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马说》2课时教学课件(共51张PPT)+教学设计+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3《马说》2课时教学课件(共51张PPT)+教学设计+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9 13:30:02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
23 《马 说》
韩愈
新知导入
伯乐相马的故事古已有之,本文作者韩愈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发出不平之音,激起了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作者是怎样“说马”的吧。
伯乐相马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向驾车的人说要买马。驾车人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楚王听到伯乐对马的介绍后,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半个月后,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这匹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
点击播放伯乐相马.mp4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感受韩愈的人格魅力。
2.积累文言词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背诵全文。
3.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文章的寓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正确认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做有用之才。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
23 《马 说》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唯陈言之务去”。韩愈推动了文学发展,被后世列为 “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主要作品有《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著有《韩昌黎集》,本文选自《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这篇《马说》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zhuó】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hūn】人辞焉”。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待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写作背景
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 说理透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1、读准字音。
祗( )  骈( )   槽枥( )
食马者( )  粟( )  邪( )
奴隶( ) 执策( ) 一石( )  
一食( ) 才美不外见( )
预习检查
zhǐ
pián
cáo lì





xiàn
dàn
shí
2、范读课文,注意停顿
预习检查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点击播放23.《马说》视频朗读.mp4
预习检查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提示:这篇文章是作者带着悲愤的情绪写的。朗读《马说》就要把这11个“不”字读好,它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作者的不平,表现了作者的愤慨和嘲讽。句末的叹词——三个“也”要读出不同的语气。下面大家各读各的,一定要慢一点,要旁若无人地读。
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要读出惋惜的语气。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要读出作者的不平之气。
③“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要读出作者的愤慨。
预习检查
4、全班齐声朗读课文
女生读第一段,男生读第二段,第三段全班齐读,声音要大,注意节奏,注意速度。
5、朗读课文时,注意把握下面句子的语气。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陈述语气
反问语气
转折语气
诘问、感叹语气
预习检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xiàng)马。
即使。
同“祇”,只,仅。
奴仆。这里指喂马的人。
(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马槽。
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连词,此处表转折关系,译为“可是”。
课文释义
(一)合作交流,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

所以

著称
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 尽粟 一石。 食马者不知 其能千里 而食也。是马也,虽有 千里之能, 食 不饱, 力不足,才美 不外 见,且 欲与 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吃一次。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有时。
喂。
连词,表承接,可译为“来”。
表肯定语气。
指示代词,这样。
才能,能力。
才能和优点。
同“现”,表现。
犹,尚且。
等同,一样。
疑问代词,怎么。
助词,表停顿,强调“是马”。
语气助词,用于疑问句末尾,与疑问代词“安”相配合,表示反问,可译为“呢”。
课文释义
(一)合作交流,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

能够。
要求。
想要。
  策之 不 以 其 道, 食之 不能 尽 其材,鸣之 而不能 通其意,执策 而 临之, 曰:“天 下 无 马!”呜呼! 其 真 无 马 邪?其真不知马也!
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按照
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材,才能、才干。
助词,用在动词后。凑足音节,无实义。
通晓它的意思。
面对。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语气词,表判断。
课文释义
(一)合作交流,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

规律,方法
副词,表示推测语气,恐怕
课文释义
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一次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喂千里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听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二)学生齐声诵读文章译文。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整体感知
根据课文的译文,说说每一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结构。
(一)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通“祇”,只是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
3.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文言积累
(二)古今异义
①然后有千里马
(古义: ;今义: 。)
②故虽有名马 (古义: ;今义: 。)
③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 ;今义: 。)
④是马也 (古义: ;今义: 。)
⑤策之不以其道
(古义: ;今义: 。)
这样以后
表顺接的连词
即使
虽然
有时
或者,并列连词
这样
判断词
正确的方法
道路
文言积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策之不以其道(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形容词作动词,受屈辱
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三)词类活用
文言积累
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马之千里者(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代词,它
助词,的
定语后置标志
助词,不译

其真不知马也( )
其真无马邪( )
策之不以其道( )
代词,它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代词,它的
副词,表示推测语气,恐怕

文言积累
(四)一词多义

不以千里称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而伯乐不常有( )
介词,因为
介词,按照
表转折,但是
表顺承,来

执策而临之( )
策之不以其道( )
名词,鞭子
动词,用鞭子打



文言积累
(四)一词多义

虽有千里之能(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名词,才能
动词,能够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动词,吃
动词,喂

