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3张PPT。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课件57张PPT。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章末整合提升
[学生用书P48])
一、城市空间结构
1.怎样从自然地理区位和经济地理区位分析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2.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有哪些?
3.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5.城市中的工业区的区位有何特点,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6.扇形模式的功能区呈楔形向外扩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7.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8.根据中心地理论,不同规模的城市等级大小、数量多少、服务范围和服务级别等有着怎样的关系?
9.中心地理论对于现实生活有哪些指导意义?
二、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城市化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推动城市化的动力是什么?
2.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化的进程有何不同?
3.三次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有什么影响?
4.为什么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已构成现代城市化的主体?
5.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有何不同?
三、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发展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分别有哪些?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用书P48])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教材P27活动
1.在中低纬度地带,尤其在中纬度地带,气温、降水条件适中,对人们居住、生活十分有利;在这个地带内,沿海地区气候条件一般比内陆地区优越。在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条件好,交通便利,便于发展对外贸易,人流、物流量大,因此城市相对密集。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设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在山区,因为受地势的影响,气温的垂直变化较大,特别是在深山地区,无论地形还是气候,都不利于城市区位的选择,因此,山区的城市一般沿河流谷地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2.海口市气候四季温暖湿润;处于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设投资;南渡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3.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国水陆交通枢纽;有许多科研院校,是我国中部的科教文化中心。
教材P28活动
1.一个城市的地理区位包括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政治文化地理区位等方面。自然地理区位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经济地理区位包括自然资源、交通运输等方面;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包括政策、军事、外交等方面。
2.见下表:
莫斯科
纽约
东京
开罗
自然地理区位
地形
位于东欧平原
大西洋沿岸平原
位于关东平原
位于尼罗河三角洲
气候
带有海洋性特点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和湿润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带有海洋性特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河
流
位于伏尔加河支流莫斯科河两岸
位于哈得孙河注入大西洋的河口处
临海,有荒川、多摩川等河流过
位于尼罗河下游
续 表
莫斯科
纽约
东京
开罗
经济地理区位
政
治
首都,全国经济、文化中心
世界大都市,联合国总部所在地,美国最大的经济、金融中心
首都,全国经济、文化中心
首都,全国经济、文化中心
交
通
俄罗斯的陆上交通枢纽
美国最大的港口
日本著名的港口和铁路枢纽
铁路交通中心
其他(军事、宗教、科技、旅游)
古代王国所在地
科技、金融、旅游业发达
科技、旅游业发达
文明古国,旅游业发达
3.从地形上看,日本山地多、平原少,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平原地形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用地可能;从气候上看,日本太平洋沿岸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充沛的降水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用水之便;日本国内资源缺乏,市场狭小,经济的对外依赖性很强,同时又是一个多港湾的岛国,只有将城市布局在沿海,才能便于原料、燃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城市经济才能得以发展。
教材P29~30活动
(1)城市土地利用的分布特点:
商业用地:一般位于市中心或交通干线两侧。
居住用地:多分布在商业用地的外围。
工业用地:多分布于城市边缘,而且沿交通干线分布。
市政用地:接近城市中心处。
(2)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在城市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居住用地是最广泛的土地利用形式。
城市不分大小,都有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三种基本类型。
有些大城市,还有其他用地类型,如文化用地、交通用地等,而在中小城市,这些部门占地小而散。
教材P31活动
1.城市建成区和郊区同属于城市行政管辖的区域,建成区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相对集中分布的各种城市用地。郊区是指在城市行政界限以内、建成区外围的地区,通常为环状,在行政上归城市管辖,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距离市中心区的远近,可把郊区分为近郊区和远郊区。郊区为建成区提供后备土地资源,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郊区可能会转变成建成区;同时,郊区也为建成区提供劳动力和农副产品。
2.郊区是城市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既有城市的特点也有乡村的特点。郊区具有城市的某些特点,有部分工业,交通也比较发达;但郊区乡村特色更浓,它为建成区提供劳动力。
3.见下表:
农业
经营园艺业和畜牧业,以满足城市居民对蔬菜和副食品等的需求
土地利用
以农业用地为主,部分土地用作工业和交通用地,近年也成为高级住宅区的用地选择
环境保护
要注意生态保护,同时也要注意防止环境污染
旅游
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
教材P34活动
1.在进行调查时可以设计以下表格,通过填表分析得出结论。
购买商品
购买商店
商店离住所距离
粮食、食用油、食用盐、
卫生纸、牙膏、香皂
衣服、高档化妆品
电视、冰箱、计算机
销售粮食、食用油、食用盐、卫生纸、牙膏、香皂等低级商品的商店多,规模不大,相距较近;销售衣服、高档化妆品等商品的商店就相对较少;销售电视、冰箱、计算机等高档商品的商店相对更少,并且规模一般较大。
2.进行调查时可以设计以下表格,通过填表分析得出结论。
商店类型
销售商品种类
商店数目
离住所距离
商店彼此之间
的距离
小型商店
大型商店
小型商店出售商品种类少,可能只有少数几种日常用品,商店数目多,一般离住所较近,商店彼此之间的距离也较近;大型商店销售商品种类多,但商店数目却较少,一般离住所较远,商店彼此之间的距离较远。
3.居民选择服务(购买商品)符合就近的原则。
小型商店出售低级商品(如粮食、食用油、食用盐、卫生纸、牙膏、香皂),商店数目多,彼此之间的距离小;大型商店出售高级商品(如高档时装、高档化妆品、电视、冰箱、计算机),商店数目少,彼此之间的距离大。
教材P35活动
1.北京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符合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认为,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位于圆形商业区域的中心。为了避免相邻中心地服务范围的重叠,可将中心地圆形体系转换为六边形体系。在北京市商业因素、行政因素和交通运输因素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就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
2.东单、东四、地安门、西四、西单、前门6个商业中心依次相连,所构成六边形的中心地是天安门。
在一定的区域,各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均表现为六边形。但由于各级中心地门槛人口和服务范围的差异,六边形的大小也不相同。如天安门这个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它包括东单、东四、地安门、西四、西单、前门等低级中心地,天安门的服务范围覆盖东单、东四、地安门、西四、西单、前门等低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教材P39活动
1.大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市边缘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再加上高速公路的发展,私人小汽车的普及,许多人在城市中心区和郊区之间做“钟摆式”移动。
2.不合理。理由:①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是随国内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而提高的,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因为农业提供不出足够的剩余产品来维持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也吸收不了那么多的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很大阻力,造成许多社会问题。②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结果导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
3.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发展缓慢,城市化水平高,处于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或加速阶段。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4.城市化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城市化的速度也就越快。如果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就会出现“虚假城市化”的特点,产生许多社会问题;如果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就会出现“滞后城市化”现象,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材P40活动
1.
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各地区城市化发展不平衡
在城市化速度方面
快,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
在城市化动力方面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在产业结构变动方面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变
在人口流动方面
由内地流向沿海,由山区流向平原,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农村流入城市,70%流入大中城市
在城市建设方面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在环境生态保护方面
虽然采取了许多措施,城市生态环境也得到初步改善,但城市生态环境仍不乐观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基本协调,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城市化大力促进工业化进程
2.要协调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因地制宜,协调好城市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绿化用地的比例关系。
3.加速城市化进程,有助于提高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促使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化,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P41活动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适当评价各种交通工具的优缺点。如公共汽车和电车载客量大,但机动灵活性差;小轿车机动灵活性强、舒适,但载客量小;自行车无污染等。(2)优先发展各种交通工具要根据各自城市的具体情况确定,不能一概而论。(3)考虑各种交通工具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
教材P43活动
1.首先,把城市化简单地当作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指标来追求,靠行政区划调整扩大管辖面积。如草原、沙漠地区和某些工矿区,尽管数字上反映了城市化率比较高,但不能说明其城市现代化水平高。目前一些地方不重实质而重形式。其次,在城市化问题上玩“数字游戏”导致了对城市、城市化基本概念的混淆。由于不少地方追求以改变行政区划来扩大城市辖区,把城市扩大,导致城市是“聚集的点(中心)”还是“城乡不分的面(区域)”变得日益模糊。如一些大城市所辖县改市,这样一大片的乡村区域都变成“城市”了。再次,城市核心竞争力定位比较混乱。有的城市为了展示其城市化水平,盲目修建大广场、大草坪、宽马路、摩天大楼等形象工程,甚至还出现了城市之间盲目攀比的现象。在产业结构上,缺乏区域和国家的统一规划,盲目雷同,不少城市都把信息产业、高科技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在建设资金上,盲目供贷,形成很大的金融隐患。最后,从农业角度来看,无节制地吞噬耕地资源,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城市农副产品的供应。城市建设过于奢华,抬高农民进城创业的“门槛”,大批农村劳动力不能实现顺利转移。
2.(1)一些城市建设扩张无度,大举侵占土地,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城市农副产品的供应。
(2)城市建设挥霍土地等于削弱后劲、透支未来,会严重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造成了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和城市发展布局的不合理,削弱了我国城市的总体实力,降低了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数量与质量并重,但更要重视质量;要速度与可持续发展并重,但更要重视可持续发展;要实体与环境并重,但更要重视环境;要硬件与软件并重,但更要重视软件;要个体和区域并重,但更要重视区域。
教材P44活动
1.城市环境污染的危害及其治理措施,见下表。
污染类型
危害
治理措施
大气污染
危害人类健康,破坏土壤、水质,危害生物,腐蚀建筑物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体污染
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繁殖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限量排放
噪声污染
破坏生活环境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市布局,建绿化隔离带
固体废弃
物污染
影响环境卫生和人类健康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2.答案略。
教材P45~46活动
1.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2.影响:城市上游山区的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如果城市绿化以山区的森林植被破坏为代价,就会造成山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对下游的城市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如下游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抬升,易造成洪涝等灾害。
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关系: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是一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整体。城市生态系统是区域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区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必然造成城市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产生一系列的城市“病态”问题。
3.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普遍认为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康的城市,它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也就是说,生态城市是可持续的、符合生态规律和适合自身生态特色发展的城市。
大城市的绿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有统一的规划,城市绿化要成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要使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通过逐步丰富原有林带的单一树种结构,使防护林带单一的功能向综合的多功能城市绿地转化;建立乡土植物苗圃,突出利用当地的土生草、树种,防止不惜成本到异地乡下、山上挖大树进城;避免刮“草坪风”,坚持宜树则树、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花则花的城市绿化原则,不能只种草不种树,更不能砍掉树转种草。另外,还有比绿化更重要的是保护和管理好现有的城市绿地,绝不能只为眼前利益毁树毁草进行道路、广场、住宅的建设。
教材P47活动
1.议题一是不切合实际的。集中国内外一流的专家,可以设计出一种高水平的城市规划模式,但不可能普遍适合于中国的国情。因为中国的国情是国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各地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也不尽相同,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城市发展模式。只有像议题二那样,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强调城市个性,建设特色城市,塑造出独特的城市风貌。
2.图2-23中是一种欧式风格的建筑群,其所在的城市发展较早,中心区建筑相对低矮,一般很少能见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高大楼群在一起的情况也比较少见。图2-24中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四周建筑物错落有致。前者这种建筑风貌的形成是由于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格已经形成。而后者是由于城市发展历程比较短,市中心的建筑物多为高大的现代建筑。
[学生用书P129(单独成册)]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图a、b、c表示影响城市区位的气候、地形、河流因素,箭头方向表示条件越来越好。据此回答1~2题。
1.从自然条件角度考虑,图中最容易形成城市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如果图中a、b、c分别表示影响城市区位的资源、交通、政治因素,那么与南京对应的点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图中②处自然条件最为优越,最容易形成城市。第2题,南京资源不丰富,影响其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交通和政治。
答案:1.B 2.C
读某城镇略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 )
A.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B.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
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4.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在甲处布局印染厂主要是因为其( )
A.距离城市较远 B.位于河流下游
C.地处盛行风下风向 D.靠近铁路
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②位于城市中心,应当是商业区,结合选项,只有D项正确。第4题,印染厂对水源有很大的污染,根据图中等高线可知,甲处位于流经城市河流的下游,不会对城市水源造成污染。
答案:3.D 4.B
下图为某城市地域形态简图,图中M为商业区。读图回答5~6题。
