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水兴波,情节曲折
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我们看一些小说或电影电视,会被深深地吸引,产生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一般来说,这样的作品,往往是因为里面的故事很精彩。如果故事没有看头,很难让我们看下去,所以,那些能够让我们看完之后仍念念不忘的故事,大多都是精彩和曲折离奇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引人入胜。
作文也是这样,“文似看山不喜平”。写人叙事的文章,若一味平铺直叙,没有起伏变化,像流水账,是很难赢得读者喜欢的。因而,把握材料的特点和亮点,巧妙设计,讲究情节的波澜起伏,是考场上写好记叙文的方向。怎样使记叙文的情节波澜起伏呢?我们要做到“尺水兴波”,写出事情的波澜,让笔下的事件变得趣味盎然,意味深长。下面我就教给同学们几个避免作文平淡无奇的技巧。
技巧一: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也叫先抑后扬。就是说,我们要歌颂、赞美、肯定某人、事、物、景,不从正面叙述,而是先从反面着手,用曲解、嘲讽,甚至挖苦的方式去极力地贬低、抑制或否定它,到最后才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这种构思文章的方法,从贬抑处落笔,在颂扬中结束全文。这种写法,能够使文章情节曲折多变、跌宕起伏,造成波澜,形成鲜明的对比,富有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顿悟,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文章的平铺直叙。
例如,七年级语文教材上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鲁迅先生围绕阿长写了七件事:①喜欢切切察察,②睡相难看,③元旦有许多古怪仪式,④知道一些烦琐的道理,⑤讲长毛的故事,⑥谋害我的隐鼠,⑦给我买《山海经》。这七件事是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围绕“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文章采用层层“剥茧”的方式,从对她的“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睡觉摆大字”是“实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讨厌”的,对她的烦琐的规矩和很多道理也觉得“非常麻烦”,到听了她讲的“长毛故事”后产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崇敬和敬爱的心意,因为“这种敬意”,后来竟“淡薄起来”,甚至“完全消失”。再到最后她买来《山海经》时,作者产生了“新的敬意”,这才是真正的崇敬和敬爱。细致地描绘了“我”对长妈妈由“不大佩服”到“空前的敬意”到“特别的敬意”到“新的敬意”的认识过程,而长妈妈纯洁朴实的灵魂也在这由表及里、由浅而深的认识过程中得到了展现。
这是一篇典型的先抑后扬写法的例文。作者用先抑后扬、对比映衬的艺术手法,先“抑”长妈妈身上封建思想的尘垢,后“扬”她固有的质朴善良、热情助人的品质,将深切的同情与真诚的赞美融合为一,使文章波澜起伏,强烈地抒发了对儿时保姆深情的缅怀和思念,令人回味与思索。
再如杨朔的散文名篇《荔枝蜜》,文中上来说小时候因为被蜜蜂螫过,因此对它总有疙疙瘩瘩的厌恶之感,但后来在广东从化参观了养蜂场,尝到了荔枝蜜,又听了养蜂老人的一番介绍,对小生灵蜜蜂顿生敬仰之情,它那勤恳、无私的品质正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也是典型的欲扬先抑写作手法。
技法点拨:
1.选好材料。根据文章主题选用“抑”和“扬”的事件。
2.定好线索。以对人物或事物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时,一定要注意变化二字。
3.安排好详略。一般说来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抑”少“扬”多,“抑”的部分要先写,起铺垫作用,要为“扬”蓄势,略写。“扬”的部分后写,它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点明文章中心的地方。要详写。