食之不能尽其材(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动词,吃完
动词,竭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量词,顿
文言积累
(四)一词多义
倒装句
马之千里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文言积累
(五)文言句式
省略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
“也”前面省略宾语“它”,可补充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它)也”。
省略主语“食马者”,可补充为“(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
1.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 )
A.骈死于槽枥之间(bìng) B.才美不外见(xiàn)
C.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 D.其真无马邪(yé)
2.“食”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B.其能千里而食也
C.食之不能尽其材 D.谨食之,时而献焉
A
A
课堂检测
3.重点词语解释。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才美不外见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安求其能千里也 
(7)策之不以其道 
(8)其真不知马也  
只是
两马并驾
有时
才能,美好的素质
等同,一样
怎么,怎能
正确的方法
识别,了解
课堂检测
1、朗读并背诵这篇文言文。
2、用现代汉语翻译这篇文言文。
布置作业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
23 《马 说》
第二课时
新知导入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韩愈的《马说》。
课文探究
1.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分析理解第一自然段
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段:阐述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提出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祗辱于”“骈死于” 等词语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千里马在没有被伯乐发现的遭遇,暗含了作者的无限痛惜之情。
课文探究
分析理解第二自然段
1.“千里马”与“常马”有什么区别?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食或尽粟一石。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问句,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
分析问题:

千里马被埋没是因为食马者不知。
第二段: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课文探究
分析理解第三自然段
1.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刻画得淋漓尽致。
食马者:
不识千里马
平庸浅薄
愚妄无知
2.最后一段中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第三段: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中心。
解决问题:

点明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合作探究
1、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有什么深层含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本文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人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作者以千里马为喻,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深刻揭露,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这种托物寓意的写法,使文章不仅生动活泼,而且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2、我们将文中的本体换成喻体来体会一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明确:世上先有赏识人才的人,然后才有人才。人才经常有,可是赏识人才的人却不常有。
原来,作者是借说马,来说“人才”之事。这种借物来说理的手法,就叫—— 。

合作探究
托物寓意
托物寓意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它借客观事物或景物来抒发主观的情思,蕴含文题的主旨,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3、作者托“马”这个物,寓什么意呢?
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应该: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之充分施展才干。

合作探究
4、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1)直称,如“千里马”。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2)暗称,如“名马”“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3)代称,如“是马也”。表意简洁含蓄。
合作探究
5、韩愈曾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意思是指受到委屈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文本借千里马不得伯乐,实际上是对人才流落不得赏识而鸣。因此,文中充满了受到不公对待的委屈与愤怒。请仔细品读下面五个“也”字句,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做出解说。

合作探究
①不以千里称也。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明确: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

明确:表示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明确: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
④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明确: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明确: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的愤慨之情;
6、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思想?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合作探究
7、本文有何现实教育意义?作为一个人才,你认为应该怎样施展自己的才能?
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不患人不知,只患己不能”。在保持自己人格和尊严的同时,多一些自知之明,少一些清高和自负埋没了聪明才智。耽误了宝贵的青春年华。
一个人、尤其是自认为有才华和能力的人,就需要利用各种方式,为自己创造一个能够施展才华的平台和机会。
合作探究
“千里马”是一种比喻,把“人才”比喻成“千里马”。我们以后也将会成为各种各样的人才,现在,大家能不能以我们学过的文言文或诗歌名句、名言警句等为依托,引经据典,言之有序地谈一谈“人才应具有哪些素质”,或者说“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人才”?

拓展延伸
明确:“人才”“千里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也是《马说》之所以千古流传的主要原因。
人才应该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人才应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
人才应具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虚怀若谷;
人才应具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宽广眼界;
人才应具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大气魄;
人才应具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吐故纳新;
人才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德行。
……
?托物寓意。

文章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将发现人才的人比作“伯乐”,将愚昧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例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指出千里马的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
写作特色
?中心突出。
全文围绕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中心逐层展开论述。文章开篇说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故千里马“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间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说到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深刻地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识千里马。最后,痛斥食马者的愚昧浅薄,由此引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的现状总结,流露出强烈的呼唤识才的统治者,呼唤统治者重视人才的情感。
写作特色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托物寓意,讽刺和控诉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流露出强烈的呼唤识才的统治者,呼唤要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对人才要给予优厚的待遇的情感。
文章主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课堂检测
一、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二、古诗文对比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2019·湖南邵阳中考题)
课堂检测
【乙】三闾祠① (清)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②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③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释】:①三闾祠:位于湖南汩罗。 ②漠漠:这里形容荒凉寂寞。 ③岁时:节令。
1.解释下列画线词的意思。
(1)骈死于糟枥之间( )
(2)是马也( )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4)湘兰沅芷年年绿( )
2.翻译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3.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一处)
(1)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2)平 江 远 山 极 目 回。
课堂检测
骈,两马并驾,一同
这样,指示代词
通晓
成长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屈原被放逐也不能消除他亡国的愤恨,每年到这时,他的死都会引起楚人的伤心。
/
/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A.问所从来,具答之。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孔子云:“何陋之有?”
5.“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オ”这两句是化用屈原《离骚》中的“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请结合【乙】文,赏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6.【甲】【乙】两文都在谈人才问题,【甲】文指出因为(1)“_______________ ”
的现实,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终被埋没、推残;【乙】文中,作者认为是(2)“_______________ ”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请用文章原话回答)
课堂检测
B
这两句诗化用典故,一方面回忆了当年屈原不被人理解的苦闷,也以屈子自喻,暗指自己当世的遭遇,言犹尽,而意无穷。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未有庸人不忌才

