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诗三首 课件(3课时,30+20+12张,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3 古诗三首 课件(3课时,30+20+12张,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9 21:01:13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寒食
唐。韩翃
寒食节介绍
寒食节也叫“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
清明节
寒 食 节 的 来 历
春秋时代,晋国的公子重耳为了逃避动乱,和介子推等臣子逃到偏远的地方。
重耳生病了,追随他的臣子只能给他送上野菜和野果。重耳叹气道:“我实在食不下咽啊!”
这天,介子推给重耳捧上了一碗香喷喷的肉汤。重耳惊喜地问:“好香!好香!你从哪弄来这美食啊?”
介子推不作解释。重耳吃了这碗肉汤,只觉精神好多了,病情好转,渐渐康复过来。

后来,重耳辗转得知,那碗肉汤的肉,原来是介子推在自己的大腿上割下来的。
十九年后,重耳终于当上了国君,是为晋文公。他封赏群臣,但却忘记了这位曾共患难的介子推。
介子推知道文公把他忘了,心中十分难受,且其本身不重功名利禄,就和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
介子推走后,晋文公觉得很惭愧。他率领大队人马在丛山之间找寻介子推的下落。
晋文公没法找到介子推,便想到用放火烧山的方法把介子推逼出来。可是介子推宁愿和母亲葬身火海也不肯走出深山。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安葬遗体时发现一篇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这天,刚好是清明节的前一天。以后每年这天,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都不生火,只吃凉的食物,并把这天称为“寒食”。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 。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如《韩君平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xiá
xié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御柳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译文: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飞舞着杨柳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传蜡烛
汉宫
五侯
译文: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轻烟先升起在皇帝贵戚家。
“汉宫”“五侯”
理解诗意
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飞舞着杨花柳絮,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暮色降临,宫里开始传赐蜡烛,轻烟在皇帝贵戚家渐渐升起。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考考你
寒食东风 柳斜

考考你
日 汉宫传蜡烛

幕(幕布)
慕(羡慕)
墓(坟墓)
考考你
轻烟散入五 家

侯(封侯、王侯)
候(时候、等候)
一个人拿着一支笔在门外等候着被封侯。
《寒食》是 代诗人 写的。这首诗描写了 京都长安城寒食节的景象。
诗人描绘寒食节景象,由白天写到 重点写 以汉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韩翃
春天
日暮
日暮
你还知道哪些写“寒食节”的诗?
《寒食夜有寄》 韩偓  风流大抵是伥伥,此际相思必断肠。   云薄月昏寒食夜,隔帘微雨杏花香。   
《寒食夜》 韩偓   恻恻轻寒剪剪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寒食日献郡守》 伍唐珪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江陵使至汝州.》 王建   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离家麦熟还。   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寒食二首·其一》 李山甫   柳带东风一向斜,春阴澹澹蔽人家。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万井楼台疑绣画,九原珠翠似烟霞。 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   
《途中寒食》 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你还知道哪些韩翃的诗?
韩翃代表作品:
《寒食》《宿石邑山中》《同题仙游观》《想得》《章台柳》《羽林少年行》。
  《同题仙游观》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共20张PPT)
迢迢牵牛星
“看一看”:
《古诗十九首》中国东汉一批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作者为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上成就相当突出。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论专著《诗品》里,称赞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记一记”:
时间:东汉末年(战乱年代)
思想内容:一是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二是士人失意的苦闷哀愁
特点: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
地位: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五言诗发展史上占关键性的地位
类别;游子诗和思妇诗
艺术风格:融情入景和运用比兴
称誉:刘勰《文心雕龙》曾说“古诗”是“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更称其为“一字千金”。
说一说
你知道哪些牛郎织女的传说?
担子追妻
天河隔阻
鹊桥相会
《古诗十九首》之十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zhuó
zhá


jiàn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一边是遥远的牛郎,一边是隔了银河的灿烂织女。 伸出柔美洁白的双手,札札札地穿梭纺织。 从早到晚也织不出布来,眼泪零落如雨。 清清的银河水浅浅,相隔的距离能有多远? 隔一条清清的银河,只能含情注视沉默不语。
伸出
明亮
遥远
白皙
一整天
眼泪
落下
距离
多少
清澈、晶莹的样子

含情凝视的样子
迢迢:写牵牛星之远
皎皎:写织女星之明
纤纤:写素手之细之美
札札:写机杼之声
盈盈:写银河之水,清且浅
脉脉:写相视之态,含情脉脉
叠字的表达效果
效果:
1、在音韵上,具有音乐美,朗朗上口;
2、内容上,更好地突出对象的特点;
3、情感上,更好地表达一定的情感;
赛一赛
以小组为单位,看谁能又快又有

感情背诵本诗。
品句析情
你最喜欢诗歌中的哪句?为什么?
我喜欢……句,因为……
(从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修辞等方面任选一角度赏析)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下一页
诗歌赏析
我喜欢“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一句,
因为这句中的“迢迢”写出了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
“皎皎河汉女”是写景也是写人。“皎皎”不仅写出了银河的清亮,同时也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返回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我喜欢这句,因为织女是天上最能织布的人,终日劳作,却织不成一匹布,表明她被思念折磨得没有心思织布,织女内心强烈的悲凄之感和悲痛之情 。

返回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我喜欢这句,因为读了这句,我仿佛看到一位女子泪光盈盈地站在水边,含怨带愁地望着牛郎的方向。虽然不能言语,但所有的思念和牵挂都包含在彼此深情地凝望中。
返回
诗歌主题
牛郎织女 隔河相望  不能团聚
比喻
人间男女 相爱受压制 不能欢聚
拓展比较
试比较《迢迢牵牛星》与秦观的词《鹊桥仙》,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一、从思想内容方面来比较赏析
《迢迢牵牛星》塑造了一位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表达的是愁苦哀怨之情。《鹊桥仙》不是停留在抒发愁苦哀怨、离愁别恨上,而是歌颂真挚而忠贞的爱情,立意新颖,境界高绝。
二、从艺术特色方面来比较赏析
《迢迢牵牛星》全诗以叠音词入诗,以描写为主,情景交融,声情并茂。 《鹊桥仙》则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迢迢牵牛星》和《鹊桥仙》同是取材于“牛郎织女”这一美丽的传说,虽立意不同,表现手法也各具特色,却都形象地表现了这一爱情故事,使其得以世代流传。
课后练一练:
1、背诵及默写本诗

2、以“我喜欢……句,因为……”的句式,课后品析其他几句诗。
(共12张PPT)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
《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
字仲初。
出身寒微,曾中进士。

中 庭 地 白 树 栖 鸦,
庭中,庭院中
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歇,休息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
冷 露 无 声 湿 桂 花
清冷的露珠
打湿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诗歌前两行写景中,你最欢的是哪一个景色?说说为什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
你能读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绘了一个冷清的中秋之夜,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惆怅的心情。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谁家”就是“谁”的意思。“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
秋天的情思,
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
后两行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给人以形象的动感,新颖妥帖,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向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
如果把结尾改成“今夜月明我独望,无限秋思落心上”好不好,为什么?
诗人在这里并不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采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十五夜望月
中 庭 地 白 树 栖 鸦,
冷 露 无 声 湿 桂 花。
今 夜 月 明 人 尽 望,
不 知 秋 思 落 谁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