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语文部编第五单元《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2课时 课件+音频(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六下语文部编第五单元《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2课时 课件+音频(共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9 22:50:2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六年级《语文》部编版
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
教学主题:科学精神
课 时:2课时 第2课时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基于识字写字: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基于阅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憧憬、向往、同情等感受。
基于口语交际: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学情分析
基于识字写字: 本课要写的字中.要注意对个别难写字的指导。可让学生先自主观察,分析重难点,再进行书写。 “蕊”字笔画较多,书写时.三个“心”组合要紧凑,特别要注意点的位置。其中,上面一个“心”字稍大.下面两个“心”字路小。
基于阅读: 学生对于论说类的文章仅有模糊的概念,在学习列举事例表达观点时,学生会认为“事例”自动证明“观点”,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事例与观点之间证明的关系。
基于口语交际:学生能认真倾听,把握主要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但达到具体生动有一定难度。
3. 教材分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旨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论说类文章常见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不仅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有理有据地论证观点。围绕这个要素.教材作了有层次、有梯度的安排。《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引导学生不仅要了解作者的观点,还要懂得作者是怎么有序组织事例证明观点的.课后“小练笔”引导学生从读到写,尝试运用其体事例来说明一个观点。
评价任务
1. 能够说出自己对观点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达成目标一)
2. 能够完成表格,发现三个事例之间的共同点,说出主观点和三个事例之间的关系(达成目标二)
3. 能够独立完成小练笔,选取的事例能够说明观点,叙述有一定的顺序 (达成目标三)


课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
学习 目标 1.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自己受到的启发。2.能了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导入新课 一.复习导入 Q: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5课《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吗?A:是的,《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就是作者提出的观点,并且作者在文章开篇对这一观点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老师一起读一读这一段话。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问号拉直变成叹号,找到真理。Q:为了印证这个观点,作者选取了三个事例,你还记得吗?G: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深入学习课文,了解三个事例的表达顺序,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
圈划批注感受人物形象 理清事例表达顺序任务一: 完成事例表格Q: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3、4、5自然段,并仔细观察下列表格,根据老师的提示,试着把事例的内容补充完整。同学们填好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学生交流,连麦1人,请其他同学针对某位同学的回答提出自己的看法)G:通过讨论,我们基本明确了三个事例的具体内容,一起来看。Q:表格帮助我们梳理了三个事例的具体内容。老师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所选的三个事例能不能证明课文的主要观点呢?(有学生会回答可以)为什么可以呢?我们不妨先来思考一下三个事例的共同点。你们能找到吗? (学生交流,通过表格学生应该很快能发现横向的相同点,也就是三个事例的表达顺序,) (学生围绕指定同学的答案,发表自己的看法。) G: 教师总结:这次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这三个事例的共同之处在于科学家都能从细微的常见的现象中发现别人观察不到的问题,通过他们的不断发问,不断探索,最终得出结论,发现真理。 Q:那同学们,善于观察的你们一定都能做对课后第2题了,对吗?(学生交流,教师总结)G:这三个事例在表达的顺序上有一个共同的规律,都是按照先写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再写由现象中发现的问题,最后写相关的提发明或发现,也就是真理。 Q:那么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顺序来介绍三个事例呢?事例的叙述顺序和课文主要观点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相似之处呢?(出示主观点的表达方式)(学生交流,各自发表看法)G:教师总结: 是的,其实事例的表达顺序与开庭观点的表达顺序是一样的,都说明了从现象出发提出问题,并不断探索,进而发现真理。也就是说课文列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是与观点有关联的。 Q:那同学们,现在你能告诉我,这三个事例能不能证明观点呢? G: 是可以的,作者在叙述时正是选取了这三个典型的事例,用相同的顺序进行表达,紧紧围绕着观点,从而一步步证明了观点。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我们已经理清了事例的表达顺序,也理清了他们是如何紧扣观点、说明观点的。Q:那么我们接着来看,这三个事例又是怎样围绕着观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请你读一读这些过渡语句。你又有什么发现呢?无独有偶是什么意思呢?(学生交流)G:没错。无独有偶,更有趣的是这样的词句使事例与事例之间有了连接,形成了一个整体。不仅每一个事例都围绕着观点,有机的整体,更是紧密的对观点进行了说明。 Q:说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你们能帮我解答吗?既然三个事例的作用基本上是相同的,为什么还要写三个呢?写一个或者两个可以吗?(学生交流)G:教师总结:写一个事例,别人以为那是偶然发生的,用来证明观点不能让人信服。有两个甚至更多就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所以要说明观点,不仅要选取典型的与观点有关联的事例,还应选取多个事例,从相同角度或不同角度来充分论证观点。 总结事例,进一步明确事例与观点的关系Q:学习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已经了解了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对吗?那作者开篇点名观点,解释观点之后,列举了三个事例,已经能够证明自己的观点了,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6/7自然段呢?6.7自然段和观点有又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自由发言)Q: 嗯,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请关注到6自然段的第一句,也是过渡句,? 这样的事例你还知道有哪一些呢? (学生交流,学生可能知道的不多,教师提前搜集资料)Q: 这么多的事例,正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对吗? 那找到真理“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呢? (学生简单交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Q:是的,发现没有,第6自然段再次做了总结, 那既然第6自然段已经做了总结,那为什么还要写第7自然段呢?还是要关注到过渡句,请同学们思考:见微知著,不断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那是哪来的呢?联系3个事例来聊一聊吧。(学生交流)G:教师总结: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精神。你们看,其实这一自然段作者还是在重申自己的观点,又和开头相互照应,这样一来,全文的论述就像一个圆一样,严密完整。 Q: 同学们,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或者启示呢? 来聊一聊吧。(有的同学不愿意深入思考,不喜欢观察,不会独立思考,所以我们要学习这些科学家们不断发问,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精神。) 能够说出自己对观点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达成目标一) 能够完成表格,发现三个事例之间的共同点,说出主观点和三个事例之间的关系(达成目标二) 能够独立完成小练笔,选取的事例能够说明观点,叙述有一定的顺序 (达成目标三)
课堂小结 1. 同学们学习了课文,你是否掌握了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课后就请你们接受挑战。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玩也能玩出名堂这个观点。完成一个小练笔。在动笔之前,老师提示同学们可以先想一想,围绕这一观点,你要选取几个典型事例,想从哪些角度选取事例?打算怎样叙述事例来说明观点,请你理清思路,有序表达。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和你认真的思考,一定能完成精彩的作品。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板书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19张PPT)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
问号之后
观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观点
波义耳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并发明石蕊试纸
三个事例
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阿尔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了解三个事例的表达顺序,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
默读三个事例,仔细观察表格,尝试把事例的内容补充完整。








































