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考点十二 课外文言文阅读
考点归纳
近几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题,一般是一篇100—200字左右的浅显文言文,所有知识点均与课内所学知识有关,但要求考生能在新的语境中进行灵活运用,要求能分析文章,概括文意,体现出文言文阅读的迁移能力。
【常见题型】
1、常见文言虚词、重点实词、通假字、重点语句的理解与翻译。
2、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文段中筛选并提取所要回答的内容。
3、能分析概括文段的要点或中心。
4、能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和态度,能对文中人物的品格、思想等进行简单的评价。
【应试技巧】
1、加点字解释题目中的两个字都在课内学过,一般在120个实词范围内。答题时注意,这两个字在文言文中有多个义项,要根据上下文意思斟酌、明确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2、解答句子翻译题时首先解决其中关键字的意思,必须利用文后注释、调动课内文言文字词知识积累,结合上下文意,准确无误地理解它们的意思;其次要反复斟酌,保证句意合理通顺,要特别注意倒装、句子成份省略、反问句等现象。
3、内容理解题一般考察的是对文意理解比较重要的片段,往往在文中与题目有相照应的句子,如果题目要求“用文中的话回答”,那就很方便了,直接copy,就ok了。不过中考一般都提高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这时需要我们首先找到原文相对应的句子,然后把它翻译过来,最后进行加工修改,使之成为符合题目要求,表述完整圆满的答案。要特别注意避免只是生硬地把找到的句子翻译过来,这样生涩的答案会失分。有些高难度的题目,在找到相照应的句子后,并不能直接进行翻译作为题目的答案,还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得出最终答案。
4、提炼人物精神品质或者故事中蕴含的道理这种题目,解答的基础是读懂文章意思,当然,读得越通透越好答题。如果不能读得很透也不要紧张。一般来说,读懂基本文意就不耽误答题了。根据我的经验,除了2005年试题难度较大以外,其他年份的这种题目难度都不大,今后的趋势也是不会增加难度的,因为上海的中考同时是初中毕业考试,要照顾学习程度不佳的同学。
读懂基本文意后,从人的精神品质和他的做法出发去对照社会公认的价值评判标准,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我看中考这类题目考的都是人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常识。所以,读懂文意后,这个题目就不会有多大障碍。
答题时,为了确保答案的完整性,最好从正反两方面分别阐述自己的结论,比如:“我们应该……,不应该……”。
经典题透析
【例二】(2009广东)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淳熙中,张说①颇用事,为都承旨②。一日,奏欲置酒延众侍从。上许之,且曰:“当致酒肴为汝助。”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佑不至说殊不平。已而,中使以上樽珍膳至,说为表谢,因附奏:“臣尝奉旨而后敢集客,陈良佑独不至,是违圣意也。”既奏,上忽顾小黄门言:“张说会未散否?”对曰:“彼既取旨召客,当必卜夜。”乃命再赐。说大喜,复附奏:“臣再三速良佑,迄不肯来。”夜漏将止,忽报中批陈良佑除谏议大夫。坐客方尽欢,闻之,怃然③而罢。
(选自周密《齐东野语》)
【注】①张说(yuè):人名。②都承旨:官名。③怃然:怅然失意的样子。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奏欲置酒延众侍从 ( )
(2)臣再三速良佑,迄不肯来 ( )
2.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佑不至说殊不平。
张说“附奏”的目的是什么?(3分)
结合本文内容说说陈良佑是个怎样的人。(3分)
【解析】课外文言文阅读赋分从严。文段较为复杂,其难度比课本所选的大,目的是拉开档次。第1题这两个词语的解释,第一个,“延”,这个词不是很陌生,我们在《桃花源记》里学过: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的意思。第二个,“速”,这个词在初中是没有学过的,要求根据前后文进行推测,答案是“邀请”。相信这个词的解释得分率更低。第2题是一个断句题,断句的诀窍在于:一、通读大意,按照上下文意思可以出推测大意为:张说拜谢,回去后就约请客人,到了日期,客人们全都到了,只有兵部侍郎陈良佑没到,张说很不高兴。二、将邻近最相关词语先连起来。据此可以轻松地把句子断为说拜谢 | 退而约客 | 客至期毕集| 独兵部侍郎陈良佑不至 | 说殊不平。第3题:张说这个人两次上奏,是因为陈良祐未到,“用事”的张说内心不快,想皇帝惩罚他。第4题位高权重的张悦奉旨请客,陈良佑却坚决不去,说明他是个不畏权势的人。
【例2】(2007连云港)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孟浩然,字浩然,裹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的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开元末,病疽背卒。
(选自《新唐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1)何惧而匿 ( ) (2)浩然再拜( )
(3)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 ) (4)欲荐诸朝(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卒不赴/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B.维以实对/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C.朝宗怒,辞行/停数日,辞去
D.君与韩公有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与“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黑质而白章 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B.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D.先帝刨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 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会故人至,剧饮欢甚。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水田园诗人,但一生仕途坎坷。从全文看,他仕途坎坷的原因有哪些?(3分)
