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题目法
十五
望月
中秋节
月圆盼人圆
十五夜望月
望月寄相思
团圆节
望月知孤凄
作者法
王建
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仲初。
出身寒微,大历十年进士。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以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善用七言歌行体,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水夫谣
唐朝·王建
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
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
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淼淼。
半夜缘堤雪和雨,受他驱遣还复去。
夜寒衣湿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
到明辛苦无处说,齐声腾踏牵船歌。
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
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
十五夜望月
作者法
技巧法
题目法
十五夜望月
词句法
中 庭 地 白 树 栖 鸦,
庭中,庭院中
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歇,休息
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素净洁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
写法:借景抒情。“白”作者眼中所见,只有一地洁如霜雪的月光,别无他物,月光澄澈,万籁俱寂,给人清冷之感。这清冷空寂的月景实是作者心灵的写照,写出作者孤独、寂寞的情怀。为下文抒情作烘托铺垫。
如何理解“白”(或地白)意义和作用?
“树栖鸦”为了押韵而使用倒装,这三个字,简洁凝练朴实,明写树上的乌鸦已经安静栖息,暗示夜已经深了,月夜一片寂静。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烘托孤独寂寞情怀。
如何品味“树栖鸦”?
冷 露 无 声 湿 桂 花 。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清冷的露珠
打湿
如何理解“冷露””“湿桂花”“无声”?表达作者什么情?写法?
诗歌是体验的,要设身处地,体悟情境。从作者语言逆推作者情感。
答题要关键词,扣点。
扣知识点、理解点。
写法:借景抒情。“冷”作者身体触觉所感,“露”凝现夜深,“湿桂花”,夜深露冷打湿庭中的桂花,“无声”二字,写夜静,也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借景抒情,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夜深难眠、寂寞、凄凉的思人情怀。既富有美感,又引人联想。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今夜月明人尽望,
今夜的月圆满明亮,普天下的人都在仰望,
写法:由自己一人联想到天下人,抒情从狭隘的个人情怀跳出,扩展到对全天下人普遍情怀的关注,境界一变而开阔,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了诗的艺术表现力。
是自己在望月思人,偏偏不说自己,新颖有趣,含蓄蕴藉,委婉深沉。
如何理解“人尽望”?写法?
普天下之人
今夜月明人尽望,
写作上的借鉴:
境界要高,胸怀要阔,情感要真,心地要善,文字要美。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
自然境界(顺才·顺习)
功利境界(为益·占有)
道德境界(爱善·行义·取予)
天地境界(天人合一·宗教境界)
不知秋思落谁家。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
《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
“谁家”就是“谁”的意思。“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
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字更有表现力。
人的思绪本来是没有实形质感的,一个“落”字,化抽象为具象,给人以形象的动感,新颖妥帖。既与上文“露”照应,也让人感到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与凉露一齐洒落人间,散入人心,让人心情凄凉沉重。更易引起读者同感,增强艺术表现力。
而“在”字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显得平淡寡味。
课后题理解
描述: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素净洁白,树枝上的乌鸦已经栖息安歇,进入了梦乡。夜色渐深,冰冷的秋露静静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高悬,普天之下的人都在望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身上?
三发挥想象, 用自己的话描述《十五夜望月》中的情景,并说说你对“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理解。
理解:诗人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句式,用委婉的语气问出那绵绵的愁思会落在谁的身上。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问“秋思落谁家”,既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委婉蕴藉含蓄深沉,又容易引起广大读者的思考和同感,扩大了诗的境界,由一个人的思绪扩展到全天下人的普遍情感,使诗歌境界顿时变得开阔,增强了表现力,艺术性。
在炼字上,“落”字,化抽象为具象,给人以形象的动感,新颖妥帖。既与上文“露”照应,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与凉露一齐洒落人间,散入人心,让人心情凄凉沉重,更易引起读者同感,增强艺术表现力。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秋时节露水的特点。
触觉角度写景,秋夜露珠的清冷。
写月上中天时庭院的景色,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唐代咏中秋名篇
视觉角度写景,给人以积水空明、澄澈素洁、清冷之感。
听觉角度写景突出夜静
点明了望月的环境,渲染了中秋望月凄清冷寂的特定的气氛。借景抒发作者在异乡孤寂、凄凉、思念的怅然心境。
比兴的手法,衬托自己孤寂凄凉的心境。
为了押韵而使用倒装,这三个字简洁凝练朴实,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中秋时节有代表性的花。
点明所念之人,限制,不如无;无则题目与后文“人尽望“相合,意境阔大。
点名时间与事件
夜深露冷人不寐,刻骨相似寂寞情。
为谁风露立中宵?
刻骨相思、
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杜郎中的思念之情,照应了诗题。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全诗的思想感情:
月圆人缺、静寂孤苦
分离之凄、思聚之切
描写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
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以虚拟悬想作结
全诗的环境氛围:
孤独悲凉
由及及人,开拓境界
问句形式,含蓄蕴藉
落: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动感
唐代咏中秋名句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月圆人缺、静寂孤苦
分离之凄、思聚之切
中秋节
中秋节:团圆节。
以月圆象征人的团圆,常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祈盼丰收,祝愿幸福的感情。
中秋节、端午节、春节、清明节
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月”的别称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李贺《梦天》
银钩、玉钩、玉弓、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桂月、广寒、清虚、嫦娥、婵娟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苏轼《念奴娇·中秋》
写明月的最名句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唐·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写明月的最名句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云间没?
--唐· 李白《把酒问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月亮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1.诗意美好、永恒的象征、哲思、宇宙的化身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
人游月边去,船在空中行。
——李白《送魏万还屋》
·好水好山看未足,马蹄催趁明月归。
——岳飞《登池州翠微亭诗》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李白《把酒问月》
春宵一刻值千金,
花有清香月有阴。
——苏轼《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
月亮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美貌、才华、富贵、团圆、美满、爱情
·花容月貌
·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况清辉满十分。
——林则徐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贾宝玉外貌,曹雪芹《红楼梦》
·面如满月富贵不歇,面起重城早发晚荣。
(观相识人)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
《生查子·元夕》
月亮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3.闲适、清逸、宁静、超凡脱俗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犁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风。
——晏珠《寓意》
·疏影横细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山园小梅》
月亮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4.思乡、思亲、热爱故乡、离情别绪、别离团圆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甫 ·年年今夜,
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范仲淹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
·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 ——李商隐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
——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月亮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5.孤独寂寞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
——牛希济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月亮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6.凄惨、悲凉、哀怨、忧伤、遗憾、死别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纳兰性德《蝶恋花》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岑参《送人赴安西》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花影吹笙,
满地淡黄月。
——范成大《醉落魄·栖鸟飞绝》
月亮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7.感叹历史兴亡、世事变迁、人生短暂、战争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人生代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李白《塞下曲六首》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
——唐寅《把酒对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