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30 08:1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长屋王(日本)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唐与日本的往来


第一篇章
  《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海(日本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邪马台国在3世纪曾数次向三国中的魏进贡,并接受了魏帝的册封与印绶。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从公元7世纪到9世纪,日本共向唐朝派遣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遣唐使的官员有正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其余成员有水手、工匠、留学生、留学僧等,人数为250人左右至500人不等,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
持续
时间长
使团规模大
出使
次数多
《弘法大师行状绘词》
日本教王护国寺所藏,
画面描绘了日本僧人空海(弘法大师)渡海入唐的情形。
阿倍仲麻吕
(晁衡)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王维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哭晁卿衡
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艺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史事
遣唐使还将中国的风俗习惯传到日本,如五月初五的“端午(阳)节”、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等,就是那时从中国传去的,有些节日一直流传至今。
二官八省制(日本)
三省六部制(唐)
唐招提寺(日本奈良)
五台山佛光寺(中国山西)
ベッドの前の月の光は、疑问は地上の霜です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日本的和同开珎
(始铸于708年)
唐朝的开元通宝
(始铸于621年)
bǎo,同“宝”,是繁体字“寳”的异体字;一说同“珍”
鉴真
(688-763)
鉴真,唐代佛学大师。
幼时家境清贫,随父在扬州大明寺出家。景龙元年(707),出游洛阳,继至长安。在长安期间,鉴真勤学好问,不拘泥于门派之见,广览群书,遍访高僧,除佛经之外,在建筑、绘画,尤其是医学方面,都具有了一定的造诣。
715年,他回到扬州大明寺修行,733年成为当地佛教领袖、大明寺方丈,受其传戒者前后有四万余人。时人誉其“江淮之间,独为化主”。
鉴真
(688-763)
唐天宝元年(742)时,日本的留学僧荣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托,延请鉴真去日传戒,为日本信徒授戒。
鉴真:“谁有应此远请,向日本国传法者乎?”
祥彦:“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
鉴真:“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
鉴真东渡
次数 概况
1
2
3
4
5
6
未出海便夭折。遭诬告与海盗勾结,鉴真一行东渡的船只被官府查没。
突遇风暴,船被汹涌的波涛击破,不得不上岸。一个月后,鉴真一行又下海,再遭风浪,船触礁搁浅,被渔民救上岸。
官府阻止,将日本留学僧荣睿投入大牢。
弟子好心阻拦
遭遇台风,失败。在海上漂泊了14天,到了海南岛。鉴真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
搭乘日本遣唐使回国的船,历时月余,终达日本。
相关史事
鉴真东渡日本,前后用了12年,随行的有36人献出生命。鉴真虽失明,但百折不挠,到日本时已是66岁高龄。他在日本10年,极受尊敬和爱戴。763年,鉴真卒于唐招提寺。今天,鉴真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以及寺内的鉴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鉴真在日本建立了正规的戒律制度。他主持重要佛教仪式,系统讲授佛经,成为日本佛学界的一代宗师。
鉴真带去很多医书,还凭嗅觉鉴定药物,帮助日本医师治疗疑难病症,介绍了很多中国的医药知识。
鉴真还传播唐朝的建筑技术和雕塑艺术,设计和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
鉴真带到日本的二王真迹法帖,以及擅长王体书法的弟子,对以后日本书法界流行王书有着极大的影响。
日本国高僧元开于光仁天皇宝龟十年(唐代宗大历14年)撰写《唐大和上东征传》。
《初谒大和上二首》之一
摩腾游汉阙,僧会入吴宫。
岂若真和尚,含章渡海东。
禅林戒网密,慧苑觉华丰。
欲织玄津路,缁门得妙工。
“兴言名义国,
岂谓山河殊。
使去传风教,
人来习典谟。”
“玉帛遍天下,梯航归上都。”
——唐玄宗《赐新罗王》
“使去传风教,人来习典谟。”
唐与新罗的关系


第二篇章
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崔致远


相关史事
唐朝诗文、典籍等大量传播到朝鲜。新罗人崔致远12岁入唐求学,18岁考中进士。后来他在唐朝做官,写下大量诗文。他的文集《桂苑笔耕》流传至今。
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牛黄
人参
海豹皮
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陶彩绘持腰鼓女俑 唐

玄奘西行
玄奘西行


第三篇章
“不因行苦过人表,岂得光流法界明”
戈壁大漠
小国林立
高原雪山
历经磨难,历时4年到达天竺。
盗匪横行
遍访天竺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玄奘取经回长安图》
10多年后,玄奘携600多部梵文佛经回到长安,受到盛大欢迎。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等前去迎接。《玄奘取经回长安图》生动描绘了玄奘归来时受到盛情迎接的场景。
此后,玄奘先后于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宫主持译经工作,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为中国的佛教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大唐西域记》
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也是研究中亚和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地理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相关史事
在玄奘西行之前,国人称印度为天竺,此外,印度还有“身毒”、“贤豆”等叫法。玄奘在求法时发现这些称呼都不准确,认为译为“印度”比较合适。他回国后这一译法逐渐流行,沿用至今。
“无论怎么样夸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中世纪印度的历史漆黑一片,他是惟一的亮光。”
——英国历史学家史密斯
问题思考
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都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是如何面对重重困难的?
鉴真:百折不挠,矢志不渝
玄奘:不畏艰险,执着前行
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
知识拓展
唐与大食的友好往来
唐朝时,大食(阿拉伯帝国)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先后有40多次。大食的商人经陆路和海路来到中国,贩卖珠宝、香料和药材等。有不少人在中国长期定居,有的人还在唐朝的朝廷中任职。
大食人俑(唐)


究往事踪迹 树文化自信
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制度。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唐朝的
中外文化交流
日本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新罗
天竺
(玄奘西行)
大食

西
唐朝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活跃?
1、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
2、唐朝的海陆交通比较发达;
3、唐政府开放包容的态度;

“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

文化自信



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