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共两页,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认识太阳系”;第二部分“建太阳系模型”。让学生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是本课的重要活动。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这一活动,不仅会加深太阳和太阳系中的组成天体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对建立有关宇宙空间的概念十分有益。 学情分析 太阳系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但是,通过平时的学习情况看,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非常高,已初步具备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深入浅出的、较为系统的了解太阳系的知识,学生学习的目标达成应该不成问题。当然,有关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是学生平时难以直接观察到的,用直接观察的方法来完成对太阳系的认识不再是有效的途径。利用一些资料来帮助学生认识太阳系,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太阳系的模型将是更有效的策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评价任务
收集资料认识太阳系组成。
能根据资料制作太阳系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等;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认识太阳系。
提出问题: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了月球围绕地球运动,它们还一起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学生自主回答。
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说说:
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最好是有关太阳系的科普录像资料)
4.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以前人们对太阳系了解不多,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太阳系特别是八大行星了解的越来越多。“神州”号系列飞船的发射成功,让我们中国人的千年飞天梦,今朝变成真。
二、建立太阳系模型
1.谈话: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2.讨论:怎样才能建好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
3.阅读课本56页有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
4.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思考:
(1)如何在桌面上将八大行星摆列出来?(预设:把表中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按相同比例缩小,将“太阳”及“八大行星”在桌子上排开。)
(2)如果要对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该如何处理?
(3)试将橡皮泥球粘在铁丝制成的支架上代表八大行星,在桌面上建立模型。 (4)建好之后有何发现?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系的示意图有何不同?
5.尝试依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进行建模:
(1)如果要利用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该怎么做?
(2)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 (3)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办法?
6.简单介绍一下后面几组数据:自转周期是行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公转周期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我们在建模过程中,可以暂时不用考虑这些数据。(另外:轨道倾角是指行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轨道平面的夹角,也就是说在公转过程中,行星与地球不处于同一平面,如果用模型来表示就是橡皮泥球在支架上的高低不同。建模时同样可暂不考虑这些数据。)
7.到操场上建立太阳系模型: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说明:可以按上面的比例缩小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选择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这四个离太阳比较近的行星建立局部模型,让学生举着这几个行星的模型按一定的距离围绕“太阳”转动,感受太阳系的浩瀚。)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个行星的直径按同样的比例分别缩小为0.05厘米、0.12厘米、0.13厘米、0.07厘米;这四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分别是5.8米、10.8米、15米、22.8米)
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
小结 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吗?
(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
板书设计
太阳系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
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对太阳系的模型有更感性的认识,我先介绍有关太阳系各行星大小的内容,接着让学生讨论:要建立一个太阳系模型,我们要知道什么?然后和学生一起阅读书上有关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一些数据,再将实验材料八个球,根据赤道直径让学生分辨分别是什么行星。最后在指导学生建立太阳系模型的基础上将学生带到了操场上,学生小组开始分工,一人拉线,一人画“轨道”,一人说数据、一人测量。画完轨道后,学生将九个星球放入轨道中,太阳系模型建立起来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建立这样的太阳系模型,让他们很难忘记,看着自己建立的太阳系,许多学生感受到自豪。他们的头脑中对太阳系模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感受到太阳系八大行星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