能御之
(连词,表假设关系)
(11)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表推测语气) (11)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表选择关系)
(12)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代词,你) (12)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助词,无义)



(1)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因为(1)以嗜人,无御之者
( 如果 )
(2)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并且 ) (2)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政( 因)
(3)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按照 ) (3)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因为)
(4)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廉颇蔺相如列传》(把 ) (4)舟遥遥以清畅,风飘飘而吹衣( 而)
(5)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为 ) (5)仆以口语遭此祸( 因为 )
(6)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 表修饰 ) (6)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表目的 )
(7)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来 ) (7)先帝不以臣卑鄙。(认为 )
(8)谨拜表以闻《陈情表》 ( 而) (8)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如)
(9)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六国论》( 用 ) (9)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用)
(10)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认为 ) (10)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使用)
(1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在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