技巧二:设置悬念。
悬念俗称“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人人都有刨根问底的好奇心,行文中设置悬念,能把读者推向一个欲罢不能、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中。因此,设置悬念也是把记叙文写得引人入胜的重要技法。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的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引人入胜的魅力。设置悬念的常见方法有如下几种。
1.标题富有悬念。
针对半命题作文或话题作文,我们可以拟一个富有悬念的作文,激起读者探究内容的欲望。如《一个美丽的错误》、《“嫉妒”让我成功》这些题目就很典型,错误为什么是美丽的?什么样的错误是美丽的?“嫉妒”怎么会让我成功?读者一看题目就会产生很多疑问,自然就有了读下去的强烈欲望。
2.开头设置悬念。
这种形式运用很广泛,它有助于创设氛围,展开矛盾,引出下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开始写“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读了这些,人们不禁要问:这个小女孩是干什么的?天冷又下着雪,她为什么还光头赤脚?天快黑了,又是大年夜,她为什么不赶快回家?她究竟会有怎样的命运?文章一开头,就把人物放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给读者设置了一系列的悬念,于是便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结尾运用悬念。
结尾处适当地运用悬念,可使文章显得意味深长,让人在读后回味无穷。如湖北荆门某考生的作文《香茗》,通过品茶及听对门父女俩的对话来表达“弱者总给自己找借口”这一主题。文章结尾写道:“对门的谈话,让我思绪万千。我又呷了一口绿茶,确实很苦,但很快我就品尝到一股源自心底的清香,使我十分坦荡舒心。我忽然想起什么,转身从冰箱里拿出一瓶绿茶,向对门走去……”“向对门走去”,去干什么呢?没有写,给读者留下一个悬念,同时也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余音袅袅,耐人回味。
技法点拨:
设置悬念要合情合理,不牵强、生硬。所设悬念要简明、干净利落,不能枝蔓横生、故弄玄虚,以致使人眼花缭乱,甚至厌烦,从而失去悬念应有的效果。
技巧三:制造误会。
作文中借助人物之间的各种误会造成一定的矛盾冲突,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推波助澜,使情节一波三折。误会法常常让本来能按常理发展的事情节外生枝,而文章就在这生枝之处显示出情节或主题的精彩。
如学生作文《心灵的自责》,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一技法:
应朋友之约,第一次到这个小城游玩,面对蜘蛛网般交织的街道真有点一筹莫展。当地人说,只要三元钱就能雇一辆人力车游览小镇。于是,我顺手拦下了一辆黄包车……
蹬黄包车的人,脸上的肌肉松弛,在无力的笑容中向下耷着。灰白杂乱的头发中,似乎能抖落出许多尘土来。发白的统一工作服,已被汗水沁湿。下身被挡风被紧紧地遮盖着,大热天儿的,真搞不懂为什么还要绑个挡风被。
“姑娘,环城吗?”
“嗯。”
“好嘞,上车吧。”
网上说,蹬车的人往往会宰外地客。我便装作熟络的样子,连价钱都没问,就坐上了车。
路上,他一边用干涩的声音给我解说,一边费力地蹬着车。我也就安心享受这份悠闲 。但是走着走着,我就觉得有一点不对劲。这里的水泥路很平整,但是,车身却一直在微微的颠簸:先是猛地一冲,接着平稳片刻,过了几秒,又突然一冲,按照一定的频率不断地晃荡着。我掀开车帘问道:“师傅,是不是车胎没气了?”却不想,猛然看见了挡风被下的是一截断腿——左边是一截挽住的裤管,只有右腿在卖力的蹬着。师傅扭头,有些慌乱,向我尴尬一笑,然后继续蹬车,没有再说什么。
我心中立马有些不适,保险起见,就问了句:“师傅,这趟多少钱啊?”
“七块。”
我立马警觉起来,难道真像网上所说的那样,蹬黄包车的会欺外地人?
“我在这儿有朋友!他们都说车览小镇只要三块,你这是咋回事?”我以一种讽刺的口气问道。要知道我也不是“软柿子” 。
“总比坐出租合算吧,坐出租起码要十元呢。”他应道。
“那至少我坐出租,不会像这样颠簸呀 !”我话中有话,语气愈发带刺。
良久,低沉的声音响起:“好好好,三元就三元吧 !”