【解析]上例选文来自课外,是课内文言文的综合性、迁移性阅读,设计题型包括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句子翻译,文章的内容把握等方面。第一题实词是课内学习的迁移,错误在:“再” 和现代汉语混淆,“偕” 解释有偏差,“诸” 记不起是兼词。第2题考查多义词的辨析,问题有:积累不全、不牢,不能结合语境弄清词语的意思。第3题考查虚词“而” 的用法,选择题形式,难度较低。问题是部分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弄不清“而” 字的几种用法。第4题考查句于翻译,(l)句问题在:“‘仕” 的概念不明,“奈何””翻译不准确;()句问题在:“会”字不会从“会宾客大宴” 中迁移,“居” 字无从下手。第 5题考查人物分析.问题有:文章读不甚通,归纳有难度:对人物评价的词语平时不积累,考时词穷,词偏。
2009年中考题精选精练
(一)(江西)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5题。(10分)
故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①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②。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③其馀。”上④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⑤。”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⑥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⑦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⑧之,以旌⑨直臣。” (选自《汉书·朱云传》)
【注释】①匡:辅助。②尸位素餐:居其位食其禄而不管事。③厉:激励,此有警戒之意。④上:指汉成帝。⑤张禹:汉成帝的老师。⑥将:拿。⑦龙逢、比干:古代因直谏而被杀的忠臣。⑧辑:连缀。⑨旌:表彰。
1.用“/”给文中画线句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1分)
于 是 左 将 军 辛 庆 忌 免 冠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廷( ) (2)已( ) (3)易( )
3.概述朱云直谏杀张禹的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辛庆忌是如何劝说汉成帝不杀朱云的?请用自己的话说说(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汉成帝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请简要谈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上海市)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12分)
福安居盛家园,畜二母鸡,黄白各一,桑麻掩映,分棚而栖,各养数雏。晨夕带雏出入,二雌同行,宛如人之洽比其邻者。一日,黄者被人窃去,失母之雏,悲鸣不已。白者频来顾视之,若代为悯恻。然自后得食相呼,归栖逐队,盖亡形于黄白,而皆视为己子矣。
鸡虽微禽,而于五德,之外,竟复具一德。盛君之友因呼之为“慈鸡”。
【注】五德:指仁、义、礼、智、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而皆视为己子矣( ) (2)竟复具一德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白者频来顾视之
3.表现“二母鸡”和睦相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4.文中的“一德”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3分)
三、(无锡市)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1分)
赈灾 (节选)
钱泳
(清)嘉庆十有九年,江南大旱,地势视无锡为高,被灾尤剧。邑侯齐彦槐尝以事赴乡,窃见赤地数千里,民间无米炊,爨(cuān)无薪,汲无水,恻然忧之。夫官发常平仓谷。平粜(tiào)于民,便矣。然远在数千里之外者,不能为升斗之米来也。故官平粜,但能惠近民,不能惠远民。殷富之家,以其余米平粜于其乡,远近咸便矣。然无升斗之资者,不能籴(dí )也。故民平粜,但能惠次贫,不能惠极贫。以此,定图赈之法。至今岁三月,计捐钱十有二晚四千余缗(mín)矣。而殷富之家,好行其德,复于其间为粥以赈,城乡设厂十余处,计所捐又不下万数千缗,饥民赖以全活者无算。呜呼,孰谓人心之淳,风俗之厚,今不若古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嘉庆十有九年 (2)窃见赤地数千里
(3)爨(cuān )无薪 (4)远近咸便矣
2.下列句中的“以”与“复于其间为粥以赈”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土砾凸者为丘 B、策之不以其道
C、扶苏以数谏故 D、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1)被灾尤剧。(1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孰谓人心之淳,风俗之厚,今不若古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全文后,你觉得齐彦槐具有怎样的情感和思想?请简要回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宁波)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8分)
能言之鸭
陆龟蒙①才名播海内,居吴中,然性浮薄。时有内官②,经长洲,于水滨见一花鸭,弹之而毙。守者告之,乃乘小舟,修表章,告内官曰:“某养此鸭,能人言;方欲上进,君何杀之?”乃将表示之。内官惊而且惭,酬之银盏。临行询之,竟解何言语。陆曰“教来数载,能自呼其名尔!”
