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溶液》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单元《溶液》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3-30 14:50:3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九单元水平测试
(时间:8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写在题目后的括号内)
1. 将家庭中常用的四种调味品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 醋 B. 蔗糖 C. 花生油 D.食盐
2. 下列各组物质前一种是溶液,后一种是化合物的是 ( )
A. 酒精和二氧化碳 B. 汽水和干冰 C. 稀硫酸和液氧 D. 冰水混合物和铜
3. 下列混合物中的物质,不能称为溶质的是( )
A. 碘酒中的碘 B. 盐水中的盐 C. 食醋中的醋 D. 泥水中的泥
4. 质量相等的蔗糖同时分别投入等量的水中,溶解最慢的是( )
A. 将蔗糖直接投入水中 B. 将蔗糖研细后投入水中
C. 将蔗糖投入水中后加热 D. 将蔗糖投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5. 下列哪种洗油污的原理与另外三种不同?( )
A. 汽油 B. 洗洁精 C. 沐浴露 D. 洗发露
6. 把t ℃时50 g 20%的KNO3溶液在恒温下蒸发掉10 g水,有1 g KNO3固体析出,则KNO3在t ℃时的溶解度为( )
A. 10 g B. 22.5 g C. 25 g D. 30 g
7. 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汽水和蔗糖水都属于溶液
B. 物质的溶解度不一定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 在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可相互转化
D. 某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是该物质的溶解度
8. 要使某固体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一定可行的方法( )
A. 升高温度 B. 降低温度 C. 增加压强 D. 增加溶质


图S9-1
9.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S9-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0 ℃时,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乙溶液的大
B. 将40 ℃时甲的一定量饱和溶液降温至20 ℃,溶液质量不变
C.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D. 40 ℃时,分别在100 g水中各加入30 g甲、乙,同时降温至20 ℃,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10. 要配制100 g 5%的NaCl溶液,除了需要托盘天平和量筒外,还需要用到的一组仪器是( )
A. 烧杯、试管、玻璃棒
B. 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
C. 烧杯、胶头滴管、漏斗
D. 烧杯、酒精灯、玻璃棒
11. 如要将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需加入水的质量为( )
A. 50 g B. 90 g C.100 g D. 200 g
12. 取四份 20 ℃时一定质量的饱和硝酸钾溶液,分别进行如下实验后,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
A. 保持温度不变,蒸发10 g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B. 保持温度不变,加入10 g硝酸钾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C. 保持温度不变,蒸发10 g水后,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
D. 降温至1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
13. t ℃时,将一定量NaNO3的不饱和溶液平均分为三份,分别恒温蒸发出水的质量为10 g、20 g、30 g,析出NaNO3晶体的质量依次为x g、y g、z g,则x、y、z三者的关系为( )
A. z=3x B. z=2y-x C. z=x+y D. z=2x-y
14. 将m g硫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至有晶体析出,在此变化过程中溶液的浓度w与时间t的关系正确的是 ( C )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19分)
15. (3分)请你各举一个实例,说明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是错误的。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实例: 。
(2)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实例: 。
(3)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实例: 。
16. (4分)现有60 ℃的饱和NaCl溶液,与该溶液有关的量有:①水的质量;②溶液中溶质NaCl的质量;③NaCl的质量分数;④60 ℃时NaCl的溶解度;⑤溶液的质量。用序号填空:
(1)将该饱和溶液稀释,不变的量有:   。
(2)将该饱和溶液降温至20 ℃,一定变化的量有:   。
17. (4分)下表为氯化钠和氯化铵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NH4Cl溶解度/g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NaCl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1)由表中数据可知,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是 。
(2)20 ℃时,100 g水最多只能溶解NaCl g,氯化钠与氯化铵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 ℃之间。
(3)向烧杯中加100 g水和50.0 g氯化铵配成50 ℃的溶液,再冷却到20 ℃,烧杯中析出固体 g。
18. (4分)实验室需要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所需固体氢氧化钠的质量为 g,主要操作步骤是:计算、 、溶解。在溶解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其作用是  。在量取水的过程中,某同学仰视读数,会使所配制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图S9-2
19. (4分)如图S9-2所示为X、Y、Z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X中含有少量Y,应采用   的方法提纯X。
(2)t2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  。
(3)t3 ℃时,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X溶液降温到t1 ℃,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  。
(4)t3 ℃时,等质量X、Y、Z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 ℃,溶液质量没有变化的是  。
三、(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5分)
20. (8分)借助图象探求化学原理是化学研究的常用方法。请你分析如图S9-3所示图象并回答问题。

