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生活中的真菌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认识生活中真菌有哪些,它们与人类有什么样的关系。
2、能利用简单工具进行正确观察并记录使食物发霉的真菌的形态特点。
3、能够设计实验证实食物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霉的假设。
4、能与其他同学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和交流设计实验的方案。
5、能够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出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对于模拟鸟喙取食实验情况的分析。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走进了微生物的世界,认识了细菌和病毒,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世界去认识一种新的微生物。(板书:生活中的真菌)
【点评:谈话导入亲切自然,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引进课堂,导入本节内容。】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认识真菌的种类
师:同学们在课前搜集到了很多关于真菌的资料,现在请同学们将你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交流之前我们先看大屏幕: 交流提示: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搜集到了哪些有关真菌的资料,并试着按照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分分类?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并试着分类。
师:通过小组交流我想同学们肯定知道了很多真菌,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吧!哪个组来说一说?(板书:认识真菌)
生:通过交流整理查阅到的资料,我们组搜集到了很多种真菌,有的可以食用,有的是不可食用的有毒的。可食用的有蘑菇、香菇、灵芝、银耳、木耳,毒蘑菇有毒蝇伞、赭红拟口蘑、羊肚菌等。
师:他们组搜集的内容可真不少!哪个组还有补充?你们组分得很细还说出了自己的道理,非常好!)还有吗?
生: 老师,我们组也搜集到了很多真菌,像他们组刚才说到的:蘑菇、香菇、银耳、木耳都是菌类蔬菜,是可以食用的真菌。我们还知道金针菇、猴头菇也是可食用的真菌。可食用的真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特别好吃。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和低热量的特点。有些蘑菇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比如他们说到灵芝、羊肚菌还有冬虫夏草、茯苓、云芝等,我们组还搜集到了白毒鹅膏菌、毒鹅膏菌,豹斑鹅膏等。
生:老师,我们组还搜集到了一种可食用的真菌,我想让大家和我们一起分享,它长得非常好看,它叫竹荪,它有一个绿色的菌帽,白色的菌裙,不仅长得非常好看,而且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名列山珍之首。被人们誉为“菌中皇后”。竹荪对防癌、降血压和减肥、消除疲劳有奇效。更妙的是,在炎热盛夏,以竹荪作为汤菜或加有少许竹荪的菜肴,可数日不变质。 学生说的同时教师随机粘贴图片: 可食用的 香菇、平菇、银耳、木耳、金针菇、猴头菇、竹荪、……
可药用的 灵芝、冬虫夏草、茯苓、云芝……
有毒的 毒蝇伞、赭红拟口蘑、橙盖鹅膏、毒鹅膏菌、白毒鹅膏菌、豹斑鹅膏……
生:我们组除了搜集到一些大型真君以外,我们还搜集到了两种真菌——酵母菌、霉菌,它们也是真菌大家族的杰出代表。酿酒、发面、制酱油,都离不开酵母菌或霉菌的帮助。我们还搜集到了真菌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等方面,在生态系统中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师继续粘贴
生:……
师:像刚才我们说到的这些都是大型的真菌,酵母菌和霉菌都是微小的真菌(用手指着板书内容)。其实真菌的种类远不止这些:我国目前已知的可食用的真菌大约有350多种,可药用的真菌种类也非常得多,就连毒蘑菇能致人死亡的也多达百余种,刚才有同学说到了毒蘑菇的特点。的确,毒蘑菇的颜色非常鲜艳,形状也特别怪异,如果我们在树林里游玩时看到了不知道名字的蘑菇或者颜色特别鲜艳的蘑菇千万不要盲目采摘和食用。至于微小的真菌数量那就更多了。它与我们人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请看大屏幕。
[点评:这一环节充分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交流资料,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一下子就能调动起来,此环节可以培养学生整理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再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图、文、声刺激多种感官,能让学生对于真菌这一类微生物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探究霉菌,发现新知
食物发霉
师:真菌给我们带来益处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请看图片: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桔子上长得所谓的“毛”“霉”就是我们刚才说到的一种霉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霉菌(板书:探究霉菌)请同学们按照要求认真观察霉菌。 出示:观察要求: 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重点观察霉菌的颜色和形状,最后将观察的结果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师:在你们的桌子上有放大镜、蒸发皿,蒸发皿里面放的就是老师为大家培植的几种霉菌,好,同学们开始吧!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分组活动,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师:哪个组到前面来展示。哦!你们组来! 学生活动:学生边展示边汇报观察结果
老师总结:通过同学们观察和展示,我们可以看出:不同食物上霉菌的颜色和形状是不同的,同一个食物上霉菌的颜色和形状也不完全相同。
【点评:此环节用桔子图片提问,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
探究食物发霉的条件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不同食物上的霉菌,那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品发霉呢?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生:我见过馒头发霉。
生:我见过面包发霉。
生:我见过小麦、玉米发霉。
生:我见过墙壁发霉。
师:你见过哪的墙壁发霉呢?