【注释】①陆龟蒙:晚唐诗人。②内官:宦官。
1.《古汉语词典》中“修”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乃乘小舟,修表章”中的“修”最恰当的解释是【 】(2分)
A.修饰 B.整治 C.书写 D.学习
2.文中划线句子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就做了这样的表示。 B.于是拿表章给内官看。
C.就表示一下态度。 D.于是表示要上告。
3.“内官惊而且惭”,其中“惊”“惭”的原因是什么?你觉得内官是怎样的人?(4分)
(五)(金华)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咯,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
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
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3.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相关材料】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六)(淄博市)阅读下列课外文言文,做1—3题。(5分)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①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②间,海外诗④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⑤,而人或谓之不韵⑥。
注释:①棐: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②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③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④海外诗:指东坡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⑤气索:气短。⑥不韵:不雅。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1分)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2、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①前后类如此___________②是时朝廷虽尝禁止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翻译下列句子。(1分)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嘉兴)阅读下列课外文言文,做1—3题(9分)
进士不读《史记》 王士祯
宋荔裳方伯①在塾读书时,有岸然而来者,则一老甲榜②也。问:“小儿读何书?”以《史记》对。问:“何人所作?”曰:“太史公。”问:“太史公是何科进士?”曰:“汉太史,非今进士也。”递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读之何益?”乃昂然而出。
[注释]①宋荔裳:宋琬,号荔裳,清初散文家。方伯:明清时对布政使(官职)的称呼。②清朝科举制度中进士的别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以《史记》对 ( )
遂取书阅之( )
(3)不数行(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亦不见佳,读之何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刻画的老甲榜形象和我们课本中学到的哪一人物相似?请举一例.简要说明理由。(3分)
(八)(义乌市)阅读下列课外文言文,做1—3题(8分)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①富人之园,见其所蓄②,自绝徼③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④,弈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一石,百钱买一花而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⑤而去焉,曰:“母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城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⑥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节选自《任光禄竹溪记》)
[注释]①侯家:王侯之家。②蓄:蓄养,收藏。③绝徼:极远的边地。④其为园:他们建造园子。⑤芟(shān):割。⑥槁:干桔。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而所不能致( )者惟竹 ⑵然( )有竹据其间
⑶或芟而去( )焉 ⑷毋以是( )占我花石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台州市)阅读下列课外文言文,做1—3题(10分)
钟繇①
魏钟繇,字元常。少随刘胜入抱犊山②,学书三年,遂与魏太祖、邯郸淳、韦诞③等议用笔。繇乃问蔡伯喈④笔法于韦诞,诞惜不与。乃自捶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遂得之。由是繇笔更妙。繇精思学书,卧画被穿过表⑤,如厕⑥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书象之。繇善三色书⑦,最妙者八分⑧。
(选自羊欣《笔阵图》)
【注释】①钟繇(yóo):三国魏大臣,书法家。书法与晋王羲之齐名,并称“钟王”。②刘胜:行书首创者。抱犊山:山名,在河南境内。③魏太祖:曹操。邯郸淳:魏文学家,对文字书法很有研究。韦诞:魏书法家。④蔡伯喈(jiē):东汉人,工书画。⑤被穿过表:被子被手画穿了。⑥如厕:到厕所去。⑦三色书:楷书、行书、草书。⑧八分:汉字书体名。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诞惜不与( ) ⑵及诞死 ( )
⑶遂得之 ( ) ⑷皆书象之 ( )
2.理列各项中“以”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太祖以五灵丹救之
A、或以钱币乞之 B、皆以美于徐公
C、卷石底以出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文章写了钟繇痴迷学书的哪些表现?请作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湖州市)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1一3题。(8分)
昔有长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③。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④。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选自《百喻经》)
【注】①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②沉水:即沉香木,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③售:卖出去。 ④直:通“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 分)
(1)方得一车 方:
(2)以其贵故 以:
(3)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 分)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绍兴市)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1一4题。(12分)
