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3-28 22:0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课前设想】
在科学课教学中,有这样一类课型,它们的知识目标特别贴近生活,学生易于达成。《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这一课应属此类课型。虽然,我们的生活每天都与食物息息相关,但是能把厨房的活动“搬”进课堂,我想学生一定会很期待。所以,我将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让他们像科学家那样“真刀实枪”地做科学,这为专题探究学习研究提供了更宽广的活动空间。在孩子的心中,动手做的愿望永远那么强烈。只有亲历这个过程,才会有真切地体验。在课程设计上力求精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力求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在开放的教学中,做到教学与评价相结合。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食物》的第四课。通过前面3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平时吃的食物都含有哪些营养成分,知道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也知道合理的食物搭配可以保证我们获得均衡的营养。本课教材共有三个部分:一是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二是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三是观察比较生、熟鸡肉。教材的目的分别是:让学生从生食与熟食的角度对食物进行分类,了解常见的可以生吃的食物和必须熟吃的食物;了解生、熟马铃薯的不同点,从而认识马铃薯熟食的益处;对比生、熟鸡肉,观察鸡肉从生到熟的动态变化过程,知道这种变化对于人体消化吸收是有帮助的。引导学生用多个感观和多种方法认识、描述事物,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勤思考的习惯。
【学情分析】
当人们学会使用火以后,才出现了生食与熟食之分。生食与熟食早已成为学生们在日常饮食中常见的食用方法,只不过他们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思考。《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年多的科学课,对科学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已经经历了很多的科学探究活动,有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四年级上册学习过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为本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①为了保证对营养的吸收,有的食物适宜生吃,有的食物适宜熟吃。
②食物由生到熟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有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
2、过程与方法
①在加热的过程中,观察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
②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的特征,并用文字或语言进行描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细致认真地完成食物生与熟的比较活动。
②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并且描述生、熟食物的不同特点和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能描述食物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导入(课件、生鸡腿)
2、活动一:食物的生吃和熟吃(课件)
3、活动二: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生、熟马铃薯各6个、牙签每组6根、记录表)
4、活动三:观察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玉米、鸡蛋清、鱼片、酒精灯、火柴、汤勺、筷子、支架、三脚架、自制小锅、自制面罩、小碗、小碟子、水、观察记录表、湿毛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课
1、创设情境:孩子们,今天的早餐你们都吃了什么?
2、指名谈谈。(牛奶、鸡蛋、包子、米线、卷粉、油条、汤圆……)
过渡:你们的早餐可真丰富。人们的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食物,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些美食图片。(课件出示各种美食图)想吃吗?老师请一位同学来吃鸡腿!
3、品尝。教师请学生上讲台品尝。
出示(生鸡腿)学生不吃。
师:为什么不吃呢?
生:鸡腿是生的,要烧熟了才能吃。(板: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设计意图】从早餐摄入的食物,开始本课的话题。再出示各种美食的图片,把学生的兴趣顿时集聚在食物上。当学生有咽口水的感觉时,现场邀请品尝。生鸡腿的出现让学生望而却步,小小的失落道出了食物的生、熟问题。为本课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食物的生吃和熟吃
1、生的食物
师:生活中哪些食物适宜生吃?
生:苹果、香蕉、黄瓜、西红柿、梨、西瓜、胡萝卜……
2、熟的食物
师:哪些食物适宜熟吃呢?(板:熟的食物)
生:肉类、海鲜类、菌类……
3、既可以生吃又可以熟吃的食物有哪些呢?
生:胡萝卜、西红柿、白萝卜、黄瓜……
【设计意图】从生活经验入手,调查学生前概念的同时,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活动二: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1、交流区分生、熟马铃薯的方法。
过渡:老师不小心把生、熟马铃薯都混在一起了!请大家结合生活经验,说说生、熟马铃薯有什么不同?用什么方法能把它们区分开?
生:(生的硬,熟的软;生的不香,熟的香;生的皮不容易撕,熟的容易撕……看、闻、捏、尝、戳、切、撕皮……)
【设计意图】学生说说生、熟马铃薯有什么不同,调动学生的前概念。
师:你们真棒,能想出这么多的办法来,可是食物轻易品尝是会有风险的,所以在这里老师不建议尝,接下来就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比较生、熟马铃薯,并及时记录。比一比那个组速度最快、发现最多,开始。
2、动手实验、及时记录(教师巡视)
生、熟马铃薯观察记录表
观察方法
生马铃薯
熟马铃薯
3、学生交流、汇报。
生1:看——生的皮滑,熟的皮皱。
生2:闻——生的腥,熟的香。
生3:捏——生的硬,熟的软。
生4、戳——生的不容易戳,熟的一下子就戳进去了。
生5:切——生的平滑,切面有水。熟的膨胀,切面没有水,会粘刀。
生6、撕皮——生的皮不容易撕,熟的容易撕。
【设计意图】以马铃薯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对已有知识和方法的选择,
并能按一定的观察顺序去探究。
活动三:观察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过渡:你们想亲手把生的食物变成熟的食物吗?
生:想。
1、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师:请大家根据老师准备的材料,分组讨论把食物由生变熟的操作方法。(出示课件)
2、汇报方案,完善方案,同时复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师:那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的方案?
