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5 导体与绝缘体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5 导体与绝缘体 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3-29 19:39:2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导体与绝缘体简案
课题
四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单元 第五课 导体与绝缘体
教师
教材分析
《导体与绝缘体》是研究物体导电性能的一篇探究课文,其教学内容分2个部分。第一部分:检测区分不同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第二部分: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用电知识,规范自己的用电行为,注重用电安全。
学情分析
1、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上节课《电路出故障了》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做“电路检测器”的时候,学生就已经掌握了其工作原理,知道在有故障的地方小灯泡不会亮,而在没有故障的地方就会亮。运用到此课,如果物体导电,电流就会在通过物体时使小灯泡发亮;如果物体不导电,电流就不会通过物体,小灯泡也就不会发亮。也就是说小灯泡发亮,物体是导体。小灯泡不发亮,物体是绝缘体。
2、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能力:学习本课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归纳总结的能力并养成有序实验的好习惯。实际上,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来独立计划、实验、总结来完成本科的学习,对于绝大部分学生而言还是有困难的,所以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来完成。
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学生对实验比较感兴趣,都喜欢自己动手来操作,但是他们的实验习惯不是很好,所以还需要给学生制定一定的操作要求,使学生能够按规矩、有步骤的有序进行实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过程与方法:根据任务要求制订小组的研究计划,通过实验检测不同物体的导电性,
并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学生将学会与人合作,并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同时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检测区分20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科学分工,合作制定探究计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简单电路演示,通过简单电路灯泡亮与不亮的原因分析,为学生研究导体和绝缘体奠基定基础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样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发现电线外部包着的塑料不能让电流通过,电流里面的铜丝可以让电流通过。
为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操作性概念做铺垫





与学生共同研究一个“科学规范”的一块橡皮检测的学习计划。针对学生现有的科学探究能力水平,直接呈现方法,并通过示范、讨论,评价的形式落实
小组讨论: 制订小组的橡皮导电性研究计划。
通过学生演示,了解“一块橡皮的检测过程”。
通过个别体会、相互评价,理解“一块橡皮的检测过程”的科学与规范。
经历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学会并理解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




提供足够多的材料,让学生建立充分的感性认识,用温馨提醒强化每个学生的行为,创设良好的科学探究氛围。关注每组学生每一个学生活动的参与性,兴趣的持久性、探究的有效、思维的深刻性
用“一块橡皮的检测方法”检测区分20种不同物体。
组内整体分析研究情况。
提出新问题。
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科学规范”的计划去检测更多物体,能对所收集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创设平等、自由、认真、有序的科学报告会氛围。参与交流和质疑,体会交流、学习的乐趣。
科学报告会;
1、汇报交流哪些物体使小灯泡发亮,哪些不能使小灯泡发亮,在分类中感知导体和绝缘体。
2、分析检测结果,从中发现一定的规律,作出自己的描述。
3、对插头、卷笔刀等进行判断,知道“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自行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操作性概念,初步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






组织学生讨论学校和家里导体和绝缘体的使用,并强调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
讨论分享:
教室和家里哪些地方用到了导体,哪些地方用到了绝缘体?
导体和绝缘体各有什么作用?
分析教材“不要用湿布擦拭,也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和开关!”
教师演示家用水的导电性
再次强调安全用电胡重要性,强化学生对导体、绝缘体以及安全用电的理解
板书设计
导体与绝缘体
物体传导电流的能力叫做导电性(基本属性)
导 体:像铜丝那样容易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导电的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