南霁云①威武不能屈[唐]韩愈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②也,贺兰嫉巡、远③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疆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④,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愈⑤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⑥。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出,即牵头,将斩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⑦!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注释】①南霁云:魏州顿丘人,安禄山叛乱时,从军讨贼,后成为防守睢阳的张巡的部将。②贺兰:贺兰进明,贺兰是复姓。当时任河南节度使,拥重兵驻临淮。③远:许远,睢阳太守,安禄山攻睢阳时,与张巡共同守城。④浮图:佛塔。⑤愈:韩愈自称。⑥相语:告诉我。⑦南八:即南霁云。八,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名。(3分)
云 来 时 睢 阳 之 人 不 食 月 余 日 矣 云 虽 欲 独 食 义 不 忍!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具食与乐,延霁云坐(请)B虽食,且不下咽(即使)
C贼以刃胁降巡(投降) D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罢了)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矢所以志也。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通过三件事,刻画了南霁云顽强勇敢、忠诚爱国的英雄形象。这三件事依次是:
______________、箭射浮图、______________。(分别用四字短评进行概括)(2分)
(十二)(杭州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一)
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元伯为友。二人并游太学,后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日:“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①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②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③邪 ”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④。”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二)
天宝中,有书生旅次宋州。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书生同店,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至不救。临绝语勉日:“某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而于此得疾而死,其命也。”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曰:“汝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后数年,勉尉开封。书生兄弟赍⑤洪州牒⑥来,累路寻生行止。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金之所。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
[注]①克:约定。 ②白:告诉。 ③审:确实。 ④乖违:做事不合情理。⑤赍(ji):携带。 ⑥牒:文书。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二人并游太学(一起) B.元伯具以白母(详细)
C.因出囊金百两遗勉(给予) D.勉许为办事(赞成)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乃共克期日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请设馔以候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C.而于此得疾而死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将于北都求官 欲报之于陛下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汝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遵义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5分)
①辄叱遣之 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然少蕴藉 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若是者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岂可谓无私乎 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 或问伦曰:“公有私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怎样看待第五伦的“私心”?(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宁德市)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按要求作答。(13分)
永有某氏者,畏日①,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馀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 ”假五六猫,阖门,撒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①古人迷信,相信日子有吉凶,怕犯日讳而不敢随意举动,称为畏日。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生岁直子 ( ) 室无完器 ( )
假五六猫 ( ) 购僮罗捕之 ( )
2、用“/ ” 为下面一个句子标出停顿。(2分)
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是柳宗元贬居永州期间写的寓言讽刺小品《三戒》中的一篇小寓言。你认为本文寓意何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丽水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7分)
不责僮婢(节选)
唐临性宽仁,多恕。尝欲吊丧,令家僮归取白衫,僮乃误持馀衣,惧未敢进。临察之,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又令煮药,不精,潜觉其故,乃谓曰:“今日阴晦,不宜服药,可弃之。”终不扬其过也。
阳城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奴觉,谢罪。城曰:“寒而饮,何害也!” (选自冯梦龙《古今谭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向取白衫且止
(2)潜觉其故
(3)奴以米易酒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终不扬其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赞同唐临、阳城的做法吗?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六)(武汉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4题。(15分)
年羹尧①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比次日,遇塌子沟②,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番③人方倚此险,大意大兵骤至也。遂破贼巢。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④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顷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