人物 现象 问题 发明或发现
事例1(波义耳) 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红
事例2(魏格纳) 为什么地球上所有大陆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
事例3
(阿尔林斯基) 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默读三个事例,仔细观察表格,尝试把事例的内容补充完整。








































人物 现象 问题 发明或发现
事例1(波义耳) 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红
事例2(魏格纳) 为什么地球上所有大陆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
事例3
(阿尔林斯基) 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什么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
睡觉时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
睡觉时眼珠会忽然转动
南美洲东海岸线和非洲西海岸线相互吻合
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发明石蕊试纸
人物 现象 问题 发明或发现
事例1(波义耳) 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红
事例2(魏格纳) 为什么地球上所有大陆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
事例3
(阿尔林斯基) 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什么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
睡觉时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
睡觉时眼珠会忽然转动
南美洲东海岸线和非洲西海岸线相互吻合
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发明石蕊试纸
观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人物 现象 问题 发明或发现
事例1(波义耳) 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红
事例2(魏格纳) 为什么地球上所有大陆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
事例3
(阿尔林斯基) 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什么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
睡觉时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
睡觉时眼珠会忽然转动
南美洲东海岸线和非洲西海岸线相互吻合
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发明石蕊试纸








































这三个事例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科学家都能从细微,常见的现象中发现别人观察不到的问题,通过不断发问,不断探索,最终得出结论,发现真理。
这三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
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

发现的问题

不断发问,不断解决

追根溯源,找到真理
(课后第二题)









































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顺序来介绍三个事例呢?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现象
问题
找到真理


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呢?








































选取与观点有联系的典型事例
围绕观点的表达顺序叙述事例
说明观点

事例与事例之间又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呢?








































无独有偶
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文中是说这样的事不止一件。
三个事例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紧扣观点。























































为什么要写三个事例来说明观点?








































选取与观点有联系的典型事例
围绕观点的表达顺序叙述事例
说明观点

从相同角度或不同角度选取多个事例
自读6、7自然段,想一想这两个自然段和观点有什么关系呢?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

自读6、7自然段,想一想这两个自然段和观点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
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精神

这两个自然段作者又重申观点,和开头相互照应,全文论述严密完整

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或者启示呢?








































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知微见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课后作业:小练笔

1. 请你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玩也能玩出名堂”这个观点,完成一个小练笔。

温馨提示:同学们可以先思考,你要选取几个典型事例?想从哪些角度选取事例?打算怎样叙述事例来说明观点?请你理清思路,有序表达。

2. 有书的同学,完成53天天练《真理在一百个问号之后》

3. 预习《表里的生物》 ,朗读(录音)
不足为奇 见怪不惊 不乏先例
层出不穷 熟视无睹 屡见不鲜
词语积累(和“司空见惯”意思相近的词语)
1. 谢皮罗教授发现洗澡水的漩涡总是朝同一个方向旋转,经过不断地研究,发现时与地球的自传有关。(洗澡水的漩涡)
2.居里夫人决定要写博士论文时,亨利·贝克莱尔正在从事稀有金属铀盐的实验。贝克莱尔v 发现铀盐能放射出一种与日光的射线,能穿透不透光的黑纸。这引起了居里夫人的关注。经过不断地实验,提问,研究,最终发现了一个新的物质——镭。
3. 还记得《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伽利略吗?
4. 还记得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