马 说
伯乐
千里马
食马者


千里马的
遭 遇


食马者……外见
祗辱于……称也
策之不……无马

以马喻人
托物寓意

意图:揭露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
才、摧残人才的愚昧与昏庸
情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痛惜
嘲讽


愤怒
板书设计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作业。
3、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布置作业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感受韩愈的人格魅力。
2.积累文言词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背诵全文。
3.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文章的寓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正确认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做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背诵全文。
2.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文章的寓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文章的寓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播放视频《伯乐相马》)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向驾车的人说要买马。驾车人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楚王听到伯乐对马的介绍后,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半个月后,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这匹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
伯乐相马的故事古已有之,本文作者韩愈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发出不平之音,激起了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作者是怎样“说马”的吧。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唯陈言之务去”。韩愈推动了文学发展,被后世列为 “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主要作品有《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著有《韩昌黎集》,本文选自《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2、写作背景
这篇《马说》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zhuó】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hūn】人辞焉”。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待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 说理透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4、读准字音。
祗( )  骈( )   槽枥( )
食马者( )  粟( )  邪( )
奴隶( ) 执策( ) 一石( )  
一食( ) 才美不外见( )
5、范读课文,注意停顿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提示:这篇文章是作者带着悲愤的情绪写的。朗读《马说》就要把这11个“不”字读好,它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作者的不平,表现了作者的愤慨和嘲讽。句末的叹词——三个“也”要读出不同的语气。下面大家各读各的,一定要慢一点,要旁若无人地读。
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要读出惋惜的语气。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要读出作者的不平之气。
③“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要读出作者的愤慨。
7、全班齐声朗读课文
女生读第一段,男生读第二段,第三段全班齐读,声音要大,注意节奏,注意速度。
朗读课文时,注意把握下面句子的语气。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陈述语气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语气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转折语气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诘问、感叹语气
三、课文释义
(一)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交流,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
(1)世有伯乐①,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②伯乐不常有。故虽③有
①本名孙阳。春秋时人, ②表转折。可是,但是 ③因此 即使
擅长相(xiàng)马。
名马,祇④辱于奴隶人⑤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⑥,不以千里称⑦也。
④只是 ⑤指仆役,这里 ⑥(和普通的马) ⑦著称
指喂马的人 一同死在马厩里
(2)马之①千里者,一食②或③尽④粟一石。食⑤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①之,定语后置的标志。②吃一顿 ③有时 ④吃尽 ⑤通“饲”,喂
是①马也,虽②有千里之能,食③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④,且
①这样 ②虽然 ③吃 ④见:通“现”,表现在外面
⑤欲与常马等⑥不可得,安⑦求⑧能千里也?
⑤尚且 ⑥等同,一样 ⑦怎么,哪里 ⑧他,代千里马
(3)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
①驱使它 ②按照正确的方法 ③竭尽它的才能 ④通晓它的意思
策:马鞭,引申为鞭打 材:通“才”,才能
策而临⑥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⑧? 其⑨真不知⑩马也。
⑤拿马鞭 ⑥面对 ⑦难道,表反问语气 ⑨恐怕,表推测语气
⑧邪:通“耶”,“吗” ⑩懂得,了解,认识
(二)学生齐声诵读文章译文。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四、整体感知
根据课文的译文,说说每一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结构。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五、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通“祇”,只是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
3.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二)古今异义
①然后有千里马
(古义: ;今义: 。)
②故虽有名马 (古义: ;今义: 。)
③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 ;今义: 。)
④是马也 (古义: ;今义: 。)
⑤策之不以其道
(古义: ;今义: 。)
(三)词类活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策之不以其道(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四)一词多义
①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②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同“饲”,喂)
食不饱(吃)
③其 不知其能千里(代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示推测,恐怕)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
④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结构助词,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语气助词,无意义)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千里马)
⑤策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
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
⑥以 不以千里称也(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五)文言句式
倒装句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省略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也”前面省略宾语“它”,可补充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它)也”。
策之不以其道 省略主语“食马者”,可补充为“(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
六、课堂检测
1.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 A )
A.骈死于槽枥之间(bìng) B.才美不外见(xiàn)
C.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 D.其真无马邪(yé)
2.“食”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B.其能千里而食也
C.食之不能尽其材 D.谨食之,时而献焉
3.重点词语解释。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才美不外见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安求其能千里也 
(7)策之不以其道 
(8)其真不知马也  
七、课后作业
1、朗读并背诵这篇文言文。
2、用现代汉语翻译这篇文言文。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韩愈的《马说》。
二、课文探究
分析理解第一自然段
1.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明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祗辱于”“骈死于” 等词语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写出了千里马在没有被伯乐发现的遭遇,暗含了作者的无限痛惜之情。