(节选自《啸亭杂录》和《郎潜纪闻》。有删改)
【注释】①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②塌子沟:淤泥深坑。③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④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6分)
(1)军中不解其故 ( )
(2)一霎而绝 ( )
(3)此去西南十里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年羹尧事迹的概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重视人才,广招天下才士。
B.预备板、草,越沟攻破贼巢。
C.闻风而起,苦练夜战本领。
D.派骑三百,密林搜歼敌人。
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七)(陕西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分)
孟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盂尝君日:“猿猴错②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③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④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⑤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⑥之道哉 ”孟尝君日:“善!”乃弗逐。
(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释】①舍人:门客。②错:同“措”,放弃。③曹沫:春秋鲁庄公时武士。④铫鎒(yáo nòu):农具。⑤尧:传说中的远古圣君。⑥用世立教:治理国家,教化百姓。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
(2)与农夫居垅亩之中
(3)尧亦有所不及矣
(4)则谓之不肖.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不若鱼鳖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故物舍其所长 食之不能尽其材
C.而来害相报者 时时而间进
D.乃弗逐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
4.请选出与文章蕴含的道理相同的一项( )(2分)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十八)(南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不计人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时人皆服其量。 (选自司马光《涑水见闻》) 注①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朝中官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佯:______________
(2)悔不穷问 穷: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吕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九)(黄石市)
喜雨亭记(节选)
苏轼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①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②,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③虽欲优游④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注】①忭(biàn)欢乐 ②荐饥:连年饥荒 ③二三子 :你们 ④优游:悠闲自得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3分)
①予至扶风之明年( ) ②既而弥月不雨( ) ③以属客而告之( )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C、忧者以乐,病者以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越三月,乙卯乃雨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喜雨亭记》一文表现了苏轼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与欧阳修在《__________________》一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2分)
(二十)(成都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①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 ,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②。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③,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④,馀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主人乃寤而请之。”
——《资治通鉴》
【注释】
①害:妒忌,怨恨。②报闻: 汉代制度,上书言事,皇帝不采用的,就来个“报闻”,意思是知道了,表示作罢。 ③ 突:烟囱。④上行(háng):上位。
1.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A.而又行以逆道 道: 道理
B.宜以时抑制 宜: 应该
C.臣闻客有过主人者 过: 拜访
D.终亡火患 亡: 通“无”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 分)
(1)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 (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曲突徙薪”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文中上书人引用“曲突徙薪”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
2.廷 在朝廷 已 停止 易 换掉
3.朝廷大臣都尸位素餐;杀佞臣张禹可以警戒他人;
4.辛庆忌认为朱云一向狂颠耿直,假如他的话说得对,不可以杀他;即使他的话说得不对,也本该宽容他。
5.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勇于修正自己的错误。
(二)1.(1)当做是(2)具备 具有
2. 白鸡时时的来看望黄鸡的幼雏
3.“晨夕带雏出入,二雏同行,宛如人之洽比其邻者”
4.慈 及其相近意思的词语
(三)(11分)
1、(1)通“又” (2)暗中;私自 (3)柴 (4)远近的百姓(人)
2、D
3、(1)(1分)受灾特别严重。(得分点“被”。)
(2)谁说人心、风俗的淳厚,现在不如古代呢!(得分点:“孰”,句式。)
4、具有侧隐之心(或“能关心百姓疾苦”)(1分),考虑民生问题全面(深刻)
(四)1.C 2.B 3.“惊惭”的原因是打死的鸭子是能言之鸭、进贡之鸭、名人之鸭。内宫是个惧上欺下之人(愚蠢之人)。
(五)1.B 2.(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六)1、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2、⑴ ① 像 ② 这 ⑵ 士大夫没有熟读过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有面子(气短)。3、要点:开阔的胸怀。
(七)1、(1)回答(2)于是(3)几
2、也不见得有什么好,读它有什么用处呢?
