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10.2《滑轮及应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10.2《滑轮及应用》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3-29 17:3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滑轮及其应用
课题 《滑轮及其应用》 章节 第十章第二节
学科 物理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章第二节《滑轮及其应用》第一课时内容。教材的编写思路:首先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在使用过程中的省力情况和改变力的方向的特点,然后再引导学生应用杠杆平衡的条件,分析论证实验探究的结论。在整个章节中的作用,本节内容是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拓展应用,又是第二课时“探究滑轮组特点”以及建立机械功概念时的重要基础。 因此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及特点的实验探究设为本节课的重点,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动滑轮省一半力时,“支点位置”的分析作为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学习《滑轮及其应用》时,学生已经具备杠杆的基础知识,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也已经具有将近两学期的初中物理学习经历,对物理知识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有一定的体会。因此针对本节内容的特点,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可行的,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帮助学生达到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及作用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探究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及特点; 2、能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过程与方法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体会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的特点; 4、经历定滑轮和动滑轮省力特点的探究,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5、通过了解滑轮的应用,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学时 1课时
教学重难点 及措施 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及特点 难点: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实质
实验准备 1. 演示实验器材:滑轮,挂钩、绳子、钩码等。 2. 学生实验器材:铁架台1个,钩码1盒,绳子1根,单滑轮2个,弹簧测力计1个。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描述图片情境,并找出图片上的简单机械模型。 2.展示滑轮在今天生活和生产中重要应用的多张图片。 观察图片、描述情境、回答找到的简单机械模型:杠杆和滑轮,并回答滑轮的结构特征。 感知今天滑轮的应用更为广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一方面是认识滑轮和引入课题,另一方面对比滑轮在古今的应用,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引导学生设计应用单个滑轮提升重物的方案,并动手试一试。 根据学生实验得出两种方案: 引导学生观察两种组装方法和施力方向的的不同。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代表演示 学生观察比较两种情况的不同之处:一、A方案中滑轮的轴固定不动,B方案中滑轮的轴随物体一起运动,得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二、前者用向下的力能使物体向上运动,后者不能,得出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利用学生想实现“目标任务”的心理驱动,引导学生设计出实现提升重物功能的滑轮组装方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提升学生观察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活动(二): 探究滑轮的省力特点 提出问题:杠杆能省力,滑轮能省力吗? 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学生实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小组探究使用定滑轮时的省力情况,另一部分小组探究使用动滑轮时的省力情况。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并认真填写学案上的实验表格。 收集各组数据,共享与交流,得出结论。 启发引导学生分析使用动滑轮时,拉力总大于物体重力一半的可能原因。 对学生的猜想进行评价和总结。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猜想,可能认为都能省力。 分组实验探究,初步得出结论:定滑轮不能省力,动滑轮能省力。 学生猜想:可能由于绳与轮子之间有摩擦,也可能由于动滑轮本身有重力等因素造成的。 经历猜想--实验--分析--交流与评估的探究过程,逐步掌握物理知识和物理学习方法。第5点的教学活动安排意在学生的科学素养养成方面:科学实验要尊重事实,不能随意编造凑数据。
活动(三): 理论分析滑轮的省力特点 利用动画演示:杠杆变形成滑轮,那么滑轮也可想象成变了形的杠杆。(见PPT课件演示) 引导学生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的工作原理。 分析动滑轮的省力特点时,杠杆的支点选择是个难点。 根据学生回答提出问题引发深入思考,师生共同分析探究问题,板书推导过程。 结合动画演示,学生联想到用杠杆平衡条件原理分析滑轮的省力特点。 选定定滑轮的支点,学生分析得出:定滑轮实质上是等臂杠杆。 动滑轮的支点判断,学生可能认为和定滑轮一样选在动滑轮的轮轴处。 结合老师的分析理解:“支点位置”的恰当选择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借助flash动画变形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实现滑轮和杠杆的关联性联想,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动滑轮“支点位置”的分析是一个难点,通过假设支点在轮轴处,分析动滑轮省力情况遇到阻碍时再确定支点来分析,学生不觉得突兀,也达到了疏通学生思维节点的教学效果。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检测; 整理归纳本节课的收获。 对照表格整理归纳本节课的学习知识点。 表格设计可以使知识点清晰明了。
作业布置 预习(第二课时)滑轮组的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滑轮及其应用
教学反思 《滑轮及其应用》就本节内容来说,难度不大,由于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等常借助简单机械中的滑轮举例分析或设置问题,所以这节内容的准确掌握又非常重要。 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思路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活动内容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展开,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是通过教师演示后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究,亲身体验后得出结论。从学生课堂学习的状态来看,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 这节课在设计之初有两种预案:一是本节课拟上一课时;二是分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学校由于是九年一贯制学校,一节课40分钟,教学实际情况说明两个课时的设计是合理的。虽然PPT课件和课堂导学案是《滑轮及其应用》这一节的完整内容设计,但是根据课堂实际的进度完成的是第一课时内容,“凡事预则立”,由于备课的充分,虽然根据学情调整了课时安排,但是这节课仍然具有完整性。 课堂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情况还有诸多完善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




PAGE / NUMPAGES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