5.据图判断,M成为商业区的主导区位优势为( )
A.环境优美 B.土地租金高
C.交通通达度高 D.周边居民数量多
6.该市拟规划建设城市新的功能中心,其中最合理的是( )
A.甲:休闲旅游中心 B.乙:化学工业中心
C.丙:对外交流中心 D.丁:仓储物流中心
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M位于交通干线的交会处,交通通达度高,这是其成为商业区的主导区位优势。第6题,甲位于城市河流上游、盛行风的上风向,靠近湖泊,环境较好,可以布局休闲旅游中心;乙位于城市河流上游,布局化学工业中心会造成城市水源污染;丙位于火车站附近,环境质量较差,不宜布局对外交流中心;丁离交通干线和车站较远,不利于货物周转,不宜布局仓储物流中心。
答案:5.C 6.A
下图为河西走廊地区城市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影响河西走廊城市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土地
C.水源 D.气候
8.与嘉峪关市相比较,玉门市( )
A.服务范围更广 B.服务种类更少
C.城市等级更高 D.同级城市更少
解析:第7题,河西走廊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城市布局在水源丰富的绿洲地区。第8题,据图可知玉门市为县级市,等级低,嘉峪关市为地级市,等级高。等级低的城市服务范围小,服务种类少,同等级城市数目多,故选B项。
答案:7.C 8.B
下表反映南京市主城区地铁开通前后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的价格变化情况。读表回答9~10题。
用地类型
面积(万m2)
区域均价(元/m2)
地铁开通前
地铁开通后
甲
3 409
8 160
19 219
乙
5 589
2 558
6 529
丙
1 907
671
805
9.关于表中用地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类用地为住宅用地
B.乙类用地交通通达度最高
C.丙类用地距市中心最近
D.丙类用地往往靠近交通干线
10.表中数据给我们的启示是( )
A.江苏各市都应大力发展地铁
B.地铁是南京地价提高的首要原因
C.提高交通通达度有利于土地升值
D.为抑制房价,南京应严控地铁建设
解析:第9题,读表格,城市最主要功能区是住宅用地,根据面积判断,乙类用地为住宅用地,A错。甲类用地地价始终最高,应是交通通达度最高,B错。丙类用地价格最低,距市中心最远,C错。丙类用地是工业用地,往往靠近交通干线,D对。第10题,表中数据给我们的启示是提高交通通达度有利于土地升值,C对。不能显示江苏各市都应大力发展地铁,A错。交通通达度是南京地价差异的主要原因,B错。抑制房价与发展地铁建设无关,D错。
答案:9.D 10.C
读下图,回答11~12题。
11.A、B、C分别代表( )
A.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B.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
C.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12.M处地租等值线明显向外凸出的原因是( )
A.交通干线经过 B.人口稠密
C.距离市中心近 D.地形平缓
解析:第11题,地租水平从市中心向外逐渐降低,A在市中心比重最大,向外逐渐减小,是商业区。B在市中心最小,向外逐渐增大,应是工业区。C是住宅区。第12题,M处地租等值线向外凸,地租较两侧高,说明该处有交通干线经过。
答案:11.C 12.A
半城镇化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具体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下图表示2010年我国半城镇化率(M,单位:%)的省际差异。读图,完成13~14题。
13.与半城镇化率高低关联度最高的因素是( )
A.人口密度 B.第二产业比重
C.户籍政策 D.城乡差异
14.甲地是我国半城镇化率最高的地区。该地半城镇化率高的主要原因有( )
①生活成本低 ②基础设施完善
③环境优美 ④收入水平高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第13题,在我国,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与乡村相比,城镇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医疗卫生条件好。城乡之间差异越大,农村向城镇迁移的人口就越多,半城镇化率就越高,所以D正确。第14题,甲地半城镇化率高,说明该地外来人口多,为人口的主要迁入区。该地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工资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基础设施完善,所以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
答案:13.D 14.B
下图示意某市某区的昼夜人口变化,读图完成15~16题。
15.卧城是指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该市卧城位于该地区的( )
A.东部 B.东南部
C.北部 D.西南部
16.对图中四处功能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处为高新产业区 B.②处为休闲娱乐区
C.③处为中心商务区 D.④处为商住混合区
解析:第15题,昼夜人口变化反映的是城市人口空间活动的变化。卧城的人口应该是昼少夜多,因为人们白天去上班,晚上回家休息。图中卧城应在③处,位于该地区的东部。第16题,①处人口昼夜均少,说明人口分布和流动均小,应是郊区;②处人口昼多夜少,应是人们上班区(如工厂等);④处人口昼夜均多,应是商住混合区。
答案:15.A 16.D
201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街区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据此回答17~18题。
17.城市的住宅小区,其位置选择一般考虑的因素是( )
A.靠近市中心,交通出行便利
B.靠近市中心,商品房售价高
C.到市中心距离适中,环境适宜
D.靠近城市外围,土地资源充足
18.逐步拆除围墙,打开封闭的居住小区和单位大院,其主要意义是( )
①共享社区公共设施,避免重复建设,节约土地资源 ②将社区道路融入城市路网,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
③增加城市居住用地面积,解决城市住房紧张的问题
④促进居住与商业、服务业结合,形成综合性生活社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第17题,住宅用地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城市的住宅小区一般分布在距市中心距离适中,环境适宜的地区,既方便到市中心购物,又方便工人上下班,故C正确。第18题,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分梯级明确新建街区面积,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①②④正确,故选B。
答案:17.C 18.B
19.读下图,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中,字母e-f反映的是( )
A.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
B.处于城市化发展初期阶段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城乡差距扩大
解析:选C。图中字母e-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反映的是出现逆城市化现象,C对。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是c、d阶段,A错。a处于城市化发展初期阶段,B错。逆城市化阶段,城乡差距缩小,D错。
通常城市地域图层可分为老城区、近城区和远城区。下图中三城市的人口均在500万人以上,老城区均指新中国成立前的城市区域范围。读图回答20~21题。
20.上图三城市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的是( )
A.甲城市 B.乙城市
C.丙城市 D.甲城市和乙城市
21.关于图中三城市叙述正确的是( )
A.丙城市人口总数最多
B.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数量有所下降
C.乙城市人口总数明显减少
D.甲城市为我国中等城市
解析:第20题,丙城市老城区人口密度呈增长趋势,说明近城区和远城区发展缓慢,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第2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两城市老城区人口密度降低,说明老城区人口数量下降。
答案:20.C 21.B
下图为我国某大城市离心力示意图。读图完成22~23题。
22.图中甲、乙、丙所示内容排列正确的是( )
A.甲—地价上涨 乙—交通拥挤 丙—各类产业迁出
B.甲—交通拥挤 乙—地价上涨 丙—各类产业迁出
C.甲—各类产业迁出 乙—交通拥挤 丙—地价上涨
D.甲—地价上涨 乙—各类产业迁出 丙—交通拥挤
23.图示现象可能导致( )
A.市中心人口将大幅增加
B.城市化水平将不断下降
C.城市用地向外扩展,出现卫星城
D.中心商务区逐渐向郊区迁移
解析:第22题,由于土地供应紧张,供不应求就会造成地价上涨,因此图中乙为地价上涨;导致生产质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城市问题的出现,如大量外来人口迁入、生态环境恶化、交通拥挤等,因此图中甲为交通拥挤;由于该地生产、生活成本提高而生产质量下降,企业为了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而提高生产利润,就会追求最优的区位,致使各类产业迁出,促使城市离心力形成,因此图中丙为各类产业迁出。第23题,图中显示的是郊区城市化,会出现城市用地向外扩展,出现卫星城。
答案:22.B 23.C
读漫画,完成24~25题。
24.漫画所反映的城市问题是( )
A.城市建筑物高大密集,用地紧张
B.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
C.热岛效应显著,城区温度较高
D.土地面积小,居住条件差
25.解决漫画所示城市问题的合理措施是( )
A.建设新城区,扩大城市规模
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削弱城市热岛效应
C.研制新型制冷设备,减少氟氯烃化合物排放
D.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区的人口与工业
解析:第24题,漫画反映出城市污染严重,小鸟本来洁白的羽毛如墨染一般。第25题,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区的人口和工业,减少污染物排放,是改善城区环境的有效措施。
答案:24.B 25.D
二、综合题(共50分)
26.下图为我国某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分析河流对该城市早期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3分)
(2)分析仓储区布局的特点。(4分)
(3)试从未来城市发展轴推断该城市未来空间形态特征。(3分)
(4)该市在规划目标中提出,将建设成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请你为该城市发展献策。(8分)
解析:(1)河流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有利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丰沛的水源,二是提供便利的水运,但是密集的河网会成为城市在空间布局上的障碍,阻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2)仓储区需要便利的交通和廉价的地租,所以一般布局在城市外缘、交通干线附近。(3)由图示可知,现在的城市为团块状,但从未来发展轴的方向来看,河流的阻隔可能会使城市形态成为组团式。(4)城市的未来将建设成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和第三产业,对城市布局进行合理规划等。
答案:(1)供水;运输;河流阻隔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2)城市外缘、交通干线附近。
(3)从以旧城区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组团式布局。
(4)加强保护国家湿地公园和历史名胜风景区;合理规划城市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与工业布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第三产业。
27.城市群(又称城市带、城市圈、都市群或都市圈等)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根据材料及相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4分)
材料一 2013年“两会”期间,重庆市向全国人大提交了《重庆成都城市群建设成为引领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级城市群的建议》,意在促进“成渝经济区”能发展为内陆的城市群,成为我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城市群分布及“成渝经济区”规划范围示意图。
(1)简述我国城市群集中分布地区及其有利的自然条件。(6分)
(2)成渝城市群中,级别最高、服务范围最大的两个城市是________、________。(4分)
(3)从社会经济因素方面简要说明成渝城市群的形成基础和发展条件。(4分)
解析:(1)从图中右上角我国城市群分布可看出我国城市群集中分布的地区,城市的自然区位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河流及位置等。(2)成都和重庆是省级行政中心,级别最高。(3)运用城市区位因素分析即可。
答案:(1)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地形平坦,城市建设成本低;(以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适宜,适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河流、湖泊较多,为城市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水源和运输条件;东部临海,位置优越,便于对外联系。(任答三点即可)
(2)成都 重庆
(3)人口众多,城市密集;产业集聚,市场化程度高;交通便利(交通改善较多,方式多样);国家政策支持;世界产业转移带动城市的发展。(任答四点即可)
28.阅读资料,回答下列各题。(18分)
材料一 2016年11月22日,石家庄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严格控制大规模旧城改造,逐步降低城市开发强度和密度,全面提升城市功能。
材料二 下图为石家庄周边区域城市分布示意图。
(1)描述图中城市的分布特征并说明原因。(6分)
(2)简述促进石家庄市城市等级提升的最主要因素,并说明理由。(6分)
(3)石家庄加快城镇化建设,四县城大跨步对接石家庄主城区,其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6分)
解析:(1)分布特征可以从图中直接获知,原因要结合该地地势、交通条件来考虑。(2)石家庄市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其城市等级提升主要依靠铁路运输。(3)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分布特征:多沿交通线路分布;多分布于河谷、平原地带。 原因:地势平坦,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便利,便于对外交流和联系。
(2)铁路运输。 石家庄处于石太线、石德线、京广线等铁路线交会处,成为山西、河北等地物资转运的枢纽;铁路运输带动了工商贸易的发展,促使石家庄成为华北地区的工业重镇;便利的交通能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促使城市服务范围扩大,城市等级提高。
(3)有利影响:加快石家庄市县城城区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等级的提高,利于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促进县城建设。 不利影响:过快的城镇化可能带来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以及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问题。
课件61张PPT。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非农业经济产业活动信息交流空间稳定绿洲海港交通
运输工矿口岸铁路枢纽功能布局等级规模服务服务低于高于远近××√××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课件37张PPT。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课件9张PPT。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课件63张PPT。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经济属性保护地域差异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商业自然地理条件服务高层用地结构商业网点地租交通地租皇权等级√√××√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课件27张PPT。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课件9张PPT。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第1课时 城市区位分析 中心地理论
学习目标
明目标、知重点
综合应用: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理解: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
简单应用: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城市区位分析
1.城市概述
(1)概念
(2)特点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城市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2.城市区位分析
(1)区位的含义: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因素
区位类型
区位因素
特点
理想区位
自然地理区位
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
对城市的影响相对稳定
水源
河流
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在荒漠地区的绿洲,有利于形成城市
在干流与支流汇合处,在大河入海处,在优良的海港和河港附近,有利于形成较大的城市
经济地理区位
铁路、公路、港口、城市、工矿企业、商品农业基地等经济事物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而改变
邻近矿产资源地
邻近港口或边境
邻近多条铁路,尤其是铁路交会处
有利于形成工矿城市
有利于形成口岸城市
有利于形成铁路枢纽城市
图示法归纳城市区位因素
(3)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
二、中心地理论
1.研究领域: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
2.探讨内容: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3.有关的基本概念
(1)中心地:向周围地区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中心地有级别之分,较高级别的中心地辐射影响较低级别的中心地。
(2)服务范围:中心地提供货物和服务的作用范围。
(3)门槛:某一级中心地正常存在所必需的服务范围或服务人数。一般来讲,服务人数低于门槛,中心地难以正常运行;服务人数高于门槛,中心地就能获得一定的经营利润。
4.中心地理论关于城镇空间分布的规律
城镇等级
城镇数量
城镇距离
服务范围
职能种类
服务功能
城镇规模
高
少
远
大
多
强
大
低
多
近
小
少
弱
小
5.中心地理论指导下的城镇结构
同一等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可能会重叠
按中心地理论的观点,同一等级的中心地服务范围会相互排斥,不会重叠。但在实际中并不存在理想平原,因此同等级的相邻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可能会重叠。生活在两个同等级中心地之间的人,有可能到两个中心地寻求不同的服务。
一、判断题
1.随着时代的发展,军事、宗教等因素始终对城市区位产生着巨大影响。( )
2.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很大,通常河流发源地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有利区位。( )
3.我国城市多集中在东部沿海第三级阶梯上。( )
4.在实际生活中,同一级别的中心地服务范围相互排斥,不可能重叠。( )
5.一般来说,城市等级越高,所提供的服务种类越多,彼此距离越近。(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辽宁省在清王朝时期是地广人稀的地区,由于这里是清王朝的发祥地之一,按大清律制禁止大规模开垦。清王朝灭亡后,短短百年的时间,辽宁省成为拥有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最多的地区。据此完成6~7题。
6.导致清王朝时期辽宁省城市发展缓慢的区位因素是( )
A.政治 B.宗教
C.交通 D.军事
7.使辽宁省成为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最多的地区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资源开发 B.交通
C.自然要素 D.宗教
答案:6.A 7.A
8.武汉属于下列哪种区位类型( )
A.河流水运的起点和终点 B.两条河流的汇合处
C.过河点位置 D.河口位置
答案:B
下图为某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关于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E城市将会发展成与G同等级的城市
B.随着中小城市的发展,G城市的服务范围将缩小
C.随着城市的发展,G城市的服务功能会减少
D.不论怎样发展,特大城市数目比中小城市少
10.若在A处还有一座城市,则其规模最可能是( )
A.小城市 B.中等城市
C.大城市 D.特大城市
答案:9.D 10.A
城市区位分析[学生用书P26]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最初别墅在建筑形式上是一座单体建筑,周围有大片绿地和私家花园。它是奢华品的代名词。2016年4月北京别墅市场成交均价高达37 889元/m2,创下近10个月新高。
为什么一些别墅的价格如此之高?
