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课件 公开课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课件 公开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9 22:47:1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16张PPT)
唐诗三首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新课导入
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梦回唐朝。唐王朝曾经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开放包容的大帝国。但是,因为一场战乱这个大帝国从此走向衰亡,那就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历史八年给无数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下面,让我们一起回到一千多年的唐朝,和诗圣杜甫一起来到石壕村,去看看那时的百姓生活。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又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社会写实著称。杜甫虽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其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次年春,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是,这种表面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背景资料
文体知识——叙事诗
叙事诗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与小说戏剧相比,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这种体裁形式,有故事、人物等小说的内容,而且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的特点;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既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和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
知识链接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请思考并回答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

2、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3、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

4、最终抓到人没有?

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

时间:晚上 地点:老妇人家里(百姓) 事件:官吏抓壮丁。
老妇人和官吏。
夜晚老百姓都在家里,白天躲避战乱和抓丁。
抓走了老妇人,到河阳军中做饭。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请思考并回答
6、思考妇人交代的几层意思?
7、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
8、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
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
9、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
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
有吏夜捉人

默读诗歌,探究质疑
1、谈谈你对差役和老妇人的印象。
差役:凶恶、蛮横 老妇人:不幸、痛苦
2、面对老妇人被抓应役这样的结局,诗人心情怎样?说说理由
讨论明确:心情沉重 从诗的结尾“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等句可以读出, “如闻” 表明实际并没有人哭泣, 只是诗人的错觉。 因为诗人对老妇人的不幸充 满同情,所以他觉得有人在哭。

默读诗歌,探究质疑
、诗人为什么不阻止差役抓人的行为呢? 问题分解:
( 1 )诗人当时在哪里?
可能在旁边默默看着这一切
( 2 )差役为什么不抓他?
他是官,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 3 )既然他是官员,为什么不阻止?
联系当时战争的形势,前方战事对朝廷来说,十分不利,急需兵源,杜甫不可能 不支持朝廷的正义战争, 因为朝廷的平叛一旦失利, 就会有更多像老夫人一样的 家庭遭遇不幸。 因此, 虽然诗人同情老妇人一家的不幸, 但在国家的大不幸面前, 诗人能够选择的只能是舍小家为大家。 总结: 一面关心国家的命运, 一面同情百姓的遭遇。 他的脉搏和着国家的命运一 起跳动, 他的心灵和百姓息息相通。 这就是诗圣的情怀——忧国忧民。 他的诗透 露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那么真实、 那么朴素, 这就是诗圣之所以为诗圣的原因了。 郭沫若先生曾这样评价他: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愿我们 每一个人都能像诗圣一样,把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永远装在我们的心中。
明 确
发挥合理想象,将《石壕吏》改写成白话文故事。字数 500 字左右。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