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了北宋建立的过程以及宋太祖采取的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着重讲述了重文
轻武政策的施行。要一分为二、全面地认识和分析宋朝未清除唐末武装专权的积弊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陈桥兵变、北宋的建立以及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通过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正确评价,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影响的讲述,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献资料,培养学生从历史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宋朝建立后结束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据局面的必要性;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既有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重文轻武政策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叙述:同学们在我们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先后出现过83个朝代。你们觉得要建立 一个新的朝代或实现一次改朝换代需要多久?
学生:??
教师设疑:打天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但有一个人,他兵不血刃,在不到5天的时间里,就黄袍加身。被人戏称为历史上最轻松开国的皇帝。你们知道这是哪一位皇帝吗?
学生:赵匡胤
教师:那么我们看一段小视频,来看看他是怎样当上皇帝的。
学生:观看视频
教师:他建立的王朝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宋王朝,他是怎样统治宋朝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六课北宋的政治,了解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
教师:刚刚我们看到的那段视频里,我们看到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上了皇帝,从视频和教材中获取信息,说说北宋建立的时间、经过(主要事件)及其都城。
学生:公元960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定都开封;赵匡胤即宋太祖。
教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唐朝灭亡后,我国就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动荡局面,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和他的后记者,依照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的局面。(最后统一了中原和南方)
教师: 接下来同学们你们来观察一下五代十国部分政权更迭的时间表,思考五代十国政权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教师:正是因为这样赵匡胤也怕自己的王朝也会如此,为了守住天下,他是日夜伤神啊!最后还是让他想出一个万全之计,于是他把兵权、相权和地方的行政权财政权都牢牢的控制到了自己的手里。(首先下手的便是兵权!)
教师:为什么要先从兵权开始呢?
学生: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
教师:因为赵匡胤他自己本身是通过兵变当上的皇帝,从内心深怕自己身边的将领和地方官也会通过政变夺走他的帝位,把武将的兵权收回的目的,就是要加强中央集。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看他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具体做法?先看军事方面。
学生:并不识将,将不专兵。
教师:我们来看看宋朝将领的心声,(我们只统兵,不能调兵,真悲哀!)那武将不能调兵打仗,那又是谁来指挥军队作战呢?我们来看一下是枢密院的官员,但他们是文臣啊,那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又是怎样想的,(我不会调兵打仗啊!)这就是宋太祖在军事方面所采取的措施,说到收回兵权宋太祖不费一兵一卒,就把武将手中的兵权收回,你知道是通过什么事吗?
学生:杯酒释兵权
教师: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讲一下,这个故事呀?
学生:叙述故事
教师:除了在军事方面,还在政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中央是怎样做的呢?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
教师:设置副宰相,来削弱宰相的权力。
教师:在地方的措施呢?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
教师:通过这些措施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学生: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教师:宋太祖通过采取种种措施,把自己的皇位坐稳了,但是为了使自己的大宋王朝能够永世长存,他又采取了什么政策呢?
学生: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教师:那宋朝的历代统治者又是怎样做的呢?
学生: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宗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教师: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总结回答
教师:同学们总结分析的真的非常好,那重文轻武除了这些还有哪些内容呢?
学生: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教师:那科举制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学生:总结回答,科举制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教师:好,那宋朝重文轻武带来哪些影响呢?同学们思考一下。
学生: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积极影响)
教师:那重文轻武带来了什么消极影响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结果,消极影响:“三冗”:冗兵,冗官,冗费;“两积”:积贫,积弱。分析介绍“三冗”“两积”是由哪些措施带来的。
教师:我们再来看一个材料,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学生:讨论回答(宋朝为了防止武将跋扈,实施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地位高,待遇丰厚,掌握军政大权;武将则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地位和待遇都比较低。)
教师:那下面同学们你们想一下,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是说宋朝的军队越来越少了吗?
学生:不是 (是轻视武将但对军队极为重视)
教师:我们来看一则史料,能够充分证明,
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抑制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是极为重视的,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军队人数最多时达到120多万。
教师:接下来的课后活动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做出正误判断。
学生:抢答
教师:最后学以致用考考学生们的应用能力
学生:学生们抢答完成
教师:同学们都非常积极,回答正确,那我们今天通过学习这节课,你们也对大宋王朝有了一定了解,那如果让你穿越回宋朝你会喜欢那里吗?
学生:自由发挥回答
教师:因此一些历史学者也对大宋王朝做了一个评价:
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
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
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
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
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课后作业】:课下希望同学们搜集关于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的小故事,来更深一步的认识这一政策。也了解正是由于这一政策导致宋朝的悲剧结局。等到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你搜集到的小故事。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将军事、行政、财政等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这些措施又是一柄双刃剑,宋朝重文轻武,所以,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也为北宋种下了祸根,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讲述了北宋的政治措施,重点是宋太祖改革的措施和重文轻武的后果,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辩证的看待重文轻武政策的利弊。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精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板书设计】
建立
北宋的政治 强化中央
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