提示:别墅周围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地价在房价中占的比重高;配套设施完善。
【核心归纳】
1.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
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地理区位主要有地形、气候、河流等,如下表。
自然因素
影响结果
原因
实例
地形
平原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节省建设投资
我国城市大多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
高原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爽
巴西利亚
山区
城市沿河谷谷地或开阔的低地分布
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
汾河谷地、渭河平原
气候
气候适宜
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
纽约、东京、上海等
气候恶劣
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
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
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
河流
供水
城市常沿河分布
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
长江沿岸城市如南京、重庆等
运输
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
货物在此集聚、转运
赣州、宜宾等
干流与支流汇合处易形成城市
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
重庆、武汉等
河流
运输
河口处易形成城市
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
上海、广州
军事防卫
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
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
伯尔尼、巴黎
2.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
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经济事物的空间关系。具体影响因素如下表。
因素
评价(对区位的影响)
发展变化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典型事例
经济水平
水平越高,城市数目越多、规模越大
推进或制约城市发展
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多,中西部较少
资源矿(产)
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产生新兴城市
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或某种矿产资源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城市发展受影响
①英国阿伯丁(石油),南非约翰内斯堡(金矿),中国鞍山、包头、攀枝花(铁矿),中国大庆、玉门、东营(石油),中国大同、抚顺、开滦(煤炭);②德国鲁尔区20世纪50-70年代城市的衰落与世界煤炭地位下降有关;③我国的矿业城市面临资源枯竭前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
交通
交通便利与否: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线形成城市轴线
①不同时代的交通运输,对城市区位影响不同。如车船时代大多在河流交汇、大道会合处出现城市,现代交通时代在交通枢纽和沿线出现城市;②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的变化会对城市产生影响
①依据铁路枢纽发展起来的城市有石家庄、蚌埠、宝鸡、株洲等;②以扬州、济宁为代表的运河城市在古代是重要的商贸中心,后来由于大运河的淤塞,海运、铁路的开通,发展速度放缓
3.城市的政治文化地理区位
因素
评价(对区位的影响)
发展变化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典型事例
政治、宗教、历史、军事
①政治中心使得首都成为大城市,另选新建城市作为首都;②宗教兴起城市;③军事要塞兴起城市
政治中心消失会影响城市发展;国家政策的变化影响城市发展;当前宗教、军事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力日益下降
①许多国家的首都为大城市,有些国家把新建城市作为首都,如巴西首都巴西利亚;②我国“十六大”报告中的城市化战略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和发展;③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拉萨的兴起是因为宗教
科技与旅游
①因科技而兴起科学城;②因旅游而兴起旅游城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与旅游成为新兴城市的区位影响因素
日本的筑波、中国台湾的新竹;中国安徽的黄山、广西的桂林
分析城市区位因素的技巧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很多,如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和宗教等,而且各个区位因素存在包含或交叉的关系,从而增加了城市区位因素分析的困难。在分析城市区位因素时,应分两步,如下图所示:
【跟踪训练】
读世界某地区城市分布图,完成(1)~(2)题。
(1)巴格达城市兴起的区位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军事
C.政治 D.矿产资源
(2)因宗教活动而兴起的城市是( )
A.巴格达 B.开罗
C.雅典 D.麦地那
解析:第(1)题,巴格达为古巴比伦王国的都城,位于两河流域,农业文明发达,是由于政治因素而兴起的,故选C。第(2)题,巴格达是政治因素兴起的,开罗是政治因素兴起的,雅典为政治因素兴起的,麦地那是伊斯兰教圣地,故选D。
答案:(1)C (2)D
中心地理论[学生用书P27]
【合作探究】
读安徽省的市县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1)图中的城市划分了几个等级?等级最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它的服务范围可达__________。
(2)图中与蚌埠市、马鞍山市属于同一级别的城市有哪些?
(3)城市的等级、数目、服务种类、服务范围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1)3个。 合肥市 安徽全省
(2)淮北市、宿州市、亳州市、阜阳市、淮南市、滁州市、六安市、芜湖市、铜陵市、安庆市、池州市、宣城市、黄山市。
(3)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种类越少,服务范围越小。
【核心归纳】
1.服务人口与门槛人口、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
(1)服务人口与门槛人口的关系
门槛人口即某一级中心地正常存在所必需的服务人数。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赢利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本
(2)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
根据门槛人口的大小,可划分商品或服务的等级。价格低,门槛人口小,为低级商品;价格相对较高,门槛人口相对较大,为高级商品。
2.城市等级体系的特点
影响城市服务范围变化的因素
【跟踪训练】
下图为首都圈地区城市体系图。回答(1)~(2)题。
(1)北京、唐山、石家庄、秦皇岛、保定、张家口六个城市按等级可分为( )
A.2级 B.3级
C.4级 D.5级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唐山比张家口提供的服务种类少
B.承德比辛集的服务范围小
C.北京和天津服务范围不可能重叠
D.与廊坊相比,保定的服务功能更全面
解析:第(1)题,北京的人口规模大于500万人,石家庄的人口规模为200~500万人,唐山的人口规模为100~200万人,秦皇岛、保定、张家口的人口规模为50~100万人。第(2)题,唐山比张家口的人口规模大,提供的服务种类多;承德与辛集的人口规模相同,服务范围相当;北京和天津的服务范围可能会有部分重叠;与廊坊相比,保定的人口规模大,服务功能更全面。
答案:(1)C (2)D
[学生用书P28])
城市等级体系示意图的判读
【典图示例】
结合上图分析,请填写: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 (2)服务范围 (3)嵌套 (4)3
【判读技巧】
城市等级的判断方法
(1)根据图例判断城市等级。如上图中,由图例可知,图示有4个等级的城市,分别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2)根据相同等级城市的数量多少判断城市等级。城市数量少的等级高,数量多的等级低。如上图中,特大城市数量少,等级高,小城市数量多,等级低。
(3)根据服务范围判断城市等级。服务范围大的等级高。
(4)根据服务种类判断城市等级。服务种类多的等级高。
【针对练习】
下图为武汉城市圈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城市圈中,等级最高的城市是( )
A.武汉
B.咸宁
C.孝感
D.黄石
(2)该城市圈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①武汉的服务范围可以扩展到武汉城市圈的其他城市
②等级低的城市数量多、相距较远
③天门比武汉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
④各级城市间相互独立、互不联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武汉为湖北省省会,且位于水陆交通的枢纽位置,服务范围最广,等级最高。第(2)题,该城市圈中,武汉的服务范围最大,服务种类最多,其服务范围可以扩展到武汉城市圈的其他城市;等级低的城市数量多、相距较近;各级城市间通过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方式相互联系。
答案:(1)A (2)C
[学生用书P29]
对点练一 城市区位分析
开普敦位于南非西南海岸,是南非的主要港口和第二大城市。该城市建于1652年,原为西欧殖民扩张重要的供应站和驻地,是欧洲沿非洲西海岸通往印度洋及太平洋的咽喉要道。下图为开普敦地理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开普敦早期建城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理位置 B.气温和降水
C.商业贸易 D.矿产资源
2.开普敦港始终未向南部的开普半岛方向发展,主要考虑的区位因素是( )
A.陆域范围 B.经济腹地
C.交通运输 D.环境保护
3.开普敦港冬季不宜锚泊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水域较浅 B.海冰较厚
C.风浪较大 D.暴雨频繁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开普敦位于南非西南海岸,地理位置优越,是欧洲沿非洲西海岸通往印度洋及太平洋的咽喉要道,早先主要是作为西欧殖民扩张重要的供应站和驻地,故A正确。第2题,读图分析可知,开普半岛分布着开普自然保护区,由于该半岛自然环境优越,生物种类繁多,海洋渔业资源丰富,为了保护该地的环境,开普敦港始终未向南部的开普半岛方向发展。第3题,读图分析可知,开普敦位于30°~40°大陆的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冬季受盛行西风的影响,而且海上摩擦力较小,风力较大,因此风浪较大,不宜锚泊。
答案:1.A 2.D 3.C
对点练二 中心地理论
下表为某省四类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情况统计表(“√”表示该中心地具有的职能)。据此回答4~5题。
类型
①
②
③
④
日常生活用品店
√
√
√
√
家用电器店
√
√
√
高档化妆品店
√
√
小学
√
√
√
√
重点中学
√
√
√
地方性大学
√
√
重点大学
√
4.空间分布密度最小的中心地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类中心地的服务职能最多
B.高档化妆品店服务范围最小
C.重点大学服务范围比中学大
D.②类中心地的服务职能最少
解析:第4题,城市级别越高,提供的服务职能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广,同等级城市之间的距离越远,数量越少,则空间分布密度越小,故②正确。第5题,②类中心地级别最高,服务职能最多;高档化妆品店职能级别较高,所以应位于级别较高的中心地。
答案:4.B 5.C
[学生用书P121(单独成册)]
1.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区别是( )
A.乡村属于聚落,城市不属于聚落
B.乡村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经济活动没有多大影响,而城市对经济的发展和分布有巨大影响
C.乡村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D.乡村的区域差异不明显,城市的区域差异明显
解析:选C。一般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乡村和城市都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经济活动有重大影响;乡村和城市都有区域差异,相比较而言,城市的区域差异要小一些。
读某区域图,完成2~3题。
2.该地区聚落形态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
A.团状、河流因素 B.团状、地形因素
C.带状、气候因素 D.带状、河流因素
3.最早发展成城市的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2题,由图可知,该地区的居民点沿河流延伸布局,呈带状分布。第3题,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往往决定早期城市的选址,图中①位于干支流的交汇处,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
答案:2.D 3.A
4.读攀枝花市略图,分析影响攀枝花市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
A.两河交汇处,航运便利
B.铁路枢纽地区,交通便利
C.矿产资源丰富
D.人口密集,农业发达
解析:选C。攀枝花市的兴起与发展得益于周围丰富的铁矿和煤矿资源。
武汉城市圈(包括武汉市、黄冈市、鄂州市、黄石市、咸宁市、孝感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九个城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复,这是国内第一个启动综改试点的城市圈。读图,完成第5题。
5.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城市圈中,武汉市的服务范围最大
B.与鄂州市相比,黄石市的服务种类少
C.与麻城市相比,红安县提供的服务种类少
D.与大冶市相比,黄石市的服务功能更全面
解析:选B。鄂州市和黄石市都是地级市,二者等级相同。
读某学生所在区域的城镇分布示意图,回答6~7题。
6.该学生的父母准备购买一辆高档轿车,他们最可能去的城市及最可能的理由是( )
A.去B城市,距离他们家近
B.去A城市,A城市的交通便利
C.去B城市,B城市的服务便利
D.去A城市,A城市的服务范围广,服务级别高
7.判断下列行为最合理的是( )
A.去B城市上中学
B.去A城市购买日常生活用品
C.去B城市推销高档珠宝玉器
D.去B城市设立某化妆品全国代理办事处
解析:第6题,根据两城市占地规模和交通条件可以推断出图中A城市等级高于B城市。购买小汽车属于较高等级的服务功能,应到等级较高的A城市寻求该服务。第7题,B城市等级较低,可提供上中学服务,但不适合推销高档珠宝玉器和设立某化妆品全国代理办事处;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无需去距离较远的A城市。
答案:6.D 7.A
8.读材料及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上海市的城市规模由早期不如宁波、南京、广州,到后来成为我国最大的城市,这得益于它的位置与交通条件的优越性。
材料二 石家庄原本是正定县的小村庄,现在石家庄发展成为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市,而正定县只是几万人的小城。
材料三 大庆市由原来的北大荒发展成为人口100多万的大城市。安徽省合肥市原先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后来成为安徽省的省会,才迅速发展为大城市。
(1)结合上海市地理位置示意图,分析上海城市的发展变化与上海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有什么关系。
(2)结合材料二分析是什么因素促使石家庄发展成为大城市的?
