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三课 盛唐气象
教学设计
第三课 盛唐气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情况,了解唐朝的民族交往、民族交融情况和社会风气以及多彩的文学艺术,理解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
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故事,以及对相关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的阅读、鉴赏,了解感受盛唐气象,分析相关现象出现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盛唐气象,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在学习唐代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历史过程中,感受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团结,了解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的光辉篇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
教学难点:民族交往与交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几种陕西西安的传统美食:牛羊肉夹馍、牛羊肉泡馍,biang biang面、菠菜面、锅盔、石子馍。引出西安五花八门的面食制作工艺,就是源自盛唐时期的农业繁荣,盛唐时代,粮食充盈,人们充分利用这些多的吃不完的粮食,加工制作成各种各样的食品,既满足了他们对主食的要求,又大大丰富了当时的饮食生活。而这种饮食习惯,也历经1300多年一直延续至今。
导入1300多年前的西安——长安。
(二)讲授新课:
1、商业(经济的繁荣)
⑴ 长安城
出示长安城整体布局图,提出问题:长安整体布局呈现怎样的特点?(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规划整齐)
出示白居易诗节选“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qí)。”——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进一步说明长安城布局整齐。
介绍长安城基本情况: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城市,它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2米。是同一时期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的6倍、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7倍。纵贯南北11条、横贯东西的14条主要街道宽度在20—120米不等。作为全城中轴线的朱崔大街更是达到155米,(以沈阳青年大街为例作比较,让学生有真实的感受)当时的各国使臣,沿着如同广场一样宽广的朱崔大街前往朝觐的时候,这番中华民族的威武之气,这番泱泱大国的盛世景象,无不将其心灵深深震撼。
⑵ 商业繁荣
由坊市制度引入东市,从东市看唐代商业繁荣。
出示相关图片: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人员对东市的发掘现场及出土文物图片。
并结合相关史料记载“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官私钱物金银绢药总烧尽。”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行:市内生产和出售同类货物的店铺,分别集中排列在同一区域。)(整个东市共220行)可推测出整个东市商铺数量可达73000家。说明当时东市是气势恢宏与繁荣的景象。
出示开元通宝图片,并介绍从开元通宝开始货币换算由24进制改为10进制,提问学生这样做的好处(学生回答换算便利)。说明唐代商业的繁荣。
2、手工业(经济的繁荣)
⑴ 丝织业
从长安西市看唐代手工业。
出示《长安西市图》并作简要介绍。
放大其中一家商铺,提问经营的商品是什么?(学生回答丝绸),引出对唐代丝织品的介绍,出示蜀锦图片并出示三段材料总结唐代丝织品的特点:
材料一:唐代丝织品品种花式繁多,主要有绢、绫、锦、罗、纱、绮等。唐朝丝织品的色彩极为丰富,共达二十四色之多。
(①种类繁多、色彩艳丽。)
材料二:“亳(bó)州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
——陆游《老学庵笔记》
材料三:唐朝一位阿拉伯商人在广州看见唐朝官员时,透过丝绸衣服看出他的胸口上有粒黑痣。商人诧异地问:“你身上的痣为什么透过双层衣服还能看得见?”官员大笑并请商人靠近观看,原来他穿了五件丝绸衣服。
(②轻、薄、制作工艺高超)
⑵ 陶瓷业
再看另一处经营的商品是什么?(学生回答陶器、瓷器)
出示邢窑的白瓷、越窑的青瓷图片及陆羽《茶经》:“若邢瓷类银,则越瓷类玉,……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说明唐代瓷器之精美以及制瓷水平的高超。
介绍唐代陶器的珍品 “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釉色以黄、绿、蓝为基调,故称“唐三彩”。它以白色黏土为胎,素烧后,用含有铜、铁、锰的矿物加入铅釉作催化剂,涂在器物的表面经高温炼制而成。在烧制的过程中,彩釉发生化学变化,颜色互相浸润交融,从而呈现出多彩的效果。
出示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图并找同学介绍:驼首上扬仰望长空,四个乐俑分坐两侧,前乐俑左手托琵琶,后乐俑则双手做吹笛状,右侧前乐俑着圆领长衣,中间一舞俑亦为胡人,正随乐曲旋律节拍翩翩起舞。唐三彩骑驼乐舞俑饱含着浓郁“异域情调”,它反映了盛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也体现出了各民族间交往的空前盛况。
3、开放的社会风气
此部分内容简要介绍
在《长安西市图》中找到少数民族的身影。说明他们来到长安观看着在街上翩翩起舞的女子,这些都能反映出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唐代女子受过读书,音乐等教育,爱好下棋、打球、拔河、射箭、骑马等活动。女子骑马装束中的帷帽就是受到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可见当时唐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点。
4、民族交往和交融
出示图片: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观看视频了解当时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① 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什么政策?采取该政策的原因?
② 唐与少数民族交往的重要事件?概括该事件的影响?
③ 唐太宗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与前代有何不同?
④ 各少数民族首领对唐太宗的尊称是什么?
观看视频……
① 怀柔政策;战争死伤太多,且和平不能维持长久
② 文成公主入吐蕃(西藏);促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交往
出示图片并介绍布达拉宫
为迎娶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了共一千间宫殿的三座九层楼宇,取名叫布达拉宫。整座宫殿具有藏式风格,高200余米,外观13层,实际只有9层,由于它起建于山腰,大面积的石壁又屹立如削壁,使建筑仿佛与山岗为一体,气势雄伟。后曾遭毁坏和重建。1961年,布达拉宫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③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④ 天可汗
总结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说明正是由于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不仅使汉族先进的文化传入少数民族地区,佛学、历法、音乐、舞蹈、建筑艺术等外域文化也涌入汉族地区,为唐人社会生活增添万千风采,使得文学艺术更加繁荣和丰富多彩。
5、多彩的文学艺术
此部分内容简要介绍
⑴ 文学:李白、杜甫、白居易
⑵ 艺术:① 书法:颜真卿、欧阳询
② 绘画:阎立本、吴道子
简单总结以上内容:唐朝手工业的发达、民族交往和交融的空前盛况、开放的社会风气以及多彩的文学艺术,引入对支撑上述繁荣景象的物质基础农业的学习。
6、农业(经济的繁荣)
出示杜甫《忆昔》节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找同学跟据注释来翻译句中的意思。说明盛唐时农业丰收,粮食储备充足。
出示曲辕犁和直辕犁图片及史料:“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所以进退,……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耒耜经》。总结曲辕犁特点:省力、灵活。
位于敦煌莫高窟第23窟的《雨中耕作图》描绘了当时劳动人民辛勤耕作的场景。
出示筒车和翻车示意图及史料:据记载,筒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说明筒车的好处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补充说明唐朝兴修水利的史实。据《新唐书》记载,贞观年间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27个;唐玄宗开元时期共修水利38处,天宝时又修8处,合为46处。
总结说明上述措施造就了唐朝农业的繁荣,与手工业的发达和商业的发展共同构建了唐朝繁荣背后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课堂小结:
盛唐时期不仅是唐朝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开放的时代。盛唐之“盛”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⑴ 经济上的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快速发展,繁华的长安城是当时世界著名的大都市。
⑵ 民族关系和睦: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吐蕃促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交往。唐朝人的生活因受到周边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而更加丰富多彩。
⑶ 社会风气开放而大气,广泛吸收异域文化。
⑷ 唐朝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板书设计】
经济的繁荣:农业、商业、手工业
开放的社会风气
民族交往与交融:文成公主入吐蕃
多彩的文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