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是故乡明》教学课件 (2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3.《月是故乡明》教学课件 (2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9 19:2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3.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见过月亮,看到弯弯的月亮,我们总会脱口而出:弯弯的月亮像小船。那么,又大又圆的月亮,又让我们想到了什么呢?(圆盘、月饼、中秋)哦——中秋节,在这个传统佳节,我们常常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甜甜的月饼,欣赏着天上的明月。但是,中秋赏月,仅仅是在看月吗?(不是,大家看着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故乡及亲人。)所以,诗中说得好啊——月是(故乡明)。
走进作者
季羡林
(1911.8-2009.7)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季老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文集》等。
检查预习
1、wěi gōu jiáo zhān yì méng
大苇坑 篝火 嚼 烂 粘 清光四溢 萌 动
chéng chè yǐnǐ yín kǎi chóu chàng
晶莹 澄 澈 风光旖旎 无 垠 慨 然 惆 怅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烟波浩渺:形容水面辽阔。
相映成趣:二者互相衬托,显得更有情趣。
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极点。支:支撑,受得住。
茂林修竹:修:长。
顾而乐之:顾:转过头看。
1、默读,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全文可划分为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 自然段),阐释“月是故乡明”。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作者对故乡与童年
生活的回忆。
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写作者离开故乡之
后的生活。
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以“月是故乡明”
点题。
感知课文
2、默读,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2:作者回忆了故乡的哪些情景?它们都与“月亮”有何联系?

作者回忆了儿时在故乡数星星、捉知了、
看月亮、捡鸭蛋等情景,这些充满童趣的活
动都是作者在故乡的朗朗月光下进行的,所
以回忆起来特别亲切。
感知课文
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是西湖十景之一,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风景秀丽、景色清幽,其景观享誉中外。
瑞士
莱芒湖
瑞士
莱芒湖
(日内瓦湖)




沙漠明月
高山圆月
高山圆月



其前身曾为庆亲王永璘的赐园,旧名“春和园”。

咸丰年间改称“朗润园”。

后归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所有。
品读第1自然段
第1自然段起到了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说明“月是故乡明”表达的是一种普遍性心理。
研读课文
品读第4自然段
“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和“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两句话中的“乐此不疲”和“乐不可支”能互换吗?为什么?
研读课文
不能。因为这两个成语分别表达不同情况下的快乐心情。“乐此不疲”指心甘情愿做某件事而不感到疲倦,文中指晚上在坑边捉知了让童年的“我”心甘情愿而不感到疲倦。“乐不可支”形容高兴极了,文中指“我”在坑边苇子丛里捡鸭蛋,“一摸就是一个蛋”时极度兴奋的心情。
研读课文
品读第6自然段
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使用对比手法,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研读课文
探究课文
作者为什么要用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作为题目呢?你有过类似的感受吗?
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
引起读者的思乡共鸣,因而广为传诵。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也反映了人们的普遍感受。
既然作者如此热爱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不常回家看看呢?
探究课文
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思乡的诗句,与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