(3)材料三说明什么因素影响到城市等级的提升?
答案:(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对内对外联系方便,扩大了服务范围;上海作为交通枢纽,便利的交通条件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2)石家庄的发展变化,说明发达的交通是城市等级提升和服务范围扩大的基本条件。
(3)资源和行政(政治)因素。
下图是我国城市(单位:个)空间分布模式图,读图回答1~2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主要集中在( )
A.30°N~40°N和105°E~125°E的地区
B.30°N~40°N和105°E~120°E的地区
C.20°N~40°N和110°E~120°E的地区
D.20°N~40°N和105°E~125°E的地区
2.导致图中P处城市呈带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交通 B.土壤、矿产
C.地形、矿产 D.河流、交通
解析:第1题,图中横坐标代表经度,自西向东度数增加为东经度,纵坐标代表纬度,自南向北度数增加为北纬,再结合图示给出的数据,答案选C。第2题,根据经纬度可判断,P处位于塔里木盆地,该区域城市分布在河流和交通干线两侧。
答案:1.C 2.D
读我国中部四大城市群分布图,回答3~4题。
3.从城市的区位因素看,四大城市群中,因矿产资源开发、两河交汇、铁路枢纽、政治原因而兴起的城市分别是( )
A.郑州 株洲 武汉 洛阳
B.焦作 武汉 株洲 洛阳
C.平顶山 长沙 洛阳 株洲
D.郑州 开封 武汉 长沙
4.关于中部四大城市群,叙述正确的是( )
A.武汉城市群劳动力最丰富
B.中原城市群规模最大
C.长株潭城市群科技力量最雄厚
D.皖江城市群交通条件最好
解析:第3题,焦作的煤炭资源丰富,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株洲是“火车拉来的城市”,洛阳是历史古都。第4题,在四大城市群中,武汉城市群科技力量最雄厚,中原城市群规模最大,皖江城市群的交通条件不是最好的。
答案:3.B 4.B
读我国某铁路沿线城镇分布示意图,回答5~6题。
5.铁路沿线城镇带形成的有利条件是( )
A.山麓地带水资源较丰富
B.降水少,太阳能资源丰富
C.气候温暖湿润
D.西气东输工程经过
6.关于该区域城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克拉玛依服务范围最大
B.石河子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最全
C.县城之间的距离最近
D.中等城市密度最大
解析:第5题,图示为西北干旱区,水资源是制约人口和城镇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图中铁路沿线城镇带必然也分布于水资源丰富区,故A正确。第6题,城镇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服务越全面,城镇间距离越远(区域内密度越小);城镇等级越低,服务范围越小,城镇间距离越近。图示县城为等级最低的城镇,故县城之间的距离最近。
答案:5.A 6.C
7.读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模式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各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相同
B.甲等级城市服务功能最全
C.乙等级城市数量相对最少
D.丙等级城市彼此相距最远
解析:选B。结合图及图例分析,甲等级城市级别最高,服务范围最大,功能最全,城市数目最少,相互间距离最远;丙等级城市级别最低,服务范围最小,数目最多,相互间距离最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不同。
8.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济南都市圈规划》发布以来,支撑山东“一体两翼”总体战略布局中“一体”的两个重要规划,均已进入实施阶段。“一体”就是指以青岛为龙头,以青岛、济南两大中心城市为支撑,主要由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两大板块组成的区域,该区域将成为山东经济的脊梁。
材料二 山东半岛城市群。
(1)济南都市圈规划中的城市级别包括________个层次。济南与淄博相比,________服务范围更大;山东半岛都市圈中服务范围最大的城市可能是________。
(2)济南是山东省的中心城市,这与它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经过济南的铁路有南北向的__________、东西向的________。
(3)试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4)大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大,应加快滨州、德州等中小等级城市的建设步伐,使之成为像济南一样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析:(1)《济南都市圈规划》所涉及的城市主要是山东省省会城市及周边的几个地级市,形成了省内小范围的城市体系,其中济南是中心城市,其余的为次一级城市。在山东半岛都市圈中,青岛规模最大,实力最强,是其中心城市。(2)济南位于京沪铁路与胶济铁路的交会处。(3)分析城市群的形成条件:一是自然条件,二是社会经济条件。(4)城市建设要立足于实际,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答案:(1)2 济南 青岛 (2)京沪铁路 胶济铁路
(3)位于暖温带,气候适宜;沿海多港口;东望日本与韩国;处于北接辽东半岛、紧邻京津唐、南接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环渤海经济圈与黄河三角洲的交会点;亚欧大陆东端的中北部,亚欧大陆桥的东部出海口等。
(4)不正确。城市等级提升和服务范围的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和丰富的资源只是提供了条件,而不是决定因素,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能提升其等级。城市等级不同,功能也不同,城市建设要从实际出发,找准城市定位,大、中、小城市要做好各自的服务角色,才能互利共赢。
第2课时 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学习目标
明目标、知重点
识记: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
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分类
简单应用: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
(1)含义:指在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把土地作为生产和生活资料,根据其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加以改造、利用和保护的全过程。
(2)作用:反映出城市布局的基本形态和城市功能的地域差异。
(3)主要类型:包括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交通用地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和水面。
2.城市功能分区
(1)城市功能分区
①类型: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②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2)中心商务区(CBD)——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
①特点
②变动影响: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影响。
1.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1)影响因素
(2)主要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地地租的高低在经济因素中又占据主要地位。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是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①城市地价随离市中心的距离增大而递减,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地租的高低。
②交通通达度对地租高低的影响: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a.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最高,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
b.市中心附近远离主干道的地区:通达度差,地租较低。
c.城市主要道路与环线交会处:地租较高,形成地租次高峰。
2.商业区和中心商务区的区别
商业区和中心商务区都是城市功能区。商业区是城市中商业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形成的城市地域,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和街角路口处。在市中心区域则往往形成中心商务区。中心商务区是指中心商业区内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地区,同时也是地价最高的地区。中心商务区担负着商业中心和服务中心双重职能。
二、城市空间结构
1.西方城市结构学说
模式
特点
形成因素
图示
同心圆模式
自核心向外扩展
地租因素
扇形模式
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
交通的发展
多核心模式
出现不同的新的核心点,且以同样的强度发展起来
地租因素,交通的发展,人口增多
2.我国古代城市空间结构
(1)指导思想:以皇权为中心。
(2)反映:严格的等级制度
一、判断题
1.距市中心距离和交通通达度,是影响城市地价的重要因素。( )
2.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土地利用集约程度高。( )
3.城市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布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
4.商业区在城市功能分区中占地面积最广,经济活动最繁忙。( )
5.不同城市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组合形成城市地域结构。(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下图为某市三个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图。读图回答6~7题。
6.三个区域中( )
A.工业污染最严重的是a
B.常住人口最多的是b
C.地价最高的是c
D.商业活动最为繁荣的是b
7.以下地理事物最有可能位于a区域的是( )
A.大型批发零售市场
B.高级住宅区
C.疗养院
D.中心商务区
答案:6.B 7.D
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 m(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集商业、工作、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区域中心。下图为TOD开发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图中代表居民区的是( )
A.A B.B
C.C D.D
9.若D地代表绿地,其主要作用是( )
A.改变城市空间结构
B.提高土地价格
C.美化环境,提供公共休憩空间
D.提高土地利用率
答案:8.A 9.C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学生用书P31]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城市功能活动即城市中的各种活动,如工业生产、商业贸易、居住休闲、文化教育、行政管理等。城市地域功能区指的是这些功能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而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而形成的区域,如工业区、商业区等。而城市地域结构即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空间组合,如商业区在市中心,工业区在郊区等。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
(1)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哪一个是住宅区?其位置有何特点,布局原因是什么?
(2)商业区是城市核心区,人员流动大,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哪一个是商业区?其位置有何特点,布局原因是什么?
(3)工业区是城市最基本的生产功能区,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哪一个是工业区?其位置有何特点,布局原因是什么?
提示:(1)(2)(3)见下表总结:
功能区
位置
布局原因
住宅区②
位于城市中心的商业区与外围的工业区之间
接近工作场所;方便购物;环境适宜居住
商业区①
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交通条件便利,靠近消费人群
工业区④
一般位于市区外缘,主要交通干线的两侧
能够减轻对城市的污染;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方便原料运入及产品运出
【核心归纳】
1.城市功能区的形成
2.城市主要功能分区的形态、特征及分布
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
形态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集聚成片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本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特征
地价高,是城市核心区。CBD特征: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分布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城市功能区的判定方法
(1)看清图名和图例。这是准确判读的基础。有时图名或图例中会明确告诉我们是哪几种功能区,除三种基本功能区外,还可能有文化区、行政区等。
(2)注意分布的关系。一般商业区分布在中心位置,从里向外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3)抓住各种功能区的典型特征。例如,住宅区为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城区内部所占面积最大;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外围,沿交通线分布;商业区所占面积比例最小,更为集中。
(4)注意各种功能区人口密度随时间的变化。例如,关注一天中人流和车流出现时间的变化,把握三个时间:8时左右为上班时间,18时左右为下班时间,22时左右为休息时间。
【跟踪训练】
读我国南方某城市总体规划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例中的数码分别代表( )
A.①—居住用地、②—工业用地、③—绿化用地、④—仓储用地
B.①—绿化用地、②—居住用地、③—工业用地、④—仓储用地
C.①—居住用地、②—仓储用地、③—绿化用地、④—工业用地
D.①—工业用地、②—绿化用地、③—仓储用地、④—居住用地
(2)甲、乙、丙、丁四地中,适合开发为高级住宅区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解析:第(1)题,①在城市中占地面积最大,应为居住用地。②在郊外和河流下游及铁路沿线,交通便利,布局注重减少对城区的污染,应为工业用地。③作为绿化用地,可以与湖泊连成一片。④面积较小,靠近铁路、公路交通便利的地方,应为仓储用地。第(2)题,丁处靠近湖泊,环境优美,适宜建高级住宅区。
答案:(1)A (2)D
城市空间结构[学生用书P33]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城市中每块土地上最终形成的功能区,是由从事各项功能活动的主体所付租金的高低决定的,并不是由土地的租金决定的,租金仅是一个基础性的因素,付租能力是决定因素。距市中心的远近影响地租水平,各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不同,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如图所示)。
材料二 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地租)越高;交通通达度越差,土地价格(地租)越低。交通便捷程度对土地租金的影响比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地租的影响更符合实际(如图所示)。
(1)材料一图中①、②、③对应的城市功能区的名称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说明上述各功能区分布的成因。
(3)结合材料二分析市中心O处,A、B、C、D、E、F处,以及M处地租的高低及原因。
提示:(1)①—商业区,②—住宅区,③—工业区。
(2)①处位于市中心附近,地租最高,商业支付地租的能力最强,在此布局可接近最大消费群体且交通便利。②处地租水平较高,住宅区付租能力较强,在此布局既便于居民购物,也便于工人上下班。③处地租最低,工业支付地租的能力最弱,工业区布局在此可降低成本,又可减少对城区的环境污染。
(3)市中心(O)处地租最高:因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最高,故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A、B、C、D、E、F为地租次高峰: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如OA、OB、OC、OD、OE、OF)两旁、公路交会处(如图中A、B、C、D、E、F处),通达度高,地租高,形成地租次高峰;M处地租较低;远离交通干线,且位于城市外缘,通达度较低,地租较低。
【核心归纳】
1.西方城市结构学说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特点
成因
同心圆模式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中心呈同心圆状
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的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而成
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城市的发展总是从市中心向外沿主要交通干线或沿阻碍最小的路线延伸
在私人小汽车这种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
多核心模式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镇等多种功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由于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
2.中国古代城市空间结构
项目
表现
规划指导思想
集中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在城市用地和功能分区上则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制度
城市结构布局
以宫殿为中心并确定中轴线,构建城市的基本骨架
城市用地布局
有明显的功能分区和齐整的道路系统
城市规划布局
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布局,强调依山就水,自由布置
【跟踪训练】
读某城市空间结构图,若图中城市功能区分布合理,据此回答(1)~(2)题。
(1)该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是( )
A.同心圆模式 B.扇形模式
C.多核心模式 D.生态城市模式
(2)高级住宅区适宜布局在图中( )
A.① B.⑤
C.④ D.②
解析:第(1)题,从图示可判断,该城市功能区沿交通线形成扇形模式。第(2)题,高级住宅区应位于河流上游,临近风景区,交通便捷,远离工业区。
答案:(1)B (2)D
[学生用书P34])
地租曲线图的判读
【典图示例】
结合上图分析,请填写:
图中显示了影响地租高低的两大主要因素:
(1)________________。其表现为:距市中心越近,地租水平越高。
(2)________________。其表现为:交通便利,地租水平高。
答案:(1)距市中心远近 (2)交通便捷程度
【判读技巧】
1.读数值,明确范围和变化趋势
根据上图中的数值可推知甲的地租水平介于8 000~10 000元之间,钢铁厂附近地租水平介于4 000~6 000元之间。并根据数值变化可推出地租大致从市中心向四周降低。
2.读疏密,分析变化程度
从上图中可知,东部地区等地租线较西部地区密集,表示东部地区随着空间位置的变化,地租变化显著。
3.读弯曲、闭合,分析影响因素
从图中可知,高速公路和城市主干线附近等地租线向市区外弯曲(即向地租低的地方弯曲),说明交通沿线地租高于两侧,其原因是交通便利。图中钢铁厂附近等地租线闭合,地租较高,与交通便捷有关。
4.综合分析,确定功能区
综合分析可知,甲处地租最高,可能是商务(业)区,乙次之,可能为次一级商业区;丙地靠近公路,且介于甲乙两商业区之间,地租较低,适合建仓储式超市。
【针对练习】
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综合表现。下图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变化趋势。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
(1)符合图中该城区实际情况的表述是( )
A.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
B.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市中心最近
C.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
D.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方向空气质量较好
(2)该市规划在甲地建设产业园区,最适宜的是( )
