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南京市溧水第二高级中学
马 磊
电话: 13182901625
邮箱:tyjsmalei2008@
2008-8
《技术与设计2》教学分析
一、通用技术学科的课程理念
提高学生的
技术素养
促进学生全
面而富有个
性的发展
核心目标
基本目标
学会或掌握一些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
具有一定的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
形成和保持对技术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具有正确的技术观和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
养成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发展初步的技术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为迎接未来社会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总目标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学生动手、动脑、老师引导和指导、和学生一起总结。
在《技术与设计1》有很多工具,可以让我们和学生共同实践,而在《技术与设计2》中如何更有效的让老师去教、让学生去学呢?这一直是一个难点,我曾经也找过各种各样的素材来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想了很方法,希望把这个课上得更生动、丰富,让学生爱学,更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
后来我在教学过程使用了结构拼插件。这个在国外就已经有了五十多年的教学历史,通过一年多的教学,我感觉它对我们通用技术的教学有很多帮助。有很多抽象的概念,通过学生在搭建结构拼插件过程的就更加容易理解,下面我把我在教学中的体会跟各位老师交流一下,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二、结构拼插件
三、课堂交流
—两个案例
2、课堂设计过程
(一)稳固结构的探析
——结构与稳定性
1、课堂设计的分析
1、课堂设计的分析
本单元内容属于《技术与设计2 》的第一个主题,该单元总的设计思路是:认识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构——欣赏结构,“结构”和“设计”共同构成本单元两个核心概念。而结构的稳定性又是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结构体现了空间的概念。因此,本节内容在《结构与设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材通过马上行动、案例分析、探究、小试验及阅读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结构的稳定性、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结构的基本概念有更深的认识,而且也为以后结构的强度、结构的设计等奠定了良好基础。
学生通过第一节“常见结构的认识”的学习,对结构的概念,结构的受力、及结构的一般分类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哪些主要因素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会产生兴趣,也有了一定探究的欲望。因此采用激趣法,合理引导,通过具体的小试验、多媒体手段等方法,使学生基本能够达到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
本节内容在教学过程可以不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比如,教材在第13页第一段就直接给出了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几个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在让学生进行实验,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就被限制了,他们就会在知识框架的束缚下进行所谓的“探究”,学生的思维就很难得到较大的发展。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适当地改变教材中的思路进行探究活动。
在利用教具的同时,我们也要进行反复的操作实验。在操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去研究,研究如何组织、如何引导。我在备这节课的的时候,每一个实践项目我都亲自搭建十遍以上,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只有在熟知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够得心应手,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具的潜力。
(一)、什么是结构的稳定性
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的平衡状态的能力。
它是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
2、课堂设计过程
(二)、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探究项目 1 桌子
A
B
C
第一步:根据搭建步骤,搭建桌子A
第二步:在桌子A的桌面上不同位置放置砝码,观察桌子的稳定性,并作记录
第三步:根据搭建步骤,搭建桌子B,先后在桌子B的桌面的不同位置放置砝码,观察桌子的稳定性,并作记录
第四步:根据搭建步骤,搭建桌子C,先后在桌子C的桌面的不同位置放置砝码,观察桌子的稳定性,并作记录。
探究总结:
随着桌子腿的增多(接触面积的增大),桌子的稳定性越来越好;
是不是四条腿桌子一定比三条腿的桌子稳定性好呢?
第五步:将其中的两条腿往里移动再来观察其稳定性。
结论1、
结构的稳定性与结构和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有关
探究项目 2 人字梯
第一步:根据搭建步骤1-5,与同伴合作搭建人字梯。
第二步:根据搭建步骤6,将梯子竖立起来,观察梯子的稳定性如何,并作简要记录。
第三步根据搭建步骤7,在人字梯的中间增加拉杆。观察梯子的稳定性如何,并作简要记录。
第四步:将砝码放置在梯子的不同高度,测试梯子的稳定性变化。
探究总结:
将第6步完成的人字梯竖立起来时,会发现其非常不稳定,基本很难站立起来.
当加入拉杆后梯子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稳定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将砝码放置在底部时,结构的重心较低,梯子越不容易被推倒,结构的稳定性较好;砝码放置的位置越高,梯子越容易被推倒,结构的稳定性越不好。
结构的稳定性与结构形状有关
结论2、
结论3、
结构的稳定性与重心在竖直方向的位置有关
巩固试验 四杆框架
试验总结:
给四杆框架增加了颗粒以后,四杆框架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抵抗推力或者拉力的能力同时也有了变化.
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因素
(三)、总结:
2、重心位置的高低
1、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 成的支撑面的大小
3、结构的形状等
2、课堂设计过程
(二)系统的分析
——系统的优化
1、课堂设计的分析
3、课堂实录
1、课堂设计的分析
系统优化是系统分析的深入和延伸,系统分析和系统优化是系统设计的基础,更是系统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本节教材中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案例分析 农业间作套种案例,目的是为了阐述系统优化的意义。从实例分析入手,降低教学难度,运用系统的思想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优化,在分析过程中体验系统优化的意义。为了让学生体会分析和优化仅仅靠定性的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定量计算才行,以“家具厂生产桌子和椅子”为例,让学生们建立数学模型并计算。
第二部分:根据案例分析总结阐述系统优化方法和一般性步骤,分析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要求学生运用系统的思想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研究课题、进行分析研究、评价比较、优化方案。总结归纳出系统最优化方法的含义。 第三部分:通过旋转木马的技术试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完成一个系统优化的过程,体验系统是如何优化的。
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系统分析及其一般步骤”的学习,对系统的概念,等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田忌赛马”的案例分析对系统的优化也有了基本的思路。因此采用激趣法,合理引导,通过对旋转木马的优化过程,使学生基本能够达到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系统优化的意义, 能分析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
(2)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系统最优化的方法, 运用系统最优化方法的一般性步骤对简单系统进行优化
(3) 情感目标: 体验系统优化的意义,指导学生把系统优化的思想延伸到整个生活和学习当中。
实践活动项目:旋转木马
2、课堂设计过程
学习目标:
1、熟悉系统分析的一般步骤。
2、初步掌握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
3、理解什么是系统优化。
活动目的:
1、分析旋转木马的系统,提出改进方案。
2、实施方案,优化旋转木马的系统。
第一步:根据搭建步骤与同伴一起搭建旋转木马
第二步:在搭建工作完成后使木马的正常运行,感受旋转速度、稳定性和用力情况
第三步:请同学们利用现有的部件对旋转木马进行优化,使其旋转的更快、更稳。
优化前需要考虑什么问题:
1、主要靠什么来提高它的转速?
2、使其更稳要注意那些问题?
第四步:将本组的优化成果呈现出来。讨论、比较和权衡。
第五步:实践活动总结:
在优化过程中要同时考虑的速度、稳定性和使其转动所需要力的大小等因素,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优化,使其达到最佳状态。
课堂小结:
我们通过对旋转木马系统的优化,理解了系统优化的意义。分析了影响旋转木马系统优化的因素,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所要的任何事情都需要优化,优化的方法是:
现有的条件
目标
手段、方法
最大、最小化
3、课堂实录
通用技术学科不同与其他文化学科,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科。它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需要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的载体,更需要广大老师全身心的投入!集所有通用技术教师的努力推进技术学科的快速发展!!更希望在座的所有老师都拥有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这一新领域的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