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好好学习 助力抗疫
空中课堂
2020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学习支持资源
济南市教育局
2020年3月
济南市2020年春季学期延迟开学网络学习资源
高二历史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监制
本课复习线索
课标及其解读
基础知识梳理
高考经典例题
知识拓展延伸
一、课标及其解读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原因
美苏“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通过探究冷战兴起原因,从多角度分析历史原因,培养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
2.通过合作学习,问题探究,体现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培养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素养;
3.通过探究冷战影响,培养平等博爱价值观与热爱和平的人文主义情怀。
【学习目标】
全国卷高考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这一知识点考查较多,且难度相对较高,学生应对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及影响要有整体上的把握;关注两极格局下美国的对外政策;总结两极格局演变中的美苏关系、中美关系和中苏关系;另外还需关注两大阵营的形成和美苏冷战对中国的影响,中外关联。
【备考建议】
【历年真题】
见下页
考查知识 试题出处 题干核心 设问词 题干类型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011·海南卷·21 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 反映了 图表展示型
2016·全国Ⅰ卷·35 马歇尔计划 体现出来 直接叙述型
2009·宁夏、辽宁卷·33 美国改行扶植日本 这一政策转变 变化趋势型
2013·海南卷·20 1948年苏联与美、英等国、冷战 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直接叙述型
2012·全国大纲卷·23 华约成立 直接原因是 直接叙述型
2016·全国Ⅱ卷·35 美国政府机构支持海外巡演 主要目的 直接叙述型
2014·海南卷·21 1960年,日、美修订的军事条约 这一条约的签订 变化趋势型
2010·全国Ⅱ卷·23 古巴导弹危机 正确历史信息 图表展示型
2008·全国Ⅰ卷·22 欧洲某一城市的街景 分别反映的是 图表展示型
2010·海南卷·21 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 为这一论点提供依据 史料引用型
2015·全国Ⅱ卷·35 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 主线是 直接叙述型
2019·天津卷·11 美国的“冷战”政策 这反映了 直接叙述型
1945年
二战结束
雅尔塔体系建立
1947年
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
1948年
马歇尔计划
经互会
1949年
1955年
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华约
北约
冷战开始
二、 基础知识梳理
【时空坐标】
柏林危机
直接原因:
奠定框架:
根本原因:
国家利益冲突。
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苏联:为确保东西边界安全,努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重要原因:
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
考点一: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
二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欧洲衰落,美苏两国实力迅速增强。
二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二、 基础知识梳理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以遏制共产主义。
【冷战】
概念解析
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
【两极格局】
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来说,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要点解析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与“冷战”的关系】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要点解析
【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①国际政治格局演变和中心舞台转移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发展的变化。
②世界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③世界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
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对外政策的调整。
【影响世界格局变化的因素】
关键点拨
要点解析
(全国Ⅱ卷·35)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典型例题
C
(2019天津卷)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很多小型企业从大公司获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这反映美国
A.冷战政策与公司发展相互影响
B.已经把军备竞赛作为根本国策
C.军工订单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
D.国民经济军事化加剧战争危险
典型例题
A
考点二:美苏“冷战”
(1)序幕:
领域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 1947年3月“ ”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1947年美国提出 ,扶持和控制西欧 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军事 1949年成立“北约”,这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 1955年成立“ ”,对抗“北约”,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表现:
1946年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华约
二、 基础知识梳理
要点解析
(1)目的:遏制苏联势力的扩张和共产主义蔓延,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2)实质:美国要称霸全球。
(3)特点:
①两大集团的对抗以美、苏的对立为标志,由此构成战后国际斗争的中心。
②集团的成员都是以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斗争作为政治基础,使两大集团分别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面目出现。
③双方的斗争形式以“冷战”为主,以“热战”为辅。在欧洲两国以“冷战”为主,在亚洲则出现了与之相呼应的热战,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美国发动“冷战”的目的、实质与特点】
要点解析
二战后,美苏采取冷战而非战争的对抗形式,其原因可从美苏双方的根本利益、社会舆论、军事对比三个方面分析:
【冷战成为美苏对抗主要形式的原因】
(1)联系: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上各具特色。
(2)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3)实质: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犹如一个核桃的两半,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要点解析
【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海南卷·21)该图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
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
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
D.援助额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
C
典型例题
(全国大纲卷·23)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不断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6年后,华沙条约组织于1955年宣告成立。促使华约成立的直接原因是( )
A.第一次柏林危机 B.两个德国分立
C.联邦德国加入北约 D.共产党情报局成立
典型例题
C
美国向西柏林空运物资
1948年,西方国家将在德国占领区合并,实行货币改革。苏联切断西方占领区同西柏林间的水陆交通,并发行了新货币,这就是“柏林危机”。
考点三:冷战缩影:柏林危机
二、 基础知识梳理
(海南卷·20)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
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
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典型例题
D
(江苏高考)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右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
A. 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 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 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 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A
典型例题
考点四: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1)消极影响:
加剧了世界局势紧张,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①欧洲:德国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导致德国分裂、东德修筑柏林墙。
②亚洲:1945年,美苏分别进驻朝鲜南部和北部,导致朝鲜分裂,并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爆发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③拉美:1962年,爆发古巴导弹危机,处于核战争的边缘。
二、 基础知识梳理
区别:“冷战”是一种体制,是美国对苏联建立的经济上封锁、政治上对抗、军事上遏制的整套体制,但其活动不包括战争;“热战”是针对“冷战”中的“不包括战争”而言的,即“热战”是在“冷战”大环境下采取的军事行动。
联系:“热战”的目的仍是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所以它不是“冷战”的结束,而是一种扩大。
要点解析
【“冷战”与“热战”的区别和联系】
(四川高考)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朝鲜半岛形势图。该图可以反映出(????)