3、‘范进(或“孔乙己”),深受科举制度毒害。
(八)1.⑴得到 ⑵但是、然而 ⑶除掉、去除 ⑷这(或“它”),代指竹子
2.我们江南人砍掉竹子把它们当柴烧(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3.“物以稀为贵”、“不同地方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或“事物的好坏贵贱是相对的”(2分,意思基本对即给分)
(九)1.⑴给 ⑵等到(等)⑶于是,就⑷书写(写)
2.A
3.入抱犊山,学书三年;未得笔法,捶胸哎呕血;盗墓求书;学书画被过表;精思学书,如厕忘归;每见万类,皆书象之。
(十)1.① 才② 因为③ 这样
2.他立即把所有的沉香木烧成了炭,再运到集市上去卖,结果还不能卖到半车炭的价钱。
3.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见异思迁,要有恒心和耐心。(意思对即可)四、作文(50 分)
(十一)1、云 来 时/ 睢 阳 之 人 不 食 月 余 日 矣/ 云 虽 欲 独 食 /义 不 忍!
2、C
3、①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终究没有为自己发兵的意思,就骑马迅速离去。
②这去箭就是用来做标记的。
4、拔刀断指、宁死不屈
(十二)
1.D(3分) 2.BC(4分,各2分)
3.(1)雨量之大,雨势之猛。 (2分。意思符合即可)
(2)白居易的诗以“野火”衬托青草顽强的生命力;曾巩的诗则通过与“桃李花开尽”作对比,突出了青草难以摧毁的精神。 (3分。白诗分析1分,曾诗分析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十三)1.(5分) ①就 ②比作 ③可是,但是 ④这,这样 ⑤说,称
2.(4分) ①有人问第五伦说:“你有私心吗 ”(2分) (关键词“或”“公” 未译或错译,每处扣1分) ②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即使)不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2分)。(关键词“疾”“省视”“竟夕”未译或错译,每处扣1分,扣完为止。)
3.(3分) 这样的私心是人之常情,这说明了他严于自律,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符合文意,言之成理即可。)
(十四)
1.通“值”,正当 家具 借 悬赏,奖励
2.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3.(1) 粮仓和厨房里,都任凭老鼠肆虐而不去过问。
(2) 它们以为那种饱食终日,无灾无难的日子是可以长久的呢!(各2分)
4、 借写永某氏家的鼠仗势欺人,因其所依仗的外力消失,最后落得可悲下场的故事
(1分),讽刺中唐时代的反动官僚擅作威服,虚有其表,结局必将同鼠一样。(2分)。
(十五)
1.(1)先前,原先(刚才) (2)暗中 (3)交换(3分,每词1分)
2.(唐临)始终没有张扬家僮的过错。(2分,意对即可)
3.示例1:赞同,他们二人为人宽厚,善于待下,这是一种美德。示例2:不赞同,他们的做法,是对下属的纵容,容易导致下属再次犯错。(2分,根据表达,酌情给分)
(十六)1、(1)原因;缘故(2)断绝;消失(3)距:距离(或:相距)
2、番人正是倚仗这一险阻,没想到大军很快到来了。
3、C
4、答案要点:①善于了解和利用战地环境 ②善于正确判断敌情 ③善于指挥部队作战
(十七)1.(1) 放下 (2)处在;处于(3)比得上;赶得上 (4)说或:认为 2.B3.曹沫举起三尺长剑,全军(整个军队)也不能抵挡。(4)B
(十八)1、(1)假装 (2)穷尽
2、与吕蒙正同在朝廷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追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干涸就制止了他们。
3(1)对待别人的不敬和缺点错误,应该像吕蒙正那样宽容大度。
(2)不应当过分计较和胸襟狭窄,容不下他人。
(十九)1、①第二年 ②下雨 ③通“嘱”,劝酒 2、C 3、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座亭子中悠闲自得地享乐,难道做得到么?4、关心民众疾苦或与民同乐(意思对即可) 《醉翁亭记》
(二十)1.(2分) A(道:道路 )
2.(6分)(1)(3分) 奢侈就不谦逊了,不谦逊必定会轻视(怠慢)上级。 (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逊”“侮”意思的各计 1 分 ) (2)(3分)把烟囱改为弯曲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 (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逊”“侮”意思的各计1分)
3.(4分)说明了凡事要先考虑到危险的存在,提前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的道理。(2分) 作者借这个故事委婉劝诫皇上,为徐生鸣不平,希望皇上能对上疏提醒霍氏权盛隐患的徐生进行嘉赏 (2分)。 (意思相近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