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了解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知道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史实故事。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学习运用列表的方法来归纳知识。
这阅读史料,培养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鉴真东渡日本与玄奘天竺取经的史实,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通过学习,认识到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唐朝在频繁的对外交往中,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难点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
归纳比较法
自主探究法
史料展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PPT展示晁衡的诗,首先请同学们看一首日文诗,大家试试能不能看懂,有没有我们熟悉的内容呢?
中文就是: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这是一位在唐朝做官的日本人阿倍仲麻侣,思念家乡而做的诗,
日本诗里为什么会有汉字呢?日本人为什么会在唐朝为官呢?唐朝与日本有着怎样的交流呢,除了日本,唐朝与其他国家还有往来吗?这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共同探讨的课题,第四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感知理解】
中国和日本从汉朝时就有往来,唐朝时,还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中的日本,对唐朝这个封建社会的盛世极为推崇。因此,它向唐朝派遣大量的遣唐使。
遣唐使
什么是遣唐使?
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接下来我们看一段视频,同时注意几个问题:
遣唐使的成员有哪些人?他们为什么要来唐朝?这些遣唐使回国后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遣唐使的成员有哪些?有使臣、留学生、留学僧、翻译、医师、画师、工匠、乐师等很齐全。都是饱学之士,专家里手。
特点:官方使团,人才多元。
他们为什么要来唐朝呢?我们看一则材料。多媒体展示:
日本认为唐朝是一个制度完备的国家,应该经常去学习。
那么大批的遣唐使回国后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观看图片,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将知识进行适当的渗透,增加知识的深度、广度。
(1)政治上:日本仿照唐朝制定律令,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
(2)文字上:日本留学生根据汉字创造了日文“假名文字”,造成“片假名”、“平假名”。日本人对书法非常喜欢。
(3)货币上:仿制货币,唐朝的货币在日本可以直接使用。
(4)艺术:唐朝的音乐、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服饰等纷纷传入日本,深受欢迎。
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向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以上可以看出日本深受唐朝文化的影响,当时中日关系的密切就可以相见。在与唐朝长期交往的过程中,日本民族已经将许多唐朝的文明加以改造,变成了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流传至今。
【过渡】唐朝时除了遣唐使在政府委派下来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外,同时也有一些中国人不远万里东渡日本,“舍己为人传道义”,而鉴真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二、鉴真东渡
(二)鉴真东渡(送)
鉴真大师是扬州大明寺主高僧,他接受了日本僧人的邀请,打算东渡日本,传播佛法,当时他已经55岁高龄了,今天55岁不算什么,当时那是人活七十古来稀,55岁就不得了了。所以弟子们都劝大师不要冒这个险,鉴真为了弘扬佛法,毅然六次东渡日本。前四次种种原因没能成行,第五次一出海就遇上了风暴,还因暑热染病,双目失明。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已经66岁高龄的失明老人鉴真,毅然决然地第六次东渡日本,754年他终于如愿地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受到了日本天皇和民众的热烈欢迎。
多媒体展示图片,问:除了佛学理论外,鉴真还传播了哪些中国文化?我们看一看图片。
鉴真不光在日本传授佛法,还把中国的建筑、医药、文学、书法、绘画等传播到了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接下来,我们看几个材料:
材料一日本各界欢迎鉴真。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天平是历史时代的名称,甍是屋脊的意思。说明他的成就足以代表这一时代文化最高峰。
材料二鉴真坐像回国省亲,受到了人民的热烈欢迎
材料三郭沫若的咏鉴真诗, “舍己为人传道义”中“道义”指什么? (讲授佛学理论,传播中国文化)
根据以上的三个材料,请思考为什么鉴真会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崇?(学生自由讨论,解决问题)(精神,贡献)
【过渡】教师演唱《一个师傅仨徒弟》片断,这个歌曲讲述的是哪位高僧前往西天取经?歌中的“唐三藏”指谁? “西天取经上大路”中的“西天”指哪里?玄奘这一路上真有这样神通广大的徒弟随行吗?一路上真的遇到了吃人的妖精吗?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历史上真实的西游记——玄奘西行。
(三)、玄奘西行(板书)
《西游记》是吴承恩以玄奘西行为题材创作出的一部神话小说,不等于历史。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请注意小说和历史的区别。
1、玄奘西行到哪儿取经吗?天竺。指出这是印度的古,包括了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天竺。是佛教的发源地。
佛教是在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 (两汉之际)西汉时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这是民间的。东汉明帝时,派使者入西域求取佛经,在洛阳建白马寺。这是官方。
2.玄奘西行的时间:唐朝贞观年间(学生回忆贞观是谁的年号?)
既然佛教已传入我国,玄奘为什么还要西行天竺呢?原因:佛经卷本太少和译文错漏太多(激发玄奘历经千心万苦前往天竺即佛教发源地求取佛经,顺理成章得出西行的目的就是求取佛经。这体现了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魄力。)
我们看一下玄奘西行的路线:
3.教师再指导学生看着路线图上---独身一人从长安出发,西出玉门关,走过沙漠、越过高山,面对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可以想见玄奘西行那是重重困难,他退缩了吗??没有。
经4年长途跋涉到达天竺。访遍名寺,当时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研习佛法。经过刻苦的学习,他获得了极高的声望。曲女城的辩经法会中,一连十八天,没有一人能驳倒他。打个比方,这就相当于一个美国留学生,跑到北京与中国人辩论“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结果还没一个能赢他。这水平可就非常惊人。
玄奘西行历时19年,行程5万里,学成之后带着佛经又回到了长安。
4.影响:
(1)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并主持译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根据他的口述,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填写表格。
教师展示地图和两位高僧的名言:
“是为法事也!何惜性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鉴真语)
“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玄奘语)
并设置问题:从他们身上能学到哪些可贵的品质呢?
预设学生答案:做事应该坚持不懈,不畏困难, 刻苦努力要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有志者事竟成”……
【综合训练】
依据材料,分析促使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因素
1.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可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角度分析)
2.唐朝的文化先进, 是当时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周边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3.唐朝开放的政策(体现在选官制度,民族关系和对外交流)
4.海陆并重,交通发达。
【思维拓展】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我们能从唐朝的对外交往中得到哪些启示呢?
国力强盛-文化先进,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经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习唐朝开明的政策,重视对外交往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加强对外合作。在传播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要善于吸收他国之长,为己所用。
【课堂小结】
遣唐使 —— 迎
鉴真东渡 —— 送
玄奘西行 —— 取
今天我们学习了唐朝的中外文化交往,对待外国前来学习的遣唐使,我们唐朝的态度是迎进来,对于外国的请求,鉴真东渡日本传送佛法——送出去,对于外国文化的精华呢?玄奘西行从天竺取经回唐——取回来,通过这一“迎”一“送”一“取”我们来试着概括出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双向交流,兼容并蓄。除了我们今天课文中所学的与日本、天竺的交往外,唐朝以其开的胸怀,与波斯、东罗马、大食、吐火罗等国都有密切的往来,成为亚州文化的中心。
【拓展提升】
交流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世界,开放使我们的祖国得到更快的发展,我们为拥有这样灿烂辉煌的历史感到骄傲,同时,振兴中华民族,让她再度复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努力!
【作业布置】
材料:2016年8月24日,出席第八次中日韩三国外长会的中国外长王毅表示,希望中日双方本着“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精神加强合作,为地区和平发展以及彼此关系的改善作出努力。
结合本课所所学,你认为对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应持怎样的态度?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互相尊重和理解;以开放的胸怀相互借鉴和交融;继承和发展两国世代友好关系,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