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22 文言文二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时一、谈话揭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讲的是两个文言文的小故事。2.揭题。 “囊萤夜读”,“囊”指口袋,“萤”指萤火虫。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叫胤恭的人读书的故事。 背景简介:《晋书·车胤传》车胤(yìn)(约333年—401年),字武子,新洲(今湖南津市市)人。东晋大臣。3.资料简介。 车胤(yìn)自幼聪颖好学,因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自此学识与日俱增。入朝拜吏部尚书。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为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逼令自杀。二、整体感知,掌握生字词。会认字:恭 勤 焉 ɡōnɡqínyān会认会写字: 整体收紧。上横短,“口”形扁;“冖”宜宽;两“口”大小一致;横画平行,均匀;竖提宜短,撇捺舒展。 整体收紧。上横短,“口”形扁;“冖”宜宽;两“口”大小一致;横画平行,均匀;竖提宜短,撇捺舒展。 横画平行,两竖稍短向中斜;撇捺左右舒展;竖钩要正;右两点不宜太大。 左紧右松。“堇”横画平行,大致均匀,上下中心相对。“力”稍低,取左斜势,底部与左部平齐。三、读课文,学故事。1.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⑴解词:恭:谨慎的意思。
油:煤油。
倦:厌倦。
博学:学识广泛。⑵思考:车胤是一个怎样的人?哪句话说明了这个人的特点? 车胤是一个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精通学问的人。2.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⑴解词:夏月:夏季。
练囊:用白色绢子做袋。
练:白绢,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白绢做”。以夜继日: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⑵为什么车胤要借萤火虫的亮光读书?因为家境贫寒,灯油经常不够用。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胤是怎样囊萤夜读的?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夜以继日,萤火虫的微弱的光亮并没阻挡车胤求学的脚步。四、拓展。这个文言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无论环境有多么恶劣,我们都要勤奋苦学,这样日后必有成就。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囊萤夜读》这个故事,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个故事《铁杵成针》。2.资料简介。 祝穆(? —1255年),少名丙,字伯和,又字和甫,晚年自号“樟隐老人”。祖籍婺源(今属江西),曾祖祝确为朱熹的外祖父,父康国是朱熹表弟,跟随熹母祝氏居崇安。二、品文,悟道理。1.读一读。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义,还卒业。2.会认字。杵 卒 chǔzú会认会写字。 “ ”撇捺长短适中;横画平行,间距均匀,竖画从中间垂直而下。“辶”点与横折折撇距离适中,弯曲自然,捺画舒展,稍平。3.“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你从这一句中了解到了什么?故事发生的地点———象耳山下的磨针溪。4.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理解词语:传:世世代代相传。
成:完成。
去:离开。⑴思考:李白在学习上遇到了什么困难? 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未成”指没有完成。“弃去”指放弃学习离开了。这句话是引起下文的原因。⑵后来又是什么事情使他改变了对学习的态度?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正因为他“弃去”才遇见了磨铁杵的老媪,受到教育。逢:碰上。
媪:妇女的统称。
方:正在。
欲:想要。
感:被……感动。
还:回去。
卒业:完成学业。5.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铁杵成针”这则成语的意思? 磨针溪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6.铁杵成针:将铁杵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就必有成果。 谁能用铁杵成针说句话? 他是靠锲而不舍的努力,才使铁杵成针的。三、拓展延伸。看了这个故事,你最想说些什么?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怕苦,需要坚持,才能成功。板书设计囊萤夜读练囊 照书以夜继日博学多通铁杵成针未成 弃去感其意 卒业坚持,肯下功夫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