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时间的脚印》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既是一篇科普读物,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它所追踪的时间脚印不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在岩石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读懂文章内容,然后理清文章思路,体味课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学情分析】
课文所指脚印不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脚印,而是在岩石的生成过程中留下的。并且作者在文中举例子、下定义等一系列说明方法,多种方法综合运用,通俗易懂,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积累“腐蚀、沟壑、龟裂、海枯石烂”等词语。
2.梳理课文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
3.理清课文说明的顺序,明确单句成段的句子的作用,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1.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查找并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相关知识。
2.通过速读、跳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弄清文章说明的层次和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3.通过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享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加深对文章内容、主题、情感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准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篇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大自然,去翻开时间的书页。
二、自主预习
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腐蚀(shí)渗入(shèn)刨刮(páoguā)
沙砾(lì)掸去(dǎn)浑浊(húnzhuó)
地壳(qiào)山麓(lù)沟壑(hè)
沉淀(diàn)覆盖(fù)琥珀(hǔpò)
犀牛(xī)龟裂(jūn)楔形(xiē)
(2)词语释义
犹豫:拿不定主意。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海枯石烂:直到海水干枯,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3)词语辨析
“犹豫”和“踌躇”两个词语都有“拿不定主意”的意思。“踌躇”还有“停留,徘徊不前”“得意的样子”的意思,如“踌躇满志”。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答案示例: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2.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
答案示例: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3.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
答案示例:从“死”的石头上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石头的颜色不同,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化石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4.作者在文中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分析课文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答案示例: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5.分析课文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答案示例: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二部分(5~29):写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第一层(5~21):写岩石的厚度和生成顺序可以记录时间。第二层(22~29):写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第三部分(30、31):写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造福人类。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怎样理解文章的标题?
答案示例:本文标题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读者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2.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诗?
答案示例:课文引用高士其的诗开头,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课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更能吸引读者。
3.第4自然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
答案示例: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阅读第22~29自然段并分组讨论,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答案示例:①地壳的活动;②气候的变化;③古代生物的状况;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5.阅读第28、29自然段,回答问题:人类是怎样根据化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答案示例: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找出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分析它们承启了哪些内容,体会独句成段的作用。
答案示例:第5自然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总领下文——岩石被自然界中各种因素改变)。第7自然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启下——岩石毁灭的过程)。第18自然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承上——总结上文岩石新生的历史)。第22自然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承上启下——承上总结了岩石是记录时间的方式之一:毁灭与新生;启下谈岩石记载的历史痕迹)。第24自然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承上——总结“砾石”能够记载地壳的活动)。第27自然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启下——列举事例说明化石能记录地质时期)。
2.找出文中的拟人句,体会其中的表达作用。
答案示例: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了拟人手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就把岩石的被动与无奈表现得惟妙惟肖,令人同情。再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这个排比式拟人手法,给读者以形象的动感,把平时看似可怕的事物写得轻柔可见。又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地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3.“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这一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案示例: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加点词语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4.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①举例子。在讲到人对岩石的破坏时,举了建筑兰州铁路时,一个山头几分钟就被炸掉的例子;在讲到泥沙沉淀的后果时,举了我国洞庭湖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两个例子。这些例子都很简洁,有力地说明了问题。②打比方。如文中在说明风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刮风沙比作“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在说明海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冰河缓慢地移动比作“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生动形象。③分类别。课文在说明岩石遭受各方面的“攻击”时,在说明岩石保存了更多的历史痕迹时,都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简要概括这篇散文的中心主旨。
答案示例: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作者借助生动有趣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岩石记录时间的特异功能,并说明地球上还有更丰富的记录,号召读者去探求。
四、课堂小结
学完课文,我们不禁掩卷沉思:时间虽然没有脚印,然而时间的踪迹却仍然被记录了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如同一位永不停步的旅行者,不受任何阻挡,勇往直前。时间又似一条永不停息的小河,勤劳的人能从这条河中捞取财富和智慧,懒惰的人也许只能捞起后悔和失望。所以,时间是公平的,也是无情的。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让时间在我们身上留下更多值得回忆的脚印吧!
五、板书设计
时间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