图S9-3
(1)图甲表示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不含结晶水)。
①P点表示在t2 ℃时,A、B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为  ;
②将t3 ℃时A、B、C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 ℃,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③若从t1 ℃时A和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析出等质量的固体,须蒸发掉较多水的是  : (填“A”或“B”)物质的饱和溶液;
④当固体A中混有少量的B时,可采用冲洗固体的办法除去少量的固体B。为了既除去少量的B杂质,又不损失固体A,则冲洗剂应选   (填字母)。
A. 蒸馏水 B. 饱和A溶液 C. 饱和B溶液 D. 酒精
(2)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溶液质量与加入Zn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a点溶液中的溶质有   种,b~c段反应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取d点的固体加入稀盐酸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21. (7分)如图S9-4甲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图S9-4

(1)5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填“增大”或“减小”)。
(2)硝酸钾和氯化钠都属于  (填“难溶”“微溶”“可溶”或“易溶”)物质。
(3)“海水晒盐”利用的方法是  (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4)20 ℃时,如要提纯9 g粗盐(粗盐中氯化钠含量约为80%),溶解时应选择   (填“10 mL”“25 mL”或“100 mL”)规格的量筒量取所需要的水最为合适,理由是:因为 。
(5)在20 ℃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钠分别加入各盛有100 g水的A、B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S9-4乙所示,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
A. 烧杯B中的上层溶液是饱和溶液
B. 烧杯A中溶液的溶质是硝酸钾
C. 烧杯A中溶液质量比烧杯B中溶液质量大
D. 将温度升高到50 ℃,烧杯B中的固体不一定全部溶解
四、(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21分)
22. (11分)某同学配制50 g 6%氯化钠溶液,整个操作过程如图S9-5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图S9-5

(1)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  (填序号,下同),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
(2)图②中盛放氯化钠固体的仪器名称是  ,需称取氯化钠  g。用天平称取氯化钠质量,天平调零后,分别在天平左右托盘放上质量相同的纸片,先   ,然后 往左盘加氯化钠固体 ,至托盘天平恰好平衡。

(3)量水时选用的量筒的量程最合适的是 (填字母),需要量取水的体积是 ,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 保持水平,在图S9-6中画出水的液面的位置。
A. 10 mL B. 25 mL C. 50 mL D. 100 mL

图S9-6

答图略 
(4)经检测,该同学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 (填字母)。
A. 氯化钠固体不纯 B. 用生锈砝码称量
C. 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D. 溶解时烧杯内壁有水珠
23. (10分)为了探究相同条件下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如下两组实验。(提示:本实验所用汽油与KMnO4、碘均不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1】KMnO4晶体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根据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图示填写相关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图示 实验操作及现象
步骤1 振荡后静置: (1)A试管中晶体全部溶解,溶液呈 ;B试管中晶体不溶解,汽油不变色
步骤2 将步骤1中A试管内溶液倒入B试管中,振荡后静置: (2)B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为:  液体分层,  
【实验2】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根据实验操作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操作图示 实验结论或解释
(3)由图2所示现象可知:碘 (填“不”“微”或“易”)溶于水 (4)图3所示试管中液体分层。上层紫红色溶液的名称是 。说明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性比在水中 (填“强”或“弱”)
【反思与应用】
(5)①碘易溶于酒精。若【实验2】中汽油用酒精代替,振荡后静置,最终所得液体 (填“分层”或“不分层”);
②“从稀碘水中提取碘”是“海带提碘”工艺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其原理类似【实验2】中第二步操作,工业实际生产时使用其他挥发性液体代替汽油,这种挥发性液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五、(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7分)
24. (5分)如图S9-7是某医用葡萄糖溶液标签的部分内容。
 


图S9-7
(1)葡萄糖溶液中,溶质是 ,溶剂是 。
(2)该溶液中含葡萄糖 g。
(3)葡萄糖(C6H12O6)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化成最简整数比,下同) ,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   。
25. (12分)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现取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12.5 g和94.4 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石灰石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求: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5%葡萄糖溶液
【规格】250 mL,密度约为1 g/mL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九单元水平测试
(时间:8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写在题目后的括号内)
1. 将家庭中常用的四种调味品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C )
 A. 醋 B. 蔗糖 C. 花生油 D.食盐
2. 下列各组物质前一种是溶液,后一种是化合物的是 ( B )
A. 酒精和二氧化碳 B. 汽水和干冰 C. 稀硫酸和液氧 D. 冰水混合物和铜
3. 下列混合物中的物质,不能称为溶质的是( D )
A. 碘酒中的碘 B. 盐水中的盐 C. 食醋中的醋 D. 泥水中的泥
4. 质量相等的蔗糖同时分别投入等量的水中,溶解最慢的是( A )
A. 将蔗糖直接投入水中 B. 将蔗糖研细后投入水中
C. 将蔗糖投入水中后加热 D. 将蔗糖投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5. 下列哪种洗油污的原理与另外三种不同?( A )
A. 汽油 B. 洗洁精 C. 沐浴露 D. 洗发露
6. 把t ℃时50 g 20%的KNO3溶液在恒温下蒸发掉10 g水,有1 g KNO3固体析出,则KNO3在t ℃时的溶解度为( D )
A. 10 g B. 22.5 g C. 25 g D. 30 g
7. 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 汽水和蔗糖水都属于溶液
B. 物质的溶解度不一定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 在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可相互转化
D. 某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是该物质的溶解度
8. 要使某固体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一定可行的方法( D )
A. 升高温度 B. 降低温度 C. 增加压强 D. 增加溶质