A.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B.钢铁工业产业园区
C.航空航天产业园区 D.汽车工业产业园区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该市北部地区地租等值线密度总体较南部地区小,故北部地区地租梯度总体较南部地区小,故A错误。图中地租相同的区位,正南方向距离市中心最近,故B错误。西北方向上地租递减较慢,可能是因为该方向上交通设施较好,距离市中心较远地段地租仍很高,故C正确。空气质量越好的地区,地租越高,地租等值线间距会越大,故D错误。第(2)题,甲地位于城市的西北方向,位于冬季风的上风向,钢铁工业大气污染严重,不适宜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地带。甲地是离市中心距离相同地租水平最高的地区,说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条件好,最适宜布局电子信息产业。航空航天和汽车工业产业园区占地面积大,地租成本相对较高。
答案:(1)C (2)A
[学生用书P35]
材料 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区分布图,且布局合理。
(1)风频图的判读。
(2)城市功能区的布局。
(3)工业的合理布局。
(4)卫生防护带的布局。
(1)简述a、b、c表示的功能区,并说明理由。
(2)因城市发展需要,现欲在甲地规划建设一钢铁厂,请说明其布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哪地最有必要兴建绿化带?请说明理由。
答案:(1)a功能区占地面积小,且位于市中心附近,为商业区;b功能区占地面积最大,分布在商业区外围,为住宅区;c功能区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且靠近河流、铁路、公路,交通便捷,为工业区。
(2)合理。甲地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原料充足;位于较小风频上风向,污染空气基本不会影响到城区;位于河流沿岸,水运便利,且有充足的水源。
(3)③地。绿化带应建在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图中①③两地应建绿化带,而①地有天然的河流作为防护带,所以最有必要建设绿化带的地方是③地。
[学生用书P35])
对点练一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下图是某城市规划简图,该市常年盛行东北风。读图完成1~2题。
1.该城市主要功能区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和文化区,则图例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功能区分别是( )
A.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文化区
B.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区
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文化区
D.文化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2.图中a、b、c、d四地中,适宜建设高级住宅区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第1题,①占地面积最广,为住宅区;②位于城市中心,为中心商务区;③靠近铁路线和铁矿,适宜布局工业区;④位于河流上游和主导风的上风向,环境优美,适宜布局文化区。第2题,d地处于河流上游、主导风的上风向,环境优美且靠近文化区,适宜建设高级住宅区。
答案:1.B 2.D
对点练二 城市空间结构
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如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3~5题。
3.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A.站点的用地面积 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 D.周边的环境质量
4.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
A.中心商务区 B.森林公园
C.大型住宅区 D.产业园区
5.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解析:第3题,地铁站点的主要服务对象为流动人口,人流量越大,消费市场往往越大,地铁站点的服务功能越全,其等级也就越高,故本题选择B。地铁站点的用地面积是根据服务等级而定的,A项所述内容存在因果关系错误。地铁站点的信息化水平高,其综合服务等级不一定高。地铁站点周边的环境质量对其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影响不大。第4题,由图可知,甲、乙、丙三个站点位于内环或其附近地区,地价较高;甲、乙、丙站点为一级站点或二级站点,等级较高;这三个站点分布相对集中,所以人流量较大。综上可知,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应为中心商务区,故本题选择A。其他三项表示的土地利用类型区一般不会位于城市内环附近,故B、C、D错误。第5题,从图中可知,与河流垂直的方向上有多个一级站点,推测该城市有多个核心区,所以该城市最可能为多核心结构,其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答案:3.B 4.A 5.C
[学生用书P123(单独成册)]
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据此回答1~2题。
1.城市土地利用的一般模式是自中心城区到远郊区依次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影响这种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 )
①土地价格 ②发展历史
③交通条件 ④生活习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目前,一些城市选择近郊到远郊建造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影响该决策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地价格 B.地租支付能力
C.交通条件 D.土地利用效益
解析:第1题,城市地价与交通通达度自中心城区到远郊区降低,商业、住宅、工业、农业的付租能力差异是造成城市土地利用差异的主要原因,故B正确。第2题,公租房、经济适用房是由政府出资或财政补贴建造的,造价低,选择在城市近郊到远郊建造主要是土地价格低,故A正确。
答案:1.B 2.A
读某城市道路和商业中心分布略图,回答3~5题。
3.该城市最大的商业中心应位于图中(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4.若该城市要建一个专业性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场。该市场的最佳位置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5.该城市的重化工业应该布局在城市的( )
A.西北方向 B.东北方向
C.西南方向 D.东南方向
解析:第3题,商业区一般位于市中心,且位于交通便利的地方。读图可知,该城市最大的商业中心应位于甲处。第4题,专业性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场一般分布在铁路沿线或公路沿线等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另外,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占地面积相对较大,一般布局在距市中心较远、地租便宜的地方。综上所述,乙处是最佳位置。第5题,重化工业会产生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一般布局在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河流的下游,综上可知,该城市的重化工业应布局在城市的东南方向。
答案:3.A 4.B 5.D
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城市房价等值线图。读图回答第6题。
6.如单纯考虑该城市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等因素,选择购房的地点最适宜在( )
A.E B.F
C.M D.N
解析:选C。M位于河流上游,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环境好。
下图为某中等城市常住人口数量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完成第7题。
7.该城市的空间结构最有可能是( )
A.扇形模式 B.同心圆模式
C.楔形模式 D.多核心模式
解析:选B。读图可知该城市的空间结构最有可能为同心圆模式。
8.下图为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工业区布局合理,则该市主导风向是______________。
(2)除考虑风向外,从图中分析该市工业布局的合理性有哪些?
(3)F、G所示两地中,表示商业区的是__________地。
(4)A、B、C、D四地中,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______地,原因是什么?
(5)近年来,该城市工业区有向城市外缘发展的趋势,试分析其原因。
解析:(1)工业区布局在该城市的北部,可推测该市主导风向是偏南风。(2)从交通、河流、与居住区之间有隔离带等方面分析。(3)商业中心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处。(4)A处靠近河流上游和风景区,地处盛行风向的上风向,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5)工业区向城市外缘发展,一是基于环保要求;二是考虑地价因素。
答案:(1)偏南风
(2)靠近铁路和河流,交通运输便利;靠近河流,用水方便;河流下游,减少污染;与居住区之间有河流作为隔离带。
(3)G
(4)A 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靠近河流上游和风景区。
(5)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外缘地价较低,节约建设投资。
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是指城市某功能区单位面积土地租金与该区人口日流通量的比值。读世界某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与布局方位雷达图,回答1~2题。
1.该城市商业区地租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中心环境质量较差
B.城市中心金融机构较多
C.城市中心流通人口较多
D.城市中心商品流通量较大
2.若图中有高级住宅区分布,则它最可能分布在该城市的( )
A.西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北方向 D.东南方向
解析:第1题,结合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的含义可知,城市商业区地租指数较低的原因主要是其人口日流通量较多。第2题,该市西南方向住宅区地租指数高,工业区地租指数低,说明其单位面积土地租金高,环境较好,适于建设高级住宅区。
答案:1.C 2.B
下图为某城市主要土地利用方式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按照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产生图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历史原因 B.经济原因
C.行政原因 D.社会原因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景观全面取代了乡村景观
B.商业用地均转变为中心商务区
C.工业生产规模减小、产值下降
D.住宅用地呈现向郊区扩大趋势
解析:第3题,从图中信息可知,1980-2010年,整体上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和其他用地增加,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减少,说明城市人口增多,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加大,而工业、农业付租能力较低,逐渐向城市外缘转移,因此产生图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第4题,由图可知,住宅用地比重增大较多,农业用地比重减小较多,说明住宅用地占用了部分农业用地,而农业用地大都分布在城市外围,故住宅用地向郊区扩大,D项正确。城市景观没有全面取代乡村景观;从图中无法推知商业用地是否均转变为中心商务区;工业用地减少,但工业产值不一定降低。
答案:3.B 4.D
读我国某城市等地租线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7题。
5.沿图中四条线,交通通达度最好的是( )
A.OA B.OB
C.OC D.OD
6.O处最可能是( )
A.工业区 B.商业区
C.住宅区 D.文化区
7.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地理事物,分布比较合理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沿OA线等地租线向外凸出最明显,表明OA线附近地租比两侧高,由此可以判断沿OA线的交通最便利。第6题,O处位于市中心,地租最高,商业对交通和人流量的要求最高,在该区域其付租能力也最高,因而可以判断O处最可能是商业区。第7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弯曲方向及图中的指向标可以判断河流的流向是自东北向西南,甲为印刷厂,污染水源,不应在河流上游;乙为自来水厂,应位于河流上游;丙为铁路,一般不经过市中心,以免加重市中心的交通拥堵问题。
答案:5.A 6.B 7.D
8.下图为我国江南某城市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处为________(功能)区,其形成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以市场最优为原则布局的是________处。
(2)钢铁工业布局在丙处,其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开发商将在A、B两处同期推出新楼盘,结合图示信息分别说出这两处楼盘的宣传亮点:A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B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分布位置可以判断出,甲、乙都是商业区,二者都分布在交通干线交会处。其中,甲位于市中心,接近消费人群,遵循市场最优原则。(2)钢铁工业布局在丙处的优点从原料、燃料、水源、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缺点从盛行风、与城市距离等方面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A、B两处住宅区布局的优势区位条件。读图可知,A处接近风景区,自然环境优美;B处位于主城区,方便人们上下班和购物。
答案:(1)商业 交通通达度均较高 甲
(2)接近煤、铁产地 靠近河流,取水方便 距离铁路线近,交通便利 位于东南季风的上风向,容易污染城市大气;距离市中心较近
(3)接近风景区,自然环境优美 位于主城区,方便人们上下班和购物
课件66张PPT。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城市社会经济社会经济结构集镇社会经济边缘城市化衰落虚假滞后卫星城基础设施城市数量工业化可持续发展城镇体系人居环境×××√×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课件34张PPT。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课件14张PPT。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学习目标
明目标、知重点
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和意义
理解: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理解:城市化特点的地域差异
理解: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一、城市化
1.含义: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2.标志
3.意义
4.乡村—城市转型
(1)含义:指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
(2)实质: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功能的现代化转变。
(3)类型: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城市边缘区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
2.主要表现
三、城市化特点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特点
目前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市区范围扩大,城市边缘地带发展较快;出现高水平的大都市连绵带
总体水平较低,推进迅速;城市化水平很不平衡;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
问题
大城市过度扩张,市中心区的居住环境逐渐恶化,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出现了“虚假城市化”或“滞后城市化”;城市生态破坏严重,人居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
解决措施
建设卫星城和工业区;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大力发展城市及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合理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乡村向城市转变
2.中国的城市化
(1)特点
(2)实质:既是乡村—城市的转型过程,又是城市不断提升的过程。
(3)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具体要求
①城市化必须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切实保护人文资源,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③统筹城乡建设,完善城镇体系,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④以人为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的不同
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百分比越高,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一、判断题
1.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就越发达。( )
2.劳动力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是城市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
3.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都较低,增长速度快。( )
4.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 )
5.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表明大城市中心区萎缩,城市化水平变低。(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6.关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
B.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
C.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差异不断缩小
D.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差距加大
答案:C
7.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
A.城市人口数量的多少
B.城市数目的多少
C.城市占地面积的多少
D.城市人口比重的大小
答案:D
8.推动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政策影响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农村人口大量过剩
D.城市的地理位置优势
答案:B
据相关报道,我国的自然村十年前有360万个,现在则只剩下270万个,每天消失的自然村大概有80个到100个。结合所学内容,回答9~10题。
9.自然村大量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发展
B.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和城市化
C.农村出生率快速下降和农业收入下降
D.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和农业收入下降
10.自然村大量消失,意味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其动力机制包括( )
A.农村人口增长慢,土地压力小
B.城市就业机会多
C.农村环境质量好
D.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低
答案:9.A 10.B
城 市 化[学生用书P37]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中央首次城镇化会议指出:“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什么是城市化?
(2)乡村人口为什么大量向城镇迁移?
(3)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有什么特点?