到了一个上坡,他的身子弓了起来,右腿与无形的力量顽强地抗争着,脖子上的青筋暴起,好像在跟自己较劲。我本来为他的断腿怀有一丝心疼,但想到他的所作所为,也没说什么。下车时,我付了三元钱,便去找我的朋友了。
见到朋友,我气愤地讲述了刚才的经历。哪知朋友严肃地说道:“人家没多收你的钱哦,三元,只是环沿河花园的费用,你这环城,还有解说,七元已经够便宜的了,人家也是挣生活啊。”
瞬间,我掉入了自责的深渊。我不应该少给人家费用,不应该误会一个善良的人,更不应该用犀利的语言去伤害一个自食其力的残疾人……
一件很平常的乘车小事,从开头黄包车上的挡风被令人不解,到发现挡风被下的断腿,从讨价还价的警觉、气愤到得知价格后的深深自责,步步蓄势,引而不发,直至最后揭示谜底,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误会法,使故事情节起伏跌宕,表达主题令人深思。
技法点拨:
1.巧妙布置。
误会法作为一种常用的写作技巧,关键在于在作文的开头部分,要首先巧妙地设置误会,让故事沿着误会的路子发展,使读者误入歧途,并一直在悬念的吸引下走到最后,再突然揭示误会,令真相大白。这个过程,就是为误会蓄势的过程,蓄势越深,误会越大,给读者的震撼也越大。
2.伏笔自然,照应合理
运用误会法作文,必须注意:在前面巧妙地设置伏笔,在后面自然合理地给予照应,不能露出弄虚作假的破绽。伏笔越自然,照应越贴切,主题的揭示越深刻。
技巧四:层层铺垫。
写文章要追求好的效果,一定要懂得如何铺垫,具体的操作也就是,对人和事先不直说,先作种种铺垫,“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只有做足了铺垫,方可显示出故事的精彩。
《水浒传》里“武松打虎”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故事之所以广为流传,耳熟能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作者施耐庵在武松“打虎”前作了充分的铺垫。三碗不过冈的缘由、武二郎的痛饮、店小二的力劝,乃至武松的心理斗争,作者不仅娓娓道来,而且是浓墨重彩,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望眼欲穿,终见虎至。接下来写武松打虎,作为全文的高潮部分,一扑一掀一剪,又写得极有现场感。
有学者指出,这就如园林观景,入门先有墙壁遮挡,更能引人探究之心,生别有洞天之感。前文铺垫烘托,循序渐进,欲写打虎之危险,先写饮酒之轻松,形成鲜明的反差,让人充满期待。
技法点拨:
1.运用层层铺垫时,要注意层与层之间要有内在逻辑关系。如量变引起质变,空间的转移,时间的变换等都可以作为铺垫的联系和依据。
2.要合乎情理。
技巧五:叙述转换。
这里主要指倒叙和插叙的运用。倒叙的好处大家都知道:形成悬念,引发思考,引起阅读的兴趣;还能调动读者的情感,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插叙呢,则能使内容更具体,形象更丰富,主题更深刻,情节更曲折。文章要有波澜,这些重要手法不可缺。
我们重点谈谈插叙的运用。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中有以下一段插叙:
他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
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她学习很好,人一点也不自私。
上星期的体育课,我们全班都穿上刚买的新运动衣……一不小心,我的裤子被树权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我坐在树底下偷偷地抹眼泪,万芳忽然跳起来说:“咱俩先换过来,我妈是高级裁缝……”