图S9-1
9.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S9-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20 ℃时,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乙溶液的大
B. 将40 ℃时甲的一定量饱和溶液降温至20 ℃,溶液质量不变
C.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D. 40 ℃时,分别在100 g水中各加入30 g甲、乙,同时降温至20 ℃,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10. 要配制100 g 5%的NaCl溶液,除了需要托盘天平和量筒外,还需要用到的一组仪器是( B )
A. 烧杯、试管、玻璃棒
B. 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
C. 烧杯、胶头滴管、漏斗
D. 烧杯、酒精灯、玻璃棒
11. 如要将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需加入水的质量为( C )
A. 50 g B. 90 g C.100 g D. 200 g
12. 取四份 20 ℃时一定质量的饱和硝酸钾溶液,分别进行如下实验后,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D )
A. 保持温度不变,蒸发10 g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B. 保持温度不变,加入10 g硝酸钾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C. 保持温度不变,蒸发10 g水后,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
D. 降温至1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
13. t ℃时,将一定量NaNO3的不饱和溶液平均分为三份,分别恒温蒸发出水的质量为10 g、20 g、30 g,析出NaNO3晶体的质量依次为x g、y g、z g,则x、y、z三者的关系为( B )
A. z=3x B. z=2y-x C. z=x+y D. z=2x-y
14. 将m g硫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至有晶体析出,在此变化过程中溶液的浓度w与时间t的关系正确的是 ( C )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19分)
15. (3分)请你各举一个实例,说明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是错误的。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实例: 高锰酸钾溶液(或硫酸铜溶液等) 。
(2)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实例: 蒸馏水等 。
(3)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实例: 酒精(或盐酸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
16. (4分)现有60 ℃的饱和NaCl溶液,与该溶液有关的量有:①水的质量;②溶液中溶质NaCl的质量;③NaCl的质量分数;④60 ℃时NaCl的溶解度;⑤溶液的质量。用序号填空:
(1)将该饱和溶液稀释,不变的量有: ②④ 。
(2)将该饱和溶液降温至20 ℃,一定变化的量有: ②③⑤ 。
17. (4分)下表为氯化钠和氯化铵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NH4Cl溶解度/g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NaCl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1)由表中数据可知,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是 NH4Cl 。
(2)20 ℃时,100 g水最多只能溶解NaCl 36.0 g,氯化钠与氯化铵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 10~20 ℃之间。
(3)向烧杯中加100 g水和50.0 g氯化铵配成50 ℃的溶液,再冷却到20 ℃,烧杯中析出固体 12.8 g。
18. (4分)实验室需要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所需固体氢氧化钠的质量为 2 g,主要操作步骤是:计算、 称量 、溶解。在溶解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其作用是 加快氢氧化钠的溶解 。在量取水的过程中,某同学仰视读数,会使所配制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偏小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图S9-2
19. (4分)如图S9-2所示为X、Y、Z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X中含有少量Y,应采用 降温结晶 的方法提纯X。
(2)t2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 Y〉X=Z 。
(3)t3 ℃时,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X溶液降温到t1 ℃,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 20% 。
(4)t3 ℃时,等质量X、Y、Z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 ℃,溶液质量没有变化的是 Z 。
三、(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5分)
20. (8分)借助图象探求化学原理是化学研究的常用方法。请你分析如图S9-3所示图象并回答问题。