A.美苏的直接对抗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冷战格局的扩展
D.联合国势力的扩张
C
典型例题
1)加剧了世界局势紧张,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2)造成西欧依附美国东欧依附苏联的分裂局面。
3)美苏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4)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5)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二、 基础知识梳理
考点四: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1)消极:
(全国Ⅱ卷·35)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D
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
(全国Ⅱ卷·23)右图是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漫画中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左)与美国总统肯尼迪。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
A.美苏两国力量平衡
B.美苏两国相互制衡
C.苏联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
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
B
1)美苏双方势均力敌,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竞争学习借鉴,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3)亚非拉国家为维护自身的安全,开展不结盟运动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二、 基础知识梳理
(2)积极:
考点四: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江苏卷)1946年,美国和苏联两国外交官向各自政府提交了研究报告,对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两国间的“冷战”产生了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 000字的“长电报”.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
——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
(1)据材料一,概括凯南“长电报”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电报”中提到的美苏已由战时盟友变为“对手”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内容:苏联的外交政策根源于其文化传统;苏联外交具有不妥协的特点;苏联是美国最主要的对手。
原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三、 高考经典例题
材料二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报告认为,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
——摘编自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
(2)据材料二,概括诺维科夫报告的主要内容。
(2)内容:美国加强对世界各地的经济渗透;美国企图全方位包围苏联;美国的战略目标是称霸世界。
(江苏卷)1946年,美国和苏联两国外交官向各自政府提交了研究报告,对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两国间的“冷战”产生了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 000字的“长电报”。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
——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
材料二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报告认为,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
——摘编自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
(3)据上述材料,归纳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核心内容的共同之处,指出这两个报告形成各自认识的依据。
(3)共同之处:美苏必然走向对抗;夸大对手的威胁。
依据:“长电报”:苏联的专制传统和意识形态。
诺维科夫报告:美国的帝国主义本质。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60年代初。美苏关系既有缓和又有紧张(美攻苏守):苏联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70年代末。美苏关系的基本态势是苏攻美守。苏联在欧洲 实行“缓和”策略 ,在亚非扩张。美国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第三阶段:20世纪80 年代—90年代。美苏关系的基本态势是美攻苏守。美国对苏采取强硬政策。苏联转向全面收缩。随着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解体。
【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
四、 知识拓展延伸
“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他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一些地区性冲突至今难以合理解决,继续影响着地区局势的发展;从“两极”格局到新格局出现之前的过渡期内,地区战乱和冲突不断;留存于世的大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仍在危及人类的安全……这些,不妨称之为“伤痕遗产”。
四、 知识拓展延伸
【冷战,今天结束了吗?】
冷战思维在今天… …
[防务新观察]杜文龙:美俄对抗的核心模式是遏制和反遏制
[流通经济网]美国鼓吹“经济侵略”充斥冷战思维
?
通过学习两极对峙格局的影响你获得了哪些启示?在当前和未来的国际关系中,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你能给出哪些建议?
启示:冷战对抗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
文明可共存,对话是正道;
和则共赢,斗则俱损。
建议:加强国际间合作与对话,尊重与理解;
求同存异 、和平共处;
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不把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原则
… …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平语近人
思想共鸣、经验共享、和谐共处、发展共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