分析理解第二自然段
1.“千里马”与“常马”有什么区别?
明确:一食或尽粟一石。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反问句,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
分析理解第三自然段
1.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刻画得淋漓尽致。
2.最后一段中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中心?
明确:其真不知马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有什么深层含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文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人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作者以千里马为喻,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深刻揭露,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这种托物寓意的写法,使文章不仅生动活泼,而且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2、我们将文中的本体换成喻体来体会一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明确:世上先有赏识人才的人,然后才有人才。人才经常有,可是赏识人才的人却不常有。
原来,作者是借说马,来说“人才”之事。这种借物来说理的手法,就叫—— 托物寓意 。
托物寓意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它借客观事物或景物来抒发主观的情思,蕴含文题的主旨,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3、作者托“马”这个物,寓什么意呢?
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应该: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之充分施展才干。
4、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明确:(1)直称,如“千里马”。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2)暗称,如“名马”“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3)代称,如“是马也”。表意简洁含蓄。
5、韩愈曾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意思是指受到委屈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文本借千里马不得伯乐,实际上是对人才流落不得赏识而鸣。因此,文中充满了受到不公对待的委屈与愤怒。请仔细品读下面五个“也”字句,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做出解说。
①不以千里称也。
明确:表示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明确: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
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明确: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
④安求其能千里也?
明确: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的愤慨之情;
⑤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明确: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6、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思想?
明确: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7、本文有何现实教育意义?作为一个人才,你认为应该怎样施展自己的才能?
明确: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不患人不知,只患己不能”。在保持自己人格和尊严的同时,多一些自知之明,少一些清高和自负埋没了聪明才智。耽误了宝贵的青春年华。
一个人、尤其是自认为有才华和能力的人,就需要利用各种方式,为自己创造一个能够施展才华的平台和机会。
四、拓展延伸
“千里马”是一种比喻,把“人才”比喻成“千里马”。我们以后也将会成为各种各样的人才,现在,大家能不能以我们学过的文言文或诗歌名句、名言警句等为依托,引经据典,言之有序地谈一谈“人才应具有哪些素质”,或者说“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人才”?
明确:“人才”“千里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也是《马说》之所以千古流传的主要原因。
人才应该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人才应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
人才应具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虚怀若谷;
人才应具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宽广眼界;
人才应具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大气魄;
人才应具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吐故纳新;
人才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德行
……
我们赋予“人才”的内涵太丰富了。
五、写作特色
?托物寓意。
文章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将发现人才的人比作“伯乐”,将愚昧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例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指出千里马的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
?中心突出。
全文围绕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中心逐层展开论述。文章开篇说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故千里马“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间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说到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深刻地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识千里马。最后,痛斥食马者的愚昧浅薄,由此引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的现状总结,流露出强烈的呼唤识才的统治者,呼唤统治者重视人才的情感。
六、文章主题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托物寓意,讽刺和控诉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流露出强烈的呼唤识才的统治者,呼唤要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对人才要给予优厚的待遇的情感。
七、课堂检测
一、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二、古诗文对比阅读。(2019·湖南邵阳中考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三闾祠① (清)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②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③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释】:①三闾祠:位于湖南汩罗。 ②漠漠:这里形容荒凉寂寞。 ③岁时:节令。
1.解释下列画线词的意思。
(1)骈死于糟枥之间( )
(2)是马也( )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4)湘兰沅芷年年绿( )
2.翻译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3.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一处)
(1)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2)平 江 远 山 极 目 回。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A.问所从来,具答之。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孔子云:“何陋之有?”
5.“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オ”这两句是化用屈原《离骚》中的“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请结合【乙】文,赏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6.【甲】【乙】两文都在谈人才问题,【甲】文指出因为(1)“_______________ ”
的现实,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终被埋没、推残;【乙】文中,作者认为是(2)“_______________ ”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请用文章原话回答)
答案:1.(1)骈,两马并驾,一同 (2)这样,指示代词
(3)通晓 (4)意指成长
2.(1)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屈原被放逐也不能消除他亡国的愤恨,每年到这时,他的死都会引起楚人的伤心。
3.(1)食 马 者/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2)平 江 远 山/极 目 回。
4.B
5.这两句诗化用典故,一方面回忆了当年屈原不被人理解的苦闷,也以屈子自喻,暗指自己当世的遭遇,言犹尽,而意无穷。
6.(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2)未有庸人不忌才
八、作业布置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作业。
3、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九、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