图S9-3
(1)图甲表示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不含结晶水)。
①P点表示在t2 ℃时,A、B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为 20% ;
②将t3 ℃时A、B、C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 ℃,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B>A>C ;
③若从t1 ℃时A和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析出等质量的固体,须蒸发掉较多水的是 A (填“A”或“B”)物质的饱和溶液;
④当固体A中混有少量的B时,可采用冲洗固体的办法除去少量的固体B。为了既除去少量的B杂质,又不损失固体A,则冲洗剂应选 B (填字母)。
A. 蒸馏水 B. 饱和A溶液 C. 饱和B溶液 D. 酒精
(2)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溶液质量与加入Zn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a点溶液中的溶质有 3 种,b~c段反应为 Zn+Cu(NO3)2 === Zn(NO3)2+Cu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取d点的固体加入稀盐酸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有气泡产生 。
21. (7分)如图S9-4甲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图S9-4

(1)5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85.5 g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增大 (填“增大”或“减小”)。
(2)硝酸钾和氯化钠都属于 易溶 (填“难溶”“微溶”“可溶”或“易溶”)物质。
(3)“海水晒盐”利用的方法是 蒸发结晶 (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4)20 ℃时,如要提纯9 g粗盐(粗盐中氯化钠含量约为80%),溶解时应选择 25 mL (填“10 mL”“25 mL”或“100 mL”)规格的量筒量取所需要的水最为合适,理由是: 因为氯化钠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是36 g,所以需要水的质量是20 g,即需要20 mL水 。
(5)在20 ℃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钠分别加入各盛有100 g水的A、B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S9-4乙所示,说法错误的是 BD (填字母)。
A. 烧杯B中的上层溶液是饱和溶液
B. 烧杯A中溶液的溶质是硝酸钾
C. 烧杯A中溶液质量比烧杯B中溶液质量大
D. 将温度升高到50 ℃,烧杯B中的固体不一定全部溶解
四、(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21分)
22. (11分)某同学配制50 g 6%氯化钠溶液,整个操作过程如图S9-5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图S9-5

(1)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 ②①⑤③④ (填序号,下同),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① 。
(2)图②中盛放氯化钠固体的仪器名称是 广口瓶 ,需称取氯化钠 3 g。用天平称取氯化钠质量,天平调零后,分别在天平左右托盘放上质量相同的纸片,先 在右盘加3 g砝码 ,然后 往左盘加氯化钠固体 ,至托盘天平恰好平衡。

(3)量水时选用的量筒的量程最合适的是 C (填字母),需要量取水的体积是 47 mL ,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 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 保持水平,在图S9-6中画出水的液面的位置。
A. 10 mL B. 25 mL C. 50 mL D. 100 mL

图S9-6

答图略 
(4)经检测,该同学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 AD (填字母)。
A. 氯化钠固体不纯 B. 用生锈砝码称量
C. 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D. 溶解时烧杯内壁有水珠
23. (10分)为了探究相同条件下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如下两组实验。(提示:本实验所用汽油与KMnO4、碘均不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1】KMnO4晶体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根据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图示填写相关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图示 实验操作及现象
步骤1 振荡后静置: (1)A试管中晶体全部溶解,溶液呈 紫红 色;B试管中晶体不溶解,汽油不变色
步骤2 将步骤1中A试管内溶液倒入B试管中,振荡后静置: (2)B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为 液体分层,上层无色,下层为紫红色,无固体残留 
【实验2】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根据实验操作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操作图示 实验结论或解释
(3)由图2所示现象可知:碘 微 (填“不”“微”或“易”)溶于水 (4)图3所示试管中液体分层。上层紫红色溶液的名称是 碘的汽油溶液 。说明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性比在水中 强 (填“强”或“弱”)
【反思与应用】
(5)①碘易溶于酒精。若【实验2】中汽油用酒精代替,振荡后静置,最终所得液体 不分层 (填“分层”或“不分层”);
②“从稀碘水中提取碘”是“海带提碘”工艺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其原理类似【实验2】中第二步操作,工业实际生产时使用其他挥发性液体代替汽油,这种挥发性液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与水不互溶,碘在这种液体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
五、(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7分)
24. (5分)如图S9-7是某医用葡萄糖溶液标签的部分内容。
 


图S9-7
(1)葡萄糖溶液中,溶质是 葡萄糖 ,溶剂是 水 。
(2)该溶液中含葡萄糖 12.5 g。
(3)葡萄糖(C6H12O6)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化成最简整数比,下同) 1 ∶2 ∶1 ,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 6 ∶1 ∶8 。
25. (12分)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现取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12.5 g和94.4 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石灰石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求: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氯化钙的质量为y。
CaCO3+2HCl === CaCl2+H2O+CO2↑
100 111 44
12.5 g×80%  y  x
== x=4.4 g y=11.1 g
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1.1%
答:(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 g。(2)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1.1%。


















































5%葡萄糖溶液
【规格】250 mL,密度约为1 g/mL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