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第9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程标准: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概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知识结构——改革历程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1.背景 2.内容 3.意义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深化 1.条件 2.过程 3.意义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实践一、历史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前提华国锋 时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两个凡是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定,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该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一观点的实质是什么?说明了什么?现象:党内个人崇拜、教条主义思想严重。
实质:坚持“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必须进行思想上的大解放材料二:徘徊时期,济南的经济经过“十年内乱”的艰难时期,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经济效益低下,商品匮乏,交通拥挤等问题日益严重,生产和生活都陷入了困境。 ——《济南经济和社会发展》1978年5月10日,《光明日报》上刊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问题:该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状况?一、历史性的转折2、内容:1978年12月,北京
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政治:“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的影响;
思想: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
经济:“文革”结束后前两年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一、历史性的转折——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全会内容:思想路线:
工作重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伟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建设,
从阶级斗争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决定开展土地革命,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由城市转到农村,开辟农村根据地。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1949年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由阶级斗争转到以经济建设为重心。拓展: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3、意义: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和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②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开辟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
③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全会的召开是经济体制改革和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治前提)
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标志是:
A.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B.四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十五大召开
随堂检测 胡绳同志说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地位,可以说跟民主革命时期的遵义会议可以对比,可以相同。”不符合这一结论的是:
A.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
C.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政治斗争上来的战略决策
D.开始了系统地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随堂检测材料一: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1977年,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1978年,全国有将近30%的生产队年人均分配在50元以下。
材料二:农村实行“一大二公”为特征的人民公社体制……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农民缺少自主权,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挫伤积极性。 结合材料分析,改革前农村存在什么问题?1、背景:二、经济体制改革
①尝试:1978年12月,安徽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安徽四川的一些地方积极推广。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过程:(1)背景:人民公社体制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制约农业发展。问题:从材料三概括安徽省小岗村生产队率先做了什么?材料三:1978年,安徽省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旱。为了抗旱救灾,安徽省政府鼓励农民生产自救,开荒种粮,谁种谁收。在这种政策推动下,1979年春,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18户农民秘密协议,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经营一年,粮食不仅没有减产,反而获得空前大丰收。 农民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思考:之前实行的制度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哪些差异?主要生产资料集体公有除土地外,其他生产资料农民个人所有生产队集体经营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和管理平均主义、“大锅饭”消极、“磨洋工”、效率低下积极踏实、生产效率高农业落后,农民贫穷,生产发展缓慢。农业生产高速增长,农民温饱基本解决,乡镇企业突起。多劳多得、
部分上交集体
①尝试:1978年12月,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安徽四川的一些地方积极推广。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3)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2)过程:②中央支持: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
③全面推广: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全面推广。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材料一:1956年,上海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购买风扇、鼓风机降温的措施,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自主权,要经过层层批报,当时要经过十一个部门审批,盖11个章。等最后的章盖完了,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二: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两厂仅相隔一墙,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所以导致了冶金部把铜调到外地去,而电缆厂要从云南调进铜,这样就造成了运输上的浪费和时间上的浪费。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积极性。 思考:国有企业存在什么问题?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政企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
生产积极性不高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政企分开,
扩大企业自主权。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制度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材料三:2005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2.1万亿美元,平均年增长9.9%,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世界第五位;2017年全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827122 亿元,约127238亿美元,GDP比上年增长6.9%。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第二。结合课文和材料思考:深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具有怎样的经济意义呢? 意义:企业活力增强,效益提高,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下列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
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C.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D.有利于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
随堂检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不包括?
A.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
B.有利于解放生产力
C.分配上克服了平均主义
D.从根本上改变了所有制形式随堂检测CHINA
Moving Away
from Marx中国
正在远离马克思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本质
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
的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黑猫白猫论) 1992年 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一锤定音——邓小平南巡讲话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改革深化1、背景:
①改革开放后,生产力获得解放和发展(物质条件)
②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思想基础)①提出:
②确立基本框架:
2、过程: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1997年中共十五大21世纪初③完善理论:④基本建立:?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际形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概 念解读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行政手段配置市场配置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意义:推动了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衡运行;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不但解决温饱问题,且朝着小康社会目标迈进。(对于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前提改革实践深化改革本课小结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对于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其进步最主要在于
A.打破了“一大二公”的局面
B.消灭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C.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局面
D.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当堂巩固2、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堂巩固3、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当堂巩固4、20世纪90年代,外电评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一时期,世界看到中国
A.已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B.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向
C.完成三大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堂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