我就把裤子和万芳换了。后来,我听说为了这件事,她妈妈让她对着墙站了一个钟头。
直到现在,看见她裤子上的那条长长的伤疤,我就觉得对不住她。
昨天,万芳到我家玩,我就把桌子上的羚羊递到她的手上说:“送给你,咱俩永远是好朋友……”她也从兜里掏出一把弯弯的小藏刀对送给我。
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
这部分插叙写出了万芳学习好、不自私的优秀品质,说明她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还通过“换裤子”事件重点表现了她的“仗义”,我的裤子划破了,偷偷的抹眼泪,万芳先是陪着我叹气,后是灵机一动,主动提出了换裤子。这件事,既表现了万芳的聪明,又表现了万芳的仗义,她的思考,都是从为我排忧解难出发,一点也没有她自己,至于“面壁一个钟头”的处罚,当时的万芳压根就没有考虑到。她只是为朋友着想,首先排解朋友的忧愁。插叙这些,不仅说明了“我”送羚羊木雕的理由,也暗示两人友谊的珍贵,含蓄地批评了大人们的重财轻义,不尊重孩子的感情和人格。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更丰富,主题也更加深刻。
技法点拨:
所写内容与主题密切相关,能起到充实内容、丰富形象,突出主题的作用。
范例点评
你是我的太阳
河南一考生
寒风凛冽……
这是寒流来临后的第三个晚上,谁都未料到这次寒流的降临,当班上同学坐在教室里打哆嗦、跺脚跟的时候,窗口便接连地出现一个个家长的面孔,一个,两个,三个……
看着同班的寄宿生都穿上了各种颜色的棉袄,脸上飘出了一朵朵灿烂的笑容时,我的心里还在默念着:也许,映在窗口的下一位就是奶奶慈祥的脸,或是妈妈漂亮的脸,至于爸爸……我心里一阵酸楚……
想起爸爸,我又打了一个寒战,他不是出差去了吗?出差前,他到学校来过一回。那天,爸爸兴冲冲地来学校找我,透过窗口,我一下子发现了他的身影,可我也看见,班主任“拦截”了他。“糟糕!刚进行过考试,我的成绩落下了一个马拉松的距离!”我一下子如掉进了冰窖。
过了半个钟头,爸爸才找到我,一脸阴沉,半晌,才抛出一句话:“你太令我失望了,我要去出差,你得反省反省!”说完,他便转身如风般走远了。望着他的背影,我只觉得全身降到了冰点,手脚不自觉地发抖——慈爱的爸爸从来没有用过那样冰冷的话语同我告别……一瞬间,泪水夹杂着内心的委屈从眼角飞涌而下。
明天就是周末,我的希望已暗淡了,同桌小明把他心爱的毛衣送到我手上,真诚地劝我穿上,同室的小刚把被子搬到我床上,晚上和我挤着睡,说这样都暖和。我冷寂的心感受到了一丝安慰。
第二天,寒风开始夹着雪花飘进教室,上课时,老师给我捎来了一件毛衣,我的眼睛一亮——是爸爸的毛衣,那深蓝的大海上一叶白帆是我再熟悉不过的图案。我赶紧扭头看窗外——风雪中,爸爸瘦了许多,如风一般,头也不回地走出了校门。课后,老师告诉我:“你爸爸刚出差回来,路过学校,叫你这周别回去了,天冷,生活费和衣服他明天送来。”
这才是我的爸爸,无数次这样的叮咛一下子从心底涌到了我的耳际:“饭要吃饱,人是铁饭是钢嘛!”“多活动活动,别闷成个软蛋!”……
风异样的凛冽,可是我感觉不到冰冷的气息,我的内心刹那间充满温暖的阳光,安静而美好。
点评:
这篇文章情节曲折,围绕父亲送毛衣这一事件,作者从一开始就层层铺垫:先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写天气寒冷,同学的家长都送来了御寒的衣物,“我”在焦急地等待;再运用插叙手法,回忆爸爸对“我”的严厉;又写同学对“我”的关心,衬托对爸爸的失望之情;最后写出差回来的爸爸托老师捎来的毛衣,这一幕,刻画了父亲的慈爱形象。整个故事一波三折,无论是悬念的精巧设计,还是铺垫的烘托渲染;无论是人物形象的精心描写,还是回忆的巧妙插入,均有跌宕起伏,震撼人心的效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