生:我家卫生间的墙壁。
师:那你觉得墙壁为什么会发霉呢?
生:我觉得可能是潮湿的缘故吧。
师:哦!
生:我见过小麦上的霉菌。
师:什么时候见过?
生:今年夏天,我家刚收割完小麦,老天爷就下起了一场好大的雨,而且一连几天小雨不断,堆在房顶上的小麦没有得到及时的晾晒,结果麦子堆下面的许多小麦都发霉了。
师:那你觉得小麦为什么会发霉呢?
生:可能是闷得吧,我记得妈妈让我晾小麦时,小麦不仅潮湿而且还很热。所以,我觉得霉菌的生存可能会需要潮湿的环境。
师: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师:那请同学们想一想霉菌的生存可能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
生:我觉得霉菌的生存可能会需要潮湿的环境,也就是需要一定的水份。
生:我觉得霉菌的生存可能会需要一定的温度。
生:我觉得霉菌会不会像我们人类一样需要一定的空气。
生:我觉得霉菌的生存可能会需要一定的营养。
生:我觉得霉菌的生存可能需要一定的热量。
生:我觉得霉菌的生存会不会需要风。 ……
师:同学们这么善于观察和思考。真了不起!现在我们再想一想一年四季哪个季节,食物最容易发霉,哪个季节食物最不容易发霉?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生:夏天的时候,食物容易发霉,冬天的时候,食物不容易发霉。
师:那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生:我觉得是温度的缘故,夏天的时候温度高,剩饭剩菜放在室温下特别容易发霉,如果把它们放到冰箱里就不容易发霉。
师:那大家再想一想还有别的方面吗?
生:我认为食物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下容易发霉,在干燥通风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 师:能说说你的依据吗?
生:举个例子吧。我家住的是两层小楼,爸爸总是把晒干的粮食放在二楼,我问爸爸,放在一楼不是很方便吗,为什么要放在二楼?爸爸告诉我说,一楼离地面近,粮食容易受潮,受潮的粮食容易发霉,二楼就不同了,离地面远,粮食就不容易受潮,不容易发霉,所以老师这一提醒我才联想起这件事。所以我觉得食物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下容易发霉,在干燥通风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
(教师课件板书:)
容易发霉 不容易发霉
温度高(30 ℃左右) 温度低
潮湿(有水) 干燥
师:同学们对于食物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容易发霉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了假设(板书假设),那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呢需要同学们用实验来验证,请同学们分析分析这些条件看我们能够组合多少种实验环境?
生:四种。
师:说一说
生:温度高潮湿 温度高干燥 温度低潮湿 温度低干燥
(教师在课件上用箭头表示)
温度高(30 ℃左右) 温度低
潮湿(有水) 干燥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我们一共组合了多少种实验环境?
生:四种。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前两种实验环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后两种实验环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这两种实验环境的相同点是:相同点是都是温度高的环境,不同点是一种潮湿,一种干燥。
生:这两种实验环境的相同点是:相同点是都是温度低的环境,不同点是一种潮湿,一种干燥。
师:说到这,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用对比实验验证我们的假设,你们打算怎样设计对比实验?首先考虑什么,然后呢?小组内讨论讨论,想好后写在实验设计上。开始吧!(板书:设计实验)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同学们进行了设计实验,哪个组将你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展示展示。
生:我们组是将干馒头片、湿馒头片都放在炉子上的小碟子里,看哪个馒头片先发霉。
生:老师我想说一说他们组的实验方案,首先他们的实验问题他们应该写上干湿食物同时放在温度高的地方,然后是他们的实验材料应该用两个一次性的塑料杯盖住,这样周围的环境就不会影响做实验了。
生:…… (继续评价,不断完善实验方案。)
师:由于本次实验所需时间比较长需要同学们课下完成,怎么样,有信心吗?那好,各组在组装实验模型时,一定要做到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课下观察要做到以下几点:
谁来读一读 观察要求:
小组成员一定要分工合作。
要定时观察实验现象。(每天观察两次,上午、下午各一次。) 3、要同时观察两组实验现象。
4、用写、画或照片的方式记录下两组实验现象。
5、每天上午预备铃后小组长向老师汇报你们的观察情况。
【点评:教师在指导学生从猜想入手设计实验,利用箭头交合法得出了四组实验条件;再利用分析比较法构建了两组抽象的实验模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联系实际设计出了具体的两组对比实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注重了学生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课后延伸
师:同学们今天学得积极主动,还很会动脑筋,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课下也能认真组装实验模型,按照要求用心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看哪一个组在下次的活动课上有出色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