提示:(1)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镇中就业机会多,教育水平高,社会福利完善,有较好的生活条件等。
(3)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核心归纳】
1.城市化的过程、动力、表现及结果
2.城市化的水平和合理程度
城市化的标志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而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城市化的主要标志都是相对的,不能作为绝对指标,在认识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时,还应结合城乡收入、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异性和价值观念的趋同性等各项指标,衡量、综合分析城市化的水平和合理程度。
【跟踪训练】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所示现象是( )
A.农村土地改革 B.城市产业调整
C.区域城市化现象 D.人口迁移现象
(2)在该过程中,由图得出该地区发生的变化是( )
A.城市人口比重增大 B.农村人口不断减少
C.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D.城市数目不断增多
(3)该地区发生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有( )
①使更多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
②逐步改变农村地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③促进地区工业化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④使农村的人口出生率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从图中信息判断,该地区城市用地面积不断扩大,是城市化现象。城市化的发展虽然以城市人口比重增大为重要衡量指标,但图中只显示了城市用地规模的变化。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比重、农村地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城乡差距都会随之变化。
答案:(1)C (2)C (3)A
城市化动力机制[学生用书P38]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示意图(1800-2000年)。
(1)1800-200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有什么变化?城市化速度有什么变化?
(2)由图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差异及成因。
提示:(1)世界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城市化速度加快。
(2)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经济发展水平低。
【核心归纳】
1.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三次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
产业
影响
第一产业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
第二产业
在大多数城市,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工业化进程为进城的农民工从事加工制造、建筑、服务等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工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产业
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进城的农民工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也为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跟踪训练】
下图表示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工业、服务业劳动力比例变化,读图完成(1)~(2)题。
(1)a、b、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 )
A.工业、农业、服务业 B.服务业、工业、农业
C.农业、服务业、工业 D.工业、服务业、农业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的城市化与旅游业的关系密切
B.多数城市的服务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
C.城市的发展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关系密切
D.科技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曲线开始时b的劳动力比重最大、c的劳动力比重最小,可以判断b是农业、c是服务业,则a是工业。第(2)题,城市的发展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关系密切,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多数城市的工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答案:(1)A (2)C
城市化特点[学生用书P39]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
(1)城市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数目有何变化?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各个城市的等级有何变化?举例说明。
(4)上述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1)城市数目是否增多;城市规模是否扩大。
(2)城市数目增多。
(3)城市等级提升。如杭州、无锡、苏州由大城市升级为特大城市;常州、宁波、镇江由中等城市升级为大城市;湖州、嘉兴、泰州、绍兴由小城市升级为中等城市。
(4)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核心归纳】
1.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从城市化进程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处于不同阶段。
2.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因此,城市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
具体差异见下表: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晚
早(英国最早,从18
世纪中叶开始)
晚(20世纪中叶以来)
原因
工业化早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
速度
快慢
趋缓(甚至停滞)
快
原因
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
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城市
人口
比重
大小
大(70%以上)
小(不到40%)
原因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
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
所处
阶段
后期阶段
初期阶段或加速阶段
动力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经济迅速发展
问题及原因
问题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区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城市化水平不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般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多在50%以下。
(2)城市化速度不同:发达国家较缓慢,甚至停滞,发展中国家较快。
(3)所处城市化阶段不同:发达国家处在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多处在加速阶段。
(4)产业结构不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多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多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5)发展趋势不同:发达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2)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城市化差异
差异
虚假城市化
滞后城市化
表现
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
城市化进程显著滞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
分布
南美洲国家最为突出
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
3.中国城市化特点
【跟踪训练】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
(1)该城市0~6 km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 )
A.1985-2004年增多 B.1985-2004年减少
C.2004-2013年增多 D.2004-2013年减少
(2)2004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 )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郊区化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解析:第(1)题,根据计算公式可以分别求出不同年份该城市中心城区的企业数量,1985年大约是186,2004年大约是947,2013年大约是600,由此可得出1985-2004年中心城区制造业企业数量增多,2004-2013年中心城区制造业企业数量减少。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2004年中心城区制造业企业数量相对来说最多,所以此时属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还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而到2013年中心城区制造业企业数量减少,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答案:(1)AD (2)BC
[学生用书P40])
城市化进程图的判读
【典图示例】
1.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
结合上图分析,请填写:
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化速度
初期阶段
________
______
加速阶段
________
______
后期阶段
________
______
2.城区面积变化图
结合上图分析,请填写:
从图中可知,从甲→乙→丙→丁,城市数量__________,城市用地面积________。
3.城区人口密度变化图
结合上图分析,请填写:
图中城市化进程的先后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0% 慢 30~70% 快 >70% 慢
2.增多 增大 3.a→c→d→b
【判读技巧】
1.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的判读(以图1为例)
(1)读数值,可推断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如图1中A时期,城市化水平高,在70%以上,城市化进入后期阶段。
(2)读曲线斜率,可推断城市化速度的快慢。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加速阶段后期,城市化速度逐渐减慢。
(3)从图1中发现有两个转折点,可将城市化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后期阶段。
(4)观察整条曲线,可分析趋势。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城市化水平有逐步提高的趋势,但后期将在高位趋于平缓。
2.城区面积变化图的判读(以图2为例)
(1)比较乙、丙两个发展阶段,可发现丙发展阶段城市数量较多,增加了两个新的城镇。
(2)对比丙、丁两个发展阶段,可发现从丙阶段到丁阶段,城市占地面积扩大,几个城市连片发展形成城市群。
(3)从甲阶段到丁阶段,城区面积逐渐扩大,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
3.城区人口密度变化图的判读(以图3为例)
(1)根据横纵坐标类型,可确定变量。如图3中,横坐标表示与市中心距离,纵坐标表示人口密度。曲线反映随着与市中心距离的变化,人口密度也会发生变化。
(2)比较曲线形态变化,可推断城市化发展阶段。例如,图3中b图和a图相比,b图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距离市中心约8 km处人口密度增加,反映b时期,该城市进入郊区城市化阶段。
(3)比较市中心人口密度数值变化,可推断城市化水平高低。例如,比较图3中a图和c图,前者市中心人口密度在120千人/km2以上,而后者在120千人/km2以下,表明从a图发展阶段到c图发展阶段,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下降,人口逐渐向郊区迁移,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
【针对练习】
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四条折线分别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它们对应的折线分别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2)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
A.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在加快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始终高于发达国家
C.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不到一半
D.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
解析:第(1)题,根据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点,可判断出城市化水平折线;另外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可判断出城市人口折线。第(2)题,分析折线图可知,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在变慢;20世纪7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快;2010年世界总人口数约为68.9亿,而该年世界城市人口约为35亿,超过世界人口的一半;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已超过发达国家。
答案:(1)D (2)D
对点练一 城 市 化
读20年来江西省与安徽省的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情况表,回答1~2题。
江西省
安徽省
1990年
20.40%
17.84%
2000年
27.67%
27.81%
2010年
44.06%
43.01%
1.与安徽省相比,20年来江西省的城市化水平和速度是( )
A.城市化水平一直较高,城市占地面积一直较大
B.城市化速度一直较快,城市占地面积一直较小
C.城市化水平一直较低,城市化速度一直较慢
D.前10年城市化速度较慢,后10年城市化速度较快
2.促使两省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拉力”因素主要是( )
A.城市高楼林立,环境优美
B.城市就业机会多
C.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D.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解析:第1题,读表格内容可知,1990年,江西省城市化水平比安徽省高,2000年又低于安徽省,说明1990年至2000年期间,江西省城市化速度比安徽省慢。2010年,江西省城市化水平比安徽省高,说明2000年至2010年期间,江西省城市化速度比安徽省快。第2题,城市的就业机会多,收入高;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等是促使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拉力”因素,但主要因素还是就业机会多,收入高。
答案:1.D 2.B
(2019年4月浙江)下图为浙江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回答3~4题。
3.表示城镇人口比重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图中折线反映了( )
A.城镇人口比重显著下降
B.第一产业产值逐年下降
C.第三产业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D.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与城市化呈正相关
解析:第3题,读图结合所学可知,曲线③比重不断下降,说明③表示第二产业比重;曲线④数值最小,表示第一产业比重;三大产业比重之和是100%,故曲线②表示第三产业比重;运用排查法,表示城镇人口比重的是曲线①。故选A。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浙江省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故A错误。由上题分析可知,浙江省第一产业比重整体下降,但因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第一产业产值未必下降,故B错误。由于浙江省三大产业比重中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且目前比重最大,故第三产业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故C正确。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与城市化呈负相关,故D错误。故选C。
答案:3.A 4.C
对点练二 城市化动力机制
5.2016年10月31日是第三个“世界城市日”,其主题为“共建城市、共享发展”。下列关于城市特征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人口与产业密集,集聚效应好
②人口流动和职业变化非常活跃
③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明显超过发达国家
④城市化的本质是人口由从事第一、第二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并向城市集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根据城市化的定义可知,城市化的本质是人口由从事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三产业并向城市集中,④错。
(2019年1月浙江)下图为我国某城市40年来建成区变化示意图。回答第6题。
6.促使该市建成区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
A.城郊农业发展 B.人口自然增长
C.建筑工业发展 D.社会经济发展
解析:选D。城市人口众多、城市用地增多、城市建筑剧增是城市化的表现,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该市建成区面积变化的主要动力。故选D。
对点练三 城市化特点
下图为中国、英国和美国三个国家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回答7~8题。
7.与美国、英国相比,195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 )
A.起步晚,水平低,发展速度慢
B.起步晚,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C.起步早,水平高,发展速度慢
D.起步早,水平高,发展速度快
8.影响美国、英国和中国城市化进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口数量 B.经济水平
C.环境质量 D.资源状况
解析: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与美国、英国相比,195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较低,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快,所以B正确。第8题,影响美国、英国和中国城市化进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所以B正确。
答案:7.B 8.B
[学生用书P125(单独成册)]
读我国中部地区某城市发展过程图,回答1~2题。
1.该地城市化过程的主要表现是( )
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②城市人口增加
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④城市人口文化水平提高
⑤劳动力从第二、三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促进图示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政策 ②科技 ③交通 ④工业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1题,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交通运输网络化不断加强,呈综合化趋向;交通和工业的发展带动城市规模的扩大,相应地原来城郊的部分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
答案:1.D 2.C
读图完成3~4题。
3.城市化第Ⅱ阶段,主要出现( )
A.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B.逆城市化现象
C.第一、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
D.生物多样性增多
4.当前,下列国家中最可能处于城市化第Ⅲ阶段的是( )
A.埃及 B.中国
C.德国 D.印度
解析:第3题,Ⅱ阶段是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会出现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第4题,发达国家多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
答案:3.A 4.C
下图为亚洲五个人口大国(3 000万以上)近50年城市化水平变化图。读图回答5~7题。
5.近50年,甲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变化趋势为( )
A.先快后慢再快 B.先慢后快再慢
C.先快后慢 D.先慢后快
6.甲国与其他四国城市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区位的差异 B.文化传统的差异
C.经济水平的差异 D.人口总数的差异
7.由图中信息可直接推出的结论是( )
A.近50年,甲国城市人口数一直最多
B.近50年,甲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最快
C.近50年,五国城市化水平皆在不断提高
D.1980年以来,乙、丙、丁、戊四国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解析:第5题,读图中甲国城市人口比重随时间的变化折线可知,甲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变化趋势为先快后慢再快。第6题,甲国与其他四国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甲国经济水平较高,其他四国经济水平较低。第7题,1980年以来,乙、丙、丁、戊四国城市人口比重随时间的变化明显增加,故四国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答案:5.A 6.C 7.D
8.读下列图表,回答问题。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比例(含预测)
年份
1950年
1970年
1990年
2025年
发达国家
50%
66.6%
72.6%
80%
发展中国家
17.0%
25.4%
33.6%
57%
(1)图甲中虚线代表________国家,实线代表__________国家。目前,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数量增长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说明了世界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数量变化的特点是_____。发展中国家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数量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中数据说明了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城市总人口多,因此图甲中虚线为发展中国家,实线为发达国家。(2)读图乙可知,世界特大城市数量增加迅速,发展中国家占优势。(3)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发展慢。
答案:(1)发展中 发达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数量超过了发达国家;增长速度也较发达国家快
(2)数量不断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数量增长速度更快,未来超过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多数集中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3)起步早,目前城市化进程较慢,水平较高
读2025年世界城市分布示意图(预测),回答1~2题。
1.世界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
A.北美洲沿海城市数量多于内陆
B.人口1 000万以上的沿海城市多于内陆
C.亚洲内陆城市数量少于北美洲
D.大洋洲的内陆城市数量多于沿海
2.与欧洲相比,南亚( )
A.城市化水平高 B.城市化起步早
C.城市化速度快 D.逆城市化现象显著
解析:第1题,由图示可以看出,人口1 000万以上的沿海城市多于内陆;亚洲、北美洲内陆城市都较多,且亚洲内陆城市数量多于北美洲;大洋洲沿海城市数量多于内陆。第2题,与欧洲相比, 南亚经济较为落后,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但发展速度快。
答案:1.B 2.C
下图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3~5题。
3.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处于( )
①大城市化 ②郊区城市化
③逆城市化 ④再城市化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4.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①交通通达性差 ②地价昂贵
③污染严重 ④远离商业中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5.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
A.城市的人口规模 B.城市的用地规模
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D.特大城市的数量
解析:第3题,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较低,但城市化速度较快,目前我国正处于努力推进城市化的过程,即大城市化和郊区城市化过程。据图可知,阶段Ⅰ城区人口密度大,表示大城市化过程;阶段Ⅱ城区人口密度减小,郊区人口密度增大,表示郊区城市化过程,①②正确;而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是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发展阶段,③④错误。第4题,据图可知,随着阶段Ⅰ大城市化的过程,大量人口迁入城市中心,导致城市污染加重,加上交通条件的改善,好多人开始往环境好的郊区迁移,出现郊区城市化。同时城市中心地价昂贵,郊区地价便宜,致使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②③正确;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高,且接近商业中心,①④错误。第5题,城市人口数量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等都是城市化的表现,但通常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答案:3.C 4.B 5.C
下图是甲、乙两城市人口增长图,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据此完成6~7题。
6.关于这两种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城市所在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发展快
B.乙城市所在国家,城市化水平高
C.甲城市所在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于乙城市所在国家
D.乙城市所在国家的人口主要向城市中心区移动
7.关于甲城市所在国家城市化发展快的主要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人居环境质量下降
B.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C.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
D.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解析:第6题,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目前发展缓慢,甚至有些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乙城市所在国家为发达国家。第7题,甲城市所在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其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城市化推进很快,其原因是人口过快增长,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答案:6.B 7.B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国近几年来城市化率变化图。
材料二 某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城市化率排名与当年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数量及排名(港、澳、台无统计)。
城市化
率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省级行政区
上海
北京
天津
广东
辽宁
黑龙江
吉林
江苏
新疆
内蒙
古
人均GDP
(美元)
7 330
6 410
5 340
3 630
2 830
2 100
2 020
3 710
1 890
2 590
人均GDP排名
1
2
3
6
8
11
12
5
14
10
(1)材料中城市化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衡量______________的标志。
(2)由材料一可知,我国近年来城市化水平呈________趋势,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材料二可知,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省级行政区大多分布在____________地区,试分析其原因。
(4)有关上海市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城市化基础水平高
B.经济发展水平高
C.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人口迁入率高
(5)由材料二可知,新疆人均GDP排名居14位,但城市化率较高,试分析其原因。
解析:(1)一般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水平。(2)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3)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工农业基础好,对外贸易发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化水平高。(4)上海市城市人口增长主要是外来人口迁入造成的,其人口自然增长缓慢。(5)新疆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人口稀少,城市大多集中于绿洲地区,人口密集。
答案:(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水平
(2)加速增长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3)东部沿海 东部沿海地区工农业基础好,商贸发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
(4)C
(5)新疆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农业生产以游牧为主,人口稀少,而城市大多集中于自然条件优越的绿洲,人口密集。
课件66张PPT。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息技术信热岛下降三废建设城市集聚生态环境卫星城郊区衰落扩散主导力量辐射带动农业人口以人为本生态破坏现代化√×√√√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课件32张PPT。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课件14张PPT。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
明目标、知重点
综合应用: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综合应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理解: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一、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1.城市化过程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气候
?