烤玉米:
①先观察生的玉米,及时记录。
②把玉米放入勺子里,点燃酒精灯用外焰加热,用筷子不停搅拌玉米。
③仔细观察生玉米到玉米花的变化过程,注意熄灭酒精灯,完成观察记录表。
烤鸡蛋清:
①先观察生的蛋清,及时记录。
②把蛋清放入勺子里,点燃酒精灯用外焰加热。
③仔细观察蛋清由生到熟的变化,食物熟后,注意熄灭酒精灯,完成观察记录表。
煮鱼片:
①先观察生的鱼片,及时记录。
②将盛水的自制小锅放在三角架上,点燃酒精灯移到三脚架下用外焰加热。
③用筷子把生的鱼片放入小锅中,仔细观察鱼片由生到熟的变化,察鱼熟后,熄灭酒精灯,用筷子夹起放入盘子,对比生熟鱼片并记录。
师:当个好厨师可不容易,不仅要心灵手巧,注意安全,还要“察颜观色”,观察食物从生到熟的变化。请看注意事项:
(出示课件)
A、用筷子取食物。
B、规范使用酒精灯,注意安全。
C、观察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并及时记录。
3、猜测
师:请结合生活经验说说这三种食物由生到熟会有那些变化?
生1:颜色
生2:大小
生3:气味
生4:形状
生5:软硬
生6:温度
【设计意图】生活中学生见过生的玉米、蛋清、鱼片,也见过熟的玉米花、蛋清羹、鱼片,但是动态观察它们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学生未有过这方面的经历,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说这三种食物由生到熟会有那些变化,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对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有好处。
4、把生的食物变成熟的食物
师:是这样吗?让我们动手把生的食物变成熟的食物看看吧!
生:小组合作加热(教师巡回指导)
活动记录表(二)
食物由生到熟变化过程记录表
开始
然后
接着
最后
5、汇报描述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食物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观察到的变化告诉大家?
烤玉米:
干玉米生的时候是黄色,硬硬的,体积小,放入火上烤时慢慢变焦,砰的一声炸开变成爆米花,爆裂的玉米是白色的,很软,体积增大,像一朵花,味道很香。
烤蛋清:
烤蛋生的时候是透明的,液体状,有腥味,放入火上烤后,从底部开始慢慢变成白色,鼓起,熟了以后是白色的固体状,有香味。
煮鱼片:
鱼片生的时候撕不动,藕荷色有血丝,有腥味,放入水中加热,逐渐变成粉白色,水浑浊了有油漂在水面上,熟了以后是白色,易撕,有香味,肉碎了、烂了,鱼刺全露出来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使原来的静态观察向动态观察推进,动态观察描述是这一探究活动的难点。通过交流评价,提高学生的描述能力、感知水平。通过观察能发现食物在由生变熟过程中颜色,气味,软硬或样子等会发生变化。
6、思考总结
①过渡:食物由生到熟,会发生这么多变化。
②讨论:那么食物生吃和熟吃各有什么好处呢?分小组讨论。
③学生汇报:
生1:食物熟吃可以杀菌(板书)
生2:口感更丰富
生3:更卫生
生4:更易消化(板书)
师:你如何知道易消化?
生:食物变松软了。
生5:生吃的好处是原汁原味,而且保留营养成分(板书)
生6:维生素、无机盐以及某些抗癌因子等不会受损,各类生理活性物质包括抗癌物质也不会遭到严重破坏。
④真人真事(出示课件和报纸)
迪庆藏族自治州一名23岁女子出现头疼、大腿疼等症状,到医院就诊,通过各种影像检查资料发现,她的大脑、眼球后方、大腿、腹壁、背部肌肉多个地方都长满了虫子,就连舌头、面部肌肉也有感染。原来她常吃生肉,全身长满了寄生虫。
医生说常吃生肉会出现寄生虫和病菌感染,从而影响身体健康。所以我们要多吃熟食。
三、总结延伸
【设计意图】由玉米、鱼、鸡蛋为研究载体,迁移到其它食物的生、熟的变化,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生的食物与熟的食物。
师:(出示课件)远古时候,人们都是生吃的食物,火的出现使人类有了吃熟食的经历。吃熟食是文明的标志、进步的象征,熟食更容易让人体消化和吸收。从此人的身体越来越健康,寿命越来越长。
【板书设计】
4、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生吃:保留营养
熟吃:杀菌、易消化

【教学反思】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这一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似乎很简单,上完此课后,也许会有一种感觉,这节课到底要让学生学会什么,观察马铃薯?还是把食物从生变到熟?静静思考,这节课的重点应是观察比较并且描述生、熟食物的不同特点和变化过程。教学中,我让学生帮忙区分混在一起的生、熟马铃薯这一活动,旨在让学生主动“卷入”到探究,观察过程中,真正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一个学生告诉我可以把生、熟马铃薯种在地里,生的能发芽,熟的不会发芽。这样的思维让我由衷的为他点赞。又如,想当一回小厨师吗?把3种食物变熟。学生满怀热情投入这场感官盛宴,享受从未有过的课堂新体验。兴奋的叫声、爆裂的玉米、只剩下骨头的小鱼、诱人的香味、惊奇的眼神、成功的喜悦……他们充分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快乐,在轻松平等的课堂氛围中,敢想,敢说,敢做,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轻松突破了重难点,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是在语言的精炼上也是我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

【观察记录表】附后
生、熟马铃薯观察记录表
观察方法
生马铃薯
熟马铃薯
玉米由生到熟变化过程记录表
开始
然后
接着
最后
蛋清由生到熟变化过程记录表
开始
然后
接着
最后
鱼片由生到熟变化过程记录表
开始
然后
接着
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