②河流
??
③生态
?
(2)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土地利用
农业用地逐步演化为建设用地,形成城市功能分区
就业方式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大规模转移
聚落景观
乡村景观为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
人类活动
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
文化
影响和改变地方文化,强化文化交流与融合
二、城市环境问题
1.“城市病”
(1)成因: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长期的高强度的工业生产,使城市及附近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破坏。
(2)表现
2.城市郊区化(又称逆城市化)
含义
由于“城市病”的困扰,城市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
表现
城市居民由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商业和制造业也随之向外扩散
结果
市中心区衰落
本质
城市化进程从集聚发展到扩散的新阶段
三、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2.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
3.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
4.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
5.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
6.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一、判断题
1.合理布局城市道路网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途径。( )
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一定是不可避免的。( )
3.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派生出来的新潮流。( )
4.建设智能化城市管理系统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 )
5.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市多发内涝灾害。(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6.城市化过程必然会引起( )
A.绿地面积减少
B.农业人口比重下降
C.环境污染日益加重
D.经济发展趋缓
答案:B
7.我国城市化水平不宜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是我国( )
A.人口的素质不够高
B.科学技术水平不够高
C.城市建设的经验不足
D.经济发展水平不够高
答案:D
把沿街有花园的房屋的实体墙改造成镂空墙,使墙内的绿色透出来,叫“破墙透绿”。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8~9题。
8.“破墙透绿”的环境作用是( )
A.净化空气
B.消烟除尘
C.美化环境
D.增加湿度
9.改善城市大气质量的正确措施有( )
A.强制性推广无氟冰箱
B.变城市居民的集中供暖为分户供暖
C.鼓励购置、使用私家车
D.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
解析:第8题,“破墙透绿”属于美化环境的范畴。第9题,改善城市大气质量应该从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来考虑,推广无氟冰箱能保护臭氧层,但对城区大气质量的改善作用不大。改集中供暖为分户供暖,鼓励购置、使用私家车会降低大气质量。
答案:8.C 9.D
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氮氧化物(NOx)主要是由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的一种大气污染物。下图是某年夏天,英国南部定点测算的24小时内空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图。
(1)城市的发展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城市环境污染除大气污染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描述图中不同城市氮氧化物污染的地区分布特点,并简述影响其分布的自然因素。
(3)你认为应如何提高城市空气质量?(不少于两点)
(4)城市化对城市局地小气候的影响一般有哪些?(试从气温和风速两方面分析)
提示:(1)固体废弃物污染 水污染 噪声污染
(2)氮氧化物含量低、空气质量好的城市靠近海岸,原因是沿海风力一般大于内陆。
(3)公交优先;合理规划道路;使用新能源汽车等。
(4)产生“热岛效应”,使城区气温升高;地面建筑的阻挡使城市的风速降低。
【核心归纳】
1.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的影响
结果
地形
进行改造,趋向平坦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
气候
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热岛效应,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形成城市风,将城市的污染物带到郊区,将郊区的污染物带到城市
水文
破坏原有河网系统
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富营养化,水体变黑发臭
生态
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及垃圾干扰、破坏生态环境
城市生态遭受破坏,环境恶化
2.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文环境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村
转变为
城市
土地利用方式
农业用地
建设用地
居民就业方式
第一产业
第二、三产业
景观特征
乡村景观
城市景观
人口
分散、农业人口
密集、非农业人口
经济开放程度
低
高
信息、交通
欠发达
发达
文化、观念
受教育程度低,整体文化素质低
受教育程度高,整体文化素质较高
图示法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跟踪训练】
读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城市中心与郊区相比,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逆温现象 B.水土流失
C.热岛效应 D.臭氧空洞
(2)为避免该问题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的污染,应该( )
A.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B.将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
C.控制城市发展,缩小城市规模
D.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加城市空间
解析:第(1)题,城市人为释放热增多,导致城市中心出现热岛效应。第(2)题,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可以避免卫星城内污浊的空气流到城区,对城区造成污染。
答案:(1)C (2)A
城市环境问题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近年来, 一到雨季,“到某某城市看海”就成了许多城市居民的口头禅。暴雨以它独有的方式,给一座座现代化城市留下了深刻烙印。街道成河、汽车没顶、交通堵塞、人员伤亡……内涝似乎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遭遇强降雨后的普遍状态。
(1)城市内涝频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城市内涝可能带来哪些危害?
提示:(1)城市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同时城市建设导致地面硬化,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2)城市内涝可能会对交通安全、城市卫生、排水、周边生态系统等带来危害。
【核心归纳】
1.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整治措施
主要表现
成因
危害
整治措施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燃料所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汽车、飞机、火车等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使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危害人们的健康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中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影响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产生大量垃圾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影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影响人体健康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交通阻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住房缺少,质量低劣;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难度增加,失业队伍扩大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造成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社会治安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图解“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2.城市化、逆城市化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可以从人口流动方向、城市功能和地位变化、城市用地规模变化、出现时间等方面去辨析这两个概念。简图表示如下:
城市化(A)
逆城市化(B)
人口流动方向
由乡村、郊区大量流入城市
由市中心向郊区、乡村迁移
城市功能、地位、用地规模变化
城市产业集聚,功能多样,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区域中心地位日益增强
商业和制造业等外迁,造成城市中心区衰落,城市外围出现城市新区或卫星城
续 表
城市化(A)
逆城市化(B)
出现时间
发达国家
产业革命后迅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
发展中国家
“二战”后迅速发展
当前出现在一些发达城市
(2)联系:两者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逆城市化是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为了避免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产生的一种现象。
【跟踪训练】
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如图)。据此完成(1)~(2)题。
(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区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
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该地的“握手楼”楼房密度很大,其主要的、直接的目的是通过出租“握手楼”增加收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前来务工、经商,房屋出租市场广阔,故选D。第(2)题,根据材料,“握手楼”分布在城市周边,布局拥挤,居住环境较差,但却吸引租房者租住,说明了该中心城市的城区房价昂贵,收入较低的外来务工经商者不得不到房价较低的郊区租房,故选B。
答案:(1)D (2)B
我国城市发展趋势[学生用书P45]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6年11月,长沙市政府发布工程方案,提出全面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到2030年时,湖南长沙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将达到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在试行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里,对海绵城市的定义为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以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材料二 城市现代化是指城市在经济、科技、社会生活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方面的现代化过程,伴随着城市化而不断演进。但城市现代化不同于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类生活方式由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是资源在乡村和城市的均衡配置过程;而城市现代化则是指城市本身质量的提高。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多要素的复合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与之相适应,我国城市现代化主要出现了以下三大发展趋向:城市治理理念与手段的数据化、信息化水平提升;城市经济与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绿色化程度增强;城市发展与公共服务的人本化、个性化特色彰显。现代化的目标随着人的需求转变而变化。因此,城市现代化应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
(1)对建造“海绵城市”最确切的理解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城市现代化主要发展趋向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1)主要是针对城市水问题而实施的构建城市水生态系统的措施
(2)城市治理理念与手段的数据化、信息化水平提升;城市经济与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绿色化程度增强;城市发展与公共服务的人本化、个性化特色彰显。
【核心归纳】
未来城市发展方向——生态城市
(1)生态城市的定义
①广义: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②狭义: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2)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
①良好的自然生态和城市绿地,较低的环境污染。
②清洁、舒适的环境,安全的区域生态格局。
③完善的资源利用体系,低投入、高产出的生产系统。
④高效增长的城市经济体系,“三、二、一”的经济结构。
⑤合理的经济产业布局,发达的绿色产业发展体系。
【跟踪训练】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下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 )
A.蒸发量增加 B.地下径流量增加
C.地表径流量增加 D.降水量增加
(2)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包括( )
①减少土壤侵蚀 ②补充地下水 ③延长径流集聚时间
④解决城市洪灾 ⑤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解析:第(1)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地面硬化面积增多,阻断了部分水分的下渗,下渗量减少,地下径流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第(2)题,由图可知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新的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中,出现了绿化带、渗水道路和城市集雨管网,起到了滞流作用,延长了径流集聚时间;下渗量增大,有利于补充地下水。
答案:(1)C (2)B
[学生用书P46])
城市化对地表径流影响示意图的判读
【典图示例】
(1)城市建设前,地表以自然环境为主,植被覆盖率________,土层深厚而疏松,空气湿度大,气候湿润,降水丰富,______的降水被蒸发到大气中,不仅增加空气湿度,而且调节气温的变化幅度;______的降水转化为地下径流,对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起到稳定作用;只有________的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不仅减弱了对土壤的侵蚀,而且能减少河流的____________。
(2)城市建设后,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植被覆盖率________,地表硬化,不仅减少了水分蒸发,而且使________无法下渗,同时减少了__________,使城市的可用水量大大______。
答案:(1)高 40% 50% 10% 含沙量
(2)降低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减少
【判读技巧】
城市化对地表径流影响示意图常结合地表径流过程曲线图进行考查,城市地面硬化面积增大,雨水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大,易形成城市洪涝。掌握解决措施的思路:下渗量少——植树种草,增大绿地面积;使用渗水砖,增加雨水的下渗。地表径流大——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整修城市河道,加速雨水的排泄。
【针对练习】
2016年入夏以来,全国很多省份迎来了持续多日的降雨天气,尤其是南方多个省市遭遇了大到暴雨,水灾严重。最近几年“城市看海”“逢雨必涝”给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图为城市径流量、降水量过程曲线图。据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A、B、C三曲线的含义,正确的是( )
A.A—城市化前的水位过程曲线
B.B—城市化后的水位过程曲线
C.B—降水过程曲线
D.C—城市化后的水位过程曲线
(2)导致B曲线比C曲线峰值提前的原因有( )
①水泥路面多 ②排水不畅
③绿地多 ④人口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1)题,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硬化地面增多、湿地遭破坏,当城市遭遇强降雨时,排水不畅,径流量峰值提前。根据三条曲线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A表示降水量过程曲线,B表示城市化后的水位过程曲线,C表示城市化前的水位过程曲线。第(2)题,径流量峰值提前,是因为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路面硬化,降水难以下渗、排水不畅。
答案:(1)B (2)A
[学生用书P47]
材料一 长江流域三省区域图。
材料二 有人用“身在城市,脚在农村”“身在城市,心系乡村”来形容我国现在城镇化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2015年4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经国务院批复实施,包括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是五个国家级城市群之一。
(1)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2)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
(3)城市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4)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1)“身在城市,心系乡村”反映了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可以通过哪些措施来解决?
(2)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国家级城市群的有利区位条件。
(3)简述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对长江中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图中等级最高的城市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问题:环境质量日益下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治安差、城市建设落后,使城市的居民向往在乡村居住。 措施: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进行城市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加强绿化管理等。
(2)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自然条件:地处长江流域,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气候温暖湿润,优越的地理环境为城市的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②社会经济发达,人口密集:长江沿岸经济带,工农业生产较为发达,为我国人口稠密区,集聚了较多的城市人口。③交通通信发达,对外联系便捷:长江中游地区连接我国东西南北,有着非常发达的内河航运,铁路(高铁)、航空、公路运输以及通信网络。
(3)有利于产生明显的规模和集聚效应,可以进一步发挥区域的服务功能;能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现代化;能带动农村现代化等。
(4)武汉、南昌、长沙
对点练一 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1.(2019年1月浙江)下图为我国某城市40年来建成区变化示意图。建成区面积变化对该市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
A.热岛效应加剧 B.植被覆盖增加
C.地价房租上涨 D.雨水下渗增多
解析:选A。由图可知,受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建成区扩大,因此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耕地面积减少,该市热岛效应加剧,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同时地表径流增加,城市的下渗减少。故选A。
目前安徽省正试点“海绵城市”建设:在缺水地区,优先铺设透水砖,建设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在其他地区,优先利用雨水湿地、蓄水池等构建新型的城市水循环系统。结合下图完成2~3题。
2.“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 )
A.①增加 B.②减少
C.③减少 D.④增加
3.“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①减少城市用水量
②促进雨水资源利用
③增强城市排水能力
④缓解城市内涝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2题,“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使地表径流(①)减少,下渗(②)增加,地下径流(③)增加,据此可以排除A、B、C选项;“海绵城市”建设使当地空气变得湿润,蒸发(④)增加。第3题,“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地表径流,增强蓄水能力,促进雨水资源利用,缓解城市内涝。
答案:2.D 3.C
对点练二 城市环境问题
读某日北京二环至五环温度示意图,完成4~5题。
4.南二环较北五环温度高的主要原因是南二环( )
A.正午太阳高度更大 B.植被覆盖率更高
C.建筑物更高大密集 D.道路以柏油路为主
5.要解决北京的交通拥堵问题,应该( )
A.继续大力修建环线道路
B.只允许发展公共交通
C.禁止外来车辆进入北京
D.建设新城区和卫星城
解析:第4题,同在北京市五环内,南二环与北五环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差不大。植被覆盖率越高,热岛效应越弱,温度应该越低。北京南二环与北五环的道路都是以柏油路为主。南二环离市中心更近,建筑物更加高大密集,热岛效应更强,导致其温度较北五环更高一些。第5题,一味地修建环线道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只允许发展公共交通、禁止外来车辆进入北京不现实。建设新城区和卫星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北京市的居住等功能,从而减轻北京市的交通拥堵。
答案:4.C 5.D
对点练三 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6.阅读材料,回答下题。
生态停车场是指具有较高的绿化覆盖率、合理的土地利用率、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并具有可持续的雨水管理能力的停车场,又被称为水泥上的“绿色花园”。与传统路面的停车场相比,具有很强的生态功能。下图为我国某城市棚架式生态停车场图。
分析最适宜布局生态停车场的城市功能区及城市生态停车场的主要生态功能。
解析:由材料可知,城市的生态停车场需要占用一定的面积,而商业区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土地面积较小,地价较高,不适合生态停车场的建设,而居住区和工业区人口众多,汽车停放数量较多,适合生态汽车场的布局。由材料可知,生态停车场是指在露天停车场应用透气、透水性铺装材料铺设地面,并间隔栽植一定量的乔木等绿化植物,形成绿荫覆盖,将停车空间与园林绿化空间有机结合。增加绿地面积,可以为车遮荫,降低车内温度,减少能源消耗,增加人的舒适感,同时还能够缓解城市局部环境的热岛效应,增加生物的多样性等;铺装透水地面可以增加水体的下渗,让雨水回归地下,调节地面温度,减少排泄量,提升地下水位;草地绿树增多,不仅吸尘减噪,提升景观品质,还能缓解炎炎夏日下的烦躁心情,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等。
答案:最适宜布局的城市功能区:工业区;居住区。
主要生态功能:能够缓解城市局部环境的热岛效应;促进雨水循环利用;增加生物多样性;提升城市环境景观;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吸收有害气体、直流粉尘,消除噪声等
[学生用书P127(单独成册)]
香港的新市镇工程将曾经临海的渔村建成了“水泥森林”般的住宅区。据此回答1~2题。
1.新市镇建设给香港带来的影响是( )
①分散中心区人口压力
②扩大了城市的用地规模
③控制了外来人口迁入
④加速了逆城市化的进程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2.随着香港“水泥森林”面积的扩大,城市( )
A.主导风向将发生明显改变
B.水循环环节受到影响
C.空间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D.热岛效应会明显减弱
解析:第1题,题干中描述的现象是城市郊区化的过程,与控制外来人口迁入、逆城市化无关。第2题,城区面积的扩大,改变了地表状况,使水循环中的蒸发、下渗、径流等环节受到明显的影响。
答案:1.A 2.B
目前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潮流,它以环境为中心,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高效低耗和生态优先等原则。据此回答3~4题。
3.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与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不合理有关
B.城市人口、工业的膨胀产生大量废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C.与城市所在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不合适有关
D.城市环境是人类改造自然变化最大的地方,自净能力最强
4.生态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
A.绿地 B.工业区
C.交通区 D.住宅区
解析:第3题,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是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第4题,生态城市以环境为中心,其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功能区可能为绿地。
答案:3.B 4.A
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下图为某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5~7题。
5.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对水循环各个环节影响最明显的是( )
A.下渗 B.地表径流
C.降水 D.水汽输送
6.活水公园对城市环境的有利影响有( )
①缓解热岛效应 ②减轻城市内涝
③降解污染物,净化水体 ④提供工业用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公园中荷花池在缓解城市内涝问题中最主要的功能是( )
A.美化城市环境 B.增加下渗量
C.调节小气候 D.保护生物多样性
解析:第5题,读图,根据图示水体间关系,可以判断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通过雨水收集井,将雨水收集起来,减少了地表径流,所以对水循环各个环节影响最明显的是地表径流,B对。对下渗影响小,A错。对降水、水汽输送没有直接影响,C、D错。第6题,活水公园将雨水收集,有利于减轻城市内涝,②对。处理后进行合理利用,有利于降解污染物,净化水体,③对。城市湿地面积增加,有利于缓解热岛效应,①对。提供工业用水,不属于对城市环境区的有利影响,④错。第7题,公园中荷花池在缓解城市内涝问题中最主要的功能是增加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量,B对。美化城市环境、调节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属于缓解城市内涝问题的功能,A、C、D错。
答案:5.B 6.A 7.B
8.图甲是某城市及郊区近地面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图乙为该城市城区和郊区气流运动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现象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该现象对城市大气质量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上空多云和雾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在城郊之间建设绿地的意义。
(4)如果某天该城市烟囱中的烟都不向上飘,则可能是出现了________现象,此时图示环流(图乙)会消失,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解析:(1)由图甲中近地面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可知,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出现城市热岛效应。(2)结合图乙城市、郊区之间气流运动状况可知:城市近地面污染空气被带到高空,随着气温的降低,水汽易凝结,故城市上空多云和雾。(3)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为改善城市大气质量,应在城郊之间建设绿地。(4)逆温现象出现时,空气对流运动受阻,不利于低空污染空气扩散,会加重城市大气污染。
答案:(1)城市热岛效应 有利于低空污染空气的扩散
(2)空气上升运动强烈,凝结核多,水汽容易凝结
(3)能净化流向市内的空气,改善城市的大气质量。(从调节大气温度、湿度方面回答也可)
(4)逆温 不利于低空污染空气的扩散,进而加重城市的大气污染。
下图为我国几个城市近年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状况,据此回答第1题。
1.三城市近郊区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
①城市中心区环境质量差
②近郊区现代农业的兴起
③近郊区大型工业的飞速发展
④城市交通的迅速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D。近郊区人口增长的原因有中心区的环境污染严重、交通的迅速发展、近郊区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
上海世博会上,很多建筑都使用了“垂直绿化”的概念,世博会主题馆外的一面总面积5 000 m2的植物墙更是创下“世界第一”。据此回答2~3题。
2.城市推广“垂直绿化”的最大好处是( )
A.提高我国森林覆盖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林木资源丰富的国家
B.缓解我国普遍存在的夏季能源紧张的局面
C.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
D.解决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状况
3.下面哪些措施在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方面可供选择( )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转移部分人口,吸纳高素质人才
②植树种草,提高绿地面积
③建立立体交通道路系统,增加私人汽车数量
④控制人口增长,规划建设高大稠密的高档住宅楼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2题,城市推广“垂直绿化”的最大好处是增大城市绿地面积,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C对。对提高我国森林覆盖率影响不大,不能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林木资源丰富的国家,A错。不能缓解我国普遍存在的夏季能源紧张的局面,B错。不能解决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状况,D错。第3题,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可以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转移部分人口,吸纳高素质人才,①对。可以植树种草,提高绿地面积,②对。增加私人汽车数量,不利于城市环境改善,③错。规划建设高大稠密的高档住宅楼,可能增强城市热岛效应,④错。
答案:2.C 3.A
下图为我国某沿海城市50 m高度大气中NO2浓度等值线图(单位:mg/m3)。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显示的该城市环境问题和发生季节是( )
A.水污染和光污染——春季
B.噪声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夏季
C.土壤污染和生物污染——冬季
D.电磁波污染和海洋污染——秋季
5.针对该城市出现的这一问题,下列措施无效的是( )
A.限制城市汽车数量
B.植树造林,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C.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D.发展卫星城市,开发新区
解析:第4题,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汽车数量的增多常常造成汽车噪声污染,城市内的NO2是汽车尾气排放产生的,它能造成光化学烟雾污染,而不是水污染、光污染、土壤污染、电磁污染;而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NO2浓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降低,且沿交通干道延伸。夏季,由于受东南风的影响,NO2浓度等值线向西北延伸时偏离交通干线。第5题,针对上述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限制汽车数量,可以减少噪声和尾气排放;植树造林,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可以净化空气,减弱噪声;发展卫星城市,开发新区,可以有效减少城区的汽车数量,进而汽车噪声和尾气排放减少;而改善居住条件,并不能减少汽车噪声和尾气排放。
答案:4.B 5.C
“潮汐车道”方便“钟摆族”上下班。(“潮汐车道”是指根据交通流量的变化,通过交通指示标志,对其行驶方向进行适时调整的车道。“钟摆族”指工作在城里,生活在郊县或其他城市,两处奔波的职场人士。)读下图,回答6~7题。
6.关于“钟摆族”的说法,最可信的是( )
A.“钟摆族”多居住在高级住宅区
B.“钟摆族”购房主要考虑环境质量
C.“钟摆族”大多自己驾车上下班
D.“钟摆族”的形成与城市化有关
7.设置“潮汐车道”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城市交通管理 B.美化城市道路景观
C.优化配置道路资源 D.减少道路交通事故
解析:第6题,“钟摆族”是在城市生活成本提高,城市地铁、城际高铁等交通条件日益完善的前提下形成的。钟摆族出于降低生活成本的考虑,在郊区或其他城市居住、生活,而乘坐地铁或者高铁到城市上班,这种现象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出现的。第7题,根据材料中的介绍,“潮汐车道”是指根据交通流量的变化,通过交通指示标志,对其行驶方向进行适时调整的车道。这样可以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优化配置道路资源,降低高峰期交通压力,减少城市交通拥堵。
答案:6.D 7.C
8.读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简图和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分析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开始的时间。
(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请说明其原因。
(3)请从资源、生态环境、人类生活等角度分析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4)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你认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城镇化应从哪些方面来推进?
解析:(1)城镇化标志之一是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从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中可知,1980年以后上海市区土地面积快速扩大,而郊县土地面积快速减小。由此推测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大约是从1980年开始的。(2)城镇化水平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原因可从影响经济发展的自然原因和经济状况、人口分布状况等方面分析。(3)城镇化快速发展可能会造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如环境污染加重),交通、住房条件变差等。(4)推进城镇化建设可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镇经济等方面进行。
答案:(1)1980年以后上海郊县土地面积快速减小,而市区土地面积快速扩大,说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
(2)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
(3)耕地资源锐减(土地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加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4)将城镇的务工人员转为城镇居民,提高城镇人口比重;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城镇第二、三产